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指纹图谱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川芎茶调散及其颗粒质量差异性分析
1
作者 赖志坚 张津津 +3 位作者 林焕钊 肖佳佳 王晓晓 张光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0-1427,共8页
目的建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比较二者的差异,并挖掘川芎茶调散和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20批川芎茶调散与7批川芎茶... 目的建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比较二者的差异,并挖掘川芎茶调散和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20批川芎茶调散与7批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运用SPSS 27.0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同时测定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运用SIMCA-P 14.0统计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分析HPLC指纹图谱与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关系,并筛选质量差异标志物。结果HPLC指纹图谱标定26个共有峰,鉴定出16个成分,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各聚为一类。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相关系数和VIP值两个指标,确定17个共有峰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1,筛选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分别为橙皮苷、迷迭香酸、蒙花苷、胡薄荷酮、阿魏酸松柏酯、Z-藁本内酯、羌活醇、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和色谱峰7、9、12、14、16、17、19、23等成分作为二者的质量差异标志物。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该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多种有效成分。川芎茶调散和颗粒在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散剂质量优于颗粒剂。该研究为川芎茶调散和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颗粒 色谱指纹图谱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质量差异标志物
下载PDF
川芎嗪-丁苯酞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朱桃 李毅 +2 位作者 樊玲玲 陈文章 汤磊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3-356,共4页
以邻苯二甲酸酐和川芎嗪为原料,经自由基取代、正丁基锂亲核加成、对甲基苯磺酸催化脱水、Pd/C加氢还原、水解、酯化等反应合成了3个川芎嗪与丁苯酞拼合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证。其中(3,5,6-三甲基吡嗪-2-基)甲基... 以邻苯二甲酸酐和川芎嗪为原料,经自由基取代、正丁基锂亲核加成、对甲基苯磺酸催化脱水、Pd/C加氢还原、水解、酯化等反应合成了3个川芎嗪与丁苯酞拼合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证。其中(3,5,6-三甲基吡嗪-2-基)甲基-2-戊酰基苯甲酸酯对由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抑制率IC_(50)为0.26 mmol/L,优于母体化合物川芎嗪和丁苯酞,是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丁苯酞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氯吡格雷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继方 王兵 +2 位作者 刘颖 王景阳 刘登科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590,共5页
α-溴代邻氯苯乙酸经酯化反应后再与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发生取代反应合成氯吡格雷类似物(4b^4e);2-(2-氯苯基)-2-(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5-基)乙酸(4a)经酯化反应合成4f^4k;4f与AgNO3反应制得4l;4a经酰胺化制得另... α-溴代邻氯苯乙酸经酯化反应后再与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发生取代反应合成氯吡格雷类似物(4b^4e);2-(2-氯苯基)-2-(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5-基)乙酸(4a)经酯化反应合成4f^4k;4f与AgNO3反应制得4l;4a经酰胺化制得另外两个氯吡格雷类似物(5c和5m)。4和5的其结构经1HNMR,IR和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和5均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4g和4b尤其突出,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46.1%和3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ADP受体拮 噻吩并吡啶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新型川芎嗪阿魏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盛日正 李家明 +1 位作者 张飞龙 钟国琛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1,共5页
以阿魏酸及其类似物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6个新型的川芎嗪阿魏酸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 C NMR,IR及MS表征。初步药理活性测试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的血小板抑制率较高。
关键词 川芎嗪阿魏酸衍生物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新型N-取代-2-(2-氯苯基)-2-{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基}乙酰胺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颖 支爽 +2 位作者 穆帅 成碟 刘登科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8-722,共5页
以2-(2-氯苯基)-2-{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乙酸甲酯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N-取代-2-(2-氯苯基)-2-{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基}乙酰胺(4a~4o),其结构经1H NMR和MS表征。体内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a... 以2-(2-氯苯基)-2-{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乙酸甲酯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N-取代-2-(2-氯苯基)-2-{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基}乙酰胺(4a~4o),其结构经1H NMR和MS表征。体内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a~4o均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4a,4l和4m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60.3%,63.0%和6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并吡啶 酰胺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新型含哌嗪的噻吩并四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支爽 郑帼 +2 位作者 刘颖 王景阳 刘登科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0-733,共4页
