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物源的组成与演化及其对冈瓦纳大陆重建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伟 薛尔堃 +2 位作者 张杨 章俊 蔡欣豫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11-233,共23页
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 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数据,厘清了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三次重要的沉积-构造事件:晚成冰世砾岩指示的近源沉积事件,晚埃迪卡拉世硅质岩指示的海进事件,以及中寒武统底部平行不整合界面、砂岩中砾石的广泛出现指示的构造抬升事件。成冰纪-奥陶纪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格林威尔早期(1300~1000 Ma)和晚期(1000~9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板块。印度东部为华夏盆地长期提供物质补给,而澳大利亚西部在晚埃迪卡拉世从主要源区变为次要源区。中寒武世华夏陆块抬升使内部850~700 Ma岩浆岩出露成为主要物源之一,是对外部构造应力的远程响应。因此,华夏陆块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位于东冈瓦纳北缘,与印度、澳大利亚具有长期稳定的联系,毗邻东南极洲。在冈瓦纳大陆聚合过程中,印度和澳大利亚泛非期造山带的形成、抬升和剥蚀影响了华夏陆块沉积盆地的物源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 碎屑锆石 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华夏陆块 冈瓦纳大陆
下载PDF
华夏块体及邻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记录与华南洋演化:问题、讨论与建议 被引量:1
2
作者 牛志军 何垚砚 +6 位作者 宋芳 周岱 杨文强 田洋 刘浩 王志宏 安志辉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34-251,共18页
华南作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汇聚和裂解、雪球地球事件、早期生命演化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但组成华南大陆的两大块体之一的华夏块体构造属性及其与扬子陆块拼贴过程等最基本的认识... 华南作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汇聚和裂解、雪球地球事件、早期生命演化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但组成华南大陆的两大块体之一的华夏块体构造属性及其与扬子陆块拼贴过程等最基本的认识仍然存在争议,其核心是华南洋演化问题。本文在扬子东南缘至华夏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序列对比基础上,总结了扬子型和华夏型沉积建造组合类型在华南地区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对华夏块体构造属性和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不同演化模式进行了讨论,重点对比探讨了陆内造山模式和增生造山模式的认识。为准确约束华南洋的性质与演化过程,本文建议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加强中南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序列、沉积时代、古地理恢复及构造背景等,以及信宜-增城带、郴州-临武-钦防带两侧地层对比和钦防海槽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古生代 华夏地块 华夏造山系 华南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洋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被引量:54
3
作者 朱小辉 陈丹玲 +2 位作者 王超 王红 刘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51,共1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是一条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由陆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产于其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原岩形成时代普遍大于750Ma,原岩的性质为陆壳属性,但柴北缘东段都兰沙柳河地区出露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原岩的形...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是一条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由陆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产于其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原岩形成时代普遍大于750Ma,原岩的性质为陆壳属性,但柴北缘东段都兰沙柳河地区出露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原岩的形成时代为516Ma,原岩的性质为洋壳属性,证实柴北缘局部地段还存在洋壳深俯冲,柴北缘地区可能记录了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再到碰撞造山这一完整的演化历史。本文主要从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对柴北缘地区陆壳深俯冲前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洋发展与演化的岩石记录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柴北缘地区在700~850Ma时受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影响发生了裂解;535~700Ma时在裂解事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大洋,沿柴北缘连续分布的岩石记录表明该洋盆可能在早古生代已具有一定的规模;460~535Ma时该洋壳发生了俯冲消减作用;450~460Ma期间洋盆闭合消失。这一认识对全面深入了解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古生代 大洋 洋壳俯冲 大陆俯冲碰撞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柴北缘
下载PDF
祁连山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99
4
作者 夏林圻 李向民 +1 位作者 余吉远 王国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7-1138,共52页
