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造影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烨 龚怡 魏梅梅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S参数[达峰时间(Tp)、平均渡越时间(MTT)、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AUCt)、峰值强度比值(PI)],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EUS参数与ACI新生血管分级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EUS参数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EUS检出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0级11例,1级33例,2级71例,占比分别为9.57%、28.70%、61.74%;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0级>1级>2级(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0级<1级<2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Tp、MTT与新生血管分级呈负相关(P<0.05),AUCt、PI与新生血管分级呈正相关(P<0.05)。CEUS检出软斑块(不稳定)85例,占比为73.91%,稳定斑块30例,其中硬斑块14例,占比为12.17%,混合斑块16例,占比为13.91%;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作ROC曲线分析从115例患者中预测软斑块的效能显示,Tp、MTT、AUCt、PI及联合检测(并联诊断)对ACI软斑块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分别为0.778、0.724、0.830、0.817、0.833,单独检测中AUCt效能最高,但仍低于联合检测效能。结论: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与Tp、MTT呈负相关,AUCt、PI呈正相关,可通过检测Tp、MTT、AUCt、PI指导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Tp、MTT均较稳定性好患者低,AUCt、PI均较稳定性好患者高,CEUS参数用于评估ACI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超声造影 新生血管 颈动脉斑块 稳定性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前 周剑锋 +3 位作者 皮永前 何欢 李辉碧 吕芳 《右江医学》 2024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5例ACI患者,其中合并T2DM 68例(合并组),单纯ACI 67例(单纯组)。比较两组HbA1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水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5例ACI患者,其中合并T2DM 68例(合并组),单纯ACI 67例(单纯组)。比较两组HbA1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水平、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IPN分级;根据HbA1c水平分层,比较并分析IPN分级与HbA1c的关系。结果合并组血清HbA1c、FBG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高于单纯组(P<0.01或0.05),不稳定斑块及Ⅲ/Ⅳ级IPN的检出率均高于单纯组(P<0.05)。合并组中血清HbA1c>6.5%水平患者48例,HbA1c≤6.5%水平患者20例,前者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后者(P<0.05)。合并组Ⅲ/Ⅳ级IPN患者的HbA1c水平高于Ⅰ/Ⅱ级IPN患者(P<0.05);HbA1c水平与IPN分级呈正相关(r=0.346,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相关性,有助于识别斑块易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斑块内新生血管 颈动脉粥样硬化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调控Ang/Tie信号通路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婧研(综述) 魏文斌(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7-472,共6页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应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领域以来,在提高视力、稳定疾病病变和在某些情况下逆转疾病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效果。但抗VEGF治疗需要频繁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患者治疗负担重,长期疗效受影响。前期临床研究发现,调控...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应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领域以来,在提高视力、稳定疾病病变和在某些情况下逆转疾病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效果。但抗VEGF治疗需要频繁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患者治疗负担重,长期疗效受影响。前期临床研究发现,调控血管生成素(Ang)/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Tie)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已发布了3个Ang/Tie通路阻断药物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数据,其中靶向VEGF-A和Ang-2的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1抗体faricimab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并达到终点,faricimab的2种延长治疗间隔(12周和16周)的给药方案均被证实有效。本文基于已发表的研究报告,就调控Ang/Tie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总结分析Ang/Tie通路的作用机制以及未来药物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新生血管疾病 新生血管生成 Ang/Tie通路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定量及半定量研究
5
作者 徐丽 陈菊 +2 位作者 赵玮 陈珍 于宁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27-34,共8页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及半定量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1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3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所有患者均予以超...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及半定量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1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3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所有患者均予以超声检查,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进行半定量及定量分析,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之间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评分、AUC (P/L)和EI (P/L)高于非糖尿病组(P 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含有更多的新生血管,斑块更易损,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Objective: To quantitatively and semi-quantitatively compare new vessels with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betwee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techniqu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63 patients with carotid plaques admitted to Zibo Central Hospital from July 2020 to November 2021.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groups based on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CEUS was used for semi-quant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ew vessels with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between the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groups (P 0.05). The diabetic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for new vessel enhancement within carotid plaques, AUC (P/L), and EI (P/L) compared to the non-diabetic group (P 0.05). Conclusio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diabetic patients contain more new vessels, are more vulnerable, and are more prone to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超声造影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半量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边俊杰 张磊 刘大川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4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半量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NVG患者110例(110眼)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上,按照简单随机数表法将入组NVG...