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下游地区耐旱作物扩种的节水降碳协同效应评价
1
作者 邓祥征 高云霄 +2 位作者 程伟 韩赜 李志慧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2,共9页
为应对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挑战,通过推广种植耐旱作物,缓解区域农业用水压力,并分析其节水降碳协同效应,研究设计了趋势照常、缓慢增长、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不同发展情景,制定了小麦、玉米、高粱、马铃... 为应对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挑战,通过推广种植耐旱作物,缓解区域农业用水压力,并分析其节水降碳协同效应,研究设计了趋势照常、缓慢增长、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不同发展情景,制定了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4种耐旱作物扩种的节水降碳协同效应分析方案;采用农业节水潜力修正模型和农业降碳潜力模型定量评估了不同情景下耐旱作物扩种的节水效应及降碳潜力。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大,高粱和马铃薯则相对较小,在政策扶持情景下,2060年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的扩种规模分别为23.12万、17.34万、34.68万、40.45万hm^(2)。在技术引导和政策扶持情景下,黄河中下游作物的节水效应和降碳效应均显著提升,2060年该区总节水量达153.52亿m^(3)、降碳潜力的平均水平达65.93 t/km^(2)。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耐旱作物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实现节水降碳增收多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情景分析 节水效应 降碳效应 黄河中下游
下载PDF
季节性休耕区雨养旱作春谷栽培技术规程
2
作者 王广才 张文英 +3 位作者 王变银 刘亚洁 陈朝阳 柳斌辉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5,共2页
《季节性休耕区雨养旱作春谷栽培技术规程》(DB 13/T 5682—2023)规定了在季节性休耕区雨养旱作春谷的栽培技术流程,为黑龙港季节性休耕区春谷雨养旱作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季节性休耕区 雨养旱作 春谷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3
作者 姬丽君 张永祥 +1 位作者 雷艳红 魏亚雯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7期1-4,14,共5页
传统的大豆和玉米种植已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项集高效轮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粮油供给。本文结合陇中旱作区生产实际,从种子选择、种植模式、起垄覆... 传统的大豆和玉米种植已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项集高效轮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粮油供给。本文结合陇中旱作区生产实际,从种子选择、种植模式、起垄覆膜、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等方面总结了旱作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以期为该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旱作 大豆 玉米 复合种植
下载PDF
天水市旱作区春玉米—冬油菜秸秆带膜翻压还田栽培模式研究
4
作者 杨志奇 刘晓东 +3 位作者 张喜平 赵尚文 吕莉莉 周小芹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3-17,共5页
为解决区域内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用技术中秸秆利用不合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施用不合理、土壤水分利用不足、肥料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在天水市旱作区开展了春玉米—冬油菜秸秆带膜翻压还田栽培模式研究,以... 为解决区域内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用技术中秸秆利用不合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施用不合理、土壤水分利用不足、肥料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在天水市旱作区开展了春玉米—冬油菜秸秆带膜翻压还田栽培模式研究,以期为区域内化肥减施、地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粉碎带膜翻压还田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7.96%、冬油菜籽粒产量9.91%,增加0~20 cm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53 g/kg、0.08 g/kg、10.93 mg/kg),缓冲土壤pH值,影响土壤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冬油菜 一膜两用 秸秆带膜翻压还田 产量 土壤养分 旱作 甘肃天水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作区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
5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首席专家樊廷录(1965—),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长期从事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与应用工作。先后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西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在中国... 首席专家樊廷录(1965—),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长期从事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与应用工作。先后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西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了6个五年计划的国家农业科技计划课题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编出版《旱作覆盖集雨农业探索与实践》专著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博士后研究 旱作节水农业 创新团队 旱作 国家发明专利 水资源高效利用
下载PDF
长期覆膜旱作和施用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祁通 汤胜 +2 位作者 周静杰 马庆旭 吴良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2,136,共15页
水稻覆膜旱作栽培(non-flooding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PM)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来实现水稻节水生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然而,在覆盖地膜后,氮肥只能在移栽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导致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过盛和生育后期潜在缺... 水稻覆膜旱作栽培(non-flooding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PM)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来实现水稻节水生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然而,在覆盖地膜后,氮肥只能在移栽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导致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过盛和生育后期潜在缺氮,从而限制了水稻高产。聚合物包膜尿素(polymer coated urea,CR)是一种控释氮肥,在传统淹水栽培(traditional flooding cultivation,TF)模式下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最佳管理措施之一,但尚未在PM模式下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评估。本研究以高产中熟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为供试水稻品种,比较在PM和TF 2种栽培模式下施用CR和普通尿素(urea,UR)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UR相比,在TF和PM模式下施用CR使水稻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9.2%和15.4%(P<0.05),使水稻产量分别提高8.6%和15.0%(P<0.05)。与TF模式相比,PM模式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与施用UR相比,在PM模式下施用CR能缓解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下降,并使经济效益提高16.8%。综上所述,施用CR是解决在PM模式下水稻生育后期缺氮问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作栽培 控释氮肥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对旱作燕麦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胡可欣 米俊珍 +4 位作者 刘景辉 赵宝平 王忠祥 张兰英 崔雪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25,共10页