祁连山地区的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显示系统地时、空变化,其乃是祁连山构造演化的火山响应.随着祁连山构造演化从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经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洋壳俯冲和弧后伸展,直至洋盆闭合、弧-陆碰撞和陆-... 祁连山地区的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显示系统地时、空变化,其乃是祁连山构造演化的火山响应.随着祁连山构造演化从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经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洋壳俯冲和弧后伸展,直至洋盆闭合、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火山作用也逐渐从裂谷和大陆溢流玄武质喷发,经大洋中脊型、岛弧和弧后盆地火山活动,转变为碰撞后裂谷式喷发.850~604Ma的大陆裂谷和大陆溢流熔岩主要分布于祁连和柴达木陆块.从大约550Ma至446Ma,在北祁连和南祁连洋-沟-弧-盆系中广泛发育大洋中脊型、岛弧和弧后盆地型熔岩.与此同时,在祁连陆块中部,发育约522~442Ma的陆内裂谷火山作用.早古生代洋盆于奥陶纪末(约446Ma)闭合.随后,从约445Ma至约428Ma,于祁连陆块北缘发育碰撞后火山活动.此种时-空变异对形成祁连山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该过程包括:(1)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上涌,导致Rodinia超大陆发生裂谷化、裂解、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俯冲,并伴随岛弧形成;(2)俯冲的大洋板片回转,致使弧后伸展,进而形成弧后盆地;(3)洋盆闭合、板片断离,继而发生软流圈上涌,诱发碰撞后火山活动.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420~400Ma),先期俯冲的地壳物质折返,发生强烈的造山活动.400Ma后,山体垮塌、岩石圈伸展,相应发生碰撞后花岗质侵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俯冲和碰撞 新元古代-期至古生代火山作用 大陆裂谷 洋中脊玄武岩 弧和弧后盆地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新疆库鲁克塔格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裂陷槽深水沉积与沉积-构造古地理 被引量:25
5
作者 段吉业 夏德馨 安素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4,i003-i004,共10页
根据库鲁克塔格、孔雀河露头区及其南盆内深部资料 ,尤其是多种类型的深水沉积的鉴别 ,得以建立区内地层及沉积相格架。分析表明 ,裂陷槽内南华系—奥陶纪地层属于同一构造环境的产物 ,沉积以深水陆棚 -槽盆相为主体 ,相带呈东西向展布 ... 根据库鲁克塔格、孔雀河露头区及其南盆内深部资料 ,尤其是多种类型的深水沉积的鉴别 ,得以建立区内地层及沉积相格架。分析表明 ,裂陷槽内南华系—奥陶纪地层属于同一构造环境的产物 ,沉积以深水陆棚 -槽盆相为主体 ,相带呈东西向展布 ,其空间分布范围比传统认识要广大得多。裂陷中心在孔雀河地区 ,南翼在盆内覆盖区北缘 ,原库鲁克塔格地区仅是其北翼 ;满加尔则是其南翼向南延的边缘坳陷 ,从而深化了其时空展布及构造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理 深水沉积 古生代 新元古代 展布 南华系 相带 地层 孔雀河 格架
下载PDF
祁连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向民 余吉远 +2 位作者 王国强 黄博涛 武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3-703,共11页
祁连山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的最重要时段,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矿床产出构造位置,将祁连山铁、铜多金属矿床分为4类:大陆裂谷型铁(铜)矿床、岛弧-岛... 祁连山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的最重要时段,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矿床产出构造位置,将祁连山铁、铜多金属矿床分为4类:大陆裂谷型铁(铜)矿床、岛弧-岛弧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陆缘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扩张脊型铜矿床。镜铁山铁(铜)型矿床是新元古代大陆裂谷火山作用过程中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东沟铜矿为晚寒武世大洋扩张脊火山作用的产物;白银矿田铜多属矿床是奥陶纪与岛弧-岛弧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石居里铜矿是晚奥陶纪弧后扩张脊有关火山作用的产物;红沟铜矿则是晚奥陶世陆缘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古生代 火山作用 构造演化 祁连山
下载PDF
辽北开原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郑常青 耿志忠 +2 位作者 段东 宋志伟 孙晓蕾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444-460,共17页
辽宁省开原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域内沿清河断裂出露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前人先后将其称为“辽河群”、“清河镇群”、“开原岩群”、“清河构造混杂岩”,但对其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系统总结不同岩石锆石U-Pb测... 辽宁省开原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域内沿清河断裂出露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前人先后将其称为“辽河群”、“清河镇群”、“开原岩群”、“清河构造混杂岩”,但对其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系统总结不同岩石锆石U-Pb测年结果和地球化学数据,该套变质岩系是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不同时代地质体组成,其中早三叠世的海相沉积盖层和大面积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岩块指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变质英安岩(244 Ma)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间限定为中三叠世。综合对比区域地质资料,古亚洲洋在开原地区的俯冲闭合作用导致形成这套变质程度不同以新太古代华北板块基底岩石、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火山岩为“岩块”,变粒岩、浅粒岩等变质碎屑岩为“基质”的混杂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中生代 华北克拉通北缘 混杂岩 古亚洲洋闭合 开原地区 辽北
下载PDF
浙江龙泉岩群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华南构造演化的指示
8
作者 张金国 赵希林 +2 位作者 刘欢 姜杨 邢光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02-2223,共22页
