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CTA研究房颤患者行胸腔镜下LAAL术后左心耳形态与残余分流的相关性
1
作者 程相宜 黄成锋 +5 位作者 熊雨美 陆华 廖胜杰 张晓慎 王昊 沈思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目的:基于术后心脏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分析房颤(AF)患者行胸腔镜下左心耳缝扎术(LAAL)后残余分流(PDL)与左心耳(LAA)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23年4月间成功实施LAAL的AF患者6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 目的:基于术后心脏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分析房颤(AF)患者行胸腔镜下左心耳缝扎术(LAAL)后残余分流(PDL)与左心耳(LAA)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23年4月间成功实施LAAL的AF患者6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其术后CCTA图像并分析LAA形态学指标。根据LAAL术后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有PDL组(n=34)及无PDL组(n=28)。对两组患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各项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危险因素。结果:将LAA各项参数指标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AA短径(OR=0.393,95%CI:0.167~0.926,P=0.033)、LAA口长径(OR=0.330,95%CI:0.138~0.785,P=0.012)、LAA口短径(OR=0.083,95%CI:0.019~0.367,P=0.001)、LAA口周长(OR=0.078,95%CI:0.510~0.983,P=0.039)、LAA口面积(OR=0.499,95%CI:0.319~0.783,P=0.002)及LAA体积(OR=0.855,95%CI:0.768~0.953,P=0.005)均与术后PDL的发生相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后,LAA口短径更长为PD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CCTA行LAA形态学评估对AF患者LAAL术后PDL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LAA口短径较长时,需警惕PDL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CT血管成像(CCTA) 胸腔镜 左心耳缝扎术(LAAL) 残余分流(PDL) (af)
下载PDF
高血压对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周炯峰 李晔晔 +3 位作者 宋志红 孟新科 陈怡粤 杨俊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4-645,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房颤(A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心功能I~Ⅳ级AF患者126例,采用干性免疫法测定AF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水平,按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合并高血压组和不合并高血压组,...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房颤(A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心功能I~Ⅳ级AF患者126例,采用干性免疫法测定AF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水平,按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合并高血压组和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两组血浆BNP水平的差异。结果合并高血压组患者AF发作时血浆BNP水平为(432.40±492.46)ng/L,不合并高血压组血浆BNP水平为(274.12±368.99)ng/L,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对AF患者血浆BNP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高血压可能干扰临床医生根据血浆BNP水平变化对AF和心力衰竭等情况做出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肽(BNP) (af) 高血压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训练仿真系统研究
3
作者 陈学文 晁建刚 +6 位作者 张炎 董建增 黄鹏 熊颖 杜芳 赵建奎 周继红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4-512,共9页
针对三维标测指导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医生缺乏训练手段的问题,基于目前常用的三维标测CARTO房颤手术系统原理,进行了导管移动和打弯测量、力觉反馈、虚拟心脏仿真、虚拟消融导管及其交互操作过程中碰撞检测与处理方法的研究,提出并实现... 针对三维标测指导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医生缺乏训练手段的问题,基于目前常用的三维标测CARTO房颤手术系统原理,进行了导管移动和打弯测量、力觉反馈、虚拟心脏仿真、虚拟消融导管及其交互操作过程中碰撞检测与处理方法的研究,提出并实现了房颤导管消融训练仿真系统。房颤手术专家试用后认为,该系统仿真逼真、沉浸感强、交互操作实时准确、信息感知真实,与真实手术操作基本一致,可以用于初级医生的手术训练和高级医生的术前病例熟知及操作演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 导管消融仿真 CARTO 训练仿真器
下载PDF
房颤兔模型制作方法的优化
4
作者 张方亮 陈颖敏 +4 位作者 宋磊 罗章源 张文赞 许向东 何奔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443-448,共6页
目的 优化无线植入刺激系统房颤(AF)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1)麻醉方案优化,将30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A组:戊巴比妥钠,B组:陆眠宁Ⅱ+地西泮+利多卡因,C组:陆眠宁Ⅱ+咪达唑仑+利多卡因.比较... 目的 优化无线植入刺激系统房颤(AF)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1)麻醉方案优化,将30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A组:戊巴比妥钠,B组:陆眠宁Ⅱ+地西泮+利多卡因,C组:陆眠宁Ⅱ+咪达唑仑+利多卡因.比较其首次麻醉时间,对呼吸、心率的抑制作用,麻醉2h内补充麻醉次数,麻醉死亡.2)采集电极留置部位优化,先将心动图采集电极连接注射器针头在兔体表不同部位采集心电图分析后选择最终采集部位.3)植入子刺激电极和手术方法优化,使用优质不锈钢丝制作刺激电极和一种改进的电极缝合固定方法.结果 A组麻醉中呼吸、心率抑制较B、C组明显.B组首次麻醉时间最长.C组补充麻醉次数最多.优化心电图采集位置后获得了最佳心动图.优化的刺激电极明显改善了刺激效果,改进手术方法后使手术简单易行,缩短了手术时间.结论 通过优化麻醉方案、心电图采集部位,改进刺激电极和手术方法后制作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建立AF动物模型更加符合实验动物的3R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 动物模型 优化
下载PDF
冷冻消融术(CBA)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参数分析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徐烨 庞暘 +3 位作者 陈庆兴 凌云龙 程宽 朱文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0-755,共6页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术(cryoballoon ablation,CB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参数特点,并探讨消融参数与房颤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在2019年1—6月内完成了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CBA,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的...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术(cryoballoon ablation,CB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参数特点,并探讨消融参数与房颤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在2019年1—6月内完成了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CBA,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的相关参数和并发症。