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接故意犯罪的认定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艳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9-754,共6页
间接故意犯罪中的“放任”是一种不计后果和不希望的心理态度 ,并具有附属性与转化性 ;明知结果必然发生而放任的是直接故意而不是间接故意心态 ;间接故意犯罪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 ,不存在犯罪未遂、既遂等犯罪形态的划分问题。
关键词 间接故意犯罪 “放任” 故意犯罪形态 刑法 中国
下载PDF
间接故意犯罪的概念新探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永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102,共10页
在刑法理论中,间接故意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目前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来看,间接故意的概念主要有"放任说"、"同意说"、"容忍说"、"不违背本意说"以及"明知说"和"冒险说&... 在刑法理论中,间接故意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目前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来看,间接故意的概念主要有"放任说"、"同意说"、"容忍说"、"不违背本意说"以及"明知说"和"冒险说"等各种不同的主张。如何正确地对待上述各种不同的观点,是推导出间接故意犯罪新概念的关键。要弄清间接故意犯罪的新概念,除了对其内涵必须作出明确的阐述之外,还必须对间接故意犯罪与相关概念之间的界限作认真的辨析。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有意纵容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这一概念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 放任 纵容
下载PDF
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故意犯罪阶段形态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国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9,共8页
对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推动两地之间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关于故意犯罪阶段形态的理论及其相关规定方面, 两地刑法主要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之概念及其处罚以及犯罪中止的表现形式等三方面存在差... 对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推动两地之间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关于故意犯罪阶段形态的理论及其相关规定方面, 两地刑法主要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之概念及其处罚以及犯罪中止的表现形式等三方面存在差异。在上述几个方面, 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是各有千秋, 各有优劣, 实有相互取长补短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地刑法 澳门刑法 故意犯罪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下载PDF
论故意犯罪刑事政策——以犯罪故意心理机制的研究为切入点 被引量:1
4
作者 荣晓红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13,共8页
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故意既是故意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也是故意犯罪责任要素,它有自身特有的心理生成机制。应按照故意犯罪中犯罪故意心理生成机制的一般规律,针对各类故意犯罪中犯罪故意心理生成机制的个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有效的刑事政策,... 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故意既是故意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也是故意犯罪责任要素,它有自身特有的心理生成机制。应按照故意犯罪中犯罪故意心理生成机制的一般规律,针对各类故意犯罪中犯罪故意心理生成机制的个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有效的刑事政策,实现对各类各种故意犯罪的有效整治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 刑事政策 心理生成机制 整治 预防
下载PDF
论被害人过错对故意犯罪定罪量刑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向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1期86-87,共2页
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司法实践表明,有些被害人在故意犯罪事件中也有过错。这种过错是指与故意犯罪的发生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不当的作为或不作为。应当承认,被害人过错能够诱发他人犯罪,但被害人过错对犯罪... 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司法实践表明,有些被害人在故意犯罪事件中也有过错。这种过错是指与故意犯罪的发生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不当的作为或不作为。应当承认,被害人过错能够诱发他人犯罪,但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事件的发生是否起作用,以及起作用的大小,应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和具体情境中考察。从责任性上讲,故意犯罪事件的最终发生,主要原因在犯罪人方面,犯罪人应当对犯罪事件的发生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而被害人只承担次要责任或不负责任,也就是说,被害人过错对故意犯罪的影响是量刑方面的,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 被害人过错 被害人责任 定罪量刑
下载PDF
大学生故意犯罪的心理探索
6
作者 廖善康 潘冬根 莫小春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46,共2页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长。然而,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的比率也逐年上升,并且手段之残忍,犯罪动机之幼稚,令人深思。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层次地研究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心理健康...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长。然而,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的比率也逐年上升,并且手段之残忍,犯罪动机之幼稚,令人深思。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层次地研究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高校预防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故意犯罪 犯罪心理 心理健康
下载PDF
结合阶段划分和停止原因看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7
作者 张华民 张密 《天府新论》 2004年第B12期134-135,共2页