华夏地块是华南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属于古陆还是造山带一直存在争议。选取华夏地块北部浙南地区龙泉岩群变沉积岩,开展了野外调查、年代学研究、原岩恢复和原岩构造环境判别。龙泉岩群变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多峰值特征,存... 华夏地块是华南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属于古陆还是造山带一直存在争议。选取华夏地块北部浙南地区龙泉岩群变沉积岩,开展了野外调查、年代学研究、原岩恢复和原岩构造环境判别。龙泉岩群变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多峰值特征,存在明显的Grenville期和泛非期峰值,反映了其源区与冈瓦纳古陆的亲缘性;4件变沉积岩样品的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618 Ma、620 Ma、570 Ma和549 Ma,结合区内加里东期花岗岩、变质作用等信息,推测变沉积岩的原岩应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龙泉岩群变沉积岩的原岩为杂砂岩和粘土岩,为类复理石建造,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龙泉岩群包括类复理石构成的基质和变基性岩、硅质岩、大理岩等构成的岩块,它们形成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最年轻的基质沉积于震旦纪晚期(570~549 Ma)之后,其构造属性应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指示该时期扬子与华夏两大块体尚未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造山带 变沉积岩 新元古代古生代 龙泉岩群 俯冲增生杂岩 浙江
下载PDF
湘东南南华系—寒武系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华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的制约 被引量:94
9
作者 柏道远 周亮 +2 位作者 王先辉 张晓阳 马铁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5-771,共17页
湘东南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地块的交接地带,南华纪—寒武纪期间形成了巨厚的复理石、类复理石连续沉积。其中的砂岩总体上以中等的SiO2含量、高的K2O/Na2O值和Al2O3/(Na2O+CaO)值、较高的(Fe2O3*+MgO)含量及低的CaO含量为特征。稀土元素... 湘东南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地块的交接地带,南华纪—寒武纪期间形成了巨厚的复理石、类复理石连续沉积。其中的砂岩总体上以中等的SiO2含量、高的K2O/Na2O值和Al2O3/(Na2O+CaO)值、较高的(Fe2O3*+MgO)含量及低的CaO含量为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典型的后太古宙页岩和上陆壳相似,以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铕负异常显著为特征。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出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等多种环境信息。从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剥蚀原岩及风化条件和搬运沉积过程来看,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形成的砂岩应具有显著区别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而被动大陆边缘形成的砂岩则可能包含较多的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的地球化学信息。因此,湘东南南华系—寒武系砂岩应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这一判断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岩石为重要原岩,以及沉积盆地因强烈陆内伸展断陷而具一定活动性等客观事实相吻合。华南板溪群与冷家溪群间至少存在40~60Ma的沉积缺失,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碰撞造山成因的岩浆活动,板块交接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物中岛弧火山物质的缺乏,以及湘(东)南中元古界(甚至更早)结晶基底横向上的连续性等,表明扬子板块与华夏地块之间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期间的沉积盆地不是洋盆,而是陆内裂谷盆地。上述基于湘东南砂岩地球化学研究,和根据区域资料分析所得出的关于扬子板块与华夏地块间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盆地构造性质的结论,彼此提供了良好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新元古代-古生代 湘东南 华南
下载PDF
中国南方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分析 被引量:46
10
作者 周小进 杨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6-451,共6页
中元古代末发生的晋宁运动在中国南方扬子陆块的周缘形成碰撞造山带,使华夏、川滇藏等陆块与扬子陆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古大陆,奠定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盆地发育的基底。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国南方在陆块裂解—离散—聚合不同的构造... 中元古代末发生的晋宁运动在中国南方扬子陆块的周缘形成碰撞造山带,使华夏、川滇藏等陆块与扬子陆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古大陆,奠定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盆地发育的基底。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国南方在陆块裂解—离散—聚合不同的构造运动体制下,分别在扬子陆块的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地原型及其演化序列。在扬子陆块的南、北缘,主要形成了裂陷—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前陆盆地的原型演化序列;在扬子陆内,由陆块离散拉张背景下整体下沉形成的碳酸盐岩台地演化为陆块聚合挤压背景下形成的台内坳陷盆地。而且,经加里东运动后,中国南方大陆得到了新的增生和统一,基本构造格局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基底 陆块裂解-离散-聚合 盆地原型 新元古代 古生代 中国南方
下载PDF
东南极晚新元古—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及其在冈瓦纳超大陆重建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晓春 赵越 +1 位作者 刘小汉 胡健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6-560,共15页
