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带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1
1
作者 康丛轩 杨献忠 +4 位作者 蔡逸涛 宗雯 黄先觉 孔广林 李朝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703,共17页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了其富硅、富碱的钙碱性准铝-铝弱饱特征,LREE相对富集,具弱铕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K、P和Ti元素有较明显的亏损,Rb、Ta、Sr和Nd元素相对富集,具备陆壳为主的源岩深熔作用的特征。K_2O-Na_2O及SiO_2-Zr成因类型判别图上,侵入体投影点分布于Ⅰ型花岗岩区域,ε_(Hf)(t)全部为负值且相对较低(-25.2^-15.61),说明其为壳源成因,两阶段Hf模式年龄(2.17~2.76Ga),说明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宙陆壳物质,结合华北克拉通主体形成时间暗示其岩浆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随着地壳增厚和下地壳-岩石圈的拆沉作用而引发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增厚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导致地壳快速隆升和随后的伸展,古老的陆壳物质经过改造和再循环,形成区内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蚌埠隆起带 二长花岗岩 早白垩世晚期 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伸展的低温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先美 钟大赉 +3 位作者 王雪松 雷永良 龚道好 程树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5-638,778,共15页
沂沭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由4条断裂组成,其西部的两条分别称郎邵一葛沟断裂和沂水一汤头断裂。横跨这两条断裂及夹持的中生代盆地,分别获得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年龄分布在102—82Ma,封闭径迹长度集中在13.0-14μm。数据... 沂沭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由4条断裂组成,其西部的两条分别称郎邵一葛沟断裂和沂水一汤头断裂。横跨这两条断裂及夹持的中生代盆地,分别获得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年龄分布在102—82Ma,封闭径迹长度集中在13.0-14μm。数据反演结果显示:隆起区在距今105—100Ma及约距今85Ma时有过两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条断裂所夹持的断陷区经历过快速沉降,达到最大古地温后,在距今85—60Ma快速抬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以及在沂沭断裂带附近南北向玄武岩脉及北西向断层的断层泥K—Ar年龄数据综合分析,认为沂沭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晚期经历以伸展为主的左行张剪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裂变径迹 冷却史反演 早白垩世晚期 白垩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早白垩世晚期钾玄质火山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良玉 廖群安 +5 位作者 江云川 罗婷 胡朝斌 肖典 汤帅 刘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9-931,共13页
通过锆石定年和剖面研究,将大兴安岭西南段锡林浩特地区原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梅勒图组。火山岩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主要为粗面安山岩及少量粗面岩;上部为粗面岩和流纹岩,上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8.1... 通过锆石定年和剖面研究,将大兴安岭西南段锡林浩特地区原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梅勒图组。火山岩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主要为粗面安山岩及少量粗面岩;上部为粗面岩和流纹岩,上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8.1±1.3Ma,限定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该组火山岩富碱、富钾、铝含量高但变化范围大、Fe_2O3/FeO值高(>0.5),富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Pb等),贫高场强元素(Nb、Ta、P等),在AFM图上表现出明显的贫铁演化趋势,在SiO_2-K_2O图上表现出倒钩型演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钾玄岩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梅勒图组中酸性火山岩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岩浆源自交代的富集地幔,是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西南段 早白垩世晚期 梅勒图组 伸展环境 交代富集地幔
下载PDF
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军 旷红伟 +10 位作者 柳永清 吴清资 程光锁 许克民 彭楠 许欢 刘海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中国罕见),足迹总体行进方向以向西和南西为主。通过对其中的2条蜥脚类和1条鸟脚类行迹及其行为学的分析认为其均处于慢行状态,而鸟脚类行迹的运动速度极慢,可能处于一种特殊的慢行状态。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如此大规模足迹化石群的发现,说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白垩世普遍存在着以恐龙为代表的(包括鸟类在内)陆生脊椎动物群。足迹化石的研究将对进一步了解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对比其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特征后认为,足迹的保存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恐龙足迹的研究又能进一步为恢复古生态、古地理环境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临沭 早白垩世晚期 大盛群 恐龙足迹
