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
1
作者 牛麓连 陈国宝 +2 位作者 邹建伟 佟飞 于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2,共10页
为掌握广西北海银滩海洋牧场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分别于2022年3月、2023年1月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该海域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利用回波积分法并结合拖网采样(网目尺寸:4.0 cm×2.5 cm)对调查海域内生物的尾数密... 为掌握广西北海银滩海洋牧场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分别于2022年3月、2023年1月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该海域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利用回波积分法并结合拖网采样(网目尺寸:4.0 cm×2.5 cm)对调查海域内生物的尾数密度、生物量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人工鱼礁区还是对照区,渔获组成均主要以小型个体为主(2022和2023年的个体平均体质量分别为8.64和29.8 g)。2022年3月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声学评估种类平均尾数密度分别为66 003和41 903尾·km^(-2),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726.66和469.90 kg·km^(-2);2023年1月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声学评估种类平均尾数密度分别为17 194和11 110尾·km^(-2),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665.94和406.85 kg·km^(-2)。人工鱼礁区表现出明显的集鱼效果。调查海域渔业资源主要分布于5.0 m以深水层,且礁区渔业资源较对照区垂直分布范围更广。2次调查的人工鱼礁区平均单体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均大于对照区,且人工鱼礁区检测出的单体目标较对照区多,分布比对照区更集中,表明人工鱼礁影响了鱼类的资源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牧场 渔业资源声学调查 回波积分 扫海面积法
下载PDF
机器学习方法在舟山渔场主要经济蟹类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
2
作者 杨春蕙 栗小东 +1 位作者 刘琦 王迎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1-70,共10页
扫海面积法因其操作简单、计算方便,被广泛应用于渔业生物量评估工作中。但该方法需假设资源均匀分布,若要提高生物量评估的准确性,则须增加站位数量,进而增加经费预算。本研究基于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5月、11月在舟山渔场海域开展... 扫海面积法因其操作简单、计算方便,被广泛应用于渔业生物量评估工作中。但该方法需假设资源均匀分布,若要提高生物量评估的准确性,则须增加站位数量,进而增加经费预算。本研究基于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5月、11月在舟山渔场海域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多种经济蟹类数据资料,模拟分析扫海面积法与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GBR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对舟山渔场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双斑鲟(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鲟(Charybdis japonica)、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4种主要经济蟹类生物量的对比评估效果。结果显示,随着投入站点数目的减少,在数据不集中、波动较大的秋、冬季节XGBoost方法对生物量的评估效果明显优于扫海面积法,误差降低7.49%~21.34%;而在较为均匀的春、夏两季,扫海面积法与机器学习方法两者结果的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以几种经济蟹类为例,探索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评估其生物量,达到了提高评估准确性并节省资源调查成本的效果,可在其他渔业资源种类生物量评估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估 扫海面积法 随机森林 梯度提升回归树 极限梯度提升回归
下载PDF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黄良敏 李军 +3 位作者 张雅芝 谢仰杰 刘秋狄 金显仕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2-148,共7页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和冬季(1月)、2007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利用底拖网作业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传统扫海面积法以及Δ-分布模型法分析了福建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5°42′—26°27′N,119°42′...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和冬季(1月)、2007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利用底拖网作业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传统扫海面积法以及Δ-分布模型法分析了福建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5°42′—26°27′N,119°42′—120°15′E)的渔业资源现存量。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鱼类、甲壳类的资源密度较高,而头足类资源密度较低。渔业资源密度秋季居首位,约为2569.11kg·km-2,夏季次之,约为1120.23kg·km-2,而冬、春季资源密度较低,分别为867.16和553.60.29kg·km-2。年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4599t,渔业潜在资源量达32451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密度 资源量 闽江口 扫海面积法 Δ-模型
下载PDF
东海大陆架虾类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18
4
作者 卢占晖 薛利建 +2 位作者 张龙 徐开达 张亚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5-862,共8页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虾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MSY)。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虾类季度平均资源密度为203.5 kg/km2。...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虾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MSY)。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虾类季度平均资源密度为203.5 kg/km2。根据季节分布,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区域分布,南部海域最高,中部最低。调查海域虾类的现存资源量约为10.6×104t,MSY约为22.2×104t,与2008年调查海域虾类渔获量比较,表明该海域虾类资源总体利用略显不足,尚有一定潜力。在主要经济虾类的现存资源量与MSY中,以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最高;与历史资料相比,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等的资源量明显减少,而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等经济虾类较低的种类资源量有所上升,这说明东海大陆架海域虾类资源组成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 资源量 扫海面积法 最大可持续产量 大陆架
下载PDF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良敏 谢仰杰 +2 位作者 张雅芝 李军 刘秋狄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81-87,共7页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 713 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 713 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为981.97 kg/km2,其中秋季居首位,约为1 261.39 kg/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 kg/km2和936.93 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约为778.24 kg/km2.各个季节的资源密度,鱼类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各季节鱼类优势种分别为:春季鱼类优势种有6种,以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幼鱼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夏季有7种,以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秋季也有7种,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叫姑鱼和中华海鲶为主要优势种;冬季有4种,以叫姑鱼为最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的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1 694.71 t;渔业潜在可捕量约10 523 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资源密度 渔业资源现存量 厦门 扫海面积法
下载PDF
东海鲽形目种类组成与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戴乾 卢占晖 +1 位作者 薛利建 徐汉祥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379-388,共10页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个季节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桁杆拖虾网所获得的鲽形目鱼类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鲽形目鱼类的出现频率、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时空变化。同时,...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个季节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桁杆拖虾网所获得的鲽形目鱼类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鲽形目鱼类的出现频率、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时空变化。同时,应用扫海面积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鲽形目鱼类主要经济种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鲽形目鱼类的出现频率为95.9%,共捕获鲽形目鱼类42种,隶属于8科,25属,其中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桂皮斑鲆、矛状左鲆、虫鲽和大鳞舌鳎;4个季节中,春季鲽形目鱼类出现种类数最少,其余三季变化不大;各区域中,东海北部鲽形目鱼类的出现种类远低于其它中南部海域;调查海域鲽形目鱼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2.1 kg/km^2,远低于整个东海鱼类的平均资源密度;从资源密度的季节分布来看,秋季鲽形目鱼类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冬季最低;根据区域分布,南部海域最高,中部最低;调查海域鲽形目鱼类的现存资源量约为1.2×10~4 t;不同种类的现存资源量中,以短吻红舌鳎最高,为2 481.1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鲽形目 种类组成 出现频率 优势种 扫海面积法 资源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