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城》中的那束“自然之光”——基于“自然法”的文学正义阐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锋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9-536,共8页
人们过去从"田园牧歌"、"乌托邦"与"人性皆善"等角度评价《边城》,固然可以揭示《边城》的审美与伦理特性,但并不明了它之所以如此的根源何在。若从"自然法"角度认识《边城》,看出它以自然生... 人们过去从"田园牧歌"、"乌托邦"与"人性皆善"等角度评价《边城》,固然可以揭示《边城》的审美与伦理特性,但并不明了它之所以如此的根源何在。若从"自然法"角度认识《边城》,看出它以自然生活作为人类理想,意在反思现代文明造成的弊端,则会揭示出《边城》的主旨具有最高的合法性,最能体现文学的正义性。同时也表明,正是作品的这一主旨决定了它没有全方位如实描写现实生活的必要。具有浪漫情怀的作家因为与"自然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不消极,反而是更加积极,他们在试图寻找应对文明衰落的良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自然法 文学正义 浪漫
下载PDF
摇摆于“政治正确”与“文学正义”之间——何其芳文学史观的系谱学阐释
2
作者 向天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7-185,共9页
何其芳的文学史观尚未引起重视;从"系谱学"角度看,何其芳总是摇摆于"政治正确"与"文学正义"之间,其立场与观点显出诸多罅隙与断裂;透过这些罅隙,我们发现一只由政治形势、意识形态、个人身份、宗派斗争... 何其芳的文学史观尚未引起重视;从"系谱学"角度看,何其芳总是摇摆于"政治正确"与"文学正义"之间,其立场与观点显出诸多罅隙与断裂;透过这些罅隙,我们发现一只由政治形势、意识形态、个人身份、宗派斗争等多种力量纠缠、聚合而成的权力之手;这只手不仅型塑了何其芳文学史观的基本面貌,而且还使身居学界与官场高位的他,为避免跌入学术与政治权力的深谷,只得竭力保持一种异常"精致"的平衡"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谱学 政治正确 文学正义 何其芳 文学史观
下载PDF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市民叙事”的文学正义阐释
3
作者 刘锋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12,共12页
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市民形象,纠正了"五四"以来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对于市民阶层的压抑与遮蔽。这缘自她形成了"哀矜而勿喜"的创作观,以爱人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世界,从而将市民笼罩在爱的光辉之下,予以人性的证明与... 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市民形象,纠正了"五四"以来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对于市民阶层的压抑与遮蔽。这缘自她形成了"哀矜而勿喜"的创作观,以爱人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世界,从而将市民笼罩在爱的光辉之下,予以人性的证明与表现。由于张爱玲的创作执行了弱者优先原则,获得了充分的正义性,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则是支撑张爱玲的两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市民叙事 文学正义 儒家 基督教
下载PDF
文学正义:文学理论概念体系的新范畴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锋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8-134,共7页
本文认为必须建立"文学正义"观,以便文学理论概念体系中增加新的范畴。文学正是坚持了在"同等情况"下必须"同等对待"所有公民这个原则而导致了它在解决社会上的普遍不能满足之际产生了公正、平等、关爱... 本文认为必须建立"文学正义"观,以便文学理论概念体系中增加新的范畴。文学正是坚持了在"同等情况"下必须"同等对待"所有公民这个原则而导致了它在解决社会上的普遍不能满足之际产生了公正、平等、关爱等一系列自我特性,这分别是生命正义、情感正义与个体正义,从而与其他的社会正义进行交流与对话,使得文学正义形成了作用于其他社会正义的独特方式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正义 生命正义 情感正义 个体正义
原文传递
当代旧体诗与文学史正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 被引量:5
5
作者 夏中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4-606,共13页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正义 当代旧体诗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载PDF
论文学介入政治的“想象”与“正义”——评刘锋杰的《“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
6
作者 龚游翔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32-36,共5页
刘锋杰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以时空为经纬组合形而上的纯粹与实践理性认识建构了文学政治学三维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理论。以古近现当代为时间、中西为空间、想象为本体、正义为价值,置于立体化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文... 刘锋杰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以时空为经纬组合形而上的纯粹与实践理性认识建构了文学政治学三维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理论。以古近现当代为时间、中西为空间、想象为本体、正义为价值,置于立体化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文学介入政治的十种存在形态。从政教、文道、诗史、人本与理念、自由、批判、权力八个维度囊括与厘清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历史纠葛,以想象与正义二维贯穿文学与政治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共通基质。“文学政治学”学科的创构彰显了理论家以文论介入现实、胸怀正义抱负的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政治学 想象政治 文学正义
下载PDF
推进“文学政治学”建构的又一力作——评刘锋杰《“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
7
作者 王洪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3年第5期94-104,共11页
文学政治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刘锋杰提出并进行创构的一个文论分支学科。在1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这一概念和分支学科。在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中,他总结、提炼出中西10种典型形态,并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析和理论升华。这样的... 文学政治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刘锋杰提出并进行创构的一个文论分支学科。在1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这一概念和分支学科。在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中,他总结、提炼出中西10种典型形态,并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析和理论升华。这样的创构既需要理论家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资料解读功夫,更需要学者的担当精神和思想情怀。在文学政治学建构之路上,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贡献了具有中国话语特色又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新文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锋杰 文学政治学 文论话语创新 文学想象政治 文学正义
下载PDF
Linguistic Justice and Dual Language Programs
8
作者 Lucia Buttaro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4年第9期682-699,共18页
This paper makes the case that education aimed at Hispanic or Latino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recognize both their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oots (raices)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al wings (alas). The ... This paper makes the case that education aimed at Hispanic or Latino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recognize both their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oots (raices)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al wings (alas). The reason the author believes dual language programs could benefit all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f done properly, it should promote bilingualism, respect, and equity for all students in the school. Dual language programs are relatively new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programs aim to create