下载PDF
别若则错地区早白垩世晚期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魏永峰 邓泽锦 +4 位作者 赵志强 曾伟 陈大健 林美英 罗巍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27-234,共8页
别若则错地区早白垩世晚期闪长岩体侵位于去申拉组、多尼组中,内部可见较多的暗色镁铁质包体。通过对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108.3±1.4)Ma、(107.7±1.3)Ma两个岩石结晶年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具高A... 别若则错地区早白垩世晚期闪长岩体侵位于去申拉组、多尼组中,内部可见较多的暗色镁铁质包体。通过对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108.3±1.4)Ma、(107.7±1.3)Ma两个岩石结晶年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具高Al_2O_3、Na_2O和低TiO_2、MgO、MnO特征,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ACG)。稀土元素总量为58.99×10^(-6)~84.84×10^(-6),(La/Yb)N为4.53~5.97,δEu=1.03~1.29。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上呈右倾形态,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Ba,K,Rb,亏损Nb,Ce,Zr,初步认为该岩石主要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岩石中表现出的轻微混染特征可能受俯部块片脱水形成的流体交代地幔楔作用控制。闪长岩形成于一种成熟度较高的俯冲火山弧环境,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消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带 别若则错地区 早白垩世晚期 LA-ICP-MS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江西信江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轮藻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巫建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9-88,共10页
本文记述了江西信江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轮藻化石,计8属13种(包括4个新种)。根据轮藻化石的地层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轮藻组合,组合I以Flabellocharahangzhouensis为代表,产于周家店组。该组... 本文记述了江西信江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轮藻化石,计8属13种(包括4个新种)。根据轮藻化石的地层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轮藻组合,组合I以Flabellocharahangzhouensis为代表,产于周家店组。该组合属种单调,其中的Flabellocharahangzhouensis发现于湖南、浙江、四川下白垩统。因此,本组合应归属早白垩世,大致相当于Aptian期。组合Ⅱ以songliaocharajiadianensis和Peckisphaeracf.verticillata为代表,产于罗塘组。组合中的Songliaocharajiadianensis见于湖北贾店组、江苏浦口组、浙江衢江群第三段;Sphaerochararari-costata和Mecocharavoluta见于松辽盆地泉头组和青山口组。因此,本组合应归属早白垩世,大致相当于Albian期。依据地层层序和轮藻化石组合,可将罗塘组置于周家店组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 周家店组 罗塘组 早白垩世晚期 信江盆地
下载PDF
皖南早白垩世晚期新潭组新知 被引量:2
7
作者 任鑫鑫 黄建东 +1 位作者 刘佳 毕治国 《安徽地质》 2016年第3期175-178,共4页
根据钻孔资料,安徽区调队在《安徽地层志》中将黄山市新潭镇岩塘组之上,一套底部砾岩与砂岩,下部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上部夹三层膨润土矿层的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定名新潭组。因当时认为地表未见其出露,故后来在岩石地层清理中未采... 根据钻孔资料,安徽区调队在《安徽地层志》中将黄山市新潭镇岩塘组之上,一套底部砾岩与砂岩,下部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上部夹三层膨润土矿层的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定名新潭组。因当时认为地表未见其出露,故后来在岩石地层清理中未采用该组名,而是将其划归徽州组。笔者在屯溪-休宁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地表发现了该套岩层,岩性与徽州组层型剖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原钻孔岩性相似。根据新资料,笔者认为应恢复新潭组名并对其重新厘定。厘定后的新潭组为:不整合于岩塘组之上徽州组之下的一套砾岩与灰黄、紫红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韵律互层,中上部含恐龙化石和多层膨润土层。空间上在郑家坞至岩寺线以南,屯溪三充至王村以北,原1∶5万屯溪幅划为徽州组的广大地区。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潭组新知 早白垩世晚期 皖南
下载PDF
胶东泽头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成因:对区域早白垩世晚期成岩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3
8
