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无尾两栖类的繁殖模式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成 戴强 +2 位作者 王跃招 顾海军 刘志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0-297,共8页
依据Duellman和Trueb(1986)的定义,对四川无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模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73种四川无尾类可以划分为2类共5种繁殖模式。水内产卵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2种:静水产卵(模式1)和流水产卵(模式2),68种(9... 依据Duellman和Trueb(1986)的定义,对四川无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模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73种四川无尾类可以划分为2类共5种繁殖模式。水内产卵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2种:静水产卵(模式1)和流水产卵(模式2),68种(93%)是在水内产卵;水外产卵是较进化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3种:卵产在近水塘的泥窝中(模式12),卵泡产在近水域的土穴中(模式21)和卵泡产在近水域的树上或灌丛上(模式23),仅5种(7%)在水外产卵。(2)模式1、12、21、23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模式2的物种为小,产卵的数量大,但卵径较小;蝌蚪的生态表型均可归入静水型,共同特点是蝌蚪体型小,在静水中觅食,生长发育快。模式2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大,产卵的数量少,而卵径较大;蝌蚪的生态表型可归入流水型,特点是蝌蚪体型大,在流水中觅食,生长发育慢。(3)水内产卵的两栖动物的窝卵能量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静水产卵(模式1)的物种通过增加卵的数量来增加投入,接近于r-选择物种;流水产卵(模式2)的物种通过增大卵径来增加投入,接近于k-选择物种;是两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的繁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蝌蚪 繁殖模式 无尾两栖类 四川 两栖动物 生长发育 能量投入 r-选择 k-选择 产卵
下载PDF
非伤害性取样在无尾两栖类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宇 乔宁宁 +1 位作者 邵晨 徐珍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322-325,共4页
为了改变传统的将两栖类动物处死后再从肌肉提取DNA的取样方法,采用非伤害性取样方法分别采集了虎纹蛙的血液和趾提取DNA,并与从其肌肉中提取的DNA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使用血液和趾提取的DNA产量与肌肉样本的DNA产量相当;随后,分别对3... 为了改变传统的将两栖类动物处死后再从肌肉提取DNA的取样方法,采用非伤害性取样方法分别采集了虎纹蛙的血液和趾提取DNA,并与从其肌肉中提取的DNA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使用血液和趾提取的DNA产量与肌肉样本的DNA产量相当;随后,分别对3种方法取样的样本进行了线粒体16S rRNA和核DNA的微卫星PCR分析,结果表明:3种取样方法所获得的扩增效果相当,均能满足虎纹蛙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因此认为,用非伤害性取样技术替代传统的肌肉取样的方法在无尾两栖类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伤害性取样 无尾两栖类 保护遗传学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无尾两栖类化石一新属 被引量:3
3
作者 谭锴 卢立伍 +1 位作者 陈晓云 靳悦高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83-1788,共6页
描述了发现于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蛙类化石一新属、新种,即莫旗蒙蟾(新属、新种)Mengbatrachus moqi gen. et sp. nov.。化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最东部与黑龙江省相邻的莫旗。该类化石的的主要特征如下:头宽大于头长,上颌骨和前颌... 描述了发现于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蛙类化石一新属、新种,即莫旗蒙蟾(新属、新种)Mengbatrachus moqi gen. et sp. nov.。化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最东部与黑龙江省相邻的莫旗。该类化石的的主要特征如下:头宽大于头长,上颌骨和前颌骨具有密集排列的牙齿;两鼻骨在中线相接;副蝶骨长条状;翼骨较大,鳞骨、上肩胛骨发育,乌喙骨近端膨大显著;荐前椎8个,脊椎横突发育;第Ⅱ—Ⅳ荐前椎具有短粗肋骨;肋骨单头,近端膨大;荐椎横突呈近似棒状,远端仅稍加宽;尾杆骨上有一对椎后横突;胫跗骨和腓跗骨仅在近端和远端愈合。这是除辽蟾外,在中国发现的另一新的中生代无尾两栖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中生代 中国东北
下载PDF
