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浒苔粉对圆斑星鲽生长、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吕云云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55,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比例浒苔粉对圆斑星鲽生长、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87±1)g同一批的圆斑星鲽3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各组浒苔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A组)、4%(B组)、8%(C组)、12%(D组)...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比例浒苔粉对圆斑星鲽生长、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87±1)g同一批的圆斑星鲽3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各组浒苔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A组)、4%(B组)、8%(C组)、12%(D组)、16%(E组)。试验期10周。结果显示,B组圆斑星鲽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C组、D组、E组(P<0.05),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组圆斑星鲽肥满度显著高于C组、D组和E组(P<0.05),肝体比显著高于E组(P<0.05)。B组圆斑星鲽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B组圆斑星鲽的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D组和E组(P<0.05),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D组和E组(P<0.05)。B组圆斑星鲽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组、D组和E组(P<0.05),B组圆斑星鲽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D组和E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4%的浒苔粉能够提高圆斑星鲽的生长性能,改善体成分,提高消化酶活性,调节血清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浒苔粉 生长 体成分 消化酶活性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与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系统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丛林林 宋广军 +4 位作者 木云雷 陈姝君 葛陇利 高祥刚 赫崇波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90-393,共4页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别测定了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12SrRNA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全序列进行分析,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948 bp和949 bp,16S rRNA均为1716 bp。试验结果表明,由...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别测定了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12SrRNA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全序列进行分析,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948 bp和949 bp,16S rRNA均为1716 bp。试验结果表明,由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所构建的两个系统树的结构基本一致,21种鱼主要分为3个大的分支:鲤形目、鲶形目聚为1支,鲑形目独立聚为1支,鲈形目和鲽形目聚为1大支。鲆鲽类与鲈形目的鲹科、鲷科鱼类聚类在一支,且与鲹科的日本竹荚鱼、大西洋竹荚鱼构成姊妹群,支持鲆、鲽类是从鲈形目分化出来的观点,而同属于鲽形目的鳎科鱼类塞内加尔鳎在12S rRNA树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在16S rRNA树中聚到鲈形目和鲽形目的分支中,并且与鲈形目关系更近些,鳎类是1个特殊类群,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中,序列号为:DQ403797和EF0255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条斑星鲽 12S RRNA 16S RRNA 系统发生
下载PDF
RAPD对圆斑星鲽和条斑星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奔 尤锋 +7 位作者 李军 徐冬冬 吴志昊 于道德 倪静 徐世宏 徐永立 张培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6-29,共4页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和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养殖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每个群体各取鱼30尾,并从78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两个群体共扩增出218条DNA片段,大...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和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养殖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每个群体各取鱼30尾,并从78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两个群体共扩增出218条DNA片段,大多数片段大小为250~1500bp,其中圆斑星鲽185条,条斑星鲽183条。多态片段比例分别为56.76%和64.48%,Nei的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的信息指数分别为0.2322和0.2781、0.3391和0.3989。这两种星鲽养殖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6720和0.3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养殖群体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生长期圆斑星鲽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边力 刘长琳 +4 位作者 陈四清 张乐乐 葛建龙 刘克奉 谭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8-1175,共8页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作为中国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养殖鱼类的重要代表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可食用部分多,肉质细嫩等特点。