作者 董学 李大鹏 +2 位作者 赵睿 王欣然 王庆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1-1514,共14页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Ma,具有西部早、东部晚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泽头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Ma,具有西部早、东部晚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泽头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进行系统区域对比,探讨岩石成因和区域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泽头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15.6±1.1Ma(MSWD=1.7);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高Y(12.6×10-6~14.3×10-6)、低Sr/Y比值(36.5~44.8),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分馏(LREE/HREE=21.9~24.0,(La/Yb)N=33.4~39.1)和微弱的Eu异常(δEu=1.08~1.15)。P2O5含量0.07%~0.08%,与SiO2相关关系不明显,然A/CNK多小于1.1,显示Ⅰ型花岗岩石的特征。较晚侏罗世(165~150Ma)和早白垩世早期(140~125Ma)两期岩浆活动,泽头岩体所属的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Y含量高,Sr/Y比值低,εNd(t)值、εHf(t)值高。与胶东地区金成矿年龄相似,早白垩世晚期岩体成岩年龄具有相同的空间变化规律,东部较西部约晚5Myr。早白垩世晚期岩体自西向东具明显的(87Sr/86Sr)j降低、εNd(t)升高特征,可能由胶东东部和西部基底物质组成差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头岩体 胶东金矿 早白垩世晚期 成岩成矿 东西差异
下载PDF
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禽龙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逸阳 吕君昌 +4 位作者 蒲含勇 徐莉 尚玉华 贾松海 张纪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44-1348,共5页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相互关联的禽龙类9个中前部尾椎椎体化石。由于化石只保存不完整的尾椎部分,其属种难以断定。但它的发现说明,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中,除了植食性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外,也存在大型鸟脚类恐龙——...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相互关联的禽龙类9个中前部尾椎椎体化石。由于化石只保存不完整的尾椎部分,其属种难以断定。但它的发现说明,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中,除了植食性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外,也存在大型鸟脚类恐龙——禽龙类。保存的尾椎椎体系列与发现于比利时的早白垩世贝尼萨尔禽龙相比,不论是大小还是形态构造上均极为相似,从而判断这9个连续的尾椎体分别为第7到第15尾椎。进而推断,河南汝阳盆地产出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沉积地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阳盆地 禽龙类 早白垩世晚期
下载PDF
浙江早白垩世晚期火山活动与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划分 被引量:9
10
作者 俞云文 《浙江国土资源》 1994年第2期13-24,共12页
系统研究浙江下白垩统“永康群”、“横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古生物,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浙江永康群中火山岩成岩时间在距今115~100Ma之间,属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具双峰式特征。大... 系统研究浙江下白垩统“永康群”、“横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古生物,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浙江永康群中火山岩成岩时间在距今115~100Ma之间,属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具双峰式特征。大致以江山—上虞和景宁—宁海一线为界,分成衢州—诸暨、永康—宁波、文成—临海3个火山活动带,自西向东火山活动渐次增强,火山活动起始时间稍有后移。根据火山—沉积岩系岩石组合,古生物群特征,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及古地磁资料,提出横山组、中截组、永康群和文成群是早白垩世晚期同一构造发展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火山活动 火山—沉积岩系 早白垩世晚期 浙江
下载PDF
早白垩世晚期玄武岩成因探讨
11
作者 张占彬 《科技广场》 2011年第2期16-19,共4页
玄武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火成岩之一,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前人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不同玄武岩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地幔类型、源区特征、部分熔融程度、岩浆起源深度、结晶分异、地壳与地幔及岩石圈和软流圈之间的圈层作... 玄武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火成岩之一,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前人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不同玄武岩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地幔类型、源区特征、部分熔融程度、岩浆起源深度、结晶分异、地壳与地幔及岩石圈和软流圈之间的圈层作用。本文主要从部分熔融程度、岩浆起源深度、源区特征及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对玄武岩的成因进行了较详细的概括。虽然赣南-粤北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玄武岩的地质时代归属、岩石学特征、岩石系列的划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赣南-粤北 早白垩世晚期