bilingual, bicultural students without sacrificing these students' success in school or beyond. The goals of dual language are to provide high-quality instruction for language-minorit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instruc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for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Schools teach children through content, with teachers adapting their instruction to ensure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and using content lessons to convey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structure. Striving for a balance of hal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and half English speaking students in each classroom, dual language programs also aim to teach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Programs vary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time they devote to each language, which grade levels they serve, how much structure they impose for the division of language and curriculum, and what populations they s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language bilinguaphobia linguistic diversity linguistic justice language-minority students
下载PDF
"Actual Experience"" Correcting Misconceptions Through Analyzing Harriet Wilson's Our Nig
9
作者 Azhar Noori Fejer Rosli Talif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4年第1期70-82,共13页
African-American writers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wrote in the shadow of the prominent romance, sentimental, and domestic fiction. Harriet Wilson's Our Nig (1859) reflects an "alternative social character", for th... African-American writers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wrote in the shadow of the prominent romance, sentimental, and domestic fiction. Harriet Wilson's Our Nig (1859) reflects an "alternative social character", for the female protagonist suffers racism in the free North, because she is a mulatto child. Through depicting the life of free blacks, who supposedly lives a better life than Southern slaves, Wilson exposes how she has actually lived and sensed life in antebellum America. According to Raymond Williams (2011), there are two kinds of literary writings. The first represents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the age, and he calls it "dominant social character"; representing the majority content of both the public writing and speaking. But, another different literary writing lives in its shadow; one that usually leads the conflicts of the time. It is the "alternative social character"; the literature of the victims of repression and marginalization, produced by the lower class, women, and blacks. They reflected how they were dehumanized, and exposed their suffering and abasement. They also aimed to prove individualism. The novel reveals how racism in the North could be worse than the slavery of the South. This paper shows Wilson deviation from the "her brethren" in writing her novel. It unveils significant truths concerning black women's status in antebellum America. It discusses how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rrect certain misconceptions through her female charac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e of feeling alternative social character RACISM female character misconceptions
下载PDF
央珍《无性别的神》的“正义叙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美萍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5-160,共6页
美国学者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的"诗性正义"命题引入中国后,衍生出了"文学正义"命题。本文借用"文学正义"这一命题从社会制度、俗世生活、空间与权力、宗教四个层面分析央珍长篇历史小说《无性别... 美国学者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的"诗性正义"命题引入中国后,衍生出了"文学正义"命题。本文借用"文学正义"这一命题从社会制度、俗世生活、空间与权力、宗教四个层面分析央珍长篇历史小说《无性别的神》,追问其隐喻的西藏旧社会黑暗政治秘史、面目、肌理及其特性,证明作品中普通人的悲悯、慈悲和善良所代表的神性能够有效地介入、指导与推动人类继续的生活。主人公央吉卓玛对自由、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虽历经多重空间的磨难与打击,最终在社会巨变中的军营这一空间内,惊奇地发现了"真善美"的"美丽新世界",借由此,作者关于"文学正义"的追求结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正义 社会制度 俗世生活 宗教 真善美
原文传递
“小说可以表达另一种生活的渴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那北 姜广平 《西湖》 2009年第12期91-100,共10页
林那北曾经是一个敬业的记者,一个春风得意的散文家。评论家南帆说林那北的"小说四面伸出了探究的触角:周围的世界怎么了?如果有可能,她肯定想在自己的小说里恢复对于这个世界的信心。她将自己的某些向往,零星散落在小说里了。&quo... 林那北曾经是一个敬业的记者,一个春风得意的散文家。评论家南帆说林那北的"小说四面伸出了探究的触角:周围的世界怎么了?如果有可能,她肯定想在自己的小说里恢复对于这个世界的信心。她将自己的某些向往,零星散落在小说里了。""世事纷扰,人生百态,林那北有时会固执地表现出一种略为苛刻的精神洁癖。""她更擅长也更乐意研究的是人性的复杂微妙、内心的幽微波动、情感的纠纷缠绕,甚至一个眼神、一句对白、一声叹息,如此等等。不言而喻,这才是小说驰骋的领域。"孟繁华则说:"北北以现代的浪漫、幽默和文字的智慧,书写和接续了文学伟大的传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北北作为欠发达或弱势话语国家的作家,她提供的悲悯情怀,以及对文学最高正义的坚持和重新书写的经验,就是当下中国文学经验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种 小说语言 文学传统 文学正义 跨文体写作
原文传递
New Ethics and Old Roles:The Identity Dilemma of May Fourth New Women
12
作者 杨联芬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1期71-91,共21页
五四新女性是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平台由新文化启蒙话语塑造而成,她们的意识形态认同来自新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正义伦理;而她们的性别认同及相应的关怀伦理,却使其对"旧道德"下的女性同类有更多同情。为实现个人权利、... 五四新女性是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平台由新文化启蒙话语塑造而成,她们的意识形态认同来自新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正义伦理;而她们的性别认同及相应的关怀伦理,却使其对"旧道德"下的女性同类有更多同情。为实现个人权利、维护神圣恋爱,她们"忽略"名分、委屈尊严,在新旧道德的模糊地带与有妇之夫结成特殊婚姻。而非正常婚姻关系的缺憾,爱情中隐含的性别等级,个人自由与关怀伦理的对立与冲突等,都导致她们陷入认同危机。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体现了"五四"正义伦理的道德局限,而五四文学表达的某种匮乏,亦源自这个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 Fourth literature new women identity ethics of justice ethics of ca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