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单眼遮盖试验前后斜视度的变化
1
作者 刘育榕 刘彦孜 +1 位作者 孙思宇 王丽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比较单眼遮盖试验前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斜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07/2022-09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258例,其中男122例,女136例,年龄5-12(平均8.0±3.1)岁。术前均采用三棱镜... 目的:比较单眼遮盖试验前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斜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07/2022-09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258例,其中男122例,女136例,年龄5-12(平均8.0±3.1)岁。术前均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进行视远(6 m)及视近(33 cm)的斜视度的测量,然后遮盖患儿非主导眼40 min后再次测量视远及视近斜视度,遮盖期间患儿不能闭眼及视近,打开遮盖眼之前需遮盖另眼,再交替遮盖测量斜视度。结果:单眼遮盖试验前后看远(6 m)斜视度分别为28.23^(△)±10.79^(△)、29.79^(△)±10.85^(△)(t=-0.903,P=0.368),看近(33 cm)斜视度分别为33.14^(△)±8.89^(△)、36.90^(△)±10.76^(△)(t=-2.377,P=0.019)。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单眼遮盖试验对视近斜视度影响大,可以暴露最大斜视度,降低斜视术后欠矫率,为斜视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单眼遮盖试验 斜视度
下载PDF
视感知觉训练与双眼视觉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斜视度及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对比
2
作者 杨丽伟 李萍 朱叶 《实用防盲技术》 2024年第3期126-129,10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共同性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后进行传统双眼视觉训练与视感知觉训练对其术后斜视度及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抽签法将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间我科接诊的89例共同性斜视择期行斜视矫正手术患者分为2组,术后1w,常规组44... 目的对比分析共同性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后进行传统双眼视觉训练与视感知觉训练对其术后斜视度及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抽签法将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间我科接诊的89例共同性斜视择期行斜视矫正手术患者分为2组,术后1w,常规组44例患者开始行传统双眼视觉训练,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视感知觉训练,随访至术后半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斜视度、知觉眼位、扭曲度、正位率、立体视觉功能和复发情况。结果训练6个月末,观察组扭曲度(32.85±5.61)、水平偏移度(86.74±11.83)低于常规组的扭曲度(38.33±6.16)、水平偏移(97.79±13.38),远斜视度(5.03±0.79)、近斜视度度(4.99±0.91)、近立体视觉(2.18±0.07)高于常规组的远斜视度(4.45±0.88)、近斜视度(4.48±0.89)、近立体视觉(2.0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97,4.1299,3.2735,2.6723,8.6745,P=0.0000,0.0001,0.0015,0.0090,0.0000<0.05),垂直偏移(14.84±3.19)和远立体视觉62.22%改善情况略优于常规组的垂直偏移(13.79±3.17)、远立体视觉50.00%,眼正位率91.11%略高于常规组的8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73,P=0.1230>0.05,χ^(2)=1.3500,0.1394,P=0.2453,0.7089>0.05)。结论共同性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和传统双眼视觉训练近立体视功能和眼正位情况均得到了有效重建,其中视感知觉训练对患者扭曲度和水平偏移改善效果更明显,一定程度上促进远立体视觉的改善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双眼视觉训练 视感知觉训练 斜视度 视觉功能
下载PDF
单纯下斜肌后徙术后原在位水平斜视度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司明宇 李甦雁 +1 位作者 邵新香 宋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对单纯行下斜肌后徙手术后水平斜视度的变化分析,探讨下斜肌后徙手术对原在位水平斜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01/09在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小角度水平斜视及小度数V型斜视患者共30例,仅行下斜肌后徙手术,... 目的:对单纯行下斜肌后徙手术后水平斜视度的变化分析,探讨下斜肌后徙手术对原在位水平斜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01/09在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小角度水平斜视及小度数V型斜视患者共30例,仅行下斜肌后徙手术,水平方向小度数斜视未行手术矫正。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5例,行单眼下斜肌后徙术;V型斜视5例,行双眼下斜肌后徙术。随访3~6mo,术前、术后行33cm和6m三棱镜交替遮盖斜视度检查,同视机检查,Titmus立体图检查,Worth四点灯检查,眼球运动检查,眼底照相检查等,进而比较手术前后远、近水平斜视度变化(双侧者以1/2斜视度计算)。结果:(1)外斜组23例(包括5例外斜V征)手术前后看远、看近水平斜视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分别使原在位外斜减小平均值3.35±2.87△,4.37±2.65△。(2)内斜组7例看远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使内斜减小平均值2.43±1.99△;看近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下斜肌后徙手术后原在位外斜、内斜度数都有减小,这种变化通过手术后逐步完善、建立的融合功能代偿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后徙术 水平斜视度 融合功能
下载PDF
一种新的水平性斜视的斜视度及手术量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威 徐珊琪 郑小薇 《临床眼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88-289,共2页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的斜视度及手术量问题。方法 根据眼球绕眼球中心点 (非角膜圆中心点 )转动提出新的斜视度计算方法 ,而根据直肌代偿性、肌止点等设计手术量。结果  186例水平斜视患者按此方法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斜视度与...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的斜视度及手术量问题。方法 根据眼球绕眼球中心点 (非角膜圆中心点 )转动提出新的斜视度计算方法 ,而根据直肌代偿性、肌止点等设计手术量。结果  186例水平斜视患者按此方法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斜视度与手术量的关系表现为非线性关系 ,手术量越小 ,肌代偿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斜视度 眼球中心 眼外肌 手术量
下载PDF
针刺即时效应对麻痹性斜视眼斜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龙云生 杨光 李建平 《天津中医》 1998年第3期123-124,共2页
针刺即时效应对麻痹性斜视眼斜视度的影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龙云生杨光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40)李建平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已有较多临床报道〔1〕,但多以临床疗效报道为主,一般以针刺若干疗程为观察时... 针刺即时效应对麻痹性斜视眼斜视度的影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龙云生杨光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40)李建平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已有较多临床报道〔1〕,但多以临床疗效报道为主,一般以针刺若干疗程为观察时间,以临床症状是否改善为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麻痹性 斜视度 针刺疗法
