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问题辨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唐明元 王德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3-114,共2页
在分析有关《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的不同观点及其形成原因之基础上,通过研究相关史料,认为《中经新簿》四部之下更有小类。
关键词 《中经新簿 分类
下载PDF
再论《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明元 王德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6-58,共3页
在分析《也谈〈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问题》一文的基础上,仍然认为《中经新簿》四部之下更有小类,佛经以附录形式列在甲乙丙丁四部之后。
关键词 《中经新簿 分类
下载PDF
也谈《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固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6,共4页
认为《隋书·经籍志》记载的荀勖《中经新簿》四部之下的十四个名称,实际上是其分卷名称,不是真正的小类。但丙部对史书的初步区分、《皇览簿》独为一卷、丁部图赞之分,在目录学史上很有意义。《中经新簿》只收录了十六卷佛经,并无... 认为《隋书·经籍志》记载的荀勖《中经新簿》四部之下的十四个名称,实际上是其分卷名称,不是真正的小类。但丙部对史书的初步区分、《皇览簿》独为一卷、丁部图赞之分,在目录学史上很有意义。《中经新簿》只收录了十六卷佛经,并无包括"佛经书簿"二卷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经新簿 分类法
下载PDF
论《中经》及《中经新簿》对四部分类法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闪闪 严正道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1-64,共4页
四部分类法作为目录学家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依据,居于图书分类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四部分类法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中经》和《中经新簿》作为较早的目录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两本书经历... 四部分类法作为目录学家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依据,居于图书分类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四部分类法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中经》和《中经新簿》作为较早的目录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两本书经历过传承之后,建立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通过史料进行分析,四部分类法起源于后来的《中经新簿》,而《中经》作为《中经新簿》分类的参考和主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分类法 《中经》 《中经新簿 荀勖
下载PDF
荀勖及其《中经新簿》 被引量:2
5
作者 柏森 山岩 《图书与情报》 1985年第1期87-88,共2页
荀勖(?—289)、文学家、律学家、目录学家.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西晋著名世家,是汉朝司空荀爽的曾孙。爽,一名谞,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耽思经书.颍川时人称赞说:"荀氏八龙,慈明无双&q... 荀勖(?—289)、文学家、律学家、目录学家.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西晋著名世家,是汉朝司空荀爽的曾孙。爽,一名谞,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耽思经书.颍川时人称赞说:"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经新簿 目录学家 西晋 晋武帝 文学家 秘书监 河南 张华 出身 图书
下载PDF
浅析《中经》及《中经新簿》对四部分类法的意义
6
作者 杨闪闪 严正道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07-109,共3页
《中经》一书最早采用颜色对古籍进行分类,是图书分类的重大突破。这种体制被后世采用,视为四部分类法的最原始形态。《中经新簿》在颜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甲乙丙丁的分类方法,形成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直到李充确立四部顺序在当时产生... 《中经》一书最早采用颜色对古籍进行分类,是图书分类的重大突破。这种体制被后世采用,视为四部分类法的最原始形态。《中经新簿》在颜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甲乙丙丁的分类方法,形成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直到李充确立四部顺序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的目录学著作才逐渐以四部分类作为依据进行古籍记载和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经 中经新簿 李充 四部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
下载PDF
荀勖《中经新簿》辩
7
作者 刘芷新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5-119,共5页
《中经新簿》之所以将图书分类法由《七略》的六分法变为四分法,主要是由于它是由典守者编制的典藏目录。《中经新簿》的四部不是分类,而是书库的编号,它实际分为14类。通过将《中经新簿》与其他书籍的比较以及历史背景的分析,我们发现... 《中经新簿》之所以将图书分类法由《七略》的六分法变为四分法,主要是由于它是由典守者编制的典藏目录。《中经新簿》的四部不是分类,而是书库的编号,它实际分为14类。通过将《中经新簿》与其他书籍的比较以及历史背景的分析,我们发现,《中经新簿》绝非仅仅抄录书名和篇名,很有可能抄录了书中的精要之言,编成了一部兼具类书性质的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经新簿 典藏目录 四部分类法 叙录 类书
下载PDF
《中经新簿》与《隋书·经籍志》──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目录的演进(之二)
8
作者 陈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93-94,74,共3页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中经新簿 分类目录 古代图书 《汉书·艺文志》 四部分类法 目录学 四分法 演进 经史子集
下载PDF
史籍初分:荀勗《中经新簿》丙部分类再讨论
9
作者 马楠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229,236,共11页
荀勗《中经新簿》将史籍分为史记、故事、杂事三部分。史记包括纪传体、编年体史书及其史源起居注,也包括与上述广义“正史”概念对应的“杂史”和性质上非正统政权的史记“霸史”。故事包括职官、仪注、刑法,而《皇览》也被视作故事,... 荀勗《中经新簿》将史籍分为史记、故事、杂事三部分。史记包括纪传体、编年体史书及其史源起居注,也包括与上述广义“正史”概念对应的“杂史”和性质上非正统政权的史记“霸史”。故事包括职官、仪注、刑法,而《皇览》也被视作故事,其目录附于故事之末。杂事对应后代杂传、地理、谱系与簿录,杂传与纪传体史书列传部分密切相关,杂传与地理、杂传与谱系、谱系与簿录,存在交错关系。史记、故事、杂事三类以正史修纂为中心,将本纪、志书、列传以至载记各个层次的相关书籍、相关资料纳入“丙部”,以区别于六经、诸子、诗赋,看似粗疏简略,其实严整细密,代表了西晋时期对史书的基本认识。后世史部十余个二级目录,依然可以还原到这三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经新簿 史部 分类
原文传递
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望秦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4年第4期10-15,共6页
