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世界文学格局与汉语新文学格位 |
朱寿桐
|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民族国家与个人身体的文学抉择——以中国新文学启蒙为考察中心 |
田敏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地方感与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建构 |
颜浩
|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及其背后的新文学话题 |
王小惠
|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的思想来源及其新文学教育实践 |
李占京
|
《关东学刊》
|
2024 |
0 |
|
6
|
中国新文学研究的“新境遇·新问题·新方法”——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6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创新论坛会议综述 |
沈瑞芳
|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7
|
“作家”身份的生成与新文学的发生 |
包啟飞
李永东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24 |
0 |
|
8
|
自然的人生化——《新潮》与新文学发生期的“自然” |
危明星
|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新文学的专门化--三十年代前期废名的诗学转折 |
付丹宁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关于“五四”落潮后新文学家的创作偏离问题——从俞平伯与新诗的关系说起 |
李艳敏
|
《衡水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1
|
现代作家与大学新文学教育 |
于萌
|
《文学与文化》
|
2024 |
0 |
|
12
|
清末白话报刊与新文学读者的产生 |
张向东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24 |
0 |
|
13
|
清晰严密的理论分析和多音复调的研究视野——评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
谭桂林
管亚星
|
《学术评论》
|
2024 |
0 |
|
14
|
回归生存的本真演历——评吴康的《新文学的本原》 |
易小斌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5
|
“新文学运动”冲击下的旧“文苑” |
李开军
|
《文史哲》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6
|
要重视和加强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性——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5届(开封)年会上的发言 |
於可训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23 |
1
|
|
17
|
现代报刊与新文学书评的创作实践 |
顾金春
陈树萍
|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苏雪林与中国新文学学科的创建 |
丁增武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19
|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
郭晓平
|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0
|
以生为本的新文学精神传承——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探索 |
陈艳玲
|
《肇庆学院学报》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