为了探究圆斑星鲽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本研究分别测定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3个不同生长期...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作为中国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养殖鱼类的重要代表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可食用部分多,肉质细嫩等特点。为了探究圆斑星鲽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本研究分别测定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3个不同生长期圆斑星鲽的体重及全长(FL)、体长(BL)、体高(BH)、头长(HL)、头高(HH)、尾柄长(CL)、尾柄高(CH)、吻长(SL)共计8个形态性状,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剖析形态性状对于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各个时期以形态指标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不同生长阶段,影响体重的重点形态指标存在差异,影响11月龄圆斑星鲽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为体高和体长,14月龄阶段为全长、体高和头长,17月龄阶段为全长和体高;2)11月龄、14月龄和17月龄形态性状对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186.412+17.381XBH+10.517XBL,Y=-362.484+13.145XFL+20.172XBH+21.199XHL,Y=-816.147+24.121XFL+40.575XBH;3)除本研究所包括的形态指标外,体厚可能为另外一个影响圆斑星鲽体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阐明了体重与形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为圆斑星鲽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体重相关
下载PDF
牙鲆(♀)×圆斑星鲽(♂)杂交子代的胚胎及仔鱼发育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珺竹 张全启 +2 位作者 齐洁 王兴莲 王志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2-739,共8页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观察和记录了杂交受精卵胚胎及胚后仔鱼的发育情况,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杂交受精卵为浮性卵,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1.18&...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观察和记录了杂交受精卵胚胎及胚后仔鱼的发育情况,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杂交受精卵为浮性卵,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1.18±0.14)%和(61.65±0.19)%,胚胎发育的畸形率为(17.00±0.06)%,4日龄仔鱼出苗率为(58.63±0.19)%,35日龄仔鱼的成活率为(57.08±0.20)%。在水温为(15±0.5)℃、海水盐度为29~3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74h孵化。孵化后4d开口摄食,17d开始变态,35d完成变态。变态时,37%的仔鱼向右偏转,63%的仔鱼向左偏转。结果表明,牙鲆和星鲽杂交不存在配子不亲和,受精卵可以正常发育,杂交子代可以正常成活和生长。本研究旨为下一步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圆斑星鲽 杂交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下载PDF
急性氨氮胁迫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鳃和肝组织结构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贞杰 陈四清 +4 位作者 曹栋正 卢斌 常青 刘长琳 燕敬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9,共11页
本实验以体重为(70.0±5.5)g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对其鳃、肝组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首先进行96 h急性氨氮胁迫,得出96h LC_(50),在此基础上,设置对照和低(35 mg/L)、中(50 mg... 本实验以体重为(70.0±5.5)g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对其鳃、肝组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首先进行96 h急性氨氮胁迫,得出96h LC_(50),在此基础上,设置对照和低(35 mg/L)、中(50 mg/L)、高(65 mg/L)3个氨氮浓度处理组,进行6、12、24、48和96 h的氨氮胁迫。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鳃小片基部泌氯细胞、呼吸上皮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和脱落,鳃腔充血,柱状细胞排列不整齐;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溢出;鳃小片变粗、变短并卷曲。肝细胞核出现偏移、肿大和溶解现象,细胞轮廓模糊,血窦扩张、充血形成点状病灶,细胞水样变性、空泡化。Na^+/K^+-ATP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组96 h丙二醛(MD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与氨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氨氮胁迫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溶菌酶(LSZ)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肝脏ALT、AST、LSZ活性96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氨氮胁迫对圆斑星鲽产生损害,氨氮胁迫使鱼体抗氧化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下降,正常生理代谢受到阻碍,鳃组织损伤,呼吸功能受损。肝组织充血形成点状病灶,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氨氮胁迫 组织结构 酶活性
下载PDF
圆斑星鲽精子的超微结构及核前区特殊结构(英文)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永忠 徐永江 +2 位作者 柳学舟 胡家会 许玉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0-637,共8页
