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主动肌与拮抗肌力量均衡性与动态姿势稳定的关系
1
作者 吴菁 王霞 周志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7-167,共1页
目的探讨下肢肌力均衡性与动态姿势稳定的关系,以期为提高运动表现、促进康复和预防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健康男性受试者26名(年龄:20.8±1.4岁,身高:1.78±0.06 m,体重:76.9±10.9 kg),他们均有3年以上规律运动习惯... 目的探讨下肢肌力均衡性与动态姿势稳定的关系,以期为提高运动表现、促进康复和预防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健康男性受试者26名(年龄:20.8±1.4岁,身高:1.78±0.06 m,体重:76.9±10.9 kg),他们均有3年以上规律运动习惯,且无影响平衡和姿势控制的健康问题。使用Micro FET3手持式测力仪测量受试者优势侧的下肢主要肌群的最大等长肌力,并计算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力量比值。采用Y-Balance测试(YBT)评估个体动态姿势稳定。在控制年龄、身高、体重等协变量后,运用偏相关分析确定肌肉力量均衡性与动态姿势稳定之间的关系。结果屈髋肌群与伸髋肌群的力量比值与YBT中的“后内方得分”(r=0.408,P=0.039)、“后外方得分”(r=0.417,P=0.034)和“综合得分”(r=0.402,P=0.042)呈显著中等相关;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的力量比值与YBT中的“后内方得分”(r=0.428,P=0.029)、“后外方得分”(r=0.419,P=0.033)和“综合得分”(r=0.483,P=0.013)呈显著中等相关;踝跖屈肌与踝背屈肌的力量比值与YBT中的“后内方得分”(r=0.402,P=0.042)呈显著中等相关。结论动态姿势稳定性会受到主动肌与拮抗肌比值的影响,较强的屈髋、屈膝和踝跖屈肌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动态姿势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肌 主动 下肢 偏相关分析 肉力量 优势侧 测力仪
下载PDF
长时间静态屈肘诱发肌肉疲劳的拮抗肌共激活变化及中枢调控策略研究
2
作者 王乐军 乔敏洁 +6 位作者 宋筱倩 杨华 王策 邵企能 陶海峰 牛文鑫 刘晓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9-129,共1页
目的了解长时间低负荷静态屈肘诱发主动肌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是否产生了疲劳,探索此过程拮抗肌共激活的中枢调控策略。方法12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以10%MVC负荷静态屈肘至力竭,同步采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矩阵肌电信号。计算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目的了解长时间低负荷静态屈肘诱发主动肌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是否产生了疲劳,探索此过程拮抗肌共激活的中枢调控策略。方法12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以10%MVC负荷静态屈肘至力竭,同步采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矩阵肌电信号。计算动作电位传导速度(CV)和肌电分形维(FD),作为量化外周与中枢疲劳的指标。基于卷积盲源分离算法对矩阵肌电信号进行分解,提取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对主动肌-主动肌、拮抗肌-拮抗肌、拮抗肌-主动肌MUAP进行相干性分析,计算运前、后半段信号在delta(0~5 Hz)频段内的相干函数均值,作为量化“共驱动”控制策略的指标。结果疲劳后屈、伸肘MVC力矩较实验前皆显著降低。肱二头肌CV在前30%收缩期单调下降,在之后的收缩期内单调递增。肱三头肌CV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FD在整个收缩期内单调递增。肱二头肌内相干函数值在疲劳运动后半段显著降低,肱三头肌内相干函数值在疲劳运动后半段显著增加,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相干函数值无显著变化。结论在10%MVC负荷长时间静态屈肘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产生了显著的肌肉疲劳。在此过程中,拮抗肌共激活在“共驱动”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主动肌与拮抗肌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独立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肌 屈肘 主动 肉疲劳 相干函数 电信号 伸肘 疲劳程度
下载PDF
拮抗肌取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3
作者 周晓玲 章连新 叶旭园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7期174-180,共7页
目的:观察拮抗肌取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7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观察拮抗肌取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7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拮抗肌取穴的电针疗法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关节活动度、肢体活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肌电信号、血清神经因子[甘氨酸(Gly)、γ一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 (NPY)]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7.08%(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BBS评分、BI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肱二头肌、胫前肌肌电信号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GABA、Gly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NSE、NPY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拮抗肌取穴的电针疗法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电针疗法 拮抗肌取穴 关节活动度 肢体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郭海东 娄勍 叶丹晓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7期35-38,共4页
目的 观察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对照组(n=49),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 目的 观察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对照组(n=49),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另辅以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分(FMA)]、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I)]评分、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上下肢MAS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通胶囊 电针拮抗肌腧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肢体痉挛
下载PDF
实施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高倩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25-0028,共4页
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742022.3-2023.3间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组行等量数字随机法,每组37例,对照组、观察组各采用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 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742022.3-2023.3间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组行等量数字随机法,每组37例,对照组、观察组各采用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对比Bra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在脑卒中偏瘫痉挛中的应用,可调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以及运动功能,可实现对患者肌肉痉挛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强化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 脑卒中偏瘫痉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的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文春 宋庆军 +7 位作者 王倩 周祖刚 尹帮兵 赵娟妮 田恬 康健 柏玲 张安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其中治疗组41例,予以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其中治疗组41例,予以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2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电针常规腧穴+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拮抗肌运动点
