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才士文学群体意识的觉醒——论晚明漳州霞中诗社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庆元 张婧雅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0-188,共9页
万历中,漳州诗人自称"东南才士"、"东南衣冠"、"东南之美";以"东南"指称漳州,以张扬其声势。明代诗社林立,地处中国东南的漳州迟至万历中才组织史上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诗社——霞中诗社。诗社发... 万历中,漳州诗人自称"东南才士"、"东南衣冠"、"东南之美";以"东南"指称漳州,以张扬其声势。明代诗社林立,地处中国东南的漳州迟至万历中才组织史上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诗社——霞中诗社。诗社发起人是张燮和郑怀魁,其初人数多达十三人,称"霞中十三子"。漳州文教兴起较晚,诗社的成立,体现了这一地区诗人的文学群体意识觉醒,他们甚至认为在地结社是千秋大业之举。诗社持续了二十来年,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订盟兴盛时期、延续时期和衰歇时期。与诗人结社密切相关的,一是诗友文集集中地推出,二是漳州一地历代诗歌总集的编纂,集体发声,展示了其地诗歌创作的声威,提高了地方诗人创作的自信。但这个诗社从成立之日起,就存在明显的弱点:一是成员比较松散,不仅居住地并不集中,部分人员长期游宦他方;二是领袖人物缺乏登高一呼的号召力,也没能提出独特的诗歌主张;三是地处海隅,创作基础不够广泛,与他地的诗人、诗社缺少广泛交流。明清易代漳州遭受战乱重创,诗社典籍几乎荡然无存,以至后世知之者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诗社 漳州霞中诗社 文学群体 张燮 郑怀魁
下载PDF
四萧文学群体与梁代诗风之变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家骊 陶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152-160,共9页
由萧衍和萧统、萧纲、萧绎父子组成的四萧文学群体,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萧衍为首的发轫期、萧统为首的成长期,以及以萧纲、萧绎联袂为首的成熟期。纵观这一嬗变过程,前后将近五十年,几乎贯穿有梁一代的始终。由于"四萧"各自文... 由萧衍和萧统、萧纲、萧绎父子组成的四萧文学群体,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萧衍为首的发轫期、萧统为首的成长期,以及以萧纲、萧绎联袂为首的成熟期。纵观这一嬗变过程,前后将近五十年,几乎贯穿有梁一代的始终。由于"四萧"各自文学倾向的不同,使得这一文学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主张,也随着领军人物的转换而相应发生"崇尚古典——主张通变——追求新变"的改变。同时,"四萧"又凭借他们的强势政治地位及优秀文学才能,各自组织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展开各种文学活动,从而得以引领整个梁代诗风经历了"古雅清丽——雍容典丽——华艳绮丽"的转变过程。因此,四萧文学群体是梁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组织,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并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萧文学群体 诗风 古雅清丽 雍容典丽 华艳绮丽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以“左联”的政治文化性质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晓进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86-92,共7页
本文认为 ,三十年代的文学群体基本上都呈现出明确的“亚政治文化”形态或具有鲜明的“亚政治文化”特征 ,各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并非是出于文学的或学术的思考 ,而常常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出发 ,针对自... 本文认为 ,三十年代的文学群体基本上都呈现出明确的“亚政治文化”形态或具有鲜明的“亚政治文化”特征 ,各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并非是出于文学的或学术的思考 ,而常常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出发 ,针对自身对当时政治文化形势的理解而采取的某种文学策略。文章以“左联”为例 ,通过分析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形态特征及其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亚政治文化 左联 文学群体 文学策略
下载PDF
七月派文学群体的文化结构探源——现代中国文学社群的个案研究之一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洪承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44-150,共7页
在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崛起于30年代末、兴盛于40年代初的七月派,目的在于还原这个群体丰富的文化内涵:胡风的精神领袖地位,本质上联系着传统的集团、群体的宗派意识的血脉,但他以独立的文学精神的追求所形成的群体意识排他性和... 在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崛起于30年代末、兴盛于40年代初的七月派,目的在于还原这个群体丰富的文化内涵:胡风的精神领袖地位,本质上联系着传统的集团、群体的宗派意识的血脉,但他以独立的文学精神的追求所形成的群体意识排他性和自我守成性,又是最具现代性的姿态;七月派的形成表现出中国文学社群的一种典型结构特点,即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不自觉循环模式;七月派以创作呈具整体的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月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文学社群 文学群体 胡风 文化结构 个案研究 《七月》 文化语境 文艺思想
