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1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河湾盆地二道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罡 任雪岩 李珺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9-521,共13页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二道梁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器工业 船形石核
下载PDF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评介及类型学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锋 邢路达 +1 位作者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3-630,共18页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D. de Sonneville-Bordes与J. Perrot建立且在欧洲、西亚及北非应用较为普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并思考旧石器考古学中类型学应用的相关问题。由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描述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时显然不能照搬欧洲的类型学体系,但可参考它并建立适宜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描述的体系。若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旧石器晚期考古材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区域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器类型学 区域化 欧洲 中国
下载PDF
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 被引量:33
3
作者 谢飞 李珺 《文物春秋》 1993年第2期1-22,70,共23页
籍箕滩细石器遗址是198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泥河湾盆地进行旧石器专题调查时发现的,当年做了小规模试掘,确认这是一处保存较好,文化遗物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探讨泥河湾盆地及其相邻地区旧... 籍箕滩细石器遗址是198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泥河湾盆地进行旧石器专题调查时发现的,当年做了小规模试掘,确认这是一处保存较好,文化遗物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探讨泥河湾盆地及其相邻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考古文化面貌以及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核 石器文化 文化遗物 文物研究所 虎头梁文化 尖状器 考古文化 剥片 文化性质
下载PDF
德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骨角器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13
4
作者 曲彤丽 Nicholas JCONARD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9-181,共13页
骨角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普遍出现,主要包括工具、穿孔装饰品和雕刻艺术品。这类物品通过比较固定而复杂的技术,仔细且精致地加工而成,具有较规范统一的形状,并且具有一系列新的或独特的功能,其原材料、类型、数量及与其他文化... 骨角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普遍出现,主要包括工具、穿孔装饰品和雕刻艺术品。这类物品通过比较固定而复杂的技术,仔细且精致地加工而成,具有较规范统一的形状,并且具有一系列新的或独特的功能,其原材料、类型、数量及与其他文化遗物的组合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呈现多样性。本文主要介绍德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骨角器及相关研究,透过原材料——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料或取坯技术、整形加工方法,展示中、西欧旧石器时代晚期骨角器工业和人类行为特点。同时,本文指出未来结合遗址中动物遗存分析以及实验和微痕观察的方法,对我国及东亚地区骨角器工业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区域环境中人类行为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旧石器时代晚期 骨角器 人类行为 区域特点
下载PDF
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3期218-230,共13页
本文对我国南方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资料作一简要总结,并对其中的若干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区域性文化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 被引量:7
6
作者 梅惠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9-307,共9页
通过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两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的试掘,发现细石器和小石器文化层共存于同一剖面,从而为研究该盆地和华北地区细石器传统与小石器传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文化遗存埋藏于桑干河二级阶地中下部、底... 通过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两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的试掘,发现细石器和小石器文化层共存于同一剖面,从而为研究该盆地和华北地区细石器传统与小石器传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文化遗存埋藏于桑干河二级阶地中下部、底砾层之上,出土的石制品工艺和时代特征鲜明,与西白马营地点风格一致,属于小石器文化传统,时代处于晚更新世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梅沟地点 苇地坡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岩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岩画研究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亚莎 张晓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欧洲洞穴岩画研究,始自20世纪初叶,但真正有较大进展是在20世纪中期,从学科与方法论上划分,可大致看到两条线索:一是欧洲艺术与考古学方法的进展线索,偏重于实践考古学的理论拓展;二是人类学阐释理论的介入,更多是岩画目的与功能的哲学... 