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及药物代谢原理,设计并合成了8个新型的含哌嗪的噻吩并四氢吡啶类衍生物(4a~4h),产率85.5%~91.3%,其结构经1H NMR和HR-MS表征。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模型评价测试结果表明,4a~4h均有一定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4c和4e... 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及药物代谢原理,设计并合成了8个新型的含哌嗪的噻吩并四氢吡啶类衍生物(4a~4h),产率85.5%~91.3%,其结构经1H NMR和HR-MS表征。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模型评价测试结果表明,4a~4h均有一定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4c和4e的活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噻氯匹定,抑制率分别为75.9%和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并四氢吡啶 哌嗪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新型N-取代四氢噻吩并[3,2-c]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7
作者 刘颖 陈立功 +1 位作者 廖上腾 刘登科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7-392,共6页
以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哌嗪结构的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3a~3p),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ESI-HR-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表明,3a~3p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 以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哌嗪结构的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3a~3p),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ESI-HR-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表明,3a~3p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3a,3c,3i和3j的抑制率分别为66.8%,69.5%,70.4%和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并吡啶 哌嗪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新型三唑并[4,5-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8
作者 王兵 杨静 +3 位作者 姜希明 刘颖 刘登科 王平保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85-191,197,共8页
以2-丙硫基-4,6-二氯-5-氨基嘧啶为原料,与伯胺类化合物(1)经取代反应制得氨基嘧啶类化合物(2);2经重氮化反应制得三氮唑类化合物(3);3与胺类化合物经亲核取代反应和水解反应合成了26个新型的三唑并[4,5-d]嘧啶类化合物(6a^6z),其结构经... 以2-丙硫基-4,6-二氯-5-氨基嘧啶为原料,与伯胺类化合物(1)经取代反应制得氨基嘧啶类化合物(2);2经重氮化反应制得三氮唑类化合物(3);3与胺类化合物经亲核取代反应和水解反应合成了26个新型的三唑并[4,5-d]嘧啶类化合物(6a^6z),其结构经1H NMR和ESI-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模型测试结果表明:26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6d,6i和6l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强,抑制率分别为61.9%,69.3%和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并[4 5-d]嘧啶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非肽类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Ⅱ):N—取代—O—对甲脒苯氧乙基—L—酪氨酸甲酯的合成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9
作者 许天林 蒋巡天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1999年第4期201-206,共6页
本文通过对存在于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内源性整合素内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结构的分析,在前文N-取代-O-对甲脒苯胺基羰甲基-L-酪氨酸甲酯的基础上,为了探讨空间臂极性的变化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以氧乙基代替胺基羰... 本文通过对存在于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内源性整合素内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结构的分析,在前文N-取代-O-对甲脒苯胺基羰甲基-L-酪氨酸甲酯的基础上,为了探讨空间臂极性的变化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以氧乙基代替胺基羰甲基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酪氨酸骨架的非肽类模拟物,本文还测定了化合物抗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结果表明,12个化合物中有9个在10^-6mol.L^-1时显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Ii抑制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肽类纤维蛋白原受体拮 N-取代-O-对甲脒苯氧乙基-L-酪氨酸甲酯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氨基甲酸酯-异山梨醇-丁苯酞开环物三联体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春昱 黄张建 +5 位作者 凌菁菁 季晖 赖宜生 徐进宜 彭司勋 张奕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2-206,共5页
合成一系列氨基甲酸酯-异山梨醇-丁苯酞开环物三联体(8a~8i),其结构经波谱确证;采用Born氏比浊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8i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及水溶性均显著优于丁苯... 合成一系列氨基甲酸酯-异山梨醇-丁苯酞开环物三联体(8a~8i),其结构经波谱确证;采用Born氏比浊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8i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及水溶性均显著优于丁苯酞,具有深入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酯 丁苯酞 异山梨醇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水蛭素Ⅲ突变体HV3(RGD)的构建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香玉 谭树华 +1 位作者 吴梧桐 袁冬萍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构建水蛭素Ⅲ (HV3)突变体HV3(RGD) ,比较HV3(RGD)、HV3(RGDS)及HV3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 :在已构建的HV3及HV3(RGDS)突变体的基础上 ,采用基因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水蛭素Ⅲ突变体HV3(RGD) ,采用凝血酶滴定方法比较三者的抗凝血... 