下载PDF
乌兰浩特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12
作者 李中会 程招勋 +1 位作者 李凯 王立佳 《华东地质》 2020年第3期229-236,共8页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出露的2条花岗斑岩带分布在与嫩江—八里罕断裂相关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内。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该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124.99±0.99 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斑岩SiO 2含量...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出露的2条花岗斑岩带分布在与嫩江—八里罕断裂相关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内。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该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124.99±0.99 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斑岩SiO 2含量为70.56%~78.34%,(Na 2O+K 2O)为7.10%~8.99%,铝饱和指数A/CNK为0.94~1.20,富硅、碱,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花岗斑岩稀土元素总量中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9.49~14.71),Eu负异常较强(δEu=0.33~0.73),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高场强元素Th、U,Sr、Nb、Ti相对亏损,呈明显负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嫩江—八里罕断裂在早白垩世晚期曾发生短暂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斑岩 锆石U-PB年龄 早白垩世晚期 嫩江—八里罕断裂
下载PDF
浙江龙游沐尘早白垩世石英二长岩体的成因:镁铁质包体及寄主岩的元素与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亮 邱检生 +1 位作者 李真 李友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93-4006,共14页
沐尘岩体呈北北东向出露于浙江龙游县沐尘至遂昌县双溪口一带,为早白垩世晚期(112Ma)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岩,岩体中普遍发育形态多样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闪长岩,包体多呈椭球形或卵形等... 沐尘岩体呈北北东向出露于浙江龙游县沐尘至遂昌县双溪口一带,为早白垩世晚期(112Ma)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岩,岩体中普遍发育形态多样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闪长岩,包体多呈椭球形或卵形等塑性形态,大小不一,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主量元素组成上,寄主石英二长岩具有中酸性、准铝质、富碱、富钾等特征;镁铁质包体则偏基性、贫钾。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寄主岩富集Rb、K、Th、U,贫Sr、P、Nb、Ta、Ti,且Zr、Hf含量相对较高,具中-强的铕负异常(Eu/Eu*=0.12~0.60)。镁铁质包体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但相对富集Sr、P,贫Zr、Hf,铕负异常中等或不明显(Eu/Eu*=0.43~0.93)。寄主岩及镁铁质包体具有相似的初始Sr、Nd同位素组成,ISr分别为0.7062~0.7065和0.7058~0.7070,εNd(t)值均偏高,分别为-3.19~-2.43和-2.60~0.58。在主量元素氧化物比值相关图解及微量元素与同位素协变图解上,镁铁质包体与寄主岩之间呈现出良好的协变关系,从地球化学角度为成岩过程中存在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可靠证据。温压计算表明沐尘岩体为温度偏高(797~851℃)的中深成岩体(6~7km)。综合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与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沐尘石英二长岩及镁铁质包体最可能是在引张构造背景下,由亏损的地幔组分及其诱发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经混合后,并经进一步的分异演化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微粒包体 石英二长岩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早白垩世晚期 浙江沐尘岩体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成因及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丁慧霞 张泽明 +3 位作者 向华 祁敏 苟正彬 雷恒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7-1267,共21页
