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3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神”系列电影中文学形象的现代性变奏
1
作者 刘杨 白云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29,共4页
从“封神”系列动画电影的改编情况来看,创作者塑造了大量具有“现代性”特征的角色形象,重新建构了神话故事的文学形象,生成新的文化内涵。首先是文学形象的“形”变,创作者基于审美现代性对文学形象进行视觉图示的改写,或者基于故事... 从“封神”系列动画电影的改编情况来看,创作者塑造了大量具有“现代性”特征的角色形象,重新建构了神话故事的文学形象,生成新的文化内涵。首先是文学形象的“形”变,创作者基于审美现代性对文学形象进行视觉图示的改写,或者基于故事重构进行视觉形象的颠覆式重塑。然后是文学形象的“意”变,从服从权威秩序走向自我意识觉醒,从读者想象生发现实隐喻,以更具“冲动力”的生命影像结构了新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电影 文学形象 现代性
下载PDF
从政治化阐释到普世性解读:《酒国》英译中的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研究
2
作者 贺莎莎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9-75,共7页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塑造包括译者对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传播者与接受者对译本的多样化阐释,反映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学的心理认知。为了更系统地揭示当代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建构特征与困境,文章基于《酒国》的英译本,从译者对小说语言的陌...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塑造包括译者对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传播者与接受者对译本的多样化阐释,反映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学的心理认知。为了更系统地揭示当代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建构特征与困境,文章基于《酒国》的英译本,从译者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再现以及对作者人文思想的再现分析译本的文学性,接着在Factiva数据库中检索英美杂志对译本的评介文章,通过高频实词分析译本传播过程中的宣传重点及其建构起的小说文学形象,最后爬梳Goodreads网站的读者评价,分析读者对小说的认知,发现《酒国》在英语世界的文学形象夹杂着政治化阐释和文学性赞扬。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更要引导阐释中国作家的人文思想,进而走出海外政治化阐释的误区,强化作品的普世性价值解读,促进形成积极正面的海外中国文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 《酒国》英译 传播 接受 文学
下载PDF
帝王书写与想象——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3
作者 孟令阳 《天中学刊》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经历了史书记载、笔记叙述、戏曲小说改编等过程。史书是赵匡胤文学形象的历史基础,塑造了神圣的开国帝王,但其形象缺乏个性化;笔记融合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展现了赵匡胤形象生动的一面,是其从历史人物到... 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经历了史书记载、笔记叙述、戏曲小说改编等过程。史书是赵匡胤文学形象的历史基础,塑造了神圣的开国帝王,但其形象缺乏个性化;笔记融合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展现了赵匡胤形象生动的一面,是其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人物的过渡;元杂剧塑造了英明君主与平民英雄的双重形象,使得赵匡胤的文学形象更具个性;明清小说戏曲中赵匡胤形象的神圣性被消解,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反映了不同群体对帝王的书写与想象,丰富了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匡胤 历史人物 文学形象 生成与演变
下载PDF
困境书写与情感关切——论中国“孤儿寡母”文学形象的叙事策略
4
作者 尚学摈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7-55,共9页
“孤儿寡母”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形象,它跨越时代,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之中,却并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围绕不同的表现主题,“孤儿寡母”形象的塑造具有多种叙事策略:通过弱势群体的苦难与毁灭来鞭笞时局,隐喻文化症候;以父性缺失... “孤儿寡母”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形象,它跨越时代,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之中,却并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围绕不同的表现主题,“孤儿寡母”形象的塑造具有多种叙事策略:通过弱势群体的苦难与毁灭来鞭笞时局,隐喻文化症候;以父性缺失为中心,关注非完整家庭的畸形情感依附问题;以生育意义的确证为切入点,探讨女性自身价值与母性的内在冲突;以多代人的“代沟”分歧为表象,映射出家庭纷争背后的时代矛盾。“孤儿寡母”文学形象具有得天独厚的悲剧美感,缕析其构建策略,对观照底层群众的生存困境与情感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儿寡母 文学形象 叙事策略 苦难困境 情感关切
下载PDF
诗歌中“碧玉”文学形象来源及其流变
5
作者 张忠美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2期32-35,55,共5页
