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文学格局与汉语新文学格位
1
作者 朱寿桐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82,共10页
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趋势论”和“格局论”两种文化阐释和学术阐释。格局论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承认世界范围内文学构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文化板块品性,每一种语言文学或者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是一定时期... 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趋势论”和“格局论”两种文化阐释和学术阐释。格局论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承认世界范围内文学构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文化板块品性,每一种语言文学或者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是一定时期“世界文学”格局中一定格位的或自然或卓越的呈现。汉语新文学和汉语文学正是在“世界文学”的格局认知上确定了自己的“格位”,对世界文学曾一度充满着向往之情和赞赏之忱,这使得汉语新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占有独特格位甚至体现独特个性。汉语新文学范畴内,外语文学的翻译文本可以被理解为本民族文学的艺术资源,这也是确定世界文学格局中汉语文学地位的一个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文学 世界文学 格局 格位
下载PDF
民族国家与个人身体的文学抉择——以中国新文学启蒙为考察中心
2
作者 田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主题是现代性民族国家启蒙,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普遍认为达成该任务有赖于国民精神的解放,文学中的个人身体一度遭遇忽视和贬抑,启蒙也随之陷入困惑。当新文学再度选择解放个人身体时,现代民族国家的启蒙想象方才... 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主题是现代性民族国家启蒙,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普遍认为达成该任务有赖于国民精神的解放,文学中的个人身体一度遭遇忽视和贬抑,启蒙也随之陷入困惑。当新文学再度选择解放个人身体时,现代民族国家的启蒙想象方才境界阔大、身心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启蒙 民族国家 个人身体
下载PDF
地方感与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建构
3
作者 颜浩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与北京等中心区域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独特的浙江地方感推动了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形塑,促使浙江成为五四新文学地方性接受与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通过流动的链接性角色,浙江地方读书人实现了与全国性文学思潮的互动,并... 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与北京等中心区域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独特的浙江地方感推动了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形塑,促使浙江成为五四新文学地方性接受与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通过流动的链接性角色,浙江地方读书人实现了与全国性文学思潮的互动,并对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产生“反哺”作用。浙一师的国文课改探索了新文学地方阅读的内在矛盾与调适可能,为新文学的“落地”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解决路径。以代表性景观西湖为中心的行旅、阅读和创作活动重塑了浙江“新青年”的主体经验,地方性的体认成为反思世界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人文地理学和阅读史双重理论视野对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地方特性的考察,具有从地方路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图景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浙江新文学 阅读共同体 地方路径
下载PDF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及其背后的新文学话题
4
作者 王小惠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8,共12页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是新文学话语发挥“权力”之结果。五四学人视《金瓶梅》为文学实录,让其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代表。并且五四学人承认《金瓶梅》对日常生活的微观书写具有超时代价值,使得传统文章学作为潜在的文化结构...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是新文学话语发挥“权力”之结果。五四学人视《金瓶梅》为文学实录,让其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代表。并且五四学人承认《金瓶梅》对日常生活的微观书写具有超时代价值,使得传统文章学作为潜在的文化结构贯穿于新文学之中。同时五四学人批判民国消费主义文化对《金瓶梅》的利用,提倡严肃的欲望书写。这些重评,既让“实录叙事”“微观书写”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被发现,也让“欲望书写”的限度得以明确,更改变了文学史中的《金瓶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新文学运动 白话 微观叙事 难题
下载PDF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的思想来源及其新文学教育实践
5