下载PDF
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哈静 冶尕西 +4 位作者 贾红云 黄银兰 万明雨 曹丽翠 王磊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18,共3页
目的系统观察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针刺拮抗肌组腧穴,对照组采用康复易化技术。治疗结束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修订的Ashwo... 目的系统观察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针刺拮抗肌组腧穴,对照组采用康复易化技术。治疗结束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四个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愈显率分别为77.5%和62.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有好的疗效(P<0.01);实验组对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以及长远的疗效评价方面较与对照组组疗效好(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组腧穴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在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亦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康复易化技术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拮抗肌组腧穴
下载PDF
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47
8
作者 刘悦 苏美銮 刘雅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9-58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采用拮抗肌针刺法。在治疗前、治疗28 d后,分别采...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采用拮抗肌针刺法。在治疗前、治疗28 d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拮抗肌群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偏瘫 拮抗肌 针刺
下载PDF
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相干性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乐军 黄勇 +3 位作者 龚铭新 毋江波 李占强 岳增科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84,F0003,共7页
目的:通过静态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的相干性分析探索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共神经输入(common neural inputs)同步支配的变化特征。方法:以10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 目的:通过静态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的相干性分析探索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共神经输入(common neural inputs)同步支配的变化特征。方法:以10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50%MVC负荷强度静态屈肘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抗肌肱三头肌的sEMG,为考查疲劳因素对相干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作用,对记录的sEMG按运动持续时间平均分为两段,分别对两段sEMG进行相干性分析处理。结果:在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MF指标随运动持续时间表现出显著性的单调递减变化趋势。从相干性分析结果看,在beta频段和gamma频段内,运动后半段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sEMG相干函数值要明显小于运动前半段,而tremor频段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50%MVC静态负荷屈肘运动致肌肉疲劳过程中,随着负荷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抗肌肱三头肌共神经输入同步支配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运动皮层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激活能力随疲劳发展的下降不同步性及为维持既定的收缩负荷,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运动单位的募集策略采取不同的调节方式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肉疲劳 主动 拮抗肌 表面电信号 相干性分析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腧穴结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谢晶军 孙琦 李金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7-1419,共3页
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肌张力多在卒中后数天到数周后开始增高,并伴有腱反射亢进,动作僵硬,临床上称之为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如痉挛状态未能分离,长时间会影响痉挛肢体血液循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近些年,已... 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肌张力多在卒中后数天到数周后开始增高,并伴有腱反射亢进,动作僵硬,临床上称之为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如痉挛状态未能分离,长时间会影响痉挛肢体血液循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近些年,已有不少研究者从拮抗肌人手,取得了良好的缓解痉挛的效果,目前研究表明其主要机制为交互抑制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痉挛状态 脑卒中患者 拮抗肌 康复训练 上肢 腧穴 电针 肢体血液循环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群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哲 郭钢花 关晨霞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2-132,135,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并发症 张力过强 电针 脑卒中 电针拮抗肌
下载PDF
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刘刚 李雪岩 +1 位作者 李翠 盛国滨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8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作用及效果。方法: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30例、对照组(电针针刺常规腧穴)30例,比较两组治... 目的:探讨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作用及效果。方法: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30例、对照组(电针针刺常规腧穴)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应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上肢痉挛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改善痉挛程度明显,疗效优于电针针刺常规腧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电针 齐刺法 拮抗肌腧穴 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膝关节屈曲角度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共同收缩和力矩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琦 李佳齐 +2 位作者 徐燕文 张卓 周凯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6期581-582,共2页