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圆斑星鲽 (Veraspervariegates)精子的超微结构。头部呈圆形、中段不发达 ,具有多个未分化的圆形小线粒体、鞭毛结构极简单 ,具有 9+2型的轴丝等特征 ,均表示圆斑星鲽的精子属于简单的原始类型 ,与... 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圆斑星鲽 (Veraspervariegates)精子的超微结构。头部呈圆形、中段不发达 ,具有多个未分化的圆形小线粒体、鞭毛结构极简单 ,具有 9+2型的轴丝等特征 ,均表示圆斑星鲽的精子属于简单的原始类型 ,与多数其它高等鱼类精子结构相似。但是 ,圆斑星鲽精子核前部的凹陷 ,即不含染色质的电子透明区 ,以及核前区的囊泡结构却未见在其它新鳍鱼类精子中报道。圆斑星鲽精子核前凹陷开口于核前端稍偏处 ,凹陷呈不规则状 ,可深入到核的中央。凹陷处与染色质区无界膜分隔。凹陷区的前部及其开口处常有多个小的具单层界膜的囊泡 ,有时可见在凹陷区的开口处汇集成一个大泡。在某些处理过程中 ,例如在冷冻 -解冻过程中 ,囊泡可能丢失 ,而在精子顶端留下一个凹坑。尽管顶体在现存最早的新鳍鱼类 ,如雀鳝鱼及弓鳍鱼中已经完全消失 ,但考虑甚至在某些纯真骨鱼 ,如鲑形目中的螈鱼精子上 ,顶体仍然存在 ,而在其它一些纯真骨鱼精子或精子细胞中也存在顶体或顶体遗迹等事实。我们推测在圆斑星鲽精子中的上述特殊结构也是顶体的一种遗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精子 超微结构 核前囊泡 细胞
下载PDF
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构及其进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赫崇波 高祥刚 +4 位作者 王效敏 刘卫东 周遵春 木云雷 葛陇利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4-592,共9页
利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和相关鱼类的部分线粒体基因序列,设计出6对扩增引物,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和引物行走(Primer walking)法测定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对其进行结构与进化分析... 利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和相关鱼类的部分线粒体基因序列,设计出6对扩增引物,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和引物行走(Primer walking)法测定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对其进行结构与进化分析。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17273 bp,其基因序列及构成都与其他硬骨鱼基本相同,包括37个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2个非编码区(控制区和WANCY区)。在22个tRNA基因中,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第2个)、tRNA^Gln和tRNA^Pro的编码基因位于L链上,其余则位于H链上。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除了COⅠ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GTG外,其余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蛋白质编码基因包括具有完整TAA终止密码子的ND1,COⅠ,ATP8,ND4L,ND5,而其他蛋白编码基因则具有不完全终止密码子。在L链上,ND6是仅有的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圆斑星蝶的控制区包含1个终止相关序列区(ETAS)、6个中央保守序列区(CSB-A、B、C、D、E、F)和3个保守序列区(CSB-1、2、3)以及长串联重复区(Tandemly repeat sequence)。用NJ法和MP法对5个目22种鱼mtDNA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圆斑星蝶与石鲽关系最近,鲽形目的鲆、鲽类与鲈形目的够科(Carangidae)、鲷科(Sparidae)鱼类亲缘关系较近,而同属于鲽形目的塞内加尔鳎(Solea senegalensis)没有和任何目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圆斑星蝶的基因组全序列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为DQ403797,控制区单元型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为BQ834444~7。[中国水产科学,2007,14(4):584—5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线粒体基因组 控制区 系统进化
下载PDF
MS-222麻醉圆斑星鲽成鱼效果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赵明 柳学周 +2 位作者 徐永江 兰功刚 倪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1-537,共7页
不同水温(15℃、20℃和25℃)下、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对圆斑星鲽成鱼的麻醉效果不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分别把麻醉和复苏过程分为6个和4个时期。15℃、20℃和25℃时MS-222麻醉圆斑星鲽成鱼的有效质量... 不同水温(15℃、20℃和25℃)下、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对圆斑星鲽成鱼的麻醉效果不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分别把麻醉和复苏过程分为6个和4个时期。15℃、20℃和25℃时MS-222麻醉圆斑星鲽成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80-300 mg/L、160-280 mg/L和150-230 mg/L。实验结果表明:高水温条件下成鱼进入麻醉状态所需麻醉剂浓度较低;15℃、20℃和25℃温度下在各自的有效质量浓度(180-300 mg/L1、60-280 mg/L和150-230 mg/L)范围内,浓度越高鱼体达到A4期的麻醉时间越短,但复苏时间无明显差异。随着水温的升高,同等麻醉浓度的麻醉剂对圆斑星鲽的麻醉效果逐渐增强。MS-222麻醉圆斑星鲽的效果好,鱼体入麻时间短、复苏快,安全边界宽,是一种理想的鱼用麻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22 麻醉 圆斑星鲽 有效质量浓度
下载PDF
异源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景峰 陈松林 +5 位作者 苏鹏志 邵长伟 田永胜 廖小林 翟介明 李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2-378,共7页