作者 李占京 《关东学刊》 2024年第3期138-152,共15页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在新文学史研究和新文学教育研究中备受瞩目,但其思想来源却少有人论及。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思想来源和他的新文学教育经历及实践密不可分。他在铭贤中学时期、燕京大学求学时期所受的新文学教...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在新文学史研究和新文学教育研究中备受瞩目,但其思想来源却少有人论及。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思想来源和他的新文学教育经历及实践密不可分。他在铭贤中学时期、燕京大学求学时期所受的新文学教育经历,奠定了部分思想基础;而他在山西两所学校的新文学教学实践,促成了这部著作的诞生。王哲甫和他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既是新文学教育的产物,又反向哺育了新文学教育与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哲甫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 新文学教育 铭贤中学 燕京大学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研究的“新境遇·新问题·新方法”——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6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创新论坛会议综述
6
作者 沈瑞芳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6-160,共5页
2023年11月11日,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6届年会暨“新境遇·新问题·新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创新”论坛在漳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期刊杂志社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 2023年11月11日,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6届年会暨“新境遇·新问题·新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创新”论坛在漳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期刊杂志社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创新与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新文学研究 创新论坛 会议综述 新境遇 文学 科研院所
下载PDF
“作家”身份的生成与新文学的发生
7
作者 包啟飞 李永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83-95,共13页
“谁是作家”“作家是什么”并非不言自明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有意建构的一套身份与价值观念体系。经由从“著作家”到“创作家”、从“文人”到“作家”的指称转换,以及现代文坛对超人情感和现代知识的强调,作家被... “谁是作家”“作家是什么”并非不言自明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有意建构的一套身份与价值观念体系。经由从“著作家”到“创作家”、从“文人”到“作家”的指称转换,以及现代文坛对超人情感和现代知识的强调,作家被赋予“感化读者”与“改进国家”的社会职能。“作家”的生成与判定有赖于现代读者的“发明”与现代文学机制的助推。现代“作家”身兼报刊编辑、文学批评家等多重身份,怀有“启蒙”与“救亡”的价值追求,带来了文学创作主体的现代转换。“作家”身份的生成与塑造反映了新文学发生的内在逻辑,也提供了一条反思当下作家观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新文学的发生 著作家 文人 创作主体
下载PDF
自然的人生化——《新潮》与新文学发生期的“自然”
8
作者 危明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自然”作为重要的思想史观念,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新潮》同人与新文学发生史之关系的视角。《新潮》同人把“自然”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以写景诗为新文学的急先锋,但围绕“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也因此展开,他们以近代以来杂糅的自... “自然”作为重要的思想史观念,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新潮》同人与新文学发生史之关系的视角。《新潮》同人把“自然”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以写景诗为新文学的急先锋,但围绕“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也因此展开,他们以近代以来杂糅的自然观念为基础,在“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中提出自然的人生化。“自然”作为新文学的重要写作对象与基本准则便以物质世界的自然为基点,生发出多重面向,并反过来深化了新文学论域中的“自然”。自然的人生化,是《新潮》同人对新文学自然观理论贡献的核心,也是其思想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人生” 《新潮》 新文学
下载PDF
新文学的专门化--三十年代前期废名的诗学转折
9
作者 付丹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1,共7页
无论就其对早期新文学的介入深度,或就其三十年代京派特征的典范性而言,废名都可以视为观察两个十年间新文学差异的典型案例。作为“冯文炳先生”,他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文学革命”式的、与“思想革命”或“伦理革命”的胶着;而作为“... 无论就其对早期新文学的介入深度,或就其三十年代京派特征的典范性而言,废名都可以视为观察两个十年间新文学差异的典型案例。作为“冯文炳先生”,他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文学革命”式的、与“思想革命”或“伦理革命”的胶着;而作为“废名先生”,他的新文学则响应着三十年代新文学整体的专门化倾向。三十年代前期是这一转变发生的时期,考察这一时期前后废名诗学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文学观念的历史嬗变,从而将之再度历史化、问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三十年代 京派 新文学 专门化
下载PDF
关于“五四”落潮后新文学家的创作偏离问题——从俞平伯与新诗的关系说起
10
作者 李艳敏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24-128,共5页