为探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旱作区穴播燕麦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年开展了普通地膜、渗水地膜、生物降解渗水地膜3种类型地膜覆盖穴播燕麦研究,以不覆膜为对照(CK),分析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旱作燕麦田间水热效应、土... 为探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旱作区穴播燕麦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年开展了普通地膜、渗水地膜、生物降解渗水地膜3种类型地膜覆盖穴播燕麦研究,以不覆膜为对照(CK),分析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旱作燕麦田间水热效应、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覆膜处理苗期地表土壤温度提高了0.04~4.98℃,显著(P<0.05)提高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显著提高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以及成熟期蔗糖酶、脲酶活性,增幅11.03%~39.37%;在抽穗期,上述三种酶活性均达最大,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处理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0.82%和55.88%)。与CK相比,覆膜处理显著增加了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总体表现为渗水地膜>普通地膜>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不覆膜,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与普通地膜间无显著差异;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较普通地膜覆盖节约成本1800元·hm^(-2)。综合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荐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应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穴播燕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渗水地膜 旱作穴播燕麦 土壤酶活性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8
作者 赵敏华 宋秉曦 +3 位作者 张宇鹏 高志红 朱勇勇 陈晓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7-1915,共9页
【目的】研究旱作条件下减量施用氮肥对水稻营养元素含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方法】以美香粘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常规淹水施氮(216 kg/hm^(2),CK)、旱作施氮(216 kg/hm^(2),H_(0))、旱作减氮10%(194.4 kg/hm^(2),H_(... 【目的】研究旱作条件下减量施用氮肥对水稻营养元素含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方法】以美香粘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常规淹水施氮(216 kg/hm^(2),CK)、旱作施氮(216 kg/hm^(2),H_(0))、旱作减氮10%(194.4 kg/hm^(2),H_(10))和旱作减氮20%(172.8 kg/hm^(2),H_(20))、旱作减氮40%(129.6 kg/hm^(2),H_(40)),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和氮肥减施对稻田土壤基础养分、水稻生物量、含氮量以及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与传统淹水栽培相比,水稻旱作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和速效磷含量,其它养分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旱作降低了水稻根、茎、叶、穗生物量、总氮含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水稻单位面积株数、千粒重、产量在旱作处理下无明显变化。在旱作条件下减施氮肥,土壤养分状况变化各异,与旱作和传统淹水栽培相比变化较小。水稻根、茎、叶、穗生物量和含氮量随着氮肥减施程度的增加下降,穗生物量和氮含量在H_(40)处理下相比H_(0)处理显著升高。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减施程度增加而提高,在H_(40)时达到最高。与H_(0)相比,H_(10)、H_(20)的产量降低幅度不显著,H_(40)降低幅度大于H_(10)和H_(20),但其产量与H_(0)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旱作条件下氮肥减施40%,可在产量不显著降低的同时却显著提高肥料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作 氮肥减施 氮素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9
作者 杨蕊嘉 温萌萌 +2 位作者 刘洋 杨彩迪 王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草单播(SG)、长武怀豆单播(SB)、苏丹草与怀豆混播(MIX)和裸地休闲(CK)4个处理,冬小麦施氮量包括0、60、120 kg/hm^(2)3个水平。2023年6月小麦收获后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STN)、颗粒有机氮(PON)、潜在矿化氮(PM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与CK处理相比,种植绿肥并未显著影响各土层STN含量,但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为25.8%~54.8%)、0—10和10—20 cm土层PMN含量(增幅分别为9.7%~14.1%和11.2%~13.7%)以及0—10、10—20和20—40 cm土层MBN含量(增幅分别为15.1%~24.1%、18.2%~28.8%和22.3%~32.5%)。不同绿肥处理间比较,SB和MIX处理较SG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均为23.1%),SB处理各土层MBN含量均显著高于SG处理(增幅为7.79%~8.93%),而各土层PMN含量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供试土壤氮组分相对含量大小排序为PON>MBN>PMN,绿肥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PMN、MBN相对含量、10—20 cm土层PMN和MBN相对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PON和MBN相对含量。施氮提高了0—20 cm土层氮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但对20—40 cm土层没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STN外,PON、PMN和MBN含量均与系统年均氮输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TN、PON、PMN、MBN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PON较其它活性组分更能指示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结论】夏季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单作系统0—20 cm土层氮组分含量及其相对含量,其中长武怀豆与氮肥120 kg/hm^(2)联合施用更有助于提高农田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施氮量 旱作冬小麦 土壤氮组分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旱作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王春艳 孟浩峰 +5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军红 王林林 刘秉鑫 田鑫 包小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7,138,共11页