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及边缘发育3条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即东非造山带(南延部分)、普里兹造山带和罗斯造山带。东非造山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出露于吕措—霍尔姆湾—毛德王后地—沙克尔顿岭地区,其内发育蛇绿岩、榴辉岩相超镁铁岩及逆... 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及边缘发育3条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即东非造山带(南延部分)、普里兹造山带和罗斯造山带。东非造山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出露于吕措—霍尔姆湾—毛德王后地—沙克尔顿岭地区,其内发育蛇绿岩、榴辉岩相超镁铁岩及逆冲—推覆构造,因而被解释为东、西冈瓦纳陆块拼合的缝合线。罗斯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横贯南极山脉地区,其内保存有大陆裂解、洋壳俯冲和地体增生的地质纪录,代表冈瓦纳超大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普里兹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普里兹湾和登曼冰川,因其位于从前假设的统一东冈瓦纳陆块的内部,加之缺少蛇绿混杂岩、岛弧增生杂岩和高压变质岩(如蓝片岩或榴辉岩)等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岩石,所以当前存在着碰撞造山成因和板内改造成因两种不同的认识。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的确定不仅决定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汇聚过程和方式,也制约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因此,开展普里兹造山带的研究对于揭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造山带 普里兹造山带 罗斯造山带 新元古—古生代热事件 东南极 冈瓦纳超大陆
下载PDF
阿尔金南缘构造带西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变质岩系的变质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覃小锋 夏斌 +6 位作者 李江 黎春泉 陆济璞 许华 周府生 胡贵昂 李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6-867,共12页
阿尔金南缘构造带西段新元古代一早古生代变质岩系为一套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的中浅变质岩系,并形成绢云母-白云母带、黑云母带和石榴石-角闪石带3个递增变质带。通过对石榴石-角闪石带变质作用P-T轨迹的深入研究表明,其经历了3个阶... 阿尔金南缘构造带西段新元古代一早古生代变质岩系为一套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的中浅变质岩系,并形成绢云母-白云母带、黑云母带和石榴石-角闪石带3个递增变质带。通过对石榴石-角闪石带变质作用P-T轨迹的深入研究表明,其经历了3个阶段变质作用:即经历了俯冲碰撞深埋到30~35km深度的中高压变质作用(M1),压力可达7.27×10^8~9.63×10^8Pa;随后经历了快速抬升所导致的近等温降压变质过程(M2),压力降至4.1×10^8~5.62×10^8Pa;晚期经历了降温降压退变质作用(M3)。整个过程为顺时针方向演化的P—T轨迹,其地质动力学过程属于较典型的板块俯冲碰撞→抬升模式,表明阿尔金南缘构造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俯冲碰撞及碰撞后的快速抬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古生代变质岩系 变质作用P—T轨迹 高压变质作用 阿尔金南缘构造带西段
下载PDF
扬子东南大陆边缘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和盆地动力演化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宝珺 许效松 徐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16,共16页
扬子东南大陆边缘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和盆地动力演化刘宝珺,许效松,徐强(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扬子板块早古生代的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古大陆的板块构造演化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用新发展起来的露头层序地层方法和沉积盆地... 扬子东南大陆边缘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和盆地动力演化刘宝珺,许效松,徐强(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扬子板块早古生代的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古大陆的板块构造演化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用新发展起来的露头层序地层方法和沉积盆地演化分析来阐明其变化规律。在扬子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层序地层 古生代 东南大陆边缘 动力演化 古代 扬子板块 沉积盆地 岩相古地理 志留纪 超周期
下载PDF
Re-Os同位素在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测年及古环境演绎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富良 付勇 +5 位作者 江冉 周文喜 葛枝华 魏帅超 梁厚鹏 张鹏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0-541,共12页
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是地球演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该时期地层年龄框架的厘定以及古海水、古大气、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的关注热点。Re-Os同位素测年法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地层测年法,其对于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重... 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是地球演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该时期地层年龄框架的厘定以及古海水、古大气、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的关注热点。Re-Os同位素测年法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地层测年法,其对于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重要时间节点上沉积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具有测年及示踪古环境的双重优势。本文以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地层为例,阐述了Re-Os同位素测年法在年代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与大量的、精确的锆石U-Pb年龄对比,论证了Re-Os同位素测定沉积地层年龄的可靠性。对于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建阶及留茶坡组地层的年代学研究,黑色页岩Re-Os同位素测年法可发挥重要的作用。结合前人所做的Sr同位素变化曲线以及收集的晚新元古代—早寒武世Os同位素初始值的测试数据,阐述了Os同位素在该时段古环境演绎及Ni-Mo-V多金属层来源追溯上发挥的作用。黑色页岩难以进行^(87)Sr/^(86)Sr的分析,而Os同位素初始值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二者的相互结合将为晚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古环境演化的研究作出贡献。本文指出,随着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多实验流程的建立,该项技术在未来年代地层学,尤其对一些古老地层的年代厘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RE-OS同位素 ^187Os/^188Os初始值 寒武世 新元古代 华南地区