碧玉是西晋汝南王司马亮的小妾,汝南王对其宠爱非凡,作《碧玉歌》歌之。《乐府诗集》收录《碧玉歌》六首,前三首是碧玉文学形象的本事诗,后三首以《碧玉歌》为名对碧玉进行再创作。此后碧玉形象持续出现在诗歌中,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发展... 碧玉是西晋汝南王司马亮的小妾,汝南王对其宠爱非凡,作《碧玉歌》歌之。《乐府诗集》收录《碧玉歌》六首,前三首是碧玉文学形象的本事诗,后三首以《碧玉歌》为名对碧玉进行再创作。此后碧玉形象持续出现在诗歌中,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发展:南朝宫体诗以碧玉为典故,通过碧玉歌姬等身份的展示,描写歌舞升平的生活;唐宋诗歌也以典故写碧玉,但与宫体诗不同,除了描写外在形貌,诗人还深入挖掘碧玉复杂的情感内涵,丰富其灵魂;至明清,随着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兴盛,碧玉形象在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中发生了新的变化,形象更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玉 诗歌 文学形象 流变
下载PDF
经典文学形象动画改写的审美倦怠与再创造问题探究——以孙悟空和哪吒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大刁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3年第3期37-40,共4页
选取广为人知的文学形象并围绕其进行改写、开发,是动画创作常用的手段,也是国产动画在传承经典文学道路上颇具代表性的实施路径。在这些被改编的文学形象中,知名度最高,最为耀眼的,当属孙悟空和哪吒。从角色设计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梳... 选取广为人知的文学形象并围绕其进行改写、开发,是动画创作常用的手段,也是国产动画在传承经典文学道路上颇具代表性的实施路径。在这些被改编的文学形象中,知名度最高,最为耀眼的,当属孙悟空和哪吒。从角色设计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梳理当前不同版本的孙悟空与哪吒动画形象的演绎特点,可以窥探出当下国产动画改写经典文学形象的趋势,尤其是时代精神、受众群体、市场环境、媒介与技术等要素对作品的导向作用。在这些不同版本的孙悟空与哪吒的动画影片中,如何避免动画创作的类型化趋势以及受众的审美倦怠也是我们当前应该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象 动画改写 审美倦怠 再创造 孙悟空 哪吒
下载PDF
音乐艺术与文学形象的融合——以二胡作品《红楼梦主题随想曲》中林黛玉形象的塑造为例
7
作者 王晓凤 《新传奇》 2023年第24期42-44,共3页
作曲家王立平以《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所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判词为灵感,创作了展现《红楼梦》不同人物性格的音乐作品,为全剧增添了感染力。随后,二胡演奏家于汉以《红楼梦》中宝黛的情感发展为主题,以插曲中的《枉凝眉... 作曲家王立平以《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所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判词为灵感,创作了展现《红楼梦》不同人物性格的音乐作品,为全剧增添了感染力。随后,二胡演奏家于汉以《红楼梦》中宝黛的情感发展为主题,以插曲中的《枉凝眉》《葬花吟》为音乐素材,创作出二胡作品《红楼梦主题随想曲》。全曲通过四个小标题:金玉良缘、两小无猜、惊闻噩耗、香消玉殒串联而成。此曲在创作中将完整的叙事手法和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加入二胡独特的演奏技法,使音乐作品生动再现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本文对《红楼梦主题随想曲》以及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进行概述,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作品的四个小标题结合原著分析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音乐艺术 文学形象
下载PDF
19世纪女性主义萌芽对文学形象的影响——以《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以及《绿山墙的安妮》为例
8
作者 邓铭宇 《今古文创》 2023年第9期31-33,共3页
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体现,即为反对文学作品将女性塑造成依赖于他人、扭曲的无助形象,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角探究《绿山墙的安妮》和《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塑造,从中一窥19世纪女性主义萌芽对文学形... 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体现,即为反对文学作品将女性塑造成依赖于他人、扭曲的无助形象,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角探究《绿山墙的安妮》和《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塑造,从中一窥19世纪女性主义萌芽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 文学形象演变 女性形象
下载PDF
“形象”理论的新创建——评赵炎秋的《文学形象新论》 被引量:2
9
作者 颜翔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赵炎秋 文学形象新论》 书评 文学理论 文学形象 研究方法 生活
下载PDF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及其文学形象 被引量:4
10
作者 乔以钢 李贞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共5页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形象有着比较复杂的文化意涵。康爱德、张竹君等从事医学活动的女性经由致力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的开发和媒介的传播,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唤起民众自强、救国的楷模受到褒扬,有时还被赋予&q...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形象有着比较复杂的文化意涵。康爱德、张竹君等从事医学活动的女性经由致力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的开发和媒介的传播,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唤起民众自强、救国的楷模受到褒扬,有时还被赋予"医治"落后思想的功力,围绕她们的书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走向。同时,"女医生"的职业活动及其文学形象经由书写和传播,成为近代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代表性形态之一;女医生和启蒙者身份兼具的新女性形象突破了启蒙者与男性性别相联系的模式,在新型性别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革命话语 女医生 文学形象
