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互嵌式社区异质性与族际交融关系研究——兼论社区组织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健 荣幸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89-97,共9页
对云南、内蒙古等七个省份社区居民发放的1230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社区社会结构、社区环境以及社区文化三个维度分析社区异质性对族际交融的影响,并实证检验了社区组织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文化异... 对云南、内蒙古等七个省份社区居民发放的1230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社区社会结构、社区环境以及社区文化三个维度分析社区异质性对族际交融的影响,并实证检验了社区组织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文化异质性对族际交融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环境异质性对族际交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正式社区社会组织在消解社区社会结构异质性方面作用最为突出,社区居委会在提升社区环境异质性方面较为明显;(3)非正式社区社会组织在消解社区社会结构异质性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其他两个方面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嵌式社区 社区异质性 族际交融 社区居委会
下载PDF
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福泉 杨琼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2,共11页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审视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累更多的实证个案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促成了中华各民族对多元一体但又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各民族还需要在以后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加深这样的认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有更多回溯历史和现实的实证微观研究的积累,以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共同体意识 多民艺术跨族际交融 纳西艺术
下载PDF
区分与交融:互动中的族群性与族群边界再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洁 杨博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146,共9页
“族群性”“族群边界”皆为社会分类意义下的抽象概念,“区分”的学理意义在应用于认知过程中往往限于“差异性”而致使族际交融被忽略,这一应用误区关乎抽象化分类与族群事实之间的关联与区分。本文基于族际互动维度,探寻“族群性”... “族群性”“族群边界”皆为社会分类意义下的抽象概念,“区分”的学理意义在应用于认知过程中往往限于“差异性”而致使族际交融被忽略,这一应用误区关乎抽象化分类与族群事实之间的关联与区分。本文基于族际互动维度,探寻“族群性”的区分意义,以及被忽略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典型性与指向性,以图呈现“族群性”的多重意涵;分类意义延伸下的“族群边界”,其“区分”本质与边界互动中呈现的交融、重构一同形成“一体三位”的多维结构。无论“族群性”还是“族群边界”,“区分”的本质与多重维度作用于族际互动的区分与交融,是族际共同性凝聚与族群发展整合的动力。挖掘“区分”意义,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学理支持,也是把握中西方族群话语体系差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性 群边界 族际交融 区分 中华民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从和亲看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洁 杨博皓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73-80,共8页
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权关系发展的一种形式,无论出于主观意愿,或基于历史事实,均落脚于不同民族政权间良性政治关系的搭建及互动,从族际维度看则是以政治关系为核心的民族关系调整。从族际交融视角来看,族际血缘融合是和亲最直接的呈现... 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权关系发展的一种形式,无论出于主观意愿,或基于历史事实,均落脚于不同民族政权间良性政治关系的搭建及互动,从族际维度看则是以政治关系为核心的民族关系调整。从族际交融视角来看,族际血缘融合是和亲最直接的呈现,同时伴之以族际文化的交汇与交融,且延伸至经济层面的联系。经由和亲这一形式,从血缘融合开启的互化揭开了族际深层次交往的序幕,使“汉”与“胡”的边界趋于模糊。和亲成为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性凝聚”的渊源之一,也成为反思“华夷之别”“中心”与“边缘”的一个重要维度。深入挖掘和亲的历史,可为当下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亲 族际交融 互化 共同性
下载PDF
新疆各族干部的民族认同及其族际交往态度——基于态度量表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贺萍 范玉显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1期51-55,共5页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汉、维吾尔、哈萨克三种文字的态度量表,就当前新疆各族干部的民族认同状况及族际交往态度进行测度并做了相关分析。调查表明:当前,心理情感因素是影响新疆各族干部正向族际交往态度发展的突出障碍,加强心...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汉、维吾尔、哈萨克三种文字的态度量表,就当前新疆各族干部的民族认同状况及族际交往态度进行测度并做了相关分析。调查表明:当前,心理情感因素是影响新疆各族干部正向族际交往态度发展的突出障碍,加强心理和情感力量建设是新疆推进民族团结事业发展需要重视的方面和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中华民身份 知觉 态度 交往 族际交融
下载PDF
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世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1,共11页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不能准确解释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后双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发生转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民族学意义上的文化交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体目标;以各民族在文化上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等规律的成因、具体表现、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为核心方法;主张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相对论;在文化事项族属难定的前提下,可从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等角度展开研究;在文化事项族属相对可辨的前提下,主张中华文化的交融性主要体现为"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的辩证统一;提倡发展跨族际交融型文化。文化交融理论有利于建构开放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有利于促进民族艺术研究的范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融理论 文化同化理论 族际交融型文化 中华文化认同 多民艺术交融
下载PDF
试论近代西藏昌都地区的外来移民(1840~1960年)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川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95,134,共7页
近代以来,回族、汉族、纳西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移民先后迁居昌都地区,成为该地区的历史移民。昌都地区移民与当地土著间的族际婚姻较之西藏其他地区多,这些非藏族移民的迁入,将各民族文化植入昌都,使之成为藏彝走廊的一个核心组成部... 近代以来,回族、汉族、纳西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移民先后迁居昌都地区,成为该地区的历史移民。昌都地区移民与当地土著间的族际婚姻较之西藏其他地区多,这些非藏族移民的迁入,将各民族文化植入昌都,使之成为藏彝走廊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众多民族活动的舞台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枢纽,文化面貌显现复杂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地区 移民 族际交融 文化交流 藏彝走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