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族认同与女性主体建构——於梨华及其留学生文学论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勋鸿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16,24,共5页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离散 国族认同 女性主体建构 於梨华
下载PDF
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灵嬗变的轨迹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倩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4-26,91,共4页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留学生文学 心灵嬗变
下载PDF
“眺望原乡”解读——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边界望乡》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帅震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5,23,共6页
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洛夫的诗歌《边界望乡》中均出现了"眺望原乡"这一经典场景,其中的主人公站在可以远眺大陆原乡却无法跨越的临界点上,时序错置和空间位移是其无法绕开的心灵症结,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悖谬感... 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洛夫的诗歌《边界望乡》中均出现了"眺望原乡"这一经典场景,其中的主人公站在可以远眺大陆原乡却无法跨越的临界点上,时序错置和空间位移是其无法绕开的心灵症结,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悖谬感和孤绝感。这种由于历史归属感的缺失而生发的原乡感受自身具备了高度的精神张力,并构成了当代台湾文学中一种特有的沉重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乡 於梨华 洛夫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边界望乡》
下载PDF
十年磨砺求精工——评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 被引量:1
4
作者 计红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0-72,共3页
2013年初,喜闻曹惠民先生主编的《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学生的我欣喜万分。从1997年师从曹惠民先生开始,我就开始进入台港澳文学研究领域,跟随老师一起做了很多课题,老师的博学多才、认真执着、严谨扎... 2013年初,喜闻曹惠民先生主编的《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学生的我欣喜万分。从1997年师从曹惠民先生开始,我就开始进入台港澳文学研究领域,跟随老师一起做了很多课题,老师的博学多才、认真执着、严谨扎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对台港澳文学这门学科的热诚,没有对学术领域的不断开拓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今天也就可能看不到《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的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史 刘登翰 新诗史 於梨华 董启章 古继堂 小说流派 黄碧云 章亚昕 陈若曦
下载PDF
於梨华新作《彼岸》的艺术特色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孟晖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22-25,共4页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女士的长篇小说新作《彼岸》,讲述了老少三代女性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她们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和心灵的挣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文章从小说高超的叙事手法、对现代技巧和中国传统意境的融合、以及"归于...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女士的长篇小说新作《彼岸》,讲述了老少三代女性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她们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和心灵的挣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文章从小说高超的叙事手法、对现代技巧和中国传统意境的融合、以及"归于彼岸"的宁静与超脱等方面,分析了《彼岸》的艺术特点以及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彼岸》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在中国记忆与北美经验间游移——於梨华小说里的华人离散群体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桂茹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02-107,共6页
於梨华小说描写了一批带着深刻的中国文化记忆却生活于北美经验的华人离散者。从关注"失根一代"的苦闷到关怀边缘群体和思考普遍人性,於梨华的小说展现了离散群体在两种文化体验中的情感游移。
关键词 小说 於梨华 离散群体 失根一代 边缘群体
下载PDF
海外华人女性视阈的文学书写——以於梨华和严歌苓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艳 《理论与创作》 2009年第1期73-76,共4页
海外华人女性,具备现实与文化身份的“三重性”:她们是东方男性世界中的女性、西方男性世界中的中国女性和西方世界中的中国人。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使她们在寻求自我、寻求女性在海外生存时候的自我意识、性别... 海外华人女性,具备现实与文化身份的“三重性”:她们是东方男性世界中的女性、西方男性世界中的中国女性和西方世界中的中国人。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使她们在寻求自我、寻求女性在海外生存时候的自我意识、性别意识,更添艰难;而如何正视女性的性别构造和探索女性生命历程,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话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女性 海外华人 文学书写 严歌苓 於梨华 视阈 男性世界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研究综述
8
作者 李亚萍 刘嘉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8-12,共5页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美国写就,在台湾出版,有大陆"原乡"意识,因此对它的文学研究呈现多地评述相互纠葛的样貌。探寻其出版以来台湾和大陆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有利于厘清近50年来影响研究的多种因素。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的...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美国写就,在台湾出版,有大陆"原乡"意识,因此对它的文学研究呈现多地评述相互纠葛的样貌。探寻其出版以来台湾和大陆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有利于厘清近50年来影响研究的多种因素。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的研究经历了"兴盛——冷冻——再兴盛"的过程,大陆地区的研究经历了"滞后——重新发现——经典确立"的过程。小说受学界的重视程度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多种话语力量所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於梨华 综述
下载PDF
推荐於梨华散文《又见旧金山》
9
作者 袁良骏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6-39,共4页
关键词 於梨华 散文 《又见旧金山》 文学欣赏
下载PDF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中的族群冲突与融合主题研究
10
作者 陈学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71-75,共5页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留学生文学"发展至今,创作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着力于表现族际冲突主题到后来的族群融合主题。族际冲突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种族偏见和歧视、文化冲突、利益冲突、认同问题等。...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留学生文学"发展至今,创作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着力于表现族际冲突主题到后来的族群融合主题。族际冲突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种族偏见和歧视、文化冲突、利益冲突、认同问题等。族群融合既有异性间的族际交往、通婚,也有同性恋者的跨族际交往。创作主题的变化不仅是时代、环境、历史现实的反映,也与作家的生活阅历、在美时间长短、身份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 族群冲突 族群融合 白先勇 於梨华 聂华苓
下载PDF
关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的言说 知识分子世俗人生的诗意叙事