用冷冻保存的花鲈精子作为异源精子,采用紫外线(UV)对精子进行照射使其遗传物质失活,然后与卵子进行授精,可以刺激条斑星鲽鱼卵进行雌核发育,在受精后一定时间采用冷休克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排出成功获得了条斑星鲽雌核... 用冷冻保存的花鲈精子作为异源精子,采用紫外线(UV)对精子进行照射使其遗传物质失活,然后与卵子进行授精,可以刺激条斑星鲽鱼卵进行雌核发育,在受精后一定时间采用冷休克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排出成功获得了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实验表明,花鲈精子只有经过紫外线照射遗传失活后,才能诱导产生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经过大量实验筛选出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为花鲈冷冻精子采用80 MJ/cm2 的紫外线照射,然后与条斑星鲽卵子进行授精,在受精后7~9 min,将受精卵放在-1.0~1.5 ℃海水中进行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为60~90 min,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相对诱导率达40.68%±7.24%。由于不失活精子与条斑星鲽卵形成的杂交胚只能存活到原肠期,而染色体未被成功加倍的胚胎会由于单倍体的致死效应在孵化前后死亡,所以存活的仔鱼全部为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雌核发育鱼苗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雌核发育鱼苗为雌核发育二倍体。首次报道了采用异源冷冻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鱼卵进行雌核发育的技术方法,为条斑星鲽性别控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 花鲈 雌核发育 异源冷冻精子 微卫
下载PDF
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严俊丽 陈四清 +4 位作者 常青 王贞杰 卢斌 刘长琳 胡建成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03-3510,共8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高筋粉为糖源,鱼油、豆油和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以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 本试验旨在探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高筋粉为糖源,鱼油、豆油和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以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10%、20%、30%、40%、5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和R50),饲喂初始体重为(38.16±0.11)g的圆斑星鲽幼鱼5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结果表明:1)R30、R40组圆斑星鲽幼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R50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对圆斑星鲽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2)R10和R3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以及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R40、R5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R40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R50组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综合来看,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以提高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对鱼体的肝脏功能和蛋白质代谢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南极磷虾粉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非特异性免疫力
下载PDF
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生长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吕云云 常青 +4 位作者 陈四清 严俊丽 王志军 窦兵帅 刘晓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和Ⅴ),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初始体重为(49.0±1.0)g,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效率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为20%时,鱼体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均会显著降低(P<0.05)。(2)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胃蛋白酶和肝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Ⅰ组最高,显著高于Ⅲ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和Ⅴ组的胃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肠淀粉酶活力则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Ⅲ组最高,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消化酶活力(肠蛋白酶、胃淀粉酶、肠脂肪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Ⅰ组的皱襞高度和肠壁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黏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的生长、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无显著性影响,过量添加则抑制鱼体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发酵豆粕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消化酶活力 肠道结构
下载PDF
圆斑星鲽及相关种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赫崇波 曹洁 +4 位作者 刘卫东 周遵春 葛陇利 高祥刚 王效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9-836,共8页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Control region)核苷酸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得到4种长度单元型,主要表现为控制...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Control region)核苷酸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得到4种长度单元型,主要表现为控制区中的串联重复序列的长度不同。对鲽形目鱼类如鲽科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黄盖鲽(Limanda feruginea)、马舌鲽(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美洲拟庸鲽(He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和鲆科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以及鳎科的欧洲鳎(Soleasolea)、塞内加尔鳎(S. senegalensis)和沙鳎(S. lascari)的控制区的比较研究发现,鲽形目鱼类的线粒体控制区均存在相似的结构,即线粒体控制区可分为终止相关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包括CSB-A、CSB-B、CSB-C、CSB-D、CSB-E、CSB-F)以及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和重复序列区(Repeat region)4个区域。通过与脊椎动物各个纲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只有鲽形目(包括鲆、鲽类和鳎类)鱼类和两栖纲的无尾类在CSB-3之后存在相似的串联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线粒体控制区 串联重复序列 结构分化