俞平伯是“五四”新诗人创作转向中典型的个案。新文学先驱者在五四运动落潮后集体疏远了新文学写作现场,复归其习惯的旧体创作,或转而从事传统古典文学研究。这种文学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值得深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系到中国新文学史... 俞平伯是“五四”新诗人创作转向中典型的个案。新文学先驱者在五四运动落潮后集体疏远了新文学写作现场,复归其习惯的旧体创作,或转而从事传统古典文学研究。这种文学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值得深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系到中国新文学史对他们的身份定位问题,还牵涉以此类新文学家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他们复杂多变的文化取向问题。从文体的新旧来看,中国新文学史中的旧体写作理应另成独立的一脉,而非笼统归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范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新文学 俞平伯 “五四”新诗人 中国新文学
下载PDF
现代作家与大学新文学教育
11
作者 于萌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民国时期,新文学在大学里生根发展,与现代作家对新文学进入大学的呼吁和实践密切相关。最初,大学里开设新文学课程屈指可数,主要是在国文课或习作课中赏析和尝试写作白话文字,这可看作现代作家大学新文学教育的起点。随着新文学的不断发... 民国时期,新文学在大学里生根发展,与现代作家对新文学进入大学的呼吁和实践密切相关。最初,大学里开设新文学课程屈指可数,主要是在国文课或习作课中赏析和尝试写作白话文字,这可看作现代作家大学新文学教育的起点。随着新文学的不断发展,新文学研究类课程的开设使新文学教育超越习作和赏析而走向以历史研究为主的学术化道路。虽然此时还没有完成史论评齐备的学科化建构,但在一批具有学科意识的现代作家的努力下,民国时期的新文学教育已经呈现学科化的雏形,初步显示出了独立学科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家 大学 新文学 课程
下载PDF
清末白话报刊与新文学读者的产生
12
作者 张向东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清末白话报刊对文学革命及新文学的影响,除了作家和作品之外,对新式读者的培养是非常重要而往往被忽略的一个方面。清末白话报刊的读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粗通文字、散落在各行业与阶层的普通读者,他们成为新兴媒介的最大支持者;二是... 清末白话报刊对文学革命及新文学的影响,除了作家和作品之外,对新式读者的培养是非常重要而往往被忽略的一个方面。清末白话报刊的读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粗通文字、散落在各行业与阶层的普通读者,他们成为新兴媒介的最大支持者;二是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政府衙门中的公务人员、新军中的军人等社会团体的读者;三是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正是清末白话报刊培养的这批新型读者,才使新文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白话报刊 读者意识 新文学读者
下载PDF
清晰严密的理论分析和多音复调的研究视野——评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13
作者 谭桂林 管亚星 《学术评论》 2024年第3期59-63,共5页
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文学的历史最短,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谓至早至深。从时间上来看,早在19世纪末,中国文学尚处于半封闭的古典形态中,美国文学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1891年,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爱德华·贝拉... 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文学的历史最短,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谓至早至深。从时间上来看,早在19世纪末,中国文学尚处于半封闭的古典形态中,美国文学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1891年,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爱德华·贝拉所著乌托邦小说《百年一觉》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上半叶,从《黑奴吁天录》到惠特曼的《草叶集》,再到后来的辛克莱、奥尼尔、艾略特、奥登等,几乎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都有美国文学在背后扮演着重要推手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草叶集》 文学的历史 《黑奴吁天录》 乌托邦小说 奥登 惠特曼 李提摩太
下载PDF
回归生存的本真演历——评吴康的《新文学的本原》
14
作者 易小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新文学 “五四”新文学 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革命 本真 回归 中国传统文学
下载PDF
“新文学运动”冲击下的旧“文苑”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开军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9,165,166,共18页
20世纪初年以来,报刊上的“文苑”栏成为旧诗发表的重要阵地,而在1917年“新文学运动”起来之后,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等的冲击之下,1919至1921年间,报刊上的旧诗发表遭遇挫折,不少全国性报刊如《民国日报》《晨报》《时事新报》《... 20世纪初年以来,报刊上的“文苑”栏成为旧诗发表的重要阵地,而在1917年“新文学运动”起来之后,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等的冲击之下,1919至1921年间,报刊上的旧诗发表遭遇挫折,不少全国性报刊如《民国日报》《晨报》《时事新报》《大公报》《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时报》等的“文苑”栏被废止,这表征着时代的文学尺度发生了变化,新的诗歌阅读趣味开始形成,旧诗在新一代的阅读世界里面临危机。但之后甚至这期间,旧诗依然是报刊上的重要风景:有的是“文苑”废而又生,如《大公报》《时报》等;有的是旧诗发表一直未曾中断,如《申报》《益世报》等;有的是新生报刊创立“文苑”,如《学衡》《国闻周报》等。在这些阵地上,活跃着南北报刊大发其诗的同光体诗人、阵地满天下的南社诗人以及可以称得上文学史失踪者的绮艳谐趣派诗人等,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发表的竞争,如《时报》的“双轨”并行和《小说月报》的迭代而生,但无疑,他们共同缔造了“热闹”的“旧文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运动 文苑 旧诗 竞争
下载PDF