下载PDF
文学女性从闺内到闺外——以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水云 王茁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6,共6页
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是明末清初比较著名的女性诗群,她们除了在家族内部进行唱和之外,还与家族外部的女性文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交性社团。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她们的作品得以生存、彰显并流传,男性文人和... 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是明末清初比较著名的女性诗群,她们除了在家族内部进行唱和之外,还与家族外部的女性文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交性社团。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她们的作品得以生存、彰显并流传,男性文人和以男性为主导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山阴祁氏家族 女性诗人 文学群体
下载PDF
胡姓士族文学群体与中唐文学格局之形成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恩铭 《北方论丛》 2020年第2期69-81,86,共14页
盛唐时期胡姓士人的文学活动对于胡姓士族文学群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后,大历时期是胡姓士人的成长期,贞元、元和时期,胡姓士族文学群体已经形成并举足轻重。胡姓士人群体堪称是中唐政事与文学空间的中流砥柱,与山东士族、... 盛唐时期胡姓士人的文学活动对于胡姓士族文学群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后,大历时期是胡姓士人的成长期,贞元、元和时期,胡姓士族文学群体已经形成并举足轻重。胡姓士人群体堪称是中唐政事与文学空间的中流砥柱,与山东士族、关中士族、江南士族鼎足而立且毫无愧色。贞元、元和时期的文学活动场域与德行、政事、言语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胡姓文学家族从地方进入台阁,从边缘到核心,进入文学活动的中心地带。唐人选唐诗选本采摭胡姓士人诗作入集发挥了保存文本的文化传承功能,突出了中唐胡姓士人的创作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胡姓与其他家族联姻是民族融合的组成部分,基于此产生的文学活动便具有了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姓士族 文学群体 中唐 文学格局
下载PDF
论“云间三子”文学群体的形成
7
作者 李越深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199,共8页
"云间三子"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以陈子龙为核心、以李雯和宋徵舆为羽翼的一个文学群体。这个文学群体积极地展开文学活动,从诗到词,从创作到理论都多有建树,从而推进了松江地方文学的兴盛,使天下士子为之注目。"云间三子&... "云间三子"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以陈子龙为核心、以李雯和宋徵舆为羽翼的一个文学群体。这个文学群体积极地展开文学活动,从诗到词,从创作到理论都多有建树,从而推进了松江地方文学的兴盛,使天下士子为之注目。"云间三子"文学群体于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十年(1637)逐步形成,尤其是崇祯八年(1635)、九年(1636)以及崇祯十年陈子龙奔丧归里之后至年底这段时间,陈、李、宋交往最为密切,文学活动最为频繁,作品频频结集。"云间三子"的形成在松江地方文学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几社社课诗的沉闷局面,促进了云间派诗歌的兴盛;其次,它创立了云间词派。"三子"词合集《幽兰草》的结集刊行,标志着云间词派的形成。经过"三子"的努力,云间词派成为明清词学革新的先驱,为清词全面复兴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间三子 文学群体 交谊 形成过程
下载PDF
论陈后主文学群体的文风特色
8
作者 毛振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3-56,共4页
陈后主为太子和继皇位后,以他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文学群体,他们把娱乐情性、集宴赏乐等作为文学创作感兴的条件。其文学群体的文风受宫体诗风的影响而呈现出浮华侧艳之风和细腻婉约之致,受其诗歌创作的集体性、欢娱性的影响,其文风亦展... 陈后主为太子和继皇位后,以他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文学群体,他们把娱乐情性、集宴赏乐等作为文学创作感兴的条件。其文学群体的文风受宫体诗风的影响而呈现出浮华侧艳之风和细腻婉约之致,受其诗歌创作的集体性、欢娱性的影响,其文风亦展现出滑稽娱情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后主 文学群体 浮华侧艳 细腻婉致 滑稽娱情
下载PDF
“新月派”的文学策略──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之一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0-105,共16页
关键词 “亚政治文化”特征 文学群体 国民党 梁实秋 徐志摩 “新月派” 三十年代 文学观念 文学主张 罗隆基
下载PDF
亚政治文化性: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普遍特征
10
作者 陆咏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1-35,共5页