下载PDF
斜视度测定与计算方法探讨
6
作者 徐威 黄肇薇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65-67,80,共4页
目的探讨斜视度的测定及计算.方法采用三种不同斜视度测量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眼球系由两个非同心的角膜圆和巩膜圆共同构成,角膜缘对应这两个圆心的角度分别为45°和30°.结论眼位偏斜至角膜缘时,斜视度应为30°.
关键词 斜视度 角膜缘 眼球中心
下载PDF
测量斜视度两种方法的比较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汪金方 阮培明 孙慧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阐明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法对斜视度测量的差异及内在关系。方法用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法对126例(252只眼)共转性斜视进行斜视度测量。结果外斜组三棱镜遮盖法比角膜映光法所得数值高7.912Δ(Δ三梭镜度P<0.01);内斜... 目的阐明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法对斜视度测量的差异及内在关系。方法用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法对126例(252只眼)共转性斜视进行斜视度测量。结果外斜组三棱镜遮盖法比角膜映光法所得数值高7.912Δ(Δ三梭镜度P<0.01);内斜组三棱镜遮盖法比角膜映光法高6.707Δ(P<0.01)。结论在斜视度测量中,三棱镜遮盖法比角膜映光法更为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度 测量 斜视
下载PDF
恒定性外斜视患儿的眼表状况及与斜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俐 陈峰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22期188-191,共4页
目的利用Oculus眼表分析仪研究恒定性外斜视患儿的眼表状况,并探索斜视度数与眼表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7岁恒定性外斜视患儿68例,使用oculus眼表分析仪进行泪河高度、非侵入... 目的利用Oculus眼表分析仪研究恒定性外斜视患儿的眼表状况,并探索斜视度数与眼表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7岁恒定性外斜视患儿68例,使用oculus眼表分析仪进行泪河高度、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眼红指数分析及脂质层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主斜眼组(68只眼)与非主斜眼组(68只眼),比较两组泪河高度、均眼红指数、颞侧眼红指数、鼻侧眼红指数、脂质层等指标。结果主斜眼与非主斜眼间泪河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主斜眼组第一次NIBUT(8.77±2.94)s、平均NIBUT(12.13±4.50)s高于主斜眼组的(6.59±2.63)s、(9.16±3.7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斜眼组与非主斜眼组的平均眼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眼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主斜眼组鼻侧结膜眼红指数(1.24±0.56),低于主斜眼组的(1.59±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斜眼组与非主斜眼组的脂质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的泪河高度及平均眼红指数与斜视度无相关性,与第一次NIBUT及平均NIBUT呈负相关。结论恒定性外斜视患儿术前就存的眼表异常和水样层无关,与脂质层改变有关,并且斜视度数越大,泪膜越不稳定。对于斜视患儿,尤其是较大度数斜视患儿,应指导其正确眨眼,优先使用含脂质的人工泪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定性外斜视 泪液 眼表 斜视度 相关性
下载PDF
探讨头颅MRI辅助测量共同性斜视角度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9
作者 苏文华 王雪林 +1 位作者 程艺 吴秀秀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0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颅MRI辅助测量显性水平性共同性斜视角度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64例显性水平性共同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斜视情况... 目的探讨头颅MRI辅助测量显性水平性共同性斜视角度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64例显性水平性共同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斜视情况分为外斜视组(n=40)与内斜视组(n=24)。两组均采用MRI辅助测量斜视度和三棱镜测量斜视度,比较两组MRI辅助测量与三棱镜测量的斜视度及术后眼位情况。结果两组斜视度MRI辅助测量与三棱镜测量均呈正相关(r=0.899、0.956,P<0.001);两组MRI辅助测量和三棱镜测量斜视度具有同等准确性(P<0.02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正眼位数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3个月三棱镜测量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三棱镜测量斜视度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三棱镜测量斜视度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术后1 d、1个月、3个月,两组三棱镜测量斜视度均高于术前,术后1 d、1个月两组三棱镜测量斜视度均低于术后3个月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三棱镜测量斜视度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MRI辅助测量显性水平性共同性斜视角度是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法,其测量结果与采用三棱镜测量的斜视角度的结果在等效性上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头颅MRI 斜视度 三棱镜
下载PDF
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青少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对比
10
作者 强军 黄静 +4 位作者 刘猛 杨诗永 刘娟娟 徐深 范洪雨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对内斜视青少年视功能、斜视度及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对内斜视青少年视功能、斜视度及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acute concomitant esotropia,AACE)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和对照组(30例,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Base-out恢复点参数、视功能、斜视度(N-D值),眼外肌、血清中IGF-1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正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过矫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Base-out恢复点参数与Base-in(BI)恢复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正常视近立体视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斜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眼外肌、血清中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相比,其能提升内斜视青少年正位率,改善视功能情况,有利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内直肌后徙术 双侧内直肌后徙术 视功能 斜视度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11