欧洲洞穴岩画研究,始自20世纪初叶,但真正有较大进展是在20世纪中期,从学科与方法论上划分,可大致看到两条线索:一是欧洲艺术与考古学方法的进展线索,偏重于实践考古学的理论拓展;二是人类学阐释理论的介入,更多是岩画目的与功能的哲学探讨,在研究上更偏重早期人类精神与视觉传达形式与表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目前国际学界影响较大的学者,其研究方法上都显示出两者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岩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 艺术考古 人类学方法
下载PDF
试析东北地区东部与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之间的文化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春雪 赵海龙 +1 位作者 陈全家 方启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9年第2期35-49,共15页
一、引言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工业 细石叶技术 石叶石核 朝鲜半岛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岭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焦天龙 《江西文物》 1990年第1期3-7,共5页
1935年,德日进、杨钟健、裴文中等教授根据动物化石的性质,将广西地区新生代的洞穴堆积区分为“黄色堆积”和“含介壳的文化堆积”,认为前者属于更新世早期或中期,后者的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或近代。同年,裴文中先生将在后一种堆积中发现... 1935年,德日进、杨钟健、裴文中等教授根据动物化石的性质,将广西地区新生代的洞穴堆积区分为“黄色堆积”和“含介壳的文化堆积”,认为前者属于更新世早期或中期,后者的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或近代。同年,裴文中先生将在后一种堆积中发现的各类石器划为中石器时代。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研究便从此开始了。从那时到现在已半个多世纪,这一课题的研究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踯躅不前。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学术界所能描述的也不过仅有几处调查的洞穴而已。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对一些洞穴的发掘和一批绝对年代数据的发表,把这一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但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年代问题尤为学术界所关心。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谈点体会,以求正于学术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堆积 动物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德日进 杨钟 裴文中 现生种 岭南地区 不揣浅陋 踯躅不前
下载PDF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居址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宁 王春雪 《化石》 2008年第4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器时代 末次冰期 好莱坞 影院
下载PDF
河南栾川旧石器时代晚期龙泉洞遗址石制品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立 李璇 +1 位作者 庞海娇 杜水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2-981,共10页
龙泉洞位于河南省栾川县的龙泉山公园内,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年代为33~31 kaB.P.,地理坐标为33°47′24″N,111°36′28″E。2011年2~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洛阳文物工作队和栾川县文管所共同发掘。出土了512件石制... 龙泉洞位于河南省栾川县的龙泉山公园内,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年代为33~31 kaB.P.,地理坐标为33°47′24″N,111°36′28″E。2011年2~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洛阳文物工作队和栾川县文管所共同发掘。出土了512件石制品(有编号),其中包括石核96件,石片60件,工具73件,断片58件,断块225件。另外,淘洗时出土了大量的碎块和碎屑。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脉石英,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片;锤击石片中,长宽相当的石片占多数,有近30%的似石叶石片;工具以刮削器为主,也有少量的尖状器、锥、钻、雕刻器等。龙泉山遗址是伏牛山区第一次经过科学发掘和研究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它的发现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面貌和现代人行为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栾川 龙泉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下载PDF
河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存的分布及在华北马蹄形分布带中的位置 被引量:32
12
作者 谢飞 《文物春秋》 2000年第2期15-25,29,共12页
关键词 石器 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遗存 丰润 华北 发现 位置
全文增补中
原料产地对中国东北和韩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器工业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侯哲 赵宇超 +1 位作者 高星 成春泽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2-993,共12页