国民政府缺乏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主体政治文化缺乏整合力,是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亚政治文化性产生的历史缘由。亚政治文化性是这一时期文学群体的普遍特征,依据有三:文学群体背离权力主体文化,政治取向多样化;文学群体参与意识强化,参与类... 国民政府缺乏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主体政治文化缺乏整合力,是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亚政治文化性产生的历史缘由。亚政治文化性是这一时期文学群体的普遍特征,依据有三:文学群体背离权力主体文化,政治取向多样化;文学群体参与意识强化,参与类型多元化;文学群体拒绝文化整合,宗派色彩多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政治文化 三十年代 文学群体 主体政治文化 政治取向 政治参与 宗派色彩
下载PDF
青年产业工人与新文学群体
11
作者 江冰 涂燕娜 《青年探索》 2017年第5期88-93,共6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学消费观念的转变,饱受争议的"打工文学"逐渐被社会及主流文坛认可乃至肯定。从称谓的改变、成立产业工人作家组织、城乡二元体制下外来青年产业工人的写作探索与尝试、精神引领到主流文坛关注,都凸显出&qu...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学消费观念的转变,饱受争议的"打工文学"逐渐被社会及主流文坛认可乃至肯定。从称谓的改变、成立产业工人作家组织、城乡二元体制下外来青年产业工人的写作探索与尝试、精神引领到主流文坛关注,都凸显出"打工文学"和"打工文学"作家的更新换代。新产业工人文学新潮,也诞生了新文学群体。本文从全国的视野框架中去思考,从文学庞大人群的文学消费基数去考量青年产业工人这一新文学群体,探寻这一新文学群体的来源、身份特征及其草根写作,以证其生命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文学 新产业工人 文学群体 草根写作
下载PDF
元末明初黄溍师门文学群体研究
12
作者 蒋婷玉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6-59,共4页
自宋乾、淳逮于明初,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金华婺州形成了一个师教乡习,濡染成风,前后相继,若脉可寻的文人群体。元末明初黄溍师门文学群体研究,试图探寻黄门弟子对先师黄溍的文学思想、人格精神、诗文理念的传承和映现,展现出在朝... 自宋乾、淳逮于明初,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金华婺州形成了一个师教乡习,濡染成风,前后相继,若脉可寻的文人群体。元末明初黄溍师门文学群体研究,试图探寻黄门弟子对先师黄溍的文学思想、人格精神、诗文理念的传承和映现,展现出在朝代更迭之际,黄溍师门在矛盾中求融通的学术思想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黄沿师门 文学群体
下载PDF
唐前丝路文学群体的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
13
作者 张晹 《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第32期87-88,共2页
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随着中原政权对西北、西南与海上边境的开拓与保护,丝绸之路便呈扇形向四周不断延伸,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这种情形也影响了文学创作,唐前丝路文学群体对丝路风物的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是丝路自然环境... 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随着中原政权对西北、西南与海上边境的开拓与保护,丝绸之路便呈扇形向四周不断延伸,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这种情形也影响了文学创作,唐前丝路文学群体对丝路风物的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是丝路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真实反映,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也可管窥丝路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相互浸透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前 丝路文学群体 艺术创作
下载PDF
近代湖南世家中文学女性群体的创作
14
作者 刘人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3-40,共8页
近代湖南世家中文学女性群体规模较大的有郭汪璨、周系舆、左宗棠、李星沅和曾国藩家族。世家女性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作品体裁以诗为主,作品风格随作者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世家女性的文学创作是她们追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也促进... 近代湖南世家中文学女性群体规模较大的有郭汪璨、周系舆、左宗棠、李星沅和曾国藩家族。世家女性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作品体裁以诗为主,作品风格随作者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世家女性的文学创作是她们追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近代湖南文学的繁荣发展。探讨世家女性的文学创作对研究湖湘地域文化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家族家庭与作家之间的关系、近代文学和妇女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湖南 世家 文学女性群体 创作
下载PDF
明代北方运河市镇及其文学群落——以河北故城为例
15
作者 马吉照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8-83,95,共7页