11
作者 王泉 《华文文学》 2003年第4期26-28,共3页
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的新作《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在《钟山》杂志 2 0 0 3年长篇小说专号 (春夏卷 )发表以来 ,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这一新作究竟应如何解读 ?应如何看待华人知识分子在海外的现实处境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 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的新作《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在《钟山》杂志 2 0 0 3年长篇小说专号 (春夏卷 )发表以来 ,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这一新作究竟应如何解读 ?应如何看待华人知识分子在海外的现实处境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教研室的部分教师为此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下面便是他们的一组笔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叙事 世俗人生 知识分子 於梨华
下载PDF
於梨华小说《梦回清河》的地域特色
12
作者 周春英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5-49,共5页
《梦回清河》是於梨华的早期代表作,作者通过环境描写铺开浓郁的地域风情,通过人物活动还原地域的历史真实,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中也融入多种地域元素以呈现小说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 於梨华 《梦回清河》 地域特色
下载PDF
“时代”与“人性”之间的不懈探索——於梨华小说的“家族史”阅读
13
作者 徐渭 《济宁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8-31,共4页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人称"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其实上述说法,既不足以概括其创作全貌,又无法解释深层创作动机。"家族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方向有二:一是越写越"窄"的"...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人称"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其实上述说法,既不足以概括其创作全貌,又无法解释深层创作动机。"家族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方向有二:一是越写越"窄"的"人性小说";一个是越写越"宽"的"时代小说"。於氏则二者兼而有之,找到了个人感受与时代风尚的最佳结合点,以"家族史"的形式反映几代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家族史 小说
下载PDF
论於梨华小说中的美国形象
14
作者 曾丽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9,共4页
於梨华的小说关注台湾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美国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非人性形象。从寂寞的孤岛、理想的失落、淡漠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於梨华小说中独特的美国形象。离散造成的身... 於梨华的小说关注台湾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美国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非人性形象。从寂寞的孤岛、理想的失落、淡漠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於梨华小说中独特的美国形象。离散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边缘人的特殊地位,是影响作家构建美国形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海外华人知识分子 美国形象
下载PDF
论於梨华和严歌苓小说中的中国叙事
15
作者 奚志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年第19期202-203,共2页
海外华人女作家於梨华和严歌苓的创作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身份、立场,却以共同的直接或间接的中国经验作为她们中国叙事的基础,从而形成彼此之间的趋同性和差异性。在她们跨文化的叙事作品中,宗祖国的异地形象呈现与创造是一个复... 海外华人女作家於梨华和严歌苓的创作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身份、立场,却以共同的直接或间接的中国经验作为她们中国叙事的基础,从而形成彼此之间的趋同性和差异性。在她们跨文化的叙事作品中,宗祖国的异地形象呈现与创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不同的文化身份会产生作用,导致祖国形象的异地呈现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严歌苓 中国形象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寻寻觅觅中对“根”的眷恋——评於梨华中期作品《傅家的儿女们》
16
作者 韩文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60-61,共2页
在经历了"失根"的苦痛之后,作家已经发现自己的根在中国,于是满怀期望地重返故乡寻找。此时的作品表现了一个海外华人对祖国之根的深深依恋之情。其中《傅家的儿女们》体现了她创作题材及风格的转变。这是一部转折性、过渡性... 在经历了"失根"的苦痛之后,作家已经发现自己的根在中国,于是满怀期望地重返故乡寻找。此时的作品表现了一个海外华人对祖国之根的深深依恋之情。其中《傅家的儿女们》体现了她创作题材及风格的转变。这是一部转折性、过渡性的作品,对于研究作家思想的变迁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变迁 恋根
下载PDF
游离于两种文化之间的生存状态——评於梨华前期小说《考验》
17
作者 韩文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91-92,共2页
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海外华人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应对这种冲突和挑战,这都是美籍华人女作家於梨华所努力表达的内容。在《考验》中,作家通过留美的男女主人公面对异质文化的冲突时所作出的不通反应,着重表现了... 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海外华人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应对这种冲突和挑战,这都是美籍华人女作家於梨华所努力表达的内容。在《考验》中,作家通过留美的男女主人公面对异质文化的冲突时所作出的不通反应,着重表现了人物在变动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压力,以及在时代的发展中个体难以把握命运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考验 冲突
下载PDF
从“无根”的吴汉魂到“寻根”的牟天磊——试论台湾留学生文学中的“文化乡愁”情结
18
作者 刘灵昕 《南昌高专学报》 2012年第3期31-33,共3页
20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刮起了"留美"的热风,在许多人心中,美国是个先进、文明、富裕、自由的国度,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置身于其中的复杂滋味。以白先勇、於梨华等为代表的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留学生文学系列作品,展现了在... 20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刮起了"留美"的热风,在许多人心中,美国是个先进、文明、富裕、自由的国度,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置身于其中的复杂滋味。以白先勇、於梨华等为代表的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留学生文学系列作品,展现了在异域生存的中国留学生因孤独感与危机感交加而产生的内心空虚和被放逐的心灵实事,本文从《芝加哥之死》和《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这两篇代表作品入手,选取两位不同典型的人物,对这一文化现象加以理解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白先勇 於梨华 无根 寻根
下载PDF
时序的折叠——《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叙事策略
19
作者 蒋春艳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2-53,共2页
旅美作家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描写了一个动人曲折的爱情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振撼力,其成功之处取决于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策略——时序的折叠。
关键词 於梨华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时序折叠
全文增补中
“开花结果在海外——海外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灵智 蒲若茜 《华文文学》 2003年第1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华文作家 特里林 王性初 严歌苓 程宝林 华裔作家 虹影 於梨华 研究学会 东南亚诸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