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1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300 kg·hm^(-2)(N2),3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 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1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300 kg·hm^(-2)(N2),3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积累期,N1D2处理叶面积指数较N1D1处理提高11.91%;在块茎膨大期,N1D2处理Rubisco活性较N1D3处理提高9.05%;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N1D2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两个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5.29%~31.12%和8.82%~27.49%;N1D2处理下产量和净收益最高,2022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6.14%~36.21%和5.13%~169.16%,2023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4.11%~29.46%和21.56%~76.55%。在陇中旱农区,‘陇薯16号’生产中推荐施氮量为200 kg·hm^(-2),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能够保证马铃薯产量,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氮密互作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冀西北旱作春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1
作者 白雪冬 和江鹏 +5 位作者 赵海超 刘松涛 黄智鸿 卢海博 刘晨 尹文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58-62,共5页
[目的]研究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优化适宜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模式。[方法]采用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计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秸秆还田大垄轮播(JL)3种还田模式,分析土壤不同粒径团... [目的]研究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优化适宜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模式。[方法]采用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计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秸秆还田大垄轮播(JL)3种还田模式,分析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质量比、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农田土壤以0.25~0.50 mm团聚体占比最高,在26.28%~31.84%,其次为>1.00~2.00 mm团聚体,<0.25 mm团聚体占比最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1.00 mm团聚体比例(P<0.05),增幅顺序为JX>JL>JF,JF、JL、JX处理比CK土壤MWD分别提高了10.59%、12.94%、17.06%,土壤GMD分别提高了15.31%、16.33%、18.37%。秸秆还田后春季土壤团聚体大颗粒占比下降,微颗粒占比升高,稳定性下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1.00~2.00 mm团聚体占比,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20~40 cm土层0.25~0.50 mm和<0.25 mm团聚体占比,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论]秸秆还田模式通过对秸秆的破碎程度、有机碳输入、影响微生物酶活性调节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旋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春玉米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旱作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策略--以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12
作者 苏明明 董航宇 +7 位作者 宝林佳 徐峰 张永波 王梦晗 王亚楠 张梦真 刘海庆 靳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12-8825,共14页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生态价值,体现人地和谐关系的遗产系统。旅游发展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然而符合供需双方需求,能够充分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的旅游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生态价值,体现人地和谐关系的遗产系统。旅游发展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然而符合供需双方需求,能够充分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的旅游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供需视角出发,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采用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测度社区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价值认知、旅游参与意愿及需求,并基于此提出遗产地生态价值的旅游实现策略。研究发现:(1)供需双方对遗产地的生态价值总体认知较低;(2)游客对品尝当地美食、生态小米品尝和销售、博物馆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愿,对农家乐、品尝当地美食、休闲度假及研学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支付意愿;(3)社区居民对传统食宿为主的旅游方式参与意愿较高,但个人生计资产及能力,组织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缺乏是制约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了拓展生态价值解说的广度和深度、丰富旅游产品以推动供需匹配和建立合作社带动的社区旅游参与模式这三条促进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的建议。研究基于供需关系拓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的研究视角,能够为敖汉及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动态保护及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 旅游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下载PDF
秸秆、生物质炭不同管理模式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研究
13
作者 仁增草 武均 +1 位作者 蔡立群 王正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6期42-47,共6页