作者 胡实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4期11-13,17,共4页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该院接受矫正术治疗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该院接受矫正术治疗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手术年龄、病程、术前斜视度、术后眼位、术前视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斜视分型、戴镜情况、手术方式、睡眠质量、运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6岁、病程≥3年、术前斜视度>40 PD、术后眼位非正位、术前无视功能均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手术年龄≤6岁、病程≥3年、术前斜视度>40 PD、术后眼位非正位、术前无视功能均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矫正手术 复发 斜视度 眼位 视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外斜视患儿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王惠敏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矫治术及配镜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矫治术及配镜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视感知觉训练,比较两组患儿的视功能、斜视度、知觉眼位偏移情况及立体视觉。结果:观察组术后7d视功能Ⅲ级37.50%,术后1个月Ⅲ级57.50%,6个月Ⅲ级82.5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看近和看远的斜视棱镜度、斜视圆周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小,融合范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儿知觉眼位的水平和垂直偏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比较,术后1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0.00%、30.00%,术后6个月分别为65.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立体视比较,术后1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50%、25.00%,术后6个月分别为5.0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间歇外斜视患儿实施视感知觉训练可促进术后视功能的改善,减小知觉眼位偏移程度,促进立体视觉恢复,防止眼位回退,减少无立体视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视感知觉训练 视功能 斜视度 立体视觉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
13
作者 徐星 吴平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矫正效果,手术前后斜视度、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功能恢复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正矫率高于对照组,欠矫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视近度、视远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1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可提高正矫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恢复率,降低欠矫率、斜视度和复发率,其效果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间歇性外斜视 矫正 斜视度 融合功能 立体视功能 复发率
下载PDF
双鼻侧遮盖法对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的影响
14
作者 晋丽红 卢永军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0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双鼻侧遮盖法对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韩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6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 目的探讨双鼻侧遮盖法对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韩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6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双鼻侧遮盖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交替遮盖法治疗,两组遮盖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两组患儿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总有效率、斜视度变化情况,同时随访1年内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斜视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中心凹立体视比例高于对照组,周边立体视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随访6个月与1年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鼻侧遮盖法在内斜视屈光参差患儿的应用能改善近期与远期立体视觉,促进降低斜视度,提高治疗效果,也可降低患儿斜视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鼻侧遮盖法 斜视 屈光参差 立体视觉 复发 斜视度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斜视度测量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金涵 李岚 +3 位作者 田军 舒秀梅 徐洁 周水莲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为了能测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更大的潜在斜视度数,探讨间歇性外斜患者1h诊断性遮盖试验(1h—DOT)与三棱镜适应试验(PAT)两种方法测量斜视度数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住院的间... 目的为了能测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更大的潜在斜视度数,探讨间歇性外斜患者1h诊断性遮盖试验(1h—DOT)与三棱镜适应试验(PAT)两种方法测量斜视度数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住院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5~22岁。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对受试者进行初始6m与33cm、1h—DOT6m与33cm、PAT6m与33em三种方法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数测量。与初始测量结果比较,受试者在1h-DOT及PAT后,视远或视近斜视度增加≥10PD为阳性。三种测量方法的斜视度数均值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初始6m、1h—DOT6m、PAT6m三种方法测量视远斜视度分别为(26.3±6.4)、(28.5±7.6)、(34.1±8.6)PD;与初始6m比较,1h—DOTer]量的视远斜视度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06,P〉0.05),P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21,P〈O.01)。与初始6m比较,1h—DOT、PAT两种方法测量视远斜视度增加的例数为(4/50,阳性率8%)和(20/50,阳性率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3,P〈0.005)。初始33cm、1h—DOT、PAT三种方法测量的视近斜视度数分别为(27.5±6.1)、(33.2±7.8)、(38.3±9.5)PD。与初始33cm比较,1h—DOT(q=5.36,P〈0.01)、PAT(q=6.32,P〈0.01),两种方法测量的视近斜视度数均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初始33cm比较,1h—DOT和PAT测量的视近斜视度数增加的例数分别为(17/50,阳性率34%)和(31/50,阳性率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2.98,P〈0.05)。结论PAT可以测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最大的视远及视近斜视度数。而1h—DOT只可测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更大的视近斜视度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 遮盖试验 三棱镜适应 斜视度
原文传递