拉萨地体广泛分布中生代的岩浆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可以为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前新生代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报道了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晚期的基性-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岩石学和全岩地球... 拉萨地体广泛分布中生代的岩浆岩,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可以为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前新生代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报道了拉萨地体北部早白垩世晚期的基性-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为安山玄武岩、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安山玄武岩为钙碱性岩石,富集Th、U和Pb,具有Nb和Ta的负异常,显示出岛弧玄武岩的特征。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大部分为铁质、钙碱性-碱性岩石,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Zr),与A型花岗质岩石特征一致。此外,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 O2含量(75.19%~77.87%)和分异指数(DI=96~98),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模式图上,显示强烈Ba、Nb、Ta、Sr、P、Eu和Ti的负异常,说明它们为高分异的A型流纹岩。3个粗面英安岩和7个流纹岩样品的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它们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09~110Ma和106~110Ma,锆石εHf(t)分别为-10.2^+3.7和-8.7^+6.7,相对应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799~923Ma和1702~708Ma。我们认为安山玄武岩来源于交代岩石圈地幔中等程度(~20%)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来源于古老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并且有幔源岩浆的加入。流纹岩母岩浆形成后又经历了强烈分离结晶作用。我们推测,上述岩浆岩形成在安第斯型造山作用过程中的伸展机制下,可能与新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沿拉萨地体南缘北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回转、断离,以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也可能与班公-怒江大洋岩石圈板片沿拉萨地体北缘南向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 岩石成因 拉萨地体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早白垩世古生物化石的新发现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宗明 侯万雄 +2 位作者 孙传敏 王全伟 付小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4-185,共2页
近期,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在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义敦岛弧地区开展1∶50000热打幅、定波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采获大量早白垩世晚期的珊瑚化石和少量水螅、刺毛虫化石,其中以Latusastraeaxigazeensis Liao et Xia日喀则宽星珊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早白垩世晚期 古生物化石 区域地质调查 珊瑚化石 义敦岛弧 四川省 日喀则
下载PDF
胶东地区早白垩世崂山期花岗岩 被引量:3
16
作者 陶有兵 王来明 +4 位作者 黄永波 陈磊 任天龙 刘汉栋 侯建华 《山东国土资源》 2021年第10期13-22,共10页
崂山期花岗岩是胶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之一,形成年龄为108~118Ma。崂山期花岗岩形成于弧后拉张环境,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结束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受区域构造控制,为地壳深部岩浆沿NE向断裂上侵就位。该期花岗岩具有高... 崂山期花岗岩是胶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之一,形成年龄为108~118Ma。崂山期花岗岩形成于弧后拉张环境,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结束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受区域构造控制,为地壳深部岩浆沿NE向断裂上侵就位。该期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贫Fe、Mg、Al,贫Sr、Ba、Ti、P,并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Ga/Al比值高,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A型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崂山期花岗岩超动侵入伟德山期花岗岩和早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常与伟德山期花岗岩伴生构成I-A型复式杂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晚期 胶东地区 崂山期花岗岩 A型花岗岩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性质:来自狐偃山科头钾质正长岩年代学、同位素的限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乔 周俊林 +2 位作者 李玉宏 陈高潮 张慧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9-756,共18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相比之下对克拉通中部岩石圈演化认识不足。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狐偃山杂岩体中科头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相比之下对克拉通中部岩石圈演化认识不足。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狐偃山杂岩体中科头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科头正长岩侵位于早白垩世晚期(~111Ma)。