利用动态气室法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CO_(2)和CH_(4)通量进行了连续24 h原位观测,研究了秸秆、生物质炭不同管理模式:传统耕作(CK)、秸秆还田(S)、生物质炭(B)、生物质炭+秸秆还田(BS)、添加四年量的生物质炭(B4)下麦田土壤温室气体... 利用动态气室法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CO_(2)和CH_(4)通量进行了连续24 h原位观测,研究了秸秆、生物质炭不同管理模式:传统耕作(CK)、秸秆还田(S)、生物质炭(B)、生物质炭+秸秆还田(BS)、添加四年量的生物质炭(B4)下麦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日排放特征,并确定1天中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最佳观测时间。结果表明,秸秆、生物质炭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土壤表现为CO_(2)的排放“源”和CH_(4)的吸收“汇”;CO_(2)日均排放通量:S>B>B4>BS>CK,CH_(4)日均排放通量:BS>CK>S>B>B4。相关性分析表明,5 cm地温与S、B和B4处理的CO_(2)日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CK处理的CO_(2)日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其余处理正相关;不同处理的CH_(4)日通量与各深度地温均呈负相关关系,CK、BS和B4处理的CH_(4)通量均与5 cm地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通过矫正系数和回归分析可知,CO_(2)和CH_(4)的最佳同步观测时间为早上9:00~12:0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炭 旱作农田 温室气体 日变化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与其亲环境行为关系研究: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14
作者 张晓旭 乔光华 +2 位作者 裴杰 王海春 贾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本禀赋,文化资本是这些地区获得农业文化遗产地称号的文化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社群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当地农户生计资本的一部分,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兼容互惠、和谐共生。基于敖汉旗农户的实地调研数... 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本禀赋,文化资本是这些地区获得农业文化遗产地称号的文化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社群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当地农户生计资本的一部分,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兼容互惠、和谐共生。基于敖汉旗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加入文化资本,定量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在农户资本结构中,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得分占比较高,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偏低。(2)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均正向显著影响其亲环境程度。(3)当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较低时,在农户农牧业收入占比较低的状况下,文化资本的增加会抑制其亲环境行为。在自然资本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户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会负向影响其亲环境生产。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时,农户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传统农业文化力量、提升农户农牧业收入、积极推进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户文化资本在亲环境生产方面的持续性促进作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文化资本 亲环境行为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下载PDF
旱作区农田土壤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霞 王媛 +2 位作者 张雨 郭蓉 马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08,共12页
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对于长期有效的土壤生态系统管理非常重要。为揭示旱作区农田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培肥管理的响应机制,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基于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不施肥(T0)、长期单... 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对于长期有效的土壤生态系统管理非常重要。为揭示旱作区农田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培肥管理的响应机制,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基于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不施肥(T0)、长期单施化肥(T1)、长期化肥与牛粪有机肥(T2)和长期化肥与羊粪有机肥(T3)对土壤的影响,比较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间的差异,探究了驱动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随培肥时间延长,与T0处理相比,T2、T3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pH显著下降(P<0.05);与2018年相比,2021年的T0、T1和T3处理土壤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是土壤AM真菌的优势属,但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从优势属变为非优势属。近明球囊霉属较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相对丰度而言,更容易受长期培肥影响而发生显著改变。连续有机无机肥配施到2018年后,T2、T3处理的土壤近明球囊霉属和两性球囊霉属(Ambispora)的相对丰度与T0间有显著差异(P<0.05);培肥至2021年后,T2、T3处理土壤近明球囊霉属和两性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与T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培肥时间延长,不同处理间土壤AM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差异消失。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培肥改变了土壤AM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但T2与T3处理间土壤AM真菌群落相似性较一致。连续培肥改变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驱动AM真菌群落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由土壤全氮、pH转变为土壤全磷。长期有机无机培肥没有同步提升土壤全磷、速效钾等主要理化性状。随培肥年限增加,驱动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土壤因子发生了显著改变,AM真菌群落会随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倾向于更加敏感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多样性 群落组成 有机无机肥配施 旱作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区雨水就地富集利用土壤水渗蓄规律
16
作者 张育斌 张丽娜 +2 位作者 王军德 赵小洁 秦力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2期48-56,共9页
文章通过马铃薯覆垄膜高垄种植大田试验,分析不同降水过程下垄沟入渗深度变化、土壤水分动态、入渗量及有效降水系数变化。结果表明小雨量(<10mm)和大雨量(>20mm)条件下垄沟空间差异性和水量分布的不均衡性较为显著,沟中较垄中的... 文章通过马铃薯覆垄膜高垄种植大田试验,分析不同降水过程下垄沟入渗深度变化、土壤水分动态、入渗量及有效降水系数变化。结果表明小雨量(<10mm)和大雨量(>20mm)条件下垄沟空间差异性和水量分布的不均衡性较为显著,沟中较垄中的土壤水分下渗更深,同时沟中土壤水分波动更为剧烈,对降水的响应更及时。整体而言,中等雨量(10~20mm)条件下,垄沟有效降水系数差异较小且均在0.6以上,该雨量级条件下雨水富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雨水就地富集利用 土壤水分 有效降水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17