随访术后6个月内CBA的安全性、患者再住院率、房颤发作率,并和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CA)的5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结果CBA组6个月内消融成功率为92%,RFCA组6个月消融成功率为90%。CBA和RFCA的患者中均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无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生。CBA组无再次住院的事件发生,RFCA组有4名患者因持续性房扑不能终止而住院治疗。CBA组总手术时间为(108.7±25.8)min,总冷冻时间为(14.6±3.1)min;RFCA组总手术时间为(207.7±34.2)min,射频消融总时间为(152.5±33.8)min。CBA组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1.7±0.3)次,右下肺静脉(righ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RIPV)消融(2.1±0.7)次。平均冷冻消融最低温度为(-52.9±3.2)℃,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右上肺静脉(righ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RSPV)、左下肺静脉(lef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LIPV)和RIPV消融的最低温度分别为(-49.2±5.1)℃、(-50.1±6.7)℃、(-41.8±4.6)℃和(-39.1±6.2)℃。RIPV消融的最低温度高于其他肺静脉(LSPV:P<0.0001,LIPV:P=0.016,RSPV:P<0.0001)。LSPV消融时间最长,平均为3.9 min,高于其他肺静脉(LIPV:P=0.36,RSPV:P=0.42,RIPV:P=0.38)。结论CBA在阵发性房颤中的治疗安全有效,术后6个月内的再住院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少。RIPV的消融温度可能与房颤术后的短期复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af) 冷冻消融术(CBA) 射频消融术(RFCA)
下载PDF
乙酰胆碱合并氯化钙静脉注射致兔和大鼠房颤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凯 杨蕾熙 +4 位作者 成祎琳 尉延春 陶如 周童心 汤依群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371-376,共6页
目的通过条件优选,采用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合并氯化钙(Ach-CaCl_2)混合溶液制备兔房颤(AF)模型。方法静脉注射Ach (66μg/m L)-CaCl_2(10 mg/mL)混合溶液诱发兔AF,单因素实验筛选混合溶液最佳的注射体积和注射速度以及最适的麻醉药种类;连... 目的通过条件优选,采用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合并氯化钙(Ach-CaCl_2)混合溶液制备兔房颤(AF)模型。方法静脉注射Ach (66μg/m L)-CaCl_2(10 mg/mL)混合溶液诱发兔AF,单因素实验筛选混合溶液最佳的注射体积和注射速度以及最适的麻醉药种类;连续10 d尾静脉注射Ach (66μg/mL)-CaCl_2(10 mg/mL)混合溶液建立大鼠AF模型。心电图记录AF持续时间,Masson染色和HE染色观察AF兔心房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大鼠AF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体积分数0.5%戊巴比妥钠麻醉兔的效果较好。相对于大鼠模型,混合溶液诱发的兔AF持续时间较长,连续10 d造模,兔AF持续时间波动较大,代偿性拮抗作用明显,延长造模时间,AF持续时间趋于平稳。造模28 d,AF持续时间可达80 s,且心房组织纤维化更加明显。结论 Ach-CaCl_2静脉注射,可制备兔AF模型,与大鼠AF模型相比,兔AF持续时间较长,房颤发作时f波和心室波混杂出现,与临床心电图表现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 乙酰胆碱合并氯化钙(Ach-CaCl2) 纤维化 大鼠
下载PDF
探讨胺碘酮在重度左心衰竭合并房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千晓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6年第6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重度左心衰(SLHF)合并阵发性房颤(阵发性AF)治疗中的效果,为今后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综合内科及重症监护室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SLHF合并阵发性AF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重度左心衰(SLHF)合并阵发性房颤(阵发性AF)治疗中的效果,为今后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综合内科及重症监护室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SLHF合并阵发性AF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8例)与观察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胺碘酮,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期间药物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8.23%,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一过性低血压1例,恶心、呕吐2例,腹胀1例,药物副反应发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4例,腹胀2例,一过性低血压2例,静脉炎1例,药物副反应发发生率为3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LHF合并阵发性AF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胺碘酮,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阵发性AF转复率,改善心功能,而且药物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重度左心衰(SLHF) (af)
下载PDF
氢化可的松对射频消融治疗后房颤复发的影响
8
作者 王少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0-254,共5页
目的评价氢化可的松预防对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颤(AF)后AF复发的疗效。方法将256例经RFCA治疗后AF患者随机分为氢化可的松组与对照组(每组n=128)。氢化可的松组患者在RFCA治疗术后应用100mg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溶解于100mL5%葡萄... 目的评价氢化可的松预防对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颤(AF)后AF复发的疗效。方法将256例经RFCA治疗后AF患者随机分为氢化可的松组与对照组(每组n=128)。氢化可的松组患者在RFCA治疗术后应用100mg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溶解于10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3—6d;对照组患者未注射氢化可的松。监测并比较氢化可的松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温(BT)、血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计数(WBC)与心包炎发病比例。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AF复发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与AF复发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两组患者WBC、CRP、BT及心包炎发生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氢化可的松组即刻复发[8(6.7%)V8.19(14.8%),P=0.01]与早期AF复发[5(3.9%)VS.14(10.9%),P:0.03]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氢化可的松组与对照组中期复发的患者比例与12个月内AF复发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持续性AF是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OR=2.88,95%CI 1.34~6.21,P〈0.01)。结论AF患者RFCA治疗术后单独应用氢化可的松预防AF复发,患者的即刻AF复发率与早期AF复发率显著降低,中期AF复发率未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可的松注射液 预防 (af) 射频消融(RFCA)