无尾两栖类宿主与多盘科吸虫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朝光 王重力 +1 位作者 朱家绍 范丽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3期45-47,62,共4页
 文章调查研究了云南14种无尾两栖类体内寄生多盘吸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滇中、滇东地区滇蛙和昭觉林蛙、滇南杜氏泛树蛙为多盘吸虫宿主。分析影响多盘吸虫宿主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地质构造、无尾两栖类宿主对多盘吸虫的免疫力和多盘吸虫...  文章调查研究了云南14种无尾两栖类体内寄生多盘吸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滇中、滇东地区滇蛙和昭觉林蛙、滇南杜氏泛树蛙为多盘吸虫宿主。分析影响多盘吸虫宿主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地质构造、无尾两栖类宿主对多盘吸虫的免疫力和多盘吸虫侵入宿主产生的致病力对抗的不同。两栖类宿主和多盘吸虫的协同进化,导致同一种无尾两栖类宿主体内寄生的多盘吸虫有交叉感染情况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多盘科吸虫 地壳构造 协同进化 交叉感染 吸虫纲
下载PDF
十一种无尾两栖类分带核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9-32,共4页
本文比较研究11种无尾两栖类的C带型和Ag-NORs,并报道三种核型(淡肩角蟾,秦岭雨蛙和湖北金线蛙),结果:(1)弹琴蛙仅大型染色体着丝点区C带正染,其余10个物种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点C带,并分别具有数目不等的端部C带或插入型C带。... 本文比较研究11种无尾两栖类的C带型和Ag-NORs,并报道三种核型(淡肩角蟾,秦岭雨蛙和湖北金线蛙),结果:(1)弹琴蛙仅大型染色体着丝点区C带正染,其余10个物种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点C带,并分别具有数目不等的端部C带或插入型C带。其中天台蛙的C带尤为发达。(2)中华大蟾蜍有3对Ag-NORs,大树蛙两对,其余9个种均显示1对。(3)新报三种核型中,淡肩角蟾和湖北金线蛙2n=26,N.F=52。淡肩角蟾由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湖北金线蛙大小型染色体分别为5对和8对。秦岭雨蛙2n=24,含大小型染色体各6对,其N.F=48。三个物种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C带 核型 两栖类
下载PDF
中国无尾两栖类寄生肠肾虫的考种依据及其讨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建国 李连祥 肖武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3-549,共7页
关键词 中国 无尾两栖类 寄生 肠肾虫 分类 考种依据 蛙类
下载PDF
无尾两栖类食物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晋东 戴建洪 +1 位作者 熊晔 王跃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6-429,共4页
食物资源的利用是无尾两栖类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食物资源的竞争策略和食物资源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总结近年来本领域的理论成果与发展动态,并对我国的研究现状和未来作了讨论。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食物资源 食性分析 竞争策略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无尾两栖类鸣叫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熊洪林 田璧瑞 陈嶙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0-53,共4页
绝大多数无尾两栖类具有声带,雄性个体还具有起共鸣作用的声囊。无尾两栖类的鸣叫行为在种间识别,召唤、集群和防御,占区、炫耀和求偶,性别识别,雌雄鉴别以及物种鉴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由于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要大力保护无... 绝大多数无尾两栖类具有声带,雄性个体还具有起共鸣作用的声囊。无尾两栖类的鸣叫行为在种间识别,召唤、集群和防御,占区、炫耀和求偶,性别识别,雌雄鉴别以及物种鉴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由于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要大力保护无尾两栖类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鸣叫行为 生物学意义
下载PDF
应用无尾两栖类蝌蚪进行污染物毒理实验设计的常见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晓倩 戴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0-641,646,共3页