下载PDF
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钟碧来 郑希付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5-466,464,共3页
消极文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显著差异。积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显著差异。消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状态下对人的记... 消极文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显著差异。积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影响显著差异。消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状态下对人的记忆有抑制作用。积极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状态下对人的记忆有促进作用。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状态下性别的记忆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象 情绪启动效应 记忆的影响
下载PDF
从语言到思想:再论文学形象的内部构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炎秋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41,共8页
研究文学形象的内部构成是理解文学形象并进而理解整个文学活动的关键之一。文学形象由语言、语象、具象与思想四个层次构成。语言是人们感知文学形象的依据 ,是形象的最表层 ;语言中所隐含的感性具体的一面突出出来 ,构成语象 ;语象的... 研究文学形象的内部构成是理解文学形象并进而理解整个文学活动的关键之一。文学形象由语言、语象、具象与思想四个层次构成。语言是人们感知文学形象的依据 ,是形象的最表层 ;语言中所隐含的感性具体的一面突出出来 ,构成语象 ;语象的组合构成具象 ;具象总要隐含、指向某些思想 ,思想构成文学形象内部结构的最后一个层次。四个层次的有机统一 ,便是文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形象 语象 内部构成 语言 文学活动 思想构成 具象 感性 感知 有机统一
下载PDF
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13
13
作者 倪美玲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4-106,共3页
从《长恨歌》、《长恨歌传》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这一对爱情主人公由人间罕有的帝王夫妇演变成了至情的神仙眷侣,唐明皇由重色不专情发展为钟情又专情的好情人,杨贵妃也从一个祸国尤物演变为深明大义的钟情女子... 从《长恨歌》、《长恨歌传》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这一对爱情主人公由人间罕有的帝王夫妇演变成了至情的神仙眷侣,唐明皇由重色不专情发展为钟情又专情的好情人,杨贵妃也从一个祸国尤物演变为深明大义的钟情女子。这种嬗变一方面是不同时代的创作主体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所造成的。本文拟就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嬗变过程、特点及原因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明皇 杨贵妃 文学形象 嬗变
下载PDF
试论文学形象的分层评价标准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炎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7,共6页
文学形象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局部的和基本的两类。基本的评价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形象层面的形象分层评价标准。它包括原型、信息、思想、表达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文学形象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文学形象 评价标准 原型 信息 思想 表达
下载PDF
中国小说翻译过程中的文学性再现与中国文学形象重塑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会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15,共4页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在笔者看来,国内...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在笔者看来,国内外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材倾向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展示良好的中国文学形象。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英语世界没有选择最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进行翻译,对于其所选的作品,因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信息,而不是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译者没有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来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形象 文学性再现 文学性抹除 翻译
下载PDF
论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和史学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沈惠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138,共8页