下载PDF
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四清 高天翔 +3 位作者 王琛 张岩 张鑫磊 陈艳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1-286,共6页
对星鲽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仔稚鱼的变态发育,幼色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径1.6~1.8mm,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在8~8.5E水温条件下。经过197h的孵化过程。仔鱼可以破膜而出。初孵... 对星鲽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仔稚鱼的变态发育,幼色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径1.6~1.8mm,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在8~8.5E水温条件下。经过197h的孵化过程。仔鱼可以破膜而出。初孵仔鱼通体无色透明,眼在头两侧,全长(4.45±0.15)ram。卵黄囊长(2.2±0.05)mm,体高(1.4±0.02)mm。孵出1d后,仔鱼体干和距尾部1/3身长处膜鳍逐渐生长色素。孵化6d后开口摄食。25d尾鳍骨上屈,40d左眼开始上移右转,50d开始伏底。60d的培育稚鱼左眼完全偏转体右侧,体表鳞片生成,完成变态发育成幼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鲽 形态特征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渤海石鲽、星鲽、高眼鲽及焦氏舌鳎的食性 被引量:22
15
作者 窦硕增 杨纪明 陈大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62-166,共5页
本文记载了对渤海石鲽(Platichthys bicoloratus)、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及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四种经济比目鱼类食性的研究所得。石鲽及星鲽属底栖生物与游泳生物食性鱼类;高眼鲽属... 本文记载了对渤海石鲽(Platichthys bicoloratus)、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及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四种经济比目鱼类食性的研究所得。石鲽及星鲽属底栖生物与游泳生物食性鱼类;高眼鲽属底栖生物食性鱼类;焦氏舌鳎属底栖与游泳生物食性鱼类。生活于同一生物群落中的比目鱼类以其营养生态位的部分交错,从而缓和了对食物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鲽 高眼 食性 渤海
下载PDF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柳学周 徐永江 +3 位作者 刘新富 陈超 王妍妍 马爱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9-706,共8页
采用显微观察和测绘法对条斑星鲽早期生长发育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成熟卵子为悬浮性、端黄卵,圆球形,卵径1.7—1.9mm,无油球。在水温(9.0±0.5)℃条件下,受精卵经196.3h孵化出膜。在水温12... 采用显微观察和测绘法对条斑星鲽早期生长发育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成熟卵子为悬浮性、端黄卵,圆球形,卵径1.7—1.9mm,无油球。在水温(9.0±0.5)℃条件下,受精卵经196.3h孵化出膜。在水温12—14℃条件下,7日龄(DAH,days after hatching)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8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12日龄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30日龄开始进行配合饲料转化,40日龄后苗种摄食配合饲料良好。生活史无鳔。脊椎骨末端上曲发生在21日龄,至28日龄完成。70日龄幼鱼鳞片和侧线已形成,鳍条数量与成体完全一致。变态过程:32日龄苗种进入变态期,左侧眼睛开始上移,42日龄眼睛转移至头顶,50日龄眼睛转到右侧,完成变态。研究了鳍的发生及生长过程:背鳍、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分别发生于19、0、20、19、10天,至50日龄幼鱼,除胸鳍外其它鳍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 胚胎发育 胚后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条斑星鲽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受精卵的形态、生态和卵胚发育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肖志忠 于道德 +3 位作者 张修峰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1,共5页
条斑星鲽(Veyaspey moseri)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分离透明、无油球的悬浮卵。卵膜具粗波纹状的纹络。卵黄均匀,浅黄色或米黄色。卵径平均为1.70mm±0.02mm。卵黄囊径1.57mm±0.025mm。卵黄间隙狭窄,约为0.11mm。受精卵... 条斑星鲽(Veyaspey moseri)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分离透明、无油球的悬浮卵。卵膜具粗波纹状的纹络。卵黄均匀,浅黄色或米黄色。卵径平均为1.70mm±0.02mm。卵黄囊径1.57mm±0.025mm。卵黄间隙狭窄,约为0.11mm。受精卵的可孵化水温为6.0~11.0℃,最适孵化水温8.0~10.0℃。可孵化盐度为27.00~36.00,最适孵化盐度为33.00~35.00。受精卵在不同盐度的海水中,呈现不同的生态分布特征。在水温8.0~10.0℃,盐度33.00,光照500~6000Ix,pH值7.5~8.4的孵化条件下,受精卵约历时216h孵化出膜,出膜方式以头部首先破膜为主。优质卵的孵化率可迭90%以上。在条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及原肠期以前的时期对温度的敏感性明显强于原口关闭后各个发育时期。卵胚卵裂期的不同步分裂现象要比其他硬骨鱼类提前,出现在第三次卵裂时期。多细胞期的裂球均一程度较低。在孵化育苗生产中,出现大量带有“空泡”的不正常的卵胚和前期仔鱼。该研究结果为比较鲆鲽鱼类早期发育过程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同时揭示作为冷温性鱼类条斑星鲽受精卵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规律,从而为该鱼种进一步大规模苗种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悬浮卵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养殖圆斑星鲽血浆性类固醇激素表达与卵巢发育及温光调控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永江 柳学周 +3 位作者 王清印 赵明 王妍妍 曲建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6-846,共11页
