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线定位法”体表定位诊断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研究
1
作者 孟宪宇 李秋红 +5 位作者 刘岩 张旭 王磊 姜巍 李凤久 董礼榤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9期782-785,共4页
目的 探寻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神经易卡压点的体表投影,应用三线定位法快速诊断。方法 观察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解剖关系,测量正中神经在穿出旋前圆肌处的直径。以肱骨外上髁为A点,肱骨内上髁为B点,桡骨茎突为C点,三点均选择最... 目的 探寻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神经易卡压点的体表投影,应用三线定位法快速诊断。方法 观察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解剖关系,测量正中神经在穿出旋前圆肌处的直径。以肱骨外上髁为A点,肱骨内上髁为B点,桡骨茎突为C点,三点均选择最高点定位;正中神经穿入旋前圆肌点(D)、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下缘交汇点(E)、正中神经穿入指浅屈肌腱弓点(F)点及正中神经穿出指浅屈肌点(G),ABC点连线成三角形,分别测量各点到AB连线、AC连线、BC连线的垂直距离。并以C点至AB的垂直距离为前臂的相应长度,以D、E、F、G点至AB连线的垂直距离数值除以前臂长度,测量各点在前臂相应的自身位置比。结果 10具标本的正中神经均在旋前圆肌肱骨头与尺骨头之间穿行,走行斜向下穿出,与指浅屈肌交汇,7具标本可见指浅屈肌联合腱弓,3具标本可见指浅屈肌纤维弓,未发现无外侧头的指浅屈肌。旋前圆肌腱膜或腱束等结构异常,指浅屈肌腱弓处筋膜异常增厚或纤维化以及腱性结构异常时,可产生对邻近正中神经的卡压。正中神经穿出旋前圆肌处直径,成年男性左、右两侧平均(3.12±0.12) mm,成年女性左、右两侧平均(2.87±0.11) mm。结论 旋前圆肌与指浅屈肌腱弓处的组织结构变异易形成正中神经卡压,产生旋前圆肌综合征相关表现。“三线定位法”可对神经易卡压点进行精准定位,有助于快速诊断旋前圆肌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圆肌综合征 正中神经 旋前圆肌 指浅屈腱弓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旋前圆肌移位术治疗脑瘫前臂旋前畸形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海波 付新生 +2 位作者 张绍堂 周友华 谢国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2期939-940,共2页
自 1 991年以来 ,采用旋前圆肌移位术治疗脑瘫前臂旋前畸形 30例。 2 4例获得了随访 ,随访时间 6~ 2 8个月 ,平均 1 8个月。优 1 5例 ,良 1 5例 ,中 3例 ,差 1例。作者认为旋前圆肌移位术是治疗脑瘫前臂旋前畸形的有效方法 ,早期手术... 自 1 991年以来 ,采用旋前圆肌移位术治疗脑瘫前臂旋前畸形 30例。 2 4例获得了随访 ,随访时间 6~ 2 8个月 ,平均 1 8个月。优 1 5例 ,良 1 5例 ,中 3例 ,差 1例。作者认为旋前圆肌移位术是治疗脑瘫前臂旋前畸形的有效方法 ,早期手术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旋前圆肌移位术 窃案畸形 治疗
下载PDF
儿童旋前圆肌及指浅屈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为BTX-A的注射提供解剖定位 被引量:3
3
作者 徐燕 杨方玖 +3 位作者 谢夏丹 杨胜波 罗怀香 谢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索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的分布范围,为注射BTX-A治疗脑瘫患儿前臂肌痉挛提供解剖定位。方法使用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模式。结果旋前圆肌的神经入肌... 目的探索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的分布范围,为注射BTX-A治疗脑瘫患儿前臂肌痉挛提供解剖定位。方法使用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模式。结果旋前圆肌的神经入肌点有上、下两个,下部的神经支较粗大、分布更广,其肌内神经分支呈扫帚状,相邻各神经分支末端可见明显的"O"和"Y"型吻合,该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位于肌腹中部;指浅屈肌的神经入肌点有上、中、下3个,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可分上、中、下3部,其中以中部最为密集,各终末神经间可见"Y"、"O"吻合。结论鉴于两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均位于肌腹中部,当脑瘫患儿旋前圆肌、指浅屈肌痉挛时,使用BTX-A治疗肌痉挛的最佳注射靶区应选择在肌腹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旋前圆肌 指浅屈 内神经 BTX-A
下载PDF
正中神经前臂分支与旋前圆肌的关系以及旋前圆肌肌内神经分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方玖 周运栏 薛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为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30具成人尸体的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并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5具成人尸体的旋前圆肌进行染色,观察其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1)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密集区最远一个... 目的:为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30具成人尸体的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并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5具成人尸体的旋前圆肌进行染色,观察其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1)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密集区最远一个束支距离肱骨内上髁(7.63±1.15)cm,该距离占前臂长的29%。旋前圆肌长(14.01±0.91)cm。旋前圆肌止点中点距离肱骨外上髁(13.31±0.81)cm,该距离占前臂长的52%。(2)正中神经从其两侧各分出1支一级分支从旋前圆肌外上方进入该肌,其中尺侧支分布到旋前圆肌肱骨头近侧半,桡侧支分布到旋前圆肌肱骨头远侧半及其尺骨头。结论:正中神经前臂肌支有近端集中、偏向尺侧以及与旋前圆肌位置关系密切的分布特点,这些分布特点对前臂创伤修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旋前圆肌有来自正中神经的较恒定的分支分布,该肌可分为肱骨头亚部与尺骨头亚部,供肌亚部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正中神经 亚部 旋前圆肌
下载PDF