目的测试股四头肌进行最大等长收缩时,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收缩时肌电活动和力矩产生的影响。方法10名健康成人在3个不同膝关节角度(分别为30°、60°、90°)下进行膝伸展的最大等长收缩,利用Cybex等速测... 目的测试股四头肌进行最大等长收缩时,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收缩时肌电活动和力矩产生的影响。方法10名健康成人在3个不同膝关节角度(分别为30°、60°、90°)下进行膝伸展的最大等长收缩,利用Cybex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下肢股四头肌产生的力矩,并应用表面肌电仪测试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神经肌电活动。结果在膝关节屈曲60°时,股四头肌的力矩值比其他角度明显增大(P<0.01),但股四头肌在3个屈曲角度时的神经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腘绳肌的神经肌电活动在膝关节屈曲90°时最大。结论在特定膝关节角度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最大等长收缩训练可帮助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主动 拮抗肌 共同收缩 表面电仪 屈曲角度
下载PDF
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丙祥 张建奎 李华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9期805-806,共2页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拮抗肌 痉挛 交互抑制 综述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8
15
作者 刘铭 李芝慧 马晖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各40例,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各40例,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h分级、运动功能评定和ADL指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0日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缓解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ADL指数,较单用康复训练有显著优势,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拮抗肌腧穴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运动性肌肉疲劳诱发拮抗肌活动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乐军 陆爱云 +2 位作者 牛文鑫 龚铭新 李旭鸿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35-745,共11页
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活动控制是实现肢体协同运动的基本生理学过程。对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是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主动肌与拮抗肌协同收缩的交互抑制与共收缩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活动控制是实现肢体协同运动的基本生理学过程。对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是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主动肌与拮抗肌协同收缩的交互抑制与共收缩方式、"共驱动"与"异驱动"理论及交互激活与共激活的中枢控制关系模型,阐述了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的神经联系和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中枢与外周的变化特点及相关联系,并对国内外有关运动性肌肉疲劳诱发拮抗肌活动变化特征及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结合有关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中枢与外周变化特点及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的神经生理学研究结果,对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活动变化的潜在机制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肉疲劳 拮抗肌 共收缩 交互抑制 中枢机制
下载PDF
拮抗肌对运动单位平均发放率的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香 杨基海 +2 位作者 娄智 梁政 钱晓进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63-466,共4页
“共驱动”现象是近年来提出的探索人体随意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控制机理的新概念。通过对肘关节恒力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两路针电极肌电图 (NEMG)信号的分解 ,估计运动单位 (MU )的平均发放率 (FR) ,研究单块肌肉和拮抗肌对运动单位平... “共驱动”现象是近年来提出的探索人体随意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控制机理的新概念。通过对肘关节恒力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两路针电极肌电图 (NEMG)信号的分解 ,估计运动单位 (MU )的平均发放率 (FR) ,研究单块肌肉和拮抗肌对运动单位平均发放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无论肘关节作屈曲和伸展时 ,主动肌和拮抗肌两者的运动单位平均发放率均随时间而下降且无相移地高度相关 ,从而从关节水平上论证了神经肌肉系统“共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 拮抗肌 运动单位平均发放率 针电极电图信号分解 共驱动 神经 运动
下载PDF
近端拮抗肌群取穴法与传统取穴法对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8
作者 樊玲 薛斌 +1 位作者 赵菁菁 曾令川 《针灸临床杂志》 2008年第7期6-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41例予针刺传统腧穴和良姿位摆放。2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2组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41例予针刺传统腧穴和良姿位摆放。2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Brunnstrom分期及ADL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下肢痉挛,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治疗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拮抗肌
下载PDF
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雅娟 贾晓沛 +2 位作者 骆莉 石云荣 玉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6期827-829,888,共4页
目的探讨石学敏教授的手法量学方法对中风后患者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 目的探讨石学敏教授的手法量学方法对中风后患者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配合电针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的高肌张力状态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电针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学敏手法量学 拮抗肌电针 张力 Ashworth评分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刚 龚鹏 +2 位作者 刘洋 师帅 韩胜旺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12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病人的下肢痉挛程度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结论: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纠正足内翻,进而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电针 拮抗肌 足内翻 BOBATH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