要重视和加强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性——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5届(开封)年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1
16
作者 於可训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8-10,共3页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5届年会,我发言的题目是《要重视和加强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性》,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文学研究为什么要跨学科?首先,因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综合体。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5届年会,我发言的题目是《要重视和加强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性》,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文学研究为什么要跨学科?首先,因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综合体。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文学作品 叙事性 文学 跨学科研究 多学科知识 有机综合体 发言
下载PDF
现代报刊与新文学书评的创作实践
17
作者 顾金春 陈树萍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1-221,共11页
新文学书评从混沌初开到渐趋成熟,与现代报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代报刊是新文学书评萌芽、诞生、传播以及后续影响力发酵反哺的重要媒介。1920年代在时代的呼唤下,报刊追求“创评同期声”,新文学书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30年代早期... 新文学书评从混沌初开到渐趋成熟,与现代报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代报刊是新文学书评萌芽、诞生、传播以及后续影响力发酵反哺的重要媒介。1920年代在时代的呼唤下,报刊追求“创评同期声”,新文学书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30年代早期新文学书评接受着文学发展与商业大潮的冲刷与侵蚀,迫使新文学书评在商业目标与书评的文艺性之间寻找平衡。1930年代中后期,在理论探索和编辑实践下,理想化的新文学书评最终得以实现。考察现代报刊与新文学书评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发现新文学书评与新文学作品之间相生共存的内在互动关系,而且能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究新文学的现代生产机制,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报刊 新文学书评“创评同期声” 沈从文 郑振铎 施蛰存 萧乾
下载PDF
苏雪林与中国新文学学科的创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增武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 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发武大迁川。她撰写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稿,内容翔实,体例规整,成为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至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之间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新文学学科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中国新文学史稿》 新文学研究》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19
作者 郭晓平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0,共4页
鲁迅所藏《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以下简称“《大系》”)由赵家璧主编,1935-1936年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全书分为十卷,售价二十元大洋。《大系》依据文体类型,对1917-1927十年间的新文学作品进行编选,同时每卷都由编... 鲁迅所藏《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以下简称“《大系》”)由赵家璧主编,1935-1936年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全书分为十卷,售价二十元大洋。《大系》依据文体类型,对1917-1927十年间的新文学作品进行编选,同时每卷都由编选者作导言。全书总序为蔡元培所作。第一卷为《建设理论集》,由胡适编选并作导言,收探讨新文学理论建设的论文51篇。第二卷为《文学论争集》,由郑振铎编选并作导言,收新文学发难期和发展期的论争文章107篇。第三卷为《小说一集》,由茅盾编选并作导言,收录文学研究会29位作家58篇小说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作品 《中国新文学大系》 文学论争 文体类型 小说作品 编选者 文学研究会 赵家璧
下载PDF
以生为本的新文学精神传承——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探索
20
作者 陈艳玲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文学对读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世界与自我的观照。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文学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突出“家国情怀”“生命教育”等具有说服力... 文学对读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世界与自我的观照。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文学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突出“家国情怀”“生命教育”等具有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的思政元素,通过多重“对话”,提高审美感受、情感认同来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及行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主体 新文学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