岩石样品均为钾质-超钾质,属于碱性系列岩石。这些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和中稀土,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Eu/Eu*=1.22~1.9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所有岩石样品具有相对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58~0.7062)和低的εNd(t)(-10.4^-11.1),εHf(t)介于-12.2^-5.2之间。详细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科头正长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中富金云母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地壳混染与结晶分异(AFC)过程。结合华北克拉通中部岩浆资料,将华北克拉通中部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分为早晚两期:早期(123~135Ma)为岩浆作用高峰期,晚期(~114Ma)为最后一期弱的岩浆期;华北克拉通中部陆下岩石圈地幔是富集的、不均一的,其至少在早白垩世(138~111Ma)一直处于减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中部 正长岩 早白垩世晚期 钾质 富集岩石圈地幔 岩石圈减薄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早白垩世一新科(昆虫纲,毛翅目) 被引量:3
18
作者 洪友崇 李镇宇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报道毛翅目 1新科宁夏石蛾科Ningxiapsychidaefam .nov .,化石标本采自宁夏早白垩世六盘山群乃家河组灰黄色页岩。根据乃家河组的层位及其乃家河昆虫组合的面貌与特征 ,可与我国京西盆地夏庄组等对比 ,系夏庄昆虫群区系范围向西延伸的部... 报道毛翅目 1新科宁夏石蛾科Ningxiapsychidaefam .nov .,化石标本采自宁夏早白垩世六盘山群乃家河组灰黄色页岩。根据乃家河组的层位及其乃家河昆虫组合的面貌与特征 ,可与我国京西盆地夏庄组等对比 ,系夏庄昆虫群区系范围向西延伸的部分 ,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当欧洲阿普特———阿尔必期 (Aptian AlbianStage) (K5 61)。根据新科脉序特征 ,Rc (Dc)、Mc室封闭 ,Tc室开放 ;CuP与CuA2 汇合形成CuP +CuA2 合并脉 ,之后 ,两脉不再分离 ,一直伸达翅端缘 ;中脉 4支 ,完整 (M1 M4)和叉室 5个 ,完整且直 (F1 F5) ;臀脉 2支 :A1、A2 ;翅面有完整的横脉和局部有原始、不规则且发达的辅脉。这些特征可与亚目内其他科尤其是与最相近的沼石蛾科(LimnophilidaeRambur,184 2r,190 3)等区别 ,故建立新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六盘山群 早白垩世晚期 乃家河组 毛翅目 昆虫纲
下载PDF
河南省汝阳盆地早白垩世古气候特征及生物灭绝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莉 贾松海 +2 位作者 张纪明 吕君昌 张成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87,195,共10页
通过对汝阳盆地郝岭和曹家沟早白垩统含恐龙化石地层岩性特征描述,以及环境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和有机碳质量分数、稳定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古环境演变与全球阿普特阶的古环境演变极具相似性.阿普特阶... 通过对汝阳盆地郝岭和曹家沟早白垩统含恐龙化石地层岩性特征描述,以及环境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和有机碳质量分数、稳定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古环境演变与全球阿普特阶的古环境演变极具相似性.阿普特阶早期气候干旱、中期发生较强的降温过程,恐龙在早-中期的干旱和中期的降温事件中大量灭绝.恐龙化石层中有机质质量分数较低,无机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均有偏重的趋势,代表了该段时期气候干旱少雨、植被不发育的古环境特征,食物的短缺及明显的降温可能是造成恐龙大量灭绝的直接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中-晚期 恐龙化石层 古环境 郝岭和曹家沟 河南汝阳盆地
下载PDF
甘肃酒泉盆地下白垩统Pseudofrenelopsis(掌鳞杉科)的发现及其意义(英文)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邓胜徽 杨小菊 卢远征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记述甘肃酒泉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两种掌鳞杉科植物化石Pseudofrenelopsis dalatzensis(ChowetTsao,1977)Cao ex Zhou和P.gansuensissp.nov.。其中,归入P.dalatzensis的标本无论是小枝形态还是表皮构造都与产于吉林延吉盆地大砬子... 记述甘肃酒泉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两种掌鳞杉科植物化石Pseudofrenelopsis dalatzensis(ChowetTsao,1977)Cao ex Zhou和P.gansuensissp.nov.。其中,归入P.dalatzensis的标本无论是小枝形态还是表皮构造都与产于吉林延吉盆地大砬子组的模式标本一致。定为新种的标本小枝较粗,可能只有一枚叶;节间角质层厚25—30μm,表面没有乳突和表皮毛,气孔器和表皮细胞均规则成行排列;气孔器圆形或椭圆形,较大,整体下陷。副卫细胞通常5—7个,少数可达8—9个。保卫细胞仅部分保存。已发现的Pseudofrenelopsis均分布于北半球,时代限于早白垩世,且多为早白垩世晚期,其中P.dalatzensis在模式标本产地与丰富的被子植物共生,应为早白垩世Aptian到Albian期。该种在酒泉盆地中沟组的出现说明该组的时代最高可到Aptian或Albian期。已有资料还表明,Pseudofrenelopsis主要生活于有季节变化、盐度较高或较干旱的环境中,这与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物和其他门类的化石所指示的环境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鳞杉科 松柏纲 白垩 中国甘肃 酒泉盆地 白垩 杉科 甘肃 早白垩世晚期 模式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