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半量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NVG患者110例(110眼)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上,按照简单随机数表法将入组NVG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行半量睫状体光凝术,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雷珠单抗治疗每月1次,连续3次。比较两组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6个月复发率,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恢复情况,及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清检测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VEGF)]。结果观察组患者新生血管消退时间及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BCVA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压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时间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IL-6和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半量睫状体光凝术治疗NVG成功率较高,可以有效改善眼压和炎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半量睫状体光凝术 视力 眼压
下载PDF
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抗VEGF术后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7
作者 方芳 于燕 方严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MNV)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高度近视继发MNV患者28例(28只眼)的临... 目的探讨影响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新生血管(MNV)患者近期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抗VEGF治疗的高度近视继发MNV患者28例(28只眼)的临床资料。以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为视力预后不良组和视力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眼部特征及相关生物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继发MNV患者抗VEGF治疗1个月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MNV面积,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Z=6.371,6.949,2.437,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CMT改善、MNV面积改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轴长度和术前MNV面积是影响MNV患者抗VEGF治疗后视力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抗VEGF治疗高度近视继发MNV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术后视力与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CMT改善、MNV面积改善相关,其中,眼轴长度和术前MNV面积是影响视力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新生血管 抗VEGF 视力预后
下载PDF
阿柏西普联合Ahmed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杨静 杨金龙 范文燕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究阿柏西普联合Ahmed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8例(5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9例(29眼),观察组29例(29眼)。对照组患者采用Ahmed阀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柏西... 目的探究阿柏西普联合Ahmed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8例(5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9例(29眼),观察组29例(29眼)。对照组患者采用Ahmed阀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柏西普联合Ahmed阀植入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BCVA、眼压、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手术疗效和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血管消退眼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柏西普联合Ahmed阀植入治疗NVG的临床效果更好,且更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9
作者 宇成达 高小劲 吴东芳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0期191-194,共4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眼。对照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每月1次,连续3月,随访6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眼。对照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每月1次,连续3月,随访6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神丸加减,每日1剂,疗程均为3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MT)的改变,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的改善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但治疗后6月对照组BCVA呈现下降趋势,CMT呈现上升趋势,而治疗组疗效保持平稳,治疗后6月2组间BCVA、视力有效性和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四神丸加减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可有效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及缺血缺氧的状态,使疗效更稳定,推迟复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四神丸
下载PDF
玻璃体腔与结膜下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会丰 刘贤升 +1 位作者 段明明 欧阳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7期11-14,共4页
目的探究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治疗中应用玻璃体腔和结膜下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小梁切除联合治疗的疗效对比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明确诊断为NVG的住院患者为研究主体,总计纳入患者26例,患... 目的探究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治疗中应用玻璃体腔和结膜下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小梁切除联合治疗的疗效对比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明确诊断为NVG的住院患者为研究主体,总计纳入患者26例,患眼30只。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均衡原则分组,命名为A组(患者13例,患眼15只)和B组(患者13例,患眼15只)。A组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然后行小梁切除术,B组患者行结膜下注射抗VEGF药后行小梁切除术,对比组间视力恢复效果、术后不同时点眼压水平、患眼新生血管面积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患者视力恢复效果对比无差异(P>0.05);在术后第7天,第21天、半年以及术后1年两组患者眼压水平均呈下降变化趋势(均P<0.05),但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眼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术后1~6 d内每日比较,两组新生血管面积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新生血管面积呈逐渐减小趋势,且与术前相比更小(均P<0.05);和A组比较,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玻璃体腔与结膜下注射抗VEGF均可有效治疗NVG,均可以达到降低眼压、促进视力恢复,缩小新生血管面积的作用,但是以结膜下注射方式的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玻璃体腔注射 结膜下注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基于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