下载PDF
保山地体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泽良 蔡志慧 +2 位作者 戚学祥 何碧竹 陈希节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6-561,共16页
滇西潞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保山地体。由于新生代强烈的陆内变形作用,保山地体与青藏高原腹地体的对应关系难以确定。野外观察及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潞西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震旦系—寒武系蒲... 滇西潞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保山地体。由于新生代强烈的陆内变形作用,保山地体与青藏高原腹地体的对应关系难以确定。野外观察及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潞西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震旦系—寒武系蒲满哨群及下奥陶统大矿山组)大部分碎屑锆石Th/U>0.1,说明其大多为岩浆成因。U-Pb年龄跨度较大,太古宙—早古生代都有分布,且具有明显的562Ma、892Ma及2265Ma年龄峰,以及较弱的1680Ma和2550Ma年龄峰。保山地体潞西地区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羌塘沉积地层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相似,说明其具有相同的物源——冈瓦纳大陆北部的印度大陆。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保山地体位于印度大陆北缘,与南羌塘、喜马拉雅地体相邻。伴随着俯冲相关的增生造山过程,保山地体形成相应的新元古代末期—早古生代沉积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地体 新元古代-古生代 冈瓦纳大陆 增生造山
下载PDF
大兴安岭牙克石地区新元古代与晚古生代两类岩石组合的构造属性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董金龙 白志达 +1 位作者 徐德兵 罗志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58-1774,共17页
在内蒙牙克石地区发育两种不同构造属性的岩石组合:一类为乌奴耳-头道桥蛇绿混杂岩,另一类为晚古生代弧属性侵入岩。乌奴耳-头道桥蛇绿混杂岩由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岩墙?)、变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基性... 在内蒙牙克石地区发育两种不同构造属性的岩石组合:一类为乌奴耳-头道桥蛇绿混杂岩,另一类为晚古生代弧属性侵入岩。乌奴耳-头道桥蛇绿混杂岩由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岩墙?)、变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基性岩类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模式,与N-MORB的特征类似,不具有Nb-Ta负异常,Nb/Nb~*值平均>1;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该蛇绿混杂岩可能形成于扩张脊。晚古生代弧属性侵入岩出露于白井山、乌尔其汗,由中基性单元(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和酸性单元(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基性单元和酸性单元属于钙碱性岩系列,富集LREEs和LILEs,具有Nb-Ta负异常,高Sr、Sr/Y值,低HREEs和Y,Eu异常不明显;酸性单元显示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乌奴耳-头道桥蛇绿混杂岩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与头道桥蓝片岩、吉峰蛇绿混杂岩、新林蛇绿岩构成一条重要的缝合带,暗示本区古洋盆的存在。晚古生代弧属性侵入岩中,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为326±1.9Ma,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323.7±1.9Ma;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显示,中基性单元和酸性单元的形成与早石炭世洋壳板片的俯冲作用有关,暗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之间洋盆的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扩张脊 弧属性 新元古代 古生代 牙克石地区
下载PDF
伊朗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地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其中 蒋志文 +2 位作者 尹济云 A.Houshmand-Zadeh B.Hamdi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选择伊朗中部、南部及西北部地区的近20条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完整地层剖面,系统采集Soltanieh组、Barut组、Zaigun组、Lalun组及Mila组古地磁样品960件.经测试和对比获得结论:Soltanieh... 选择伊朗中部、南部及西北部地区的近20条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完整地层剖面,系统采集Soltanieh组、Barut组、Zaigun组、Lalun组及Mila组古地磁样品960件.经测试和对比获得结论:Soltanieh组记录的地磁极性带为反向,Barut组-Lalun组为正向,Mila组又为反向.此成果完全可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OS)1989年建立的全球地层极性柱中相应时代的极性带对比.计算得出5个地层组的古地磁南极位置.古地磁研究表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伊朗全境均属稳定地块,处于赤道南侧约16°的低纬度区.此期间似无大幅度转动和纬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地块 古地磁 古代 古生代 伊朗
下载PDF
东昆仑祁漫塔格走廊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岩石组合及时空格架 被引量:58
18
作者 王秉璋 罗照华 +2 位作者 李怀毅 谌宏伟 胡旭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9-782,共14页