本文主要通过对故意犯罪过程中阶段划分、停止原因的分析 ,说明对故意犯罪过程进行阶段划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以及在阶段划分的基础上 ,同时考虑到在不同阶段造成停止形态产生的两种停止原因———中止和障碍 ,从而对故意犯罪过程中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故意犯罪过程中阶段划分、停止原因的分析 ,说明对故意犯罪过程进行阶段划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以及在阶段划分的基础上 ,同时考虑到在不同阶段造成停止形态产生的两种停止原因———中止和障碍 ,从而对故意犯罪过程中的不同停止形态作一个较全面的新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止形态 故意犯罪 罪过 中止 阶段划分 障碍 基础 过程 原因 必要性
下载PDF
浅谈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否定论
8
作者 顾永云 朱晓晴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第1期68-72,共5页
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未有定论。就目前而言,承认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形态,与法律语言所要求的规范性相冲突。构成间接故意犯罪的条件之一为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这与现有的未遂犯成立条件所要求... 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未有定论。就目前而言,承认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形态,与法律语言所要求的规范性相冲突。构成间接故意犯罪的条件之一为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这与现有的未遂犯成立条件所要求的危害结果的尚未发生相矛盾,与未遂犯处罚的限制性和刑法的谦抑性、人权保障机能相悖,无疑会导致刑法理论的混乱。就间接故意犯罪本身的特性而言,其不具有独立性,必须依附于直接故意犯罪,加之在承认未遂形态的条件下会导致偶然防卫问题处理的有失偏颇以及结果论的空置,因而此种形态存在的现实意义并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 未遂形态
下载PDF
刍议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
9
作者 廖善康 潘冬根 莫小春 《法制与经济》 2006年第09X期45-46,共2页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地增加。然而,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的比率也逐年上升,并且其手段之残忍,犯罪动机之幼稚,令人深思。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主要集中于盗窃和故意伤害,侵犯的客体大多为同学。并且在校大学生犯...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地增加。然而,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的比率也逐年上升,并且其手段之残忍,犯罪动机之幼稚,令人深思。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主要集中于盗窃和故意伤害,侵犯的客体大多为同学。并且在校大学生犯罪已不再是民办大专院校和普通院校的“专利”。近年来,名牌大学、重点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也逐渐增多,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故意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成因
下载PDF
关于故意犯罪的法哲学思考
10
作者 吴安新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3-56,共4页
在对法条的理解的问题上,学界以对之进行诠释为主,往往忽略对法条的哲学关怀。现以故意犯罪为例,探索其背后的法哲学关怀。
关键词 故意犯罪 法哲学 事实
下载PDF
故意犯罪前行为建构作为义务问题探究
11
作者 王光明 《法治研究》 2015年第5期77-84,共8页
肯定故意犯罪前行为所建构的作为义务,不仅有助于妥当地处理共犯问题、合理地认定犯罪行为、准确地把握正当防卫的构成、合理地裁量刑罚,而且有"举轻以明重"当然解释的法理基础与行为规范效力的理论支撑。否定论者所提出的肯... 肯定故意犯罪前行为所建构的作为义务,不仅有助于妥当地处理共犯问题、合理地认定犯罪行为、准确地把握正当防卫的构成、合理地裁量刑罚,而且有"举轻以明重"当然解释的法理基础与行为规范效力的理论支撑。否定论者所提出的肯定故意犯罪前行为所建构的作为义务不符合期待可能性的原理、违背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以及与犯罪中止相矛盾的质疑,都禁不起理论上的进一步反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前行为 作为义务 不作为
下载PDF
关于“故意犯罪”的质疑
12
作者 陈和华 《犯罪研究》 2000年第5期22-23,共2页
本文从犯罪人是否一定意识到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是否一定就是意志行为两方面对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概念提出质疑,认为:犯罪人意识到犯罪行为不应成为故意犯罪的必要前提,它只是故意犯罪的特殊前提,刑法所称故意犯罪行为有许多是... 本文从犯罪人是否一定意识到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是否一定就是意志行为两方面对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概念提出质疑,认为:犯罪人意识到犯罪行为不应成为故意犯罪的必要前提,它只是故意犯罪的特殊前提,刑法所称故意犯罪行为有许多是无意识的非意志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故意犯罪 社会危害性 非意志行为 刑法
下载PDF
故意犯罪认定标准研究——以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的比较论证为视角
13
作者 庄绪龙 宋进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3期64-66,共3页
对于刑法第十四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在于故意犯罪中"认识"的内容。并在此论战的基础上基本上形成了两大观点——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在我们现阶段法治还相当不健全的时代,应该以... 对于刑法第十四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在于故意犯罪中"认识"的内容。并在此论战的基础上基本上形成了两大观点——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在我们现阶段法治还相当不健全的时代,应该以社会违法性认识为故意犯罪的主要判断标准,辅之以违法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 认识内容 违法性认识 社会危害性认识
下载PDF
故意犯罪定义中的若干语词分析
14
作者 吴平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18-21,共4页
在我国刑法作出的故意犯罪定义中,“放任”一词不能准确揭示间接故意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宜用“容忍”一词取而代之;“希望”和“会”两词则准确揭示了故意犯罪的特征,应予保留。
关键词 故意犯罪 刑法 中国 犯罪构成 犯罪心理 犯罪定义 犯罪特征
下载PDF
间接故意犯罪也有未遂吗?——与王礼仁同志商榷
15
作者 侯国云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1996年第3期79-82,共4页
在刑法学界,传统的观点一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但王礼仁同志发表在《法学评论》1991年第4期上的《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文,认为间接故意在特定情况下也存在未遂。但是仔细阅读后,发现王文对间接故意犯... 在刑法学界,传统的观点一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但王礼仁同志发表在《法学评论》1991年第4期上的《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文,认为间接故意在特定情况下也存在未遂。但是仔细阅读后,发现王文对间接故意犯罪有一些误解,论述中也有矛盾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害结果 故意犯罪 行为人 被害人 礼仁 危害行为 某甲 预见到 食物 发生危害