体操运动员旋前圆肌综合征1例报道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舒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99-1200,共2页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比较复杂.常易误诊为腕管综合征或者前臂掌侧神经麻痹。大多数非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一般可以自愈:在临床症状超过3个月、症状无缓解的情况下,需要施行手术探查。相比于普通患者,运动员患者很难完全停训,在确...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比较复杂.常易误诊为腕管综合征或者前臂掌侧神经麻痹。大多数非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一般可以自愈:在临床症状超过3个月、症状无缓解的情况下,需要施行手术探查。相比于普通患者,运动员患者很难完全停训,在确诊之后.一般不建议选择较长时间的制动治疗方案,以期将制动对运动员运动生命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圆肌综合征 体操运动员 腕管综合征 神经麻痹 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 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 体操世锦赛 神经压迫
下载PDF
针刀疗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波 曹雪 +3 位作者 唐航 李子瑜 刘楷煜 牛犇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症状改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骨伤一科门诊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共30例,根据随机双盲试验,将样本含量随机分配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与对...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症状改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骨伤一科门诊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共30例,根据随机双盲试验,将样本含量随机分配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每周1次针刀基础治疗,进针部位为患者Tinel征阳性点处,观察组于就诊后第2天~第14天规律应用中药自拟方熏洗患处,方药包括:荆芥、防风、苍术、威灵仙等,1次/d。在就诊后第15 d及第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与观察,通过VAS疼痛评分、VAS满意度评分等观察2组患者就诊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6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就诊第15天后2组患者疼痛改善明显,VAS等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用的治疗方法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应用的治疗方法,2组受试者治疗后满意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的满意度均较高。第6个月随访,2组受试者复发率回访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联合中药熏蒸可以放松肌筋、通畅气血,减轻神经压迫症状,降低旋前圆肌综合征的复发率,且副损伤较轻,禁忌证较少,患者的接受度更高,易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圆肌 针刀疗法 中药熏蒸
下载PDF
旋前圆肌三头及尺动脉走行异常1例
7
作者 汪新民 阮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8-478,共1页
关键词 旋前圆肌三头 尺动脉走行异常 尸体解剖
下载PDF
电针配合手法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17例
8
作者 冯骅 吴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184-184,共1页
笔者2005—2008年期间采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17例旋前圆肌综合征,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电针 旋前圆肌综合征 内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应用Inching检查旋前圆肌综合征11例报告
9
作者 杨建仲 刘建军 樊晓军 《实用医技杂志》 2009年第1期38-40,共3页
本研究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常规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和Inching检查单纯正中神经损害的患者117例133条神经。确诊旋前圆肌综合征11例12条神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旋前圆肌 综合征 检查单 神经损害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针刺触发点术在旋前圆肌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焱志 费正国 +3 位作者 单国法 薛文强 刘正丽 李玉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1期98-99,共2页
旋前圆肌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肘窝处经过时受到挤压而产生的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好发于强有力前臂旋转工作者,患者通常感觉到前臂近端疼痛,有时向桡侧3个手指放射,感觉减退或消失.旋前圆肌有压痛、变硬或肥大,... 旋前圆肌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肘窝处经过时受到挤压而产生的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好发于强有力前臂旋转工作者,患者通常感觉到前臂近端疼痛,有时向桡侧3个手指放射,感觉减退或消失.旋前圆肌有压痛、变硬或肥大,拇长屈肌、食指及中指的指深屈肌、拇指对掌肌表现无力,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休息.本研究采用触发点针刺破坏术疗法对患者进行了治疗,获取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点 干针 注射疗法 旋前圆肌综合征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旋前圆肌综合征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立龙 刘玉莲 许梦阳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第8期894-895,共2页
1病历资料 1.1病情介绍 患者,女,52岁,面点师,以"颈痛4年,右上肢痛1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诉4年前受凉后出现颈部间歇性酸、胀痛,颈部活动不受限,疼痛不向双上肢放射,休息可缓解。1年前劳累后出现右上肢间歇性酸、胀痛,右前臂为甚... 1病历资料 1.1病情介绍 患者,女,52岁,面点师,以"颈痛4年,右上肢痛1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诉4年前受凉后出现颈部间歇性酸、胀痛,颈部活动不受限,疼痛不向双上肢放射,休息可缓解。1年前劳累后出现右上肢间歇性酸、胀痛,右前臂为甚,疼痛较重时可见右手拇、示、中三指麻木,于家中自行痛点热敷后可缓解,未系统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圆肌综合征 手法治疗 针灸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65) 杨氏3A+疗法肘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冲锋 杨才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24期112-114,共3页