荀勖校理群书,撰成《中经新簿》,既仿刘向,也有突破。改变六分法,将典籍总别为四大类,更符合文献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图书分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可惜这部目录学史上的创新之作久已散佚,从而留下一些疑问有待考察,如《中经新簿》是... 荀勖校理群书,撰成《中经新簿》,既仿刘向,也有突破。改变六分法,将典籍总别为四大类,更符合文献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图书分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可惜这部目录学史上的创新之作久已散佚,从而留下一些疑问有待考察,如《中经新簿》是否有叙录,即成历史谜案。本文就此问题,勾稽有关资料,考得荀勖校书活动长达十馀年,且循刘向旧例而为校定之本撰写叙录,并非像一些论者所说的《中经新簿》只是简单地著录书名、卷数、作者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勖 《中经新簿 目录学著作 叙录 校书活动 史料考证
原文传递
吧城华人公馆档案之《户口簿》与《新客簿》述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燕清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6年第2期72-78,共7页
印尼吧城华人公馆档案是研究印尼华侨历史极为宝贵的史料,但除了已陆续出版的《公案簿》外,世人对其它档案并不了解。本文就其中的《户口簿》与《新客簿》的内容与价值作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两簿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 印尼吧城华人公馆档案是研究印尼华侨历史极为宝贵的史料,但除了已陆续出版的《公案簿》外,世人对其它档案并不了解。本文就其中的《户口簿》与《新客簿》的内容与价值作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两簿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研究1852—1913年间吧城华人社会人口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体现了吧城华人公馆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吧城 华人公馆 《户口簿 簿 档案
下载PDF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荀勖说新证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固也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71,共5页
梁代《魏中经》已佚,阮孝绪述郑默编撰《中经》,所依据的史传没有明言其分类法。郑默校书时主其事者为虞松,处于魏末各项制度"不得妄有改革"之时,不可能改变旧的分类法。晋武帝分秘书图籍为甲乙丙丁四部,使秘书郎四人各掌一部... 梁代《魏中经》已佚,阮孝绪述郑默编撰《中经》,所依据的史传没有明言其分类法。郑默校书时主其事者为虞松,处于魏末各项制度"不得妄有改革"之时,不可能改变旧的分类法。晋武帝分秘书图籍为甲乙丙丁四部,使秘书郎四人各掌一部,这可以作为四部分类法起源于荀勖说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勖 中经新簿 四部分类法
下载PDF
《晋中经簿》和《晋帝四部书目》
13
作者 陈志宏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3年第1期34-36,共3页
《晋中经簿》亦称《中经新簿》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四部分类为主的图书目录。作者荀勖(?一公元289年)西晋文学家、音乐家和杰出的目录学家。字公曾,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汉司空爽曾孙也。祖裴,射声校尉。父肸。早亡。
关键词 四部书目 目录学家 新簿 荀勖 分类体系 西晋文学 郑默 《七略》 春秋类 六艺略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学的新发展
14
作者 冯文龙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目录学家 私家目录 南北朝时期 古典目录学 出三藏记集 七录 新簿 《七略》 刘歆父子 七志
下载PDF
四部分类法之起源辨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唐明元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7-79,共3页
在列举并分析四部分类法起源的不同观点之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相关史料,认为四部分类法源于荀勖之《中经新簿》。
关键词 四部分类法 《中经新簿 《中经》 起源
下载PDF
试论荀勖对我国目录学的贡献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华平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6-227,211,共3页
荀勖的《中经新簿》一改汉刘歆《七略》的分类体系,从当时学术、典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所著录的图书分为四类,特别是设立史类和佛学类,适应了东汉以来学术思想发展和研究重点的变化,以及各类文献增减的实际情况,是其创新所在,成为... 荀勖的《中经新簿》一改汉刘歆《七略》的分类体系,从当时学术、典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所著录的图书分为四类,特别是设立史类和佛学类,适应了东汉以来学术思想发展和研究重点的变化,以及各类文献增减的实际情况,是其创新所在,成为四部分类法的奠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录学史 四部分类法 荀勖 中经新簿
下载PDF
再论“近世子家”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明元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56,共3页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中经新簿》之"近世子家"小类并没有收录佛经,且其收录的图书也不仅仅儒、道、阴阳三家,而是包括了除墨、纵横二家在外的诸子八家图书。
关键词 《中经新簿 近世子家
下载PDF
四部分类法源于郑默《中经》说详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红兵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76-80,共5页
本文在详细分析《中经》《中经新簿》编撰的历史缘由和四部分类法源于郑默说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已掌握的历史史料,认为四部分类法源于郑默《中经》更为可信。
关键词 郑默 中经 中经新簿 四部分类法
下载PDF
魏晋“中经”考释
19
作者 唐明元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7年第1期71-73,共3页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书《中经》系完全依据秘书“中阁”之藏书而撰,故自郑默《中经》后,“中经”亦成为秘书“中阁”之代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经 《中经》 《中经新簿
下载PDF
四部经部子目特征初探
20
作者 赵耀文 《华夏文化》 2016年第2期33-35,共3页
清代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观点,成为目录之学的指导理论。四部分类法形成之后,官私书籍分类中应用较为广泛,后世亦多有沿袭,变化不大。学术界对此多有研究涉及,但多集中讨论四部分类法的源流、形成以及四部之间的关系... 清代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观点,成为目录之学的指导理论。四部分类法形成之后,官私书籍分类中应用较为广泛,后世亦多有沿袭,变化不大。学术界对此多有研究涉及,但多集中讨论四部分类法的源流、形成以及四部之间的关系等,据不完全统计,此类文章达20余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分类法 考镜源流 古籍目录 辨章学术 《隋志》 七录 文献通考 《郡斋读书志》 集古录 新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