无尾两栖类的幼体蝌蚪是很好的水体污染指示物种,近年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总结了研究生论文和部分已发表论文中本类研究的常见错误,指出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在实验动物的选择上可以尽量选择发育迅速的常见... 无尾两栖类的幼体蝌蚪是很好的水体污染指示物种,近年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总结了研究生论文和部分已发表论文中本类研究的常见错误,指出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在实验动物的选择上可以尽量选择发育迅速的常见种蝌蚪以缩短实验周期、减少实验成本。为保证各个处理组之间结果的可比较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需要选择发育期相近、体型大小相似的个体进行实验。我们建议使用Gosner于1960年提出的发育分期方法描述蝌蚪发育期;在试剂选用上,建议根据农药成分购买相应化学试剂进行针对性实验,以掌握各种药物对蝌蚪的影响;在对实验材料描述时必须采用通用名,并说明组成成分及浓度,而且对于主要成分应该用化学名描述;实验设计中应该注意设置合理的对照;数据分析上需要注意参数与非参数统计方法的选择,对于重复测量的符合假设数据应该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蝌蚪 污染物 实验设计 毒理
下载PDF
三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楚德昌 《潍坊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探索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方法:取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等动物各段消化管,以改良龙桂开浸银染色法与Fortana—Messon银染法制做石蜡组织切片,光镜下观测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范围与分布密度。结果... 目的:探索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方法:取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等动物各段消化管,以改良龙桂开浸银染色法与Fortana—Messon银染法制做石蜡组织切片,光镜下观测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范围与分布密度。结果与结论:嗜银细胞分布于三种动物消化管从食管后半至泄殖腔粘膜层的粘膜上皮与腺体中,从消化管始端至末端方向嗜银细胞的密度呈波浪形变化,在胃贲门、胃幽门与小肠末段处有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嗜银细胞的形成与大小与其所在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动物 消化道 嗜银细胞 银染
下载PDF
鸣禽和无尾两栖类控制发声核团及神经通路的比较研究
11
作者 曾庆华 金善学 +1 位作者 刘丽梅 蓝书成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5-399,T011,共6页
为从种系进化角度对鸣禽和无尾两栖类控制发声的核团和神经通路作比较研究,用HRP顺、逆行追踪的方法,对锡嘴雀(Coccothraustes)和蛙(Ranamigromalata,Ranachensinenenisis)... 为从种系进化角度对鸣禽和无尾两栖类控制发声的核团和神经通路作比较研究,用HRP顺、逆行追踪的方法,对锡嘴雀(Coccothraustes)和蛙(Ranamigromalata,Ranachensinenenisis)、蟾蜍(Bufogargarizans)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鸣禽锡嘴雀中间核(IM)是鸣禽延髓中支配发声的重要初级运动神经核团,它分别直接受双侧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栎核(RA)和同侧中脑背内侧核(DM)的支配。IM又发出舌下神经(NXII)经气管鸣管分支(NXIIts)支配鸣肌。鸣禽控制发声的核团及神经通路具有明显的左侧优势。2.无尾两栖类蛙、蟾蜍舌咽-迷走运动核(nIX-X)是无尾两栖类延脑中支配发声的重要初级神经核团,它分别接受以同侧为主的延髓下网状核(Ri)和前三叉神经核(DTAM)的支配。nIX-X也发出侧支纤维投射到DTAM,在低位脑干形成短反馈环路。nIX-X又发出迷走神经(NX)经长喉神经和短喉神经支配喉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声核团 神经通路 HRP 鸣禽 无尾两栖类
下载PDF
我国无尾两栖类蝌蚪的重金属毒理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童美玲 郭赛男 +2 位作者 雷焕宗 邵伟伟 刘子明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共3页
水体重金属污染会对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等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害,而无尾两栖类作为指示生物可对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监测。本文主要从实验常用重金属种类及无尾两栖类种类、重金属对无尾两栖类蝌蚪急性及慢性毒性效应方面总... 水体重金属污染会对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等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害,而无尾两栖类作为指示生物可对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监测。本文主要从实验常用重金属种类及无尾两栖类种类、重金属对无尾两栖类蝌蚪急性及慢性毒性效应方面总结我国近20年来无尾两栖类蝌蚪的重金属毒理学的研究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无尾两栖类 蝌蚪 毒理学
下载PDF
无尾两栖类亲缘识别研究现状
13