作者 何锦煜 袁建钰 +4 位作者 闫丽娟 杜梦寅 庞晔 成思潮 李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和室内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布设CK(不施肥)、LN(低量氮肥)、MN(中量氮肥)和HN(高量氮肥)共4个施氮梯度,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旱作麦田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0~10 cm土层土壤中,HN、MN、LN较CK处理,NO_(3)^(-)-N平均含量增幅为21.55%、26.06%和34.11%;NH_(4)^(+)-N平均含量增幅为21.77%、31.42%和39.20%;SOC平均含量增幅为20.43%、25.80%和35.9%。HN、MN、LN较CK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增幅为78.63%、130.47%、217.51%;CO_(2)累计排放量增幅为5.73%、10.63%、21.75%。皮尔逊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中,麦田0~10 cm土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平均含量与N_(2)O、CO_(2)累计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温度与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与N_(2)O累计排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CO_(2)累计排放量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氮可以增加黄土高原旱作麦田表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含量,进而增加了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是该地区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表层土温和土壤含水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N_(2)O和CO_(2)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麦田 施氮量 N_(2)O CO_(2) 排放通量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WOFOST模型与遥感数据的旱作玉米估产及精度评价
18
作者 侯晨连 张吴平 +1 位作者 王国芳 李富忠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209-215,共7页
选取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的山西省灵丘县、介休县、隰县与盐湖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5—2012年研究区域的田间观测数据,采用EFAST方法分析模型参数敏感性,采用试错法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参数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融合MCD15A3H遥感数据,以叶面积... 选取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的山西省灵丘县、介休县、隰县与盐湖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5—2012年研究区域的田间观测数据,采用EFAST方法分析模型参数敏感性,采用试错法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参数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融合MCD15A3H遥感数据,以叶面积指数为耦合变量,采用SUBPLEX算法将遥感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同化到校准的WOFOST模型中,并再次模拟各区域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校准后的WOFOST模型对生育期和产量的模拟结果较好,生育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均小于3 d,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80,均方根误差(RMSE)为956 kg/hm^(2);将遥感数据与WOFOST模型同化后,产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的r由0.80提高至0.91,RMSE从956 kg/hm^(2)降低到66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同化 WOFOST模型 遥感数据 旱作玉米 精度评价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膜在滇中冷凉稻区旱作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李鹏楷 纪琳珊 +3 位作者 李丹丹 文建成 金梅才 李荣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7期1-4,19,共5页
以普通白色PE地膜作对照,引进3种全生物降解膜,从用膜量、地膜降解状况、对地温的影响、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和经济效益6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全生物降解膜中,光合白膜裂解速度最快,中博黑膜裂解速... 以普通白色PE地膜作对照,引进3种全生物降解膜,从用膜量、地膜降解状况、对地温的影响、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和经济效益6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全生物降解膜中,光合白膜裂解速度最快,中博黑膜裂解速度最慢;白膜覆盖比黑膜覆盖地温高1~2℃;黑膜比白膜对杂草的抑制效果更好;降解膜可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结实率,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普通白色PE地膜,产量增幅12.28%~34.85%;与普通白色PE地膜相比,光合白膜可实现节本增效7054.06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水稻 全生物降解膜 滇中冷凉稻区
下载PDF
天水旱作区胡麻品种引种比较试验初报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尚义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天水旱作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胡麻品种,以当地主栽胡麻品种陇亚13号为对照,对17个参试品种进行了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胡麻品种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差异不明显。陇亚14号、晋亚12号、0559、0523-2-13... 为了筛选出适合天水旱作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胡麻品种,以当地主栽胡麻品种陇亚13号为对照,对17个参试品种进行了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胡麻品种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差异不明显。陇亚14号、晋亚12号、0559、0523-2-13、09162、0354田间未发生白粉病,内亚9号、陇亚10号、陇亚杂1号、0818-6-13、0559和0354生长后期田间无倒伏现象。折合产量以晋亚12号最高,达2035.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3号增产63.36%;天亚9号次之,为1653.5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3号增产32.73%;天亚11号、陇亚10号、0559、陇亚杂2号、陇亚14号较高,分别为1466.50、1450.33、1433.83、1402.92、1352.08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3号分别增产17.72%、16.42%、15.10%、12.62%、8.54%。综合考虑认为,晋亚12号、陇亚14号、陇亚杂1号、天亚9号主要农艺性状优良、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可作为天水旱作区胡麻种植的主推品种;0559折合产量较高,籽粒饱满且千粒重高,建议适当推广;09162、0523-2-13、0354、陇亚14号的株高均高于75 cm且工艺长度好,可在油纤兼用品种种植区优先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品种 引种比较试验 天水旱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