11
作者 王云灿 曹广运 +1 位作者 吴海波 王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32-3237,共6页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超声、常规超声与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否形成颈动脉IPN分为形成组与非形成组。对比形成组与非形成组WSS、临床资料,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分析平均WS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预测价值。结果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形成颈动脉IPN 23例,剩余76例均未形成颈动脉IPN。形成组白细胞计数、斑块厚度、斑块长度、狭窄程度≥70%比例、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比值(MMP-9/TIMP-1)高于非形成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WSS(OR=4.545,95%CI:1.998~10.339)、狭窄程度(OR=2.765,95%CI:1.215~6.290)、C反应蛋白(OR=3.047,95%CI:1.339~6.930)、MMP-9/TIMP-1(OR=3.543,95%CI:1.558~8.06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平均WSS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AUC值为0.797(P<0.05),当平均WSS为10.23 dyne/cm^(2)时,最大特异度与灵敏度为85.53%和78.26%。结论颈内动脉平均WSS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中具有良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造影 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性的新进展
12
作者 范佳煜 董亚男 +2 位作者 白竹(综述) 陈盈 王丽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1-34,F0003,共5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特征成分,通过多种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本篇综述重点关注IPN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事件 斑块内新生血管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王晓妤 王磊 +4 位作者 顾利刚 朱新娟 杨婷 陈红 盛桂梅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2619-2625,共7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及其联合应用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易损性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神经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共计24人,术前行SM...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与超声造影(CEUS)及其联合应用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斑块易损性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神经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共计24人,术前行SMI及CEUS检查评分,以术后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通过统计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超声分级,评价SMI联合CEUS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易损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共获取较完整颈动脉斑块22枚,组织学结果为易损斑块17枚,稳定斑块4枚。CEUS与SMI诊断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1%、60%、86.3%和82.4%、80%、81.8%。CEUS联合SMI诊断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1%、80%、90.9%。CEUS、SMI及CEUS联合SMI诊断易损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1,0.812和0.871。CEUS联合SMI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单独使用CEUS或S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CEUS联合SMI诊断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斑块易损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超微血流成像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
14
作者 陈智萍 万琪 +3 位作者 刘康成 吴晓坚 邹玉凌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1G超精微针将10 g·L^(-1)康柏西普注射液注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术后随访期间若OCT发现黄斑区视网膜有渗出,则继续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注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BCVA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患者BCVA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术后1~12个月患者CMT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均为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与术前CMT之间、术前BCVA与术后12个月BCV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3,P=0.005;r=0.634,P=0.006)。治疗期间,17眼抗VEGF注药次数为(1.35±0.61)次,其中12眼1次,4眼2次,1眼3次。经相关分析发现,注药次数与患者术前CMT呈正相关(r=0.664,P=0.004)。17眼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nAM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CMT并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注药次数
下载PDF
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miR-296-5p对FGF23的调控作用
15
作者 皮怡洁 姚雯 +6 位作者 杨秋艳 徐静静 王庆 彭阳阳 程茌文 俞康 俞益丰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5期25-28,43,共5页
目的研究miR-296-5p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方法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构建模拟新生血管形成的体外模型,通过RT-qPCR比较对照组与新生血管组中miR-2... 目的研究miR-296-5p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方法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构建模拟新生血管形成的体外模型,通过RT-qPCR比较对照组与新生血管组中miR-296-5p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转染构建miR-296-5p高表达组、miR-296-5p低表达组以及对照组细胞,比较3组细胞的迁移和成管能力,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比较3组FGF2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相比,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组中miR-296-5p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与对照组比较,miR-296-5p低表达组的迁移距离和成管数均降低(P<0.001和P<0.05);而miR-296-5p高表达组的迁移距离和成管数均增加(P<0.001和P<0.01)。与对照组比较,miR-296-5p低表达组的FGF2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miR-296-5p高表达组FGF2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miR-296-5p可通过上调FGF23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 miR-296-5p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下载PDF
特异性bFGF拮抗剂FGFR1-Fc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16