大运河沿岸的故城在明代存在一个成就可观的地域性文学群体,他们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团体,但彼此或互有交往唱和,或前仆后继,存在人格、文风上的影响,呈现出关注现实、重视载道的集体风貌。这一文学家群体的成员构成、流动与汇聚、内... 大运河沿岸的故城在明代存在一个成就可观的地域性文学群体,他们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团体,但彼此或互有交往唱和,或前仆后继,存在人格、文风上的影响,呈现出关注现实、重视载道的集体风貌。这一文学家群体的成员构成、流动与汇聚、内外互动和创作著述等,为研究北方运河市镇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生态,考察古代文学地理空间的形态与演变提供了宝贵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市镇 故城县 明代文学 文学群体 文化生态
下载PDF
解读“同人女”文学创作群体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被引量:6
16
作者 都睿 任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47-249,共3页
目前"同人女"文学创作是网络上异常活跃的群体,群体数量正在日益壮大。"同人女"原指进行同人创作的女性群体,现指创作与欣赏耽美文学的女性。该文学群体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是受日本美型BL漫画和国内电视选秀、影视... 目前"同人女"文学创作是网络上异常活跃的群体,群体数量正在日益壮大。"同人女"原指进行同人创作的女性群体,现指创作与欣赏耽美文学的女性。该文学群体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是受日本美型BL漫画和国内电视选秀、影视作品的影响,以及商业公司男男暧昧炒作和耽美文学类网站等推动,挖掘产生这一现象深层的文化根源是女性对自由渴求的一种外化表现,实质是以女人为中心来欣赏男人,也是广大"同人女"文学创作群体对女性自由的真实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人 同人文 耽美 同人女文学群体 同性恋 同志文学 耽美文学
下载PDF
清代女性文学群体及其地域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清秀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2,共6页
清代女性文学具有家族性、群体性、地域性特征,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而地域性在三者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从地域性入手,分析地域分布的广泛性与不均衡性表明了女性文学的多元性与丰富性特征;不同地域的同一性与同一地域的差异性显示... 清代女性文学具有家族性、群体性、地域性特征,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而地域性在三者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从地域性入手,分析地域分布的广泛性与不均衡性表明了女性文学的多元性与丰富性特征;不同地域的同一性与同一地域的差异性显示了女性文学理论的多层性与复杂性特征。女性文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文学理论的多层性、复杂性足以说明清代女性文学已经是一支独立成熟的文学分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特征 女性文学 文学群体 清代 文学理论 内容提要 相互依存 不均衡性
原文传递
网络文学的嬗变及其对大学生文学群体的影响
18
作者 付鸿彦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45-46,共2页
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首先当然要承认它是文学,它必须具备文学的基本要素,但它不仅以传统文学为母,也以网络为父。它从传统文学那里继承了很多东西,如写作手法。而我们更要关注"文学"前的那个定语"网络",是网络使其... 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首先当然要承认它是文学,它必须具备文学的基本要素,但它不仅以传统文学为母,也以网络为父。它从传统文学那里继承了很多东西,如写作手法。而我们更要关注"文学"前的那个定语"网络",是网络使其具有了可以标榜自身价值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大学生 网络聊天 文学群体 文学创作 传统文学 自身价值 作品 基本要素 写作手法
原文传递
元末明初南方两个文学群体成员的交往及其差异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永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7-84,共8页
婺州作家群和吴中作家群是元末南方两个重要的区域文学群体 ,这两个群体各自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文人 ,他们的活动和创作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两个作家群有着密切的交往 ,然而 ,他们在生活方式、政治追求以及创作上都存在较... 婺州作家群和吴中作家群是元末南方两个重要的区域文学群体 ,这两个群体各自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文人 ,他们的活动和创作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两个作家群有着密切的交往 ,然而 ,他们在生活方式、政治追求以及创作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婺州作家群由于同朱元璋的君臣遇合 ,他们的思想和创作决定了明初以来文学走向的必然性。这两个作家群的不少成员命运都很悲惨。考察这两个作家群的异同 ,分析产生异同的各种原因 ,探究文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婺州作家群 吴中作家群 区域文学群体 元朝 政治思想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真瑜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5-156,共2页
关键词 文学世家 文学群体 文学流派 家族文化 家学特点 女性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