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族认同与女性主体建构——於梨华及其留学生文学论析 |
王勋鸿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4
|
|
2
|
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灵嬗变的轨迹 |
李倩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3
|
“眺望原乡”解读——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边界望乡》为例 |
帅震
|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4
|
十年磨砺求精工——评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 |
计红芳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5
|
於梨华新作《彼岸》的艺术特色分析 |
孟晖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2
|
|
6
|
在中国记忆与北美经验间游移——於梨华小说里的华人离散群体 |
刘桂茹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
2007 |
1
|
|
7
|
海外华人女性视阈的文学书写——以於梨华和严歌苓为例 |
刘艳
|
《理论与创作》
|
2009 |
3
|
|
8
|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研究综述 |
李亚萍
刘嘉敏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0 |
|
9
|
推荐於梨华散文《又见旧金山》 |
袁良骏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0
|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中的族群冲突与融合主题研究 |
陈学芬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22 |
0 |
|
11
|
关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的言说 知识分子世俗人生的诗意叙事 |
王泉
|
《华文文学》
|
2003 |
0 |
|
12
|
於梨华小说《梦回清河》的地域特色 |
周春英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7 |
0 |
|
13
|
“时代”与“人性”之间的不懈探索——於梨华小说的“家族史”阅读 |
徐渭
|
《济宁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4
|
论於梨华小说中的美国形象 |
曾丽华
|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5
|
论於梨华和严歌苓小说中的中国叙事 |
奚志英
|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14 |
0 |
|
16
|
寻寻觅觅中对“根”的眷恋——评於梨华中期作品《傅家的儿女们》 |
韩文霞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0 |
|
17
|
游离于两种文化之间的生存状态——评於梨华前期小说《考验》 |
韩文霞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0 |
|
18
|
从“无根”的吴汉魂到“寻根”的牟天磊——试论台湾留学生文学中的“文化乡愁”情结 |
刘灵昕
|
《南昌高专学报》
|
2012 |
0 |
|
19
|
时序的折叠——《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叙事策略 |
蒋春艳
|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
2002 |
0 |
|
20
|
“开花结果在海外——海外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
王灵智
蒲若茜
|
《华文文学》
|
200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