作者 郑卓妮 苟苏庆 +3 位作者 金子 夏如悦 蔡剑秋 查屹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490-493,498,共5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bFGF拮抗剂(FGFR1-Fc)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C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验证FGFR1-Fc在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OIR)小鼠模型中的抑制作用,并分析FGFR1-Fc和抗血管... 目的探讨特异性bFGF拮抗剂(FGFR1-Fc)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C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验证FGFR1-Fc在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OIR)小鼠模型中的抑制作用,并分析FGFR1-Fc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RCEC,用bFGF和不同浓度FGFR1-FC处理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以OIR小鼠为动物模型,观察视网膜血管状态及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FGFR1-Fc抑制bFGF刺激的HRCEC细胞的增殖,其可能通过下调ERK1/2、P38和AKT蛋白分子的活化进而抑制细胞增殖。FGFR1-Fc抑制细胞周期进程,阻断G0/G1期细胞增殖。FGFR1-Fc抑制bFGF刺激的HRCEC细胞迁移,其可能通过抑制STAT3的活化水平下调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而抑制血管生成。FGFR1-Fc和Razumab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结论FGFR1-Fc抑制bFGF刺激的HRC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FGFR1-Fc与抗VEGF药物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拮抗剂 视网膜新生血管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联合治疗
下载PDF
脂联素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
17
作者 张小丹(综述) 颜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脉络膜和视网膜病理性血管生长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眼底病变,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失衡。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对许多眼底新...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脉络膜和视网膜病理性血管生长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眼底病变,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失衡。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对许多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仍然无效。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蛋白,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和脂质代谢、抗炎、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尚不清楚脂联素在眼内是血管生成分子还是抗血管生成分子。了解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有望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潜在治疗靶点和新的思路。本文对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新生血管 眼底疾病 综述
下载PDF
从“阴火理论”探讨良性甲状腺结节新生血管机制研究
18
作者 陈儒毓 赖倚文 高天舒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4-77,共4页
甲状腺结节因检出率增高而受到广泛关注,血管新生导致的结节异常生长是重要机制。甲状腺结节归属中医“瘿瘤”范畴,传统观念认为本病发生责之于有形实邪痰、瘀,缺乏对甲状腺结节生长这一关键病理过程的动态论述。高天舒教授根据《脾胃... 甲状腺结节因检出率增高而受到广泛关注,血管新生导致的结节异常生长是重要机制。甲状腺结节归属中医“瘿瘤”范畴,传统观念认为本病发生责之于有形实邪痰、瘀,缺乏对甲状腺结节生长这一关键病理过程的动态论述。高天舒教授根据《脾胃论》“阴火理论”认为饮食劳倦、七情内伤致脾胃虚弱,阳气郁闭于内,血液壅滞于外,痰瘀互结阻络,产生虚滞之火上乘颈部,局部组织生成新血管,促进甲状腺结节生长,日久变证丛生。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指导原则,注重补脾益气,潜降阴火,通过健脾升阳,消散内伤虚滞之火,抑制良性甲状腺结节内血管新生。本文旨在基于“阴火理论”从血管新生探讨甲状腺生长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虚弱 阴火 新生血管 甲状腺结节
下载PDF
外泌体负载的KV11通过VDAC1和自噬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陈文倩 杜玮 于文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6,共9页
目的探讨外泌体(EXO)负载的抗新生血管短肽KV11在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EXO锚定肽CP05将KV11结合到血管内皮来源的EXO膜表面,形成EXO-KV11。通过Apogee纳米流式分析EXO负载KV11的效率和最佳浓度比。选取8周龄SPF... 目的探讨外泌体(EXO)负载的抗新生血管短肽KV11在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EXO锚定肽CP05将KV11结合到血管内皮来源的EXO膜表面,形成EXO-KV11。通过Apogee纳米流式分析EXO负载KV11的效率和最佳浓度比。选取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其中10只大鼠不做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在建立碱烧伤诱导CNV大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EXO-KV11组、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只。从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每隔1天,各组分别结膜下注射100μl EXO-KV11(25μg)、KV11(25μg)或生理盐水。观察第1、4、7、14天时CNV的生成情况;采用荧光素心室灌注、角膜血管造影法计算CNV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CNV管腔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CD31的表达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和内质网应激、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pogee流式分析确定KV11与EXO最佳浓度比为4∶1,EXO负载KV11效率高达87.5%。碱烧伤后7 d和14 d,各组CNV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13、15.590,均P<0.05),其中碱烧伤后7 d,EXO-KV11组CNV面积小于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碱烧伤后14 d,EXO-KV11组和KV11组CNV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EXO-KV11组CNV面积小于KV1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荧光铺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KV11组和EXO-KV11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分别为(8.3±1.7)%、(5.2±1.6)%和(3.4±0.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35,P<0.01),其中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均大于EXO-KV11组,生理盐水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大于KV1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14 d,生理盐水组基质内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管腔;KV11组基质内新生血管管腔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少;EXO-KV11组角膜结构趋于正常,少见新生血管管腔。生理盐水组角膜基质内可见大量CD31染色阳性细胞,细胞围成大小不一的管腔结构;KV11组角膜基质内CD31染色阳性细胞围成的管腔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少,EXO-KV11组管腔数量较KV11组少。EXO-KV11组、KV11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VDAC1、蛋白质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自噬接头蛋白(SQSTM1/p62)、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960、8.947、17.791、101.168,均P<0.01),其中EXO-KV11组VDAC1、PERK、p62、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高于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Ⅱ/LC3B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5,P=0.727)。结论与KV11相比,EXO-KV11可通过增加VDAC1表达、刺激PERK产生、抑制自噬流的发生等机制更有效地抑制C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自噬 外泌体 纤溶酶原kringle 5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及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甜甜 李静 田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终视力丧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是从人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已证实其参与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以及SRFi形成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未来开发新型诊疗方式提供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区新生血管 纤维化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