本文以原料产地距离衰减效应为视角,根据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制品的发现情况以及黑曜岩产源地研究成果,结合狩猎采集人群社交网络模型、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对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黑曜岩源产地对中韩两地的辐射... 本文以原料产地距离衰减效应为视角,根据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制品的发现情况以及黑曜岩产源地研究成果,结合狩猎采集人群社交网络模型、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对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黑曜岩源产地对中韩两地的辐射影响作出了直接供应区(天池火山口为圆心辐射半径150~200 km)和接触区(距离天池火山口200 km以上)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两地的黑曜岩石制品,发现由于距离源头产地较远,韩国黑曜岩石制品的数量以及类型丰度均低于中国东北地区。而又由于原料的长距离损耗以及对于原料更加经济的开发利用,导致韩国典型遗址中黑曜岩细石核与完整石片的体积更小,原料缩减更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黑曜岩 原料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东北 韩国
下载PDF
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 被引量:3
14
作者 奥法.巴尔.约瑟夫 刘吉颖 汪俊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7-254,共8页
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转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不仅涉及现代人类的出现,也表现在技术工具、社会形态和思想认知的明显进步。在本文中,著名考古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巴尔·约瑟夫模仿柴尔德将农业起源称为新石器时代革命... 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转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不仅涉及现代人类的出现,也表现在技术工具、社会形态和思想认知的明显进步。在本文中,著名考古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巴尔·约瑟夫模仿柴尔德将农业起源称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和将文明起源称为城市革命的方式,将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转变用革命来形容。他认为,旧石器晚期革命发生在距今4万年前或稍晚,这时欧洲尼人还没有绝灭。这一时段新的物质文化特点表明了有别于尼人的现代技术工具、社会结构、远程交换和认知能力的出现,是现代觅食社会的先声。本文进而讨论了相关术语的模糊性,年代学和地理学的一些问题,以及促成这一革命的原因。中国的旧石器时期晚期材料与非洲、西欧与近东有相当差异,特别是华南地区。然而,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是与此革命进程有关的世界性事件,因此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文化特点和观察视角,应该成为我国旧石器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特征 奥瑞纳 技术工具 黎凡特 著名考古学家 年代学研究 城市革命 柴尔德 文明起源
下载PDF
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有柄尖刃器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哲慜 侯哲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5-477,共13页
有柄尖刃器是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性狩猎工具,1964年在公州石壮里遗址中首次发现。原料多选择硅质页岩或与之相似的石料,多见于25,000-15,000 BP之间。之后随着石镞等复合工具的出现,有柄尖刃器逐渐被取代。本文观察和研究的305... 有柄尖刃器是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性狩猎工具,1964年在公州石壮里遗址中首次发现。原料多选择硅质页岩或与之相似的石料,多见于25,000-15,000 BP之间。之后随着石镞等复合工具的出现,有柄尖刃器逐渐被取代。本文观察和研究的305件有柄尖刃器来自朝鲜半岛33个遗址,通过分析其形态属性及工业类型,揭示有柄尖刃器的制作技法,探讨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虽然也有关于有柄尖刃器的零星报道,但鲜有确凿者,望本文能为中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朝鲜半岛 有柄尖刃器 制作技术
下载PDF
试析吉林省和龙市柳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古人类行为和石器技术
16
作者 赵清坡 陈全家 王春雪 《草原文物》 2012年第2期88-94,123,共8页
本文通过对古林省和龙市柳洞图们江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所获得的石器及石器的剥片方式、加工技术、原料利用情况等分析,对该遗址石器制作技术、古人类文化与周边环境、原料资源以及人类的适应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推测其属于东北地... 本文通过对古林省和龙市柳洞图们江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所获得的石器及石器的剥片方式、加工技术、原料利用情况等分析,对该遗址石器制作技术、古人类文化与周边环境、原料资源以及人类的适应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推测其属于东北地区以石叶、细石叶石核及其制品为主要特征的细石器工业类型,并与朝鲜半岛、日本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发现的某些遗址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 东北地区 剥片 图们江流域 古人类 工具 细石叶 黑曜岩 吉林省
下载PDF
连云港市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试掘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洪甫 《东南文化》 CSSCI 1989年第3期209-213,235,共6页