本文较系统地考察有关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传记、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民歌、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从而揭示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及其多样性。认为:有关番客婶的文学作品是海外移民带给侨乡的一项文学收获,反映了海... 本文较系统地考察有关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传记、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民歌、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从而揭示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及其多样性。认为:有关番客婶的文学作品是海外移民带给侨乡的一项文学收获,反映了海外移民对侨乡社会、侨乡文学和侨乡女性的深远影响。番客婶形象及其研究对学界审视和全面评价海外移民史、华侨华人史和侨乡史的发展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妻子 番客婶 文学形象 侨乡女性 海外移民
下载PDF
影视媒介建构文学形象的叙事转换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建秋 魏波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9-141,共3页
影视与文学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如何在影视叙事中转换文学形象,即从想象性、虚幻性的内心视象变为银屏上直观的视听形象,这样的形象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必须把握文学与影视两者之间质的差异,把握文... 影视与文学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如何在影视叙事中转换文学形象,即从想象性、虚幻性的内心视象变为银屏上直观的视听形象,这样的形象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必须把握文学与影视两者之间质的差异,把握文学作品向影视剧转换过程中必然进行的移植、取舍、解构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媒介 文学形象 叙事转换
下载PDF
给人类增添信心与力量的文学形象——论海明威的“生命英雄”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铁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5-50,共6页
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出现的最有个性的作家.他的创作个性体现在文风上,更体现在他对自己理想形象的执着塑造上.他的理想形象就是英雄.这使他成为最具英雄塑造意识的作家.这种意识强烈到成为他的一种本能,迫使他既在文学、也在社会与... 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出现的最有个性的作家.他的创作个性体现在文风上,更体现在他对自己理想形象的执着塑造上.他的理想形象就是英雄.这使他成为最具英雄塑造意识的作家.这种意识强烈到成为他的一种本能,迫使他既在文学、也在社会与人生中扮演英雄角色.这种角色意识使他的文学乃至人生之路充满传奇英雄色彩.这种执着在一些人看来已是一种“偏执”.但在笔者看来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对其创作的贯穿,产生了海明威式的英雄,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海明威的文学品格与美学风格,乃至海明威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生命英雄 文学形象 桑提亚哥 角色意识 海明威研究 《太阳照样升起》 生命形态 性格特征 理想形象
下载PDF
原型与文学形象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炎秋 《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127-130,共4页
原型的基础是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格局,这种格局经过形式化,去掉具体内容而只剩下表现形式之后就是原型。原型为构成文学形象的生活材料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一个形象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原型。原型选择的好坏,对于文学形象的成功与否有... 原型的基础是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格局,这种格局经过形式化,去掉具体内容而只剩下表现形式之后就是原型。原型为构成文学形象的生活材料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一个形象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原型。原型选择的好坏,对于文学形象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原型应该具有普遍性、包容性与有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生活 文学形象
下载PDF
事件·文本·社会——唐群英大闹《长沙日报》历史事件与文学形象的考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翔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19,共16页
1913年2月16日,《长沙日报》刊登的一则关于唐群英与郑师道结婚的广告,引发了多重场域的反应与互动。唐群英率众将报馆捣毁,酿成了一场官司诉讼。在历史事件中,唐群英本人因"英雌"动武的行为,不仅于法庭审判中败诉,同时被公... 1913年2月16日,《长沙日报》刊登的一则关于唐群英与郑师道结婚的广告,引发了多重场域的反应与互动。唐群英率众将报馆捣毁,酿成了一场官司诉讼。在历史事件中,唐群英本人因"英雌"动武的行为,不仅于法庭审判中败诉,同时被公众扣上了"女德有缺"的帽子。而文学作品的介入,更使得唐、郑"婚变案"颇具戏剧化色彩。事实上,透过案件结局与文学形象中唐群英的遭遇,恰可瞥见"英雌"话语的内在困境以及民初女性面临的诸多社会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群英 《长沙日报》 历史事件 文学形象 英雌话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