目的观察"肘五针"(杨氏3A+疗法)对旋前圆肌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杨氏3A+疗法"肘五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针灸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 目的观察"肘五针"(杨氏3A+疗法)对旋前圆肌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杨氏3A+疗法"肘五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针灸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杨氏3A+疗法"肘五针"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疗法,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五针” 旋前圆肌综合征 杨氏3A+疗法
下载PDF
手法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赖伟强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34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手法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符合课题入选标准的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手法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治疗,10d为1个疗程,1个... 目的:探讨手法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符合课题入选标准的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手法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治疗,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减轻(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0%,优于对照组的60%。结论:手法联合针刺疗法对旋前圆肌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治疗 旋前圆肌综合征 针刺疗法 疗效观察
下载PDF
手法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16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建萍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32-33,共2页
作者运用滚臂捏筋、点穴拨筋、挺肘旋臂、摇腕抖指、揉筋摩臂等推拿手法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16例,结果痊愈7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平均疗程14.9天。作者认为手法能达到舒筋活血、消肿散结、通则不痛的治疗效应。
关键词 中医 推拿 旋前圆肌 筋痹
下载PDF
旋前圆肌综合征37例报告
15
作者 张晓斐 刘仁孝 高建忠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60-261,共2页
旋前圆肌综合征多发于建筑工人、家庭妇女等有上肢反复运动的人群。典型表现为前臂上1/3处或手部不适,旋前圆肌部凹陷或疼痛,在手部正中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指不适、麻木为明显。通常在手及前臂反复旋转及握持时,如拧衣... 旋前圆肌综合征多发于建筑工人、家庭妇女等有上肢反复运动的人群。典型表现为前臂上1/3处或手部不适,旋前圆肌部凹陷或疼痛,在手部正中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指不适、麻木为明显。通常在手及前臂反复旋转及握持时,如拧衣服、洗碗及砌砖等都会加重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圆肌综合征 利多卡因 强的松龙 手术治疗 肱二头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诊断旋前圆肌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胡闽 陈仕宇 +3 位作者 杨晓龙 林天放 王接丰 臧正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6-439,共4页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旋前圆肌综合征(PT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30例PTS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旋前圆肌水平正中神经进行观察,测量正中神经长径(LA)、短径(SA)和横截面积(CSA)。以手术结果作为参照,绘制正中神经超声测...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旋前圆肌综合征(PT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30例PTS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旋前圆肌水平正中神经进行观察,测量正中神经长径(LA)、短径(SA)和横截面积(CSA)。以手术结果作为参照,绘制正中神经超声测量结果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测量指标对PTS诊断的性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TS组正中神经LA[(5.02±0.50)mm比(3.89±0.41)mm;t=4.38,P=0.013]、SA[(2.55±0.46)mm比(1.70±0.41)mm;t=5.19,P=0.009]和CSA[(11.13±3.72)mm^(2)比(6.88±2.68)mm^(2);t=8.42,P=0.008]明显增大。CSA、SA和LA诊断PTS的AUC分别为94.3%(95%CI=0.912~0.972,Z=3.586,P=0.001)、77.7%(95%CI=0.734~0.815,Z=2.855,P=0.006)、78.8%(95%CI=0.752~0.821,Z=3.091,P=0.004),以8.63 mm^(2)为截断值,CSA诊断PTS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90.0%。结论 高频超声是诊断PTS的有效方法,其中正中神经CS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旋前圆肌综合征 正中神经卡压
下载PDF