1979年11月12日,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组在锦屏公社桃花大队桃花涧清理1座汉画像石墓时,于桃花涧西测黄土堆积的人工剖面上发现一些打制石器,后又陆续在附近地表采集到石器、石片、石核多件,并在桃花涧东南1.5公里的酒店庄露天采磷场大塘... 1979年11月12日,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组在锦屏公社桃花大队桃花涧清理1座汉画像石墓时,于桃花涧西测黄土堆积的人工剖面上发现一些打制石器,后又陆续在附近地表采集到石器、石片、石核多件,并在桃花涧东南1.5公里的酒店庄露天采磷场大塘内采集到一些打制石器.1979年12月2日至12月16日,连云港博物馆对遗址做了试掘,开2×3米探沟一条,又获一批石器材料.现一并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核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打制石器 台面 连云港市 探沟 船底 石英 砾石 刮削器
下载PDF
中国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对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过渡的探索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国兴 《东南文化》 1986年第2期8-13,共6页
白莲洞位于广西柳州市西南郊白面山南麓,东经109度20分,北纬24度15分,距离市中心12公里,离著名的柳江人化石出土点通天岩约2公里。 1956年裴文中教授率领考察队在广西调查巨猿时发现此洞,曾于洞内扰乱土层中发现零星的文化遗物,后由贾... 白莲洞位于广西柳州市西南郊白面山南麓,东经109度20分,北纬24度15分,距离市中心12公里,离著名的柳江人化石出土点通天岩约2公里。 1956年裴文中教授率领考察队在广西调查巨猿时发现此洞,曾于洞内扰乱土层中发现零星的文化遗物,后由贾兰坡教授鉴定,认为这些文化遗物“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自后又陆续进行了小型清理和发掘,时有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莲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器时代早期 堆积物 中国广西 砾石 洞穴遗址 钙华 石器时代 柳州
下载PDF
西伯利亚南部旧石器时代晚期哺乳动物群动态学(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Diana PUSHKINA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2-273,共12页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全新世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动物群更替,为研究动物群对快速环境变化的反应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自中新世以来中亚地区一直是欧亚大陆向更开阔和干旱环境转变的焦点。利用已发表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和阿尔泰山区域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全新世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动物群更替,为研究动物群对快速环境变化的反应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自中新世以来中亚地区一直是欧亚大陆向更开阔和干旱环境转变的焦点。利用已发表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和阿尔泰山区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大型食草动物臼齿齿冠高度、食性和体型大小的分析,绘制了环境变化图。结果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最晚期(晚冰期),平均齿冠高度、平均体型大小均有所减小,食物取向从食草向食树叶转变,这意味着气候变得温暖,降雨量增加,森林也有可能扩展。常见种(出现于超过25%的地点)更强烈地表现出这一趋势。齿冠高度随海拔高度而增大,提示降雨量减少。从齿冠高度得出的降雨量数值与根据其他指标所估算的数值之间的偏差可能随海拔高度而增大。影响西伯利亚南部猛犸象动物群消亡的主要变化可能开始于末次冰期冰盛期(LGM)之后。猛犸象和奇蹄动物出现频率的降低与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相一致,它们和偶蹄类的差异则反映了气候的变化。人类的过度开发可能给区域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使得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下降,导致它们更迅速地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湖 阿尔泰山 旧石器时代晚期 食草动物 齿冠高度 出现频率 食性 体型大小 降雨量
下载PDF
广西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覃芳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94-97,共4页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概况经过建国后三十余年的调查、发掘工作,广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已达30多处,这些文化遗存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岩溶洞穴、河旁阶地.以前者为主,且分布普遍.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概况经过建国后三十余年的调查、发掘工作,广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已达30多处,这些文化遗存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岩溶洞穴、河旁阶地.以前者为主,且分布普遍.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人类化石方面,主要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洞人、都安县的干淹岩人和九楞山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柳州市的白莲洞第一期文化的白莲洞人以及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等.这些人类化石均属晚期智人与含若干绝灭种属的华南“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共存;地质年代相当于晚更新世晚期即考古学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文化遗物方面,除与宝积岩人和白莲洞人共出的打制石器外,百色地区出土的大量打制石器的旧石器地点,被认为可能属于这个时期或更早一些时候的遗物.下面大致介绍一下各文化遗存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打制石器 剑齿象 人类化石 砍砸器 人牙化石 哺乳动物化石 文化遗存 柳江人 动物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