下载PDF
论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致死致残的免责——《保险法》第67条立法缺陷的检讨与完善
16
作者 陈璟菁 《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6-38,共3页
依我国保险法第67条的规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自身死亡或残废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其立法本意是为了避免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防止保险制度的滥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但在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中,这一法律规定已暴... 依我国保险法第67条的规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自身死亡或残废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其立法本意是为了避免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防止保险制度的滥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但在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中,这一法律规定已暴露出其立法缺陷和不合理之处。本文结合案例,对我国保险法第67条的立法缺陷进行了检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法条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保险人 故意犯罪行为 《保险法》 立法缺陷 “保险事故” 道德风险 免责问题 中国
下载PDF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
17
作者 李振兴 《理论观察》 2007年第3期208-209,共2页
一、间接故意犯罪是否有未遂的观点 旧中国法学家曾介绍说,意大利刑法理论否认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而荷兰、挪威、德奥等国的法律解释则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日本刑法学者大场茂马、泉二新熊等以及旧中国法... 一、间接故意犯罪是否有未遂的观点 旧中国法学家曾介绍说,意大利刑法理论否认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而荷兰、挪威、德奥等国的法律解释则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日本刑法学者大场茂马、泉二新熊等以及旧中国法学家王觐等,也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前苏联刑法理论基本上倾向于否定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其中,一些刑法教科书认为,受犯罪构成主观因素限制,间接故意犯罪逻辑上可能存在未遂,但在事实上很难确认,因此事实上只能对直接故意犯罪中的未遂加以惩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故意犯罪 犯罪未遂 刑法理论 直接故意犯罪 法律解释 日本刑法 犯罪构成 法学家
下载PDF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犯”通说之质疑
18
作者 汪雷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07-109,共3页
通说认为,未遂犯仅囿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犯。然而客观言之,此通说之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间接故意犯罪并非完全不存在未遂犯。对此,可从心理学、法理学以及司法实践三个角度和层面提出支撑该观点的论据和基点,同... 通说认为,未遂犯仅囿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犯。然而客观言之,此通说之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间接故意犯罪并非完全不存在未遂犯。对此,可从心理学、法理学以及司法实践三个角度和层面提出支撑该观点的论据和基点,同时应注意以危害结果发生的确定与否、实施放任行为的过错大小、最终发生结果的严重程度等标准对间接故意犯罪中未遂犯的存在空间进行圈定和界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故意犯罪 未遂犯 通说 质疑
下载PDF
论作为保险人法定免责事由的故意犯罪认定立场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选洪 《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第8期166-169,共4页
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作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其立法根据在于防止道德风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避免保险制度被滥用。对作为保险人免责事由的故意犯罪认定与刑法保持一致之立场,既符合保险法与刑法各自的功能与立法目的,不违... 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作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其立法根据在于防止道德风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避免保险制度被滥用。对作为保险人免责事由的故意犯罪认定与刑法保持一致之立场,既符合保险法与刑法各自的功能与立法目的,不违背保险法把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作为保险人法定免责事由的立法根据,也是由保险法免责要件规范的不明确性决定的,同时也符合保险合同疑义利益解释规则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法 故意犯罪 认定立场
下载PDF
单位直接故意犯罪形态的几个问题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志勇 陈小彪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期30-33,共4页
单位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与自然人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内容论述的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单位直接故意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对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未遂形态、犯罪中止形态认定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 单位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与自然人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内容论述的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单位直接故意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对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未遂形态、犯罪中止形态认定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形态 自然人犯罪 犯罪构成 刑法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