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构造走廊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类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时空分布和同位素定年资料,可以识别出5个构造岩浆阶段和5个构造岩浆带。研究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早中二叠世阶段、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 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构造走廊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类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时空分布和同位素定年资料,可以识别出5个构造岩浆阶段和5个构造岩浆带。研究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早中二叠世阶段、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中二叠世阶段的岩浆活动产物为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组合、石英闪长岩+斑状石英闪长岩组合及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254.1~240.6Ma)为(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中三叠世(安尼期晚期—拉丁初期)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合;晚三叠世(212~225Ma)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瑞替—郝塘期)代表性的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斑状)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这些火成岩组合有规律地分布在构造走廊域内,是揭示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祁漫塔格 古生代-中生代 侵入岩 火成岩组合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75
19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4 位作者 刘建民 胡健民 宋彪 刘健 吴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4-842,共19页
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 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Ma左右,岩性主要为碱性岩(正长岩及二长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二长闪长岩、碱性花岗岩及流纹岩,出露面积较少。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330~265Ma左右,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其次为辉长岩及英云闪长岩。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250~200Ma),岩性主要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碱性杂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及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呈近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其中泥盆纪及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隆起上,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岩分布范围更大,其南界可以到达燕山构造带最南端的蓟县盘山及太行山北段的河北涿鹿矾山地区。这些广泛分布的多期次岩浆活动表明华北地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活动可能与白乃庙岛弧岩带与华北克拉通弧-陆碰撞后的伸展作用有关。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古亚洲洋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作用有关。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蒙古增生褶皱带拼合后的伸展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期次 古生代-中生代 华北地块 大陆边缘 锆石U-PB定年 兴蒙造山带(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部玛东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5 位作者 李勇 陈才 曾昌民 文磊 师骏 张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5-824,共10页
玛东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走向NE-SW,由NW向SE方向冲断。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寒武-奥陶系,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中志留统及其以上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之一。根据卷入... 玛东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走向NE-SW,由NW向SE方向冲断。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寒武-奥陶系,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中志留统及其以上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之一。根据卷入变形最新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的最老地层和上奥陶统上部的生长地层,玛东褶皱-冲断带的变形时间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玛东褶皱-冲断带与其东南侧的塘南褶皱-冲断带同为塔里木盆地南缘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组成部分,塘南褶皱-冲断带是该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主体的残余,其向NW的主冲断方向代表该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主冲断方向;玛东褶皱-冲断带是该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前锋,其向SE的冲断具有反冲性质。它们是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重要记录,也是昆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现今保存最好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东褶皱-冲断带 塘南褶皱-冲断带 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奥陶世-志留世 塔里木盆地南部 昆仑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