LASIK手术对近视伴外隐斜患者斜视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卢秀珍 王桂敏 +1 位作者 戴兵 苏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73-1074,共2页
关键词 LASIK手术 单纯近视 外隐斜 斜视度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状态 定量测量 融合范围
原文传递
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治疗大度数外斜视患者15例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景珂 孙珍青 王倩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831-831,共1页
关键词 斜视 斜视度 外直肌 超常量
下载PDF
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及对视觉不适症状的影响
18
作者 于秋菊 张佳琦 刘艳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47-50,共4页
目的:分析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视觉不适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7例194眼,按术后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48)和联合组(n=49),常规组患儿给予三棱镜... 目的:分析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视觉不适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7例194眼,按术后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48)和联合组(n=49),常规组患儿给予三棱镜治疗,联合组患儿给予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斜视度、眼部血流动力学[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Systolic peak velocity,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flow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治疗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以及眼位的差异,并记录视觉不适症状。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儿斜视度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Vs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Vd、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以及眼位正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儿眼眶疼痛、眼胀以及久视模糊视觉不适症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三棱镜联合双眼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斜视度,减轻视觉不适症状,改善双眼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镜 视感知觉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 儿童 斜视度
下载PDF
不同屈光状态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桂鸥 郭长梅 +3 位作者 张璐 李娜敏 周健 张自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7-136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屈光状态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01/2022-01我院收治的非Ⅰ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10例,根据治疗前屈光状态分为非近视组(30例,等效球镜>-0.5D)和近视组(80例,等效球镜≤-0.5D)... 目的:分析不同屈光状态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01/2022-01我院收治的非Ⅰ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10例,根据治疗前屈光状态分为非近视组(30例,等效球镜>-0.5D)和近视组(80例,等效球镜≤-0.5D),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斜视度、AC/A值、视功能情况及手术方式和术后复发情况等。结果:非近视组患者裸眼视近斜视度[(47.13±23.54)^(△)]与视远斜视度[(48.90±22.59)^(△)]无差异(P>0.05);近视组患者裸眼视近斜视度[(40.49±26.09)^(△)]小于视远斜视度[(50.09±25.41)^(△)](P<0.001);两组患者相同距离斜视度无差异(P>0.05)。非近视组患者AC/A值(5.40±2.23)大于近视组(3.14±3.10)(P<0.05)。近视组患者近立体视优于非近视组(P<0.05)。非近视组手术方式多样,近视组多采用外直肌缩短和/或内直肌后退术。结论:不同屈光状态均可发生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非近视者远、近斜视度无明显差异,AC/A值高,手术方式多样;近视者视近斜视度小于视远斜视度,AC/A值正常,近立体视更佳,多采用外直肌缩短和/或内直肌后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屈光状态 斜视度 视功能
下载PDF
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与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中等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对比研究
20
作者 劳苇 刘芳 黄金飞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928-931,共4页
目的:对比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与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对中等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acquired comitant esotropia,AAC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中等度数AACE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影... 目的:对比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与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对中等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acquired comitant esotropia,AAC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中等度数AACE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排除颅脑疾病。10例行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单纯棱镜组),8例行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联合手术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个月、5个月、6个月测斜视度、Worth4点灯、近立体视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前与最后一次回访时患者斜视度的差异。评估两种治疗方法对Worth4点灯结果和近立体视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⑴两组患者在最后一次回访时斜视度都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在最后一次回访时,17例患者恢复中心和周边融合功能,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与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对Worth4点灯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在最后一次回访时,12例患者恢复至中心立体视,两组对近立体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和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都可以减少中等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斜视度,使其恢复双眼单视,单纯压贴三棱镜矫正对远融合功能和近立体视恢复的效果与压贴三棱镜联合手术治疗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压贴三棱镜 手术治疗 斜视度 视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