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屈指功能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许彬 童劲松 +1 位作者 张成钢 董震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报告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术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屈指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臂丛神经颈_(7)-胸_(1)撕脱伤、2例臂丛颈_(8)-胸_(1)撕脱伤患者行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术,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随访屈指肌力、... 目的报告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术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屈指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臂丛神经颈_(7)-胸_(1)撕脱伤、2例臂丛颈_(8)-胸_(1)撕脱伤患者行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术,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随访屈指肌力、肌电及握力。结果术后随访91.4个月,10例患者均无前臂旋前、屈肘功能下降。9例(9/10)患者术后屈指肌力至少达到M_(3),其中6例患者术后屈指肌力达到M_(4),患者平均握力达3.7 kg。结论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术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能提高臂丛中、下干损伤患者的屈指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移位 臂丛 旋前圆肌
原文传递
经旋前圆肌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永辉 杨冬松 +3 位作者 凌建生 陈鹏 郭前进 甄相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期97-98,共2页
目的观察经旋前圆肌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6—2019-06采取经旋前圆肌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2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评分评定。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1(2... 目的观察经旋前圆肌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6—2019-06采取经旋前圆肌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2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评分评定。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1(2~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1(2~4.5)个月。末次随访时,肘部屈曲活动度平均131.9°(118°~144°),肘部伸直活动度平均为7°(-6°~14°),前臂旋前活动度平均78.9°(67°~89°),前臂旋后活动度平均84.1°(77°~90°),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6.9(70~100)分,其中优12例,良6例,可3例。结论经旋前圆肌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能有效避免肘关节前方的血管及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冠状突骨折 旋前圆肌 正中入路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尺侧腕屈肌及旋前圆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易建华 李智勇 +2 位作者 刘小林 刘云江 胡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3-424,共2页
目的探讨尺侧腕屈肌及旋前圆肌移位重建脑性瘫痪前臂旋前畸形患者前臂旋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脑瘫患者单侧前臂旋前畸形无明显智力障碍的6例,将尺侧腕屈肌转位至桡侧腕短伸肌,旋前圆肌绕桡骨转位重建止点,修复其前臂旋后功能。结... 目的探讨尺侧腕屈肌及旋前圆肌移位重建脑性瘫痪前臂旋前畸形患者前臂旋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脑瘫患者单侧前臂旋前畸形无明显智力障碍的6例,将尺侧腕屈肌转位至桡侧腕短伸肌,旋前圆肌绕桡骨转位重建止点,修复其前臂旋后功能。结果6例术后随访1~4年,前臂主动旋前由术前10°恢复到术后平均为80°,主动旋后由术前0°恢复到术后平均为60°,旋后肌力由术前0级恢复到术后Ⅳ级,均能完成正常生活和工作,对屈腕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尺侧腕屈肌及旋前圆肌移位重建脑瘫患者前臂旋后功能可以达到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尺侧腕屈 旋前圆肌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移位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彬 董震 张成钢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 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后,在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基础上,同时引入新的动力神经并设计新的术式,以期加强患者屈指功能的恢复.方法 通过对10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观察和测量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及骨间前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1例... 目的 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后,在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基础上,同时引入新的动力神经并设计新的术式,以期加强患者屈指功能的恢复.方法 通过对10侧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观察和测量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及骨间前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1例臂丛神经下干损伤的男性患者,设计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移位至骨间前神经,联合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术.结果 解剖学研究发现旋前圆肌肌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三支型)6侧,Ⅱ型(二支型)2侧,Ⅲ型(单支型)2侧.但是无论旋前圆肌肌支发出类型为何型,最终都分成三支肌支进入旋前圆肌.1例临床病例术后证实,该术式对前臂旋前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18个月,患肢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肌力达M4,中、环指指浅屈肌肌力达M3,握力2.6kg.结论 利用正中神经旋前圆肌肌支移位骨间前神经加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的屈指功能,该术式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正中神经 皮神经 神经移位 旋前圆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