作者 马小浩 雷焕宗 《丽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33-39,共7页
无尾两栖类已经成为研究亲缘识别机制的模式脊椎动物。无尾两栖类幼体亲缘识别不仅依赖于所处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以及遗传背景,同时也会随着发育历期改变而变化。无尾两栖类幼体与亲缘个体一起生活,可以加速幼体生长发育,也可能抑制生长发... 无尾两栖类已经成为研究亲缘识别机制的模式脊椎动物。无尾两栖类幼体亲缘识别不仅依赖于所处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以及遗传背景,同时也会随着发育历期改变而变化。无尾两栖类幼体与亲缘个体一起生活,可以加速幼体生长发育,也可能抑制生长发育,这取决于亲缘个体间互助行为所产生利益和竞争代价之间的权衡,同时还受实验条件、亲缘识别能力和生活史策略的影响。无尾两栖类幼体亲缘识别能力还可以延续到成体。同时,无尾两栖类幼体在实验室条件下亲缘识别失败,并不一定代表其缺乏亲缘识别能力,而在实验室条件下识别成功也可能只是其他识别过程出现的附带结果。所以,我们还需要开展大量的野外实验研究,才能全面理解亲缘识别机制和进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缘选择理论 亲缘识别 无尾两栖类 附带现象
下载PDF
中国无尾两栖类寄生肠肾虫的分类研究 V.考种依据及其讨论
14
作者 汪建国 李连祥 《鱼类病害研究》 2001年第2期15-24,共10页
中国无尾两栖类寄生肠肾虫的分类研究已发表的4篇论文报导了26种肠肾虫,隶属于拟肠明虫属(Nyctotheroides),侧管肠肾虫属(Parasicuophra)、韦氏肠肾虫属(Wichtermania)和旋咽肠肾虫属,新属(Spirocytopharynxa n.gen)及巨咽肠肾... 中国无尾两栖类寄生肠肾虫的分类研究已发表的4篇论文报导了26种肠肾虫,隶属于拟肠明虫属(Nyctotheroides),侧管肠肾虫属(Parasicuophra)、韦氏肠肾虫属(Wichtermania)和旋咽肠肾虫属,新属(Spirocytopharynxa n.gen)及巨咽肠肾虫属,新属(Macrocytopharynxa n.gen)。本文是前4篇论文的讨论部分,作者认为Corliss(1977)在纤毛原生动物的分类中,将肠肾虫归为5科是十分必要的,并相应地作了一些补充。还根据韦氏肾虫属某些种类左面存在无纤毛的裸露区,对肠肾虫分类位置的更动提出了讨论。文中提出了肠肾虫考种的10点依据:1.虫体形状,有无左右面或上下两片之分;2.口沟长短,占体长的比例;3.体纤毛纹的分布,有无缝线;4.胞咽管的形状及末段弯曲和谐,有无胞咽小管;5.小膜口缘区(adoral zone of membranelle,简写AZM)起止、形状:6大核的形状及大小;7.胞口区有无刚毛;8.表膜下无条文状结构;9.伸缩泡数目及胞肛裂的形状;10.寄主及寄生寄主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肠明虫 分类 寄生虫
下载PDF
无尾两栖类呼吸系统早期发育的比较
15
作者 谢文海 李桂芬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89-93,共5页
无尾两栖类呼吸系统发生于第14~第16时期,鳃弓形成后,渐次形成外鳃、鳃盖、内鳃,在内鳃发生的同时,外鳃鳃丝退化,最终消失,鳃弓上被内鳃取代.无尾两栖类呼吸系统发生的时期、发展的速度、发展形式以及外鳃的形态,都不相同,这主要由于... 无尾两栖类呼吸系统发生于第14~第16时期,鳃弓形成后,渐次形成外鳃、鳃盖、内鳃,在内鳃发生的同时,外鳃鳃丝退化,最终消失,鳃弓上被内鳃取代.无尾两栖类呼吸系统发生的时期、发展的速度、发展形式以及外鳃的形态,都不相同,这主要由于种间差异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呼吸系统 早期发育 比较
下载PDF
无尾两栖类听觉中脑对声音时相信息的神经处理
16
作者 刘双喜 任雪平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2-65,70,共5页
时相特征处理是动物重要的听觉功能.介绍了关于无尾两栖类动物的听中脑(半环隆枕)神经元在声时相特征处理中的选择性反应的研究结果,阐明了这些选择性反应对动物个体进行声辨别进而维持物种的生存、繁衍具有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半环隆... 时相特征处理是动物重要的听觉功能.介绍了关于无尾两栖类动物的听中脑(半环隆枕)神经元在声时相特征处理中的选择性反应的研究结果,阐明了这些选择性反应对动物个体进行声辨别进而维持物种的生存、繁衍具有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半环隆枕处理时相特征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半环隆枕 声时相特征 选择性反应
下载PDF
雄激素对无尾两栖类鸣叫行为的调控及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玉胜 丁利 +2 位作者 崔建国 唐业忠 余晓东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7-651,共5页
鸣叫行为是无尾两栖类常见的行为,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没有一致的证据,但研究结果暗示了很多无尾两栖类动物的广告和攻击鸣叫行为与其体内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雄激素对无尾类发声器官的肌肉以及运动... 鸣叫行为是无尾两栖类常见的行为,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没有一致的证据,但研究结果暗示了很多无尾两栖类动物的广告和攻击鸣叫行为与其体内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雄激素对无尾类发声器官的肌肉以及运动神经元有重要影响。另外,在无尾类脑部与发声的相关核团中发现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注射精氨酸加压素(AVT)也可以增加蛙类的广告鸣叫及降低释放鸣叫。这些都暗示了激素对无尾类鸣叫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已做相关研究的所有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中枢神经与鸣叫行为相关的精氨酸加压素系统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而与鸣叫相关的性激素作用系统可能是多次独立起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雄激素 精氨酸加压素 广告鸣叫 释放鸣叫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及壶菌病调查分析