目的 :构建水蛭素Ⅲ (HV3)突变体HV3(RGD) ,比较HV3(RGD)、HV3(RGDS)及HV3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 :在已构建的HV3及HV3(RGDS)突变体的基础上 ,采用基因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水蛭素Ⅲ突变体HV3(RGD) ,采用凝血酶滴定方法比较三者的抗凝血酶活性 ,采用血小板聚集法比较三者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 :两种突变体的抗凝血酶活性未发生变化。HV3(RGDS)增加了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 ,而HV3(RGD)在本试验剂量下未表现出明显的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 :RGD和RGDS突变对HV3抗凝血酶活性没有影响 ,而RGDS序列中的Ser残基对HV3(RG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素 Ⅲ突变体HV3 构建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新型含偕二甲基结构的PAR-1拮抗剂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林山 苗华明 +5 位作者 张海良 谭初兵 周植星 邵华 李明 赵桂龙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6-700,共5页
以1-(5-叔丁基-4-羟基-3-溴苯基)乙酮和3,3-二甲基-5,6-二乙氧基-二氢异吲哚-1-亚胺为主要原料,设计并合成了3个新型的含有偕二甲基结构的PAR-1拮抗剂——1-(3-叔丁基-4-烷氧基-5-取代氨基苯基)-2-(5,6-二乙氧基-3,3-二甲基-1,3-二氢-1... 以1-(5-叔丁基-4-羟基-3-溴苯基)乙酮和3,3-二甲基-5,6-二乙氧基-二氢异吲哚-1-亚胺为主要原料,设计并合成了3个新型的含有偕二甲基结构的PAR-1拮抗剂——1-(3-叔丁基-4-烷氧基-5-取代氨基苯基)-2-(5,6-二乙氧基-3,3-二甲基-1,3-二氢-1-亚胺基-2H-异吲哚-2-基)乙酮氢溴酸盐(2a~2c),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表征。TRA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2a~2c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偕二甲基 PAR-1拮 药物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新型噻吩并四氢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樊梦林 姜希明 +2 位作者 刘颖 刘登科 王平保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97-301,共5页
噻吩并[3,2-c]四氢吡啶和噻吩并[2,3-c]四氢吡啶分别与取代苄溴(2a^2g)经取代反应后,用2 mol·L-1氯化氢乙醚溶液成盐合成了噻吩并四氢吡啶衍生物(3b^3e,3g和5a^5g);噻吩并[3,2-c]四氢吡啶酮与取代苄溴经取代反应,再与乙酸酐缩合,... 噻吩并[3,2-c]四氢吡啶和噻吩并[2,3-c]四氢吡啶分别与取代苄溴(2a^2g)经取代反应后,用2 mol·L-1氯化氢乙醚溶液成盐合成了噻吩并四氢吡啶衍生物(3b^3e,3g和5a^5g);噻吩并[3,2-c]四氢吡啶酮与取代苄溴经取代反应,再与乙酸酐缩合,最后经2 mol·L-1氯化氢乙醚溶液成盐合成了噻吩并四氢吡啶衍生物(7d,7e,7g^7i)。3,5和7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ESI-MS表征。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5和7均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7d,7h和7i的抑制率分别为66.2%,86.8%和88.3%,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噻氯匹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并四氢吡啶衍生物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血栓
下载PDF
(E)-1,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14
作者 谢芝丽 陈国华 +2 位作者 胡杨 钟启星 洪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9-423,共5页
在2-溴苄基膦酸二乙酯结构基础上,合成两个系列(E)-1,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Ⅴ1-Ⅴ9,Ⅵ1-Ⅵ4),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 在2-溴苄基膦酸二乙酯结构基础上,合成两个系列(E)-1,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Ⅴ1-Ⅴ9,Ⅵ1-Ⅵ4),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多数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化合物Ⅴ4、Ⅴ9的活性较好。结果表明,(E)-1,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 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合成
下载PDF
基于谱效关系探究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酚酸类物质基础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丽丽 孙巍 +5 位作者 顾小盼 王萍 张磊 张莉华 章顺楠 叶正良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2期216-221,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复方丹参滴丸(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CDDP)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酚酸类成分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法建立11批CDDP稳定性样品的多酚酸指纹图谱;以丹酚酸B作为标准对照品,“相对效价”作为评价指标,采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复方丹参滴丸(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CDDP)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酚酸类成分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法建立11批CDDP稳定性样品的多酚酸指纹图谱;以丹酚酸B作为标准对照品,“相对效价”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比浊法对其进行体外ADP诱导的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检测;用偏最小二乘法和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联合探讨共有峰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相关性,初步探究CDDP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酚酸类物质基础。结果指纹图谱共指认出1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与文献查询,确认峰1~5,峰8~10分别为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U、丹酚酸T、丹酚酸D、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综合两种谱效相关分析方法,确认峰5、2所代表成分对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强相关(VIP>1且r>0.8;P<0.05,P<0.01),峰9、7所代表成分与其药效活性成中等相关(VIP>1且0.5<r<0.8;P<0.05,P<0.01)。结论CDDP抗血小板聚集药效活性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丹酚酸D、原儿茶醛等成分对其药效活性有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谱效关系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偏最小二乘法 双变量相关分析