系统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亲鱼血浆性类固醇激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及其与卵巢发育成熟及温光调控的关系。结果表明,圆斑星鲽卵巢发育属非同步分批发育模式,一年一次成熟分批产卵类型。卵巢年周期发育过程... 系统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亲鱼血浆性类固醇激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及其与卵巢发育成熟及温光调控的关系。结果表明,圆斑星鲽卵巢发育属非同步分批发育模式,一年一次成熟分批产卵类型。卵巢年周期发育过程中可见5个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巢发育可化分为4个成熟阶段,6个发育时期。性腺指数(GSI)、肝脏指数(HSI)和肥满度(CF)在亲鱼的年周期发育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亲鱼血浆中雌二醇(E2)在产卵期达峰值;排卵结束后,E2表达水平降至较低水平。血浆中睾酮(T)含量在10月达峰值,并在产卵期间保持相对较高表达水平。统计分析表明,血浆E2水平与GSI和HSI值的变化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水温和光周期对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并显著影响E2的表达,GSI与水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HSI与水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CF与光周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认为,圆斑星鲽雌性亲鱼血浆性类固醇激素表达水平变化与性腺发育(卵母细胞成熟)、水温等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作为温光调控人工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激素诱导亲鱼产卵的重要参考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卵巢发育 性类固醇激素 温光调控
下载PDF
我国引进条斑星鲽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马洪雨 陈松林 +1 位作者 田永胜 季相山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1-326,共6页
应用AFLP技术对我国条斑星鲽引进群体(烟台、大连和莱州)共63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进行分析,计算了3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并构建了UPGMA系统发生树。10个引物组合在3个群体中共扩增到827个位点,大小位于50-... 应用AFLP技术对我国条斑星鲽引进群体(烟台、大连和莱州)共63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进行分析,计算了3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并构建了UPGMA系统发生树。10个引物组合在3个群体中共扩增到827个位点,大小位于50-700bp。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到的多态性条带在8到37条之间不等,平均为17.9个。3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分别为29.14%、15.60%和20.31%;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799、0.0949和0.123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225、0.0658和0.0848。3个条斑星鲽引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烟台引进群体最高,莱州引进群体次之,大连引进群体最低,但总体水平均较低。烟台引进群体与大连引进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230,莱州引进群体与大连引进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129。3个引进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19,表明3个引进群体之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 遗传多样性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圆斑星鲽仔鱼变态前消化系统发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思锋 张志峰 +1 位作者 张全启 王开顺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共7页
对初始孵化到孵化后26d(变态前)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zrieg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仔鱼的消化系统发生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研究表明,在水温为12.5~15.5℃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方。... 对初始孵化到孵化后26d(变态前)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zrieg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仔鱼的消化系统发生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研究表明,在水温为12.5~15.5℃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方。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延长,肝胰脏出现。孵化后6d,仔鱼开口,消化道贯通,开始摄食。孵化后10d,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直肠,黏膜上皮褶皱增多。孵化后14d,卵黄囊消失,仔鱼完全依靠外源性营养。孵化后26d,胃壁较厚处出现胃腺,但不发达,幽门盲囊尚未出现。由结果可见,孵化后6d仔鱼开口,可开始投喂轮虫;孵化后26d,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但由于胃的结构和功能尚不完善,此阶段还应以活体饵料为主,一方面可逐渐加大轮虫的投喂量,另一方面可适当投喂较大的卤虫无节幼体等。本研究旨为圆斑星鲽人工育苗中饵料种类及投喂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仔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