18
作者 张晗 马红英 +5 位作者 邓捷 赵虎 王启军 姜维 张红星 孔飞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99-104,共6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分局辖区近年来无尾两栖类种群数量有所衰退。引起无尾两栖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元凶-壶菌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本研究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进行物种多样性...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分局辖区近年来无尾两栖类种群数量有所衰退。引起无尾两栖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元凶-壶菌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本研究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该辖区无尾两栖类蛙壶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调查显示,该辖区共无尾两栖类11种,分隶5科10属;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次采集到的52个样品均未出现蛙壶菌感染。由于此次样品数量有限,后期仍需长期、定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无尾两栖类 资源现状 壶菌病风险
下载PDF
无尾两栖类的简易标记法
19
作者 曹玉萍 何凯宇 +2 位作者 王大伟 任珊珊 张昭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动物 无尾两栖类 简易标记法
下载PDF
海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无尾两栖类鸣声多样性:基于自动录音技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彦君 赵龙辉 +1 位作者 覃远玉 汪继超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6,共10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两栖类生存,但该区域的无尾两栖类多样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新兴的生物声学方法,调查该地区无尾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了解蛙类鸣叫与环境的关系。我...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两栖类生存,但该区域的无尾两栖类多样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新兴的生物声学方法,调查该地区无尾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了解蛙类鸣叫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在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选择5个生境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条样线,每条样线上布设3台录音设备,于2021年6月、8-9月和12月以及2022年1-3月分别收集至少半个月的声音数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蛙类17种,隶属6科11属。四季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冬季(12月)出现的物种最少。不同区域的物种组成也存在差异,其中飞列地区发现的物种最多。记录到的17种蛙中,有12种仅在夜晚鸣叫,有3种主要在夜晚鸣叫,偶尔也在白天鸣叫,有2种全天都活跃鸣叫。不同生境蛙类对降雨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永久水体中的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以及栖息环境多样的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鸣叫活性不受降雨影响,但浅水溪流中的脆皮大头蛙(Limnonectes fragilis)和地面上的海南拟髭蟾(Leptobrachium hainanense)鸣叫活性在降雨日更高。综上,季节、昼夜环境、地理位置和降雨的差异会影响霸王岭片区蛙类的多样性和鸣叫活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两栖类的生态资料,也有助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鸣叫行为 生境 降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