下载PDF
川芎嗪硫化氢供体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碧兰 刘自兵 +5 位作者 李毅 赵菊琴 李永 张毅 汤磊 樊玲玲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6-640,共5页
依据药物化学中的活性拼接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以4-羟基苯乙酮和川芎嗪为原料,经取代、环化、氧化、酯化、醚化等反应,合成了3个川芎嗪硫化氢供体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证。并采用Born比浊法初步测试了衍生物的体外抗... 依据药物化学中的活性拼接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以4-羟基苯乙酮和川芎嗪为原料,经取代、环化、氧化、酯化、醚化等反应,合成了3个川芎嗪硫化氢供体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证。并采用Born比浊法初步测试了衍生物的体外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结果表明4-(3-硫代-3H-1,2-二硫杂环戊烯-5-基)苯基-3,5,6-三甲基吡嗪-2-甲酸酯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IC50为1.16 mmol/L,优于阳性对照物川芎嗪、丁苯酞、依达拉奉和阿司匹林,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ADT-OH 设计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高粱根不同流分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17
作者 周飞 王山立 +1 位作者 杨娟 赵能武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究高粱根中各流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作用,并对活性流分进行HPLC分析。方法:运用不同分离材料及溶剂,从高粱根中洗脱不同部位,浓缩得到不同流分浸膏,以二磷酸腺苷、凝血酶、胶原蛋白三种诱导剂诱导血小板体外聚集,测定5 min内... 目的:探究高粱根中各流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作用,并对活性流分进行HPLC分析。方法:运用不同分离材料及溶剂,从高粱根中洗脱不同部位,浓缩得到不同流分浸膏,以二磷酸腺苷、凝血酶、胶原蛋白三种诱导剂诱导血小板体外聚集,测定5 min内各流分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影响来评价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筛选出BES-M30%与WEAE-M30%流分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血小板聚集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41.56±1.17%与51.19±4.43%。结论:本研究筛选出高粱根中的活性流分,可为高粱根高值化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根 不同流分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下载PDF
丁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明 赵永海 +2 位作者 李家明 周鹏 盛日正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801-1804,共4页
目的:合成丁香酸衍生物并考察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以丁香酸乙酯为原料,经W il-liamson醚化和水解反应合成丁香酸衍生物,并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与结论:合成了2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IR... 目的:合成丁香酸衍生物并考察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以丁香酸乙酯为原料,经W il-liamson醚化和水解反应合成丁香酸衍生物,并通过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与结论:合成了2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NMR,13C-NMR及MS确证。初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体外显示出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酸衍生物 益母草碱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合成
原文传递
3-烃基-1(3H)-异苯并硒吩酮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建根 王旭亮 +4 位作者 凌菁菁 尹伟 徐进宜 季晖 张奕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2-555,共4页
邻苯二甲酰氯(1)与硒氢化铝锂反应制备1,3-异苯并硒吩二酮(2),然后与格式试剂加成、水解得3-羟基-3-烃基-1(3H)-异苯并硒吩酮(3a^3h),最后在氢碘酸作用下得到目标化合物4a^4h,结构经MS及1H NMR确证。采用Born氏比浊法检测目标物对二磷... 邻苯二甲酰氯(1)与硒氢化铝锂反应制备1,3-异苯并硒吩二酮(2),然后与格式试剂加成、水解得3-羟基-3-烃基-1(3H)-异苯并硒吩酮(3a^3h),最后在氢碘酸作用下得到目标化合物4a^4h,结构经MS及1H NMR确证。采用Born氏比浊法检测目标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邻二氮菲法检测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a^4h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f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最强,优于丁苯酞。此外,化合物4f还显示了较强的体外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活性与依达拉奉相当,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硒代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自由基 氧化活性
下载PDF
6-烷氨基-2-乙硫基嘌呤核苷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子健 李顺来 +4 位作者 于明武 骆媛 王帅 王永安 杜洪光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05-2211,共7页
以鸟苷(1)为原料,与乙酸酐经过糖环羟基保护反应,得到2',3',5'-三-O-乙酰基鸟苷(2);2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得到9-(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2-氨基-6-对甲苯磺酰氧基嘌呤(3);3与亚硝酸异戊酯和二乙... 以鸟苷(1)为原料,与乙酸酐经过糖环羟基保护反应,得到2',3',5'-三-O-乙酰基鸟苷(2);2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得到9-(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2-氨基-6-对甲苯磺酰氧基嘌呤(3);3与亚硝酸异戊酯和二乙基二硫醚反应,得到9-(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6-对甲苯磺酰氧基-2-乙硫基嘌呤(4);4经过胺解和脱糖环羟基保护反应得到10个未见报道的6-烷氨基-2-乙硫基嘌呤核苷化合物(5).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进行了表征,并对它们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对抗血小板聚集显示一定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衍生物 合成 结构表征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