下载PDF
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房颤的影响
9
作者 栗艳婵 郑洪梅 +2 位作者 杜雪萍 赵雅致 李建民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6-480,共5页
目的 评价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房颤(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ICU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9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积极的抗感染与液体复苏等常规治疗,患者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并进行足量液体复苏条件下,给予氢化可的松... 目的 评价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房颤(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ICU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9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积极的抗感染与液体复苏等常规治疗,患者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并进行足量液体复苏条件下,给予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静注治疗,每天200 mg,连续输注7d,之后剂量递减。根据是否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将患者分为氢化可的松组(n=156)与非氢化可的松组(n=143),比较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AF发病情况、氢化可的松治疗情况与患者预后,以单因素分析中P≤0.20的变量为协变量,对患者的AF发生率进行倾向性评分加权的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患者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 非氢化可的松组和氢化可的松组患者各有37例(23.7%)与28例(19.6%)患者发生AF,倾向性评分加权的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非氢化可的松组和氢化可的松组患者AF发生率分别为28.9%和16.7%,经过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AF发生率显著降低(OR=-11.9%,95%CI-23.4%~-0.5%,P=0.040)。结论 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可以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AF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af) 氢化可的松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触发单次心跳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辐射剂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承琳 杨正汉 +2 位作者 张婷婷 钟朝晖 王振常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10期49-53,共5页
目的:研究房颤(AF)患者应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单次心跳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可行性,比较AF患者与窦性心律(SR)患者C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选取临床疑诊的40例冠心病患者,将在CCTA检查过程中出现的20例连续AF... 目的:研究房颤(AF)患者应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单次心跳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可行性,比较AF患者与窦性心律(SR)患者C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选取临床疑诊的40例冠心病患者,将在CCTA检查过程中出现的20例连续AF患者纳入AF组,将20例SR患者纳入SR组。CT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单次心跳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自动毫安(automatic mA)。对两组CCTA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客观评估,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计算和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AF组的图像噪声、CNR和SNR分别为(28.7±5.8)、(18.4±5.1)和(15.2±4.4);SR组分别为(29.1±5.6)、(18.5±6.6)和(15.4±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F组和SR组患者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6±0.7)分和(1.5±0.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F组和SR组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主观评分分别为(1.16±0.4)分和(1.24±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9b,P<0.05)。AF组和SR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5±1.1)mSv和(2.9±1.2)mS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F患者应用宽体探测器CT单次心跳CCTA成像可获得与SR患者较一致的成功率和良好的图像质量,两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af)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面向房颤分析的左心房分割方法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春艳 吴清 +5 位作者 余太慧 蔡兆熙 沈君 赵地 郭士杰 王元全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429-3449,共21页
房颤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心脏疾病。据估计全球有超过3 000万人受其影响,虽然通过治疗可以降低患病风险,但房颤通常是隐匿的,很难及时诊断和干预。房颤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心脏触诊、光学体积描记术、血压监测振动法、心电图和基于影像的方... 房颤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心脏疾病。据估计全球有超过3 000万人受其影响,虽然通过治疗可以降低患病风险,但房颤通常是隐匿的,很难及时诊断和干预。房颤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心脏触诊、光学体积描记术、血压监测振动法、心电图和基于影像的方法。房颤类型主要为阵发性房颤,前4种诊断方法不一定能捕捉到房颤发作,而且诊断周期长、成本高、准确率低及容易受医生的影响。左心房的解剖结构为房颤病理和研究进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基于医学影像的房颤分析需要准确分割左心房,通过分割结果计算房颤的临床指标,例如,射血分数、左心房体积、左心房应变及应变率,然后对左心房功能进行定量评估。采用影像的方法得出的诊断结果不易受人为干扰且具有处理大批量患者数据的能力,辅助医生及早发现房颤,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提高对房颤症状和临床诊断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已有的分割方法归纳为传统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以及传统与深度学习结合的方法。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为后续房颤分析提供了依据,但目前的分割方法许多都是半自动的,分割结果不够精确,训练数据集较小且依赖手工标注。本文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归纳了目前已有的公开数据集和房颤分析的临床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 医学图像 深度学习(DL) 左心分割 左心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