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有限区域模式对1979年7月气候平均场的模拟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玉春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使用一个有限区域数值模式,以1979年7月1日00:00为初值,用7月份每天的实况资料进行侧边界嵌套,对模式连续积分31d。模拟的7月气候平均状态与实况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实况场较为一致,该模式可用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 使用一个有限区域数值模式,以1979年7月1日00:00为初值,用7月份每天的实况资料进行侧边界嵌套,对模式连续积分31d。模拟的7月气候平均状态与实况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实况场较为一致,该模式可用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问题。逐日积分的高度场和温度场的S1评分表明:随积分时间的延长模式的预报结果仍可信,300和500hPa高度场的S1评分最高值分别为0.27和0.31,各层温度场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值分别为0.8和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有限区域模式 数值模拟 气候平均场
下载PDF
有限区域模式的非均匀网格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桐立 丁一汇 +1 位作者 覃丹宇 徐国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98-107,共10页
用有限区域模式进行试验研究,对比了嵌套网格与非均匀网格的优劣,指出非均匀网格具有明显的优点。提供了一种把均匀网格变换成非均匀网格的简单易行方法。并以MM2模式为实例进行了变换及数值模拟,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关键词 有限区域模式 非均匀网格 天气预报 数值预报
下载PDF
有限区域模式侧边界处理方案的比较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建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4-38,共5页
用中尺度模式(MM5)与国家气象中心全球谱模式相嵌套,比较了三种侧边界处理方案对1997年3月华东地区27个测站地面要素预报质量的影响,发现不同侧边界条件对内域预报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有限区域模式 侧边界条件 地面要素 比较试验
下载PDF
有限区域模式侧边界对预报结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思雄 张宝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529-534,共6页
本文对固定侧边界、辐射侧边界及实测可变侧边界进行了对比, 发现采用实测可变侧边界后,形势预报有较明显的改进。因此,一旦机器条件许可,加入更好的侧边界处理方案或着手发展粗细网格嵌套的套网格模式,这样的想法是可取的。
关键词 有限区域模式 侧边界 预报 暴雨
下载PDF
一个六层亚洲有限区域模式及对一次西南涡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5
作者 郑庆林 邢久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2-23,共12页
本文介绍的六层亚洲有限区域模式包含了地形作用和地面摩擦、动量、热量和水汽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扩散过程(其中包括了下垫面感热作用)、水汽凝结潜热、云和辐射作用以及积云对流等物理过程。并运用新的有效的计算气压梯度力的方法。为减... 本文介绍的六层亚洲有限区域模式包含了地形作用和地面摩擦、动量、热量和水汽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扩散过程(其中包括了下垫面感热作用)、水汽凝结潜热、云和辐射作用以及积云对流等物理过程。并运用新的有效的计算气压梯度力的方法。为减少青藏高原引起的σ面上的初值(由 p 面到σ面)的插值误差,用了初始时刻的迭代插值方法。另外,利用上述模式,以1981年7月11日12时客观分析为初始场,对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区的西南涡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较成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动力作用对西南涡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模式还较成功地模拟出在西南涡形成过程中在我国西南地区低层西南风急流的迅速形成和维持过程。如果降低模式地形高度(如将青藏高原降至3000m 以下),地形的坡度也变小了,西南涡的模拟就不能成功。本模式所用的新的气压梯度力的计算方法,使预报效果得到了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区域模式 气压梯度力 数值模拟试验 凝结潜热 地形作用 相对涡度 地形高度 初始场 低涡 初值化
下载PDF
η坐标有限区域模式在1999年江淮流域汛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闵爱荣 崔春光 《暴雨.灾害》 2000年第1期53-61,共9页
对η坐标有限区域模式在1999年汛期(6-8月)进行了每天两个时次,每次两个期段的数值预报实验,并对上述时段的湖北省内降水预报进行了Ts评分,结果表明:η坐标有限区域模式对江淮流域的暴雨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初始时刻为08时的预报... 对η坐标有限区域模式在1999年汛期(6-8月)进行了每天两个时次,每次两个期段的数值预报实验,并对上述时段的湖北省内降水预报进行了Ts评分,结果表明:η坐标有限区域模式对江淮流域的暴雨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初始时刻为08时的预报好于初始时刻为20时的预报,00-24小时降水时段的预报好于12-36小时降水时段的预报,文章还分析了分别发生在湖北,河南,安徽境内的三场暴雨过程的模式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Η坐标 有限区域模式 TS评分 江淮流域 汛期 降水预报 1999年
下载PDF
区域模式双向嵌套技术的理想试验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希进 陈德辉 +1 位作者 伍湘君 黄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22-1033,共12页
利用线性浅水波方程进行嵌套试验,对比分析了单、双向嵌套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对虚假计算反射波的抑制作用,以及多重嵌套后各嵌套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等问题。结果发现,双向嵌套在抑制虚假计算反射波方面要优越于单向嵌套,虽然对于短波双向嵌... 利用线性浅水波方程进行嵌套试验,对比分析了单、双向嵌套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对虚假计算反射波的抑制作用,以及多重嵌套后各嵌套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等问题。结果发现,双向嵌套在抑制虚假计算反射波方面要优越于单向嵌套,虽然对于短波双向嵌套表现较差,但可使用滤波海绵边界条件加以克服。由于采用双向嵌套,嵌套的子区域内产生的虚假计算反射波会同时被反馈到其母区域中而扭曲了粗网格的波动,因此在使用双向嵌套时需要很好的控制虚假计算反射波。最后通过个例模拟,对比了单向嵌套与双向嵌套的模拟结果,验证了双向嵌套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区域模式 侧边界条件 双向多重嵌套 浅水波方程
下载PDF
模式初始场信息对江淮暴雨预报的影响
8
作者 刘家峻 张立凤 +1 位作者 罗雨 牛震宇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8年第1期91-97,共7页
为了研究2003年7月3、4日发生在江淮地区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揭示AREM对初始场的敏感性,采用1°×1°的NCEP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利用AREM模式对暴雨过程进行了控制试验和初值敏感性试验。采用9点... 为了研究2003年7月3、4日发生在江淮地区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揭示AREM对初始场的敏感性,采用1°×1°的NCEP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利用AREM模式对暴雨过程进行了控制试验和初值敏感性试验。采用9点平滑对初始场进行处理,平滑后预报与控制预报的对比结果表明:初始场的信息对降水预报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模式24 h的降水预报对初始的湿度场最敏感,对初始风场和温度场较敏感,对初始位势高度场不敏感;相对于高层来说,对低层风场、湿度场更为敏感。湿度场、温度场高低空配置对降水雨量和范围预报影响较大;对流层低层切变线的辐合作用,高低空急流配置及所维持的强上升运动,低层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是这次暴雨的发生发展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分析 改进的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 初始场 敏感试验
下载PDF
利用单一的和集合的方法预告区域预报技巧
9
作者 LANCE M.LESLIE GREG J.HOLLAND 史凤苓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5-42,共8页
本文利用平均海平面气压的模式预报误差(MFE)的3个预告因子研究了预告澳大利亚有限区域模式36小时预报技巧的可能。两个预告因子使用单一预报:其中1个以对于初始分析和预报的MFE的统计回归为基础;另1个因子利用了预报的持续性程度。第3... 本文利用平均海平面气压的模式预报误差(MFE)的3个预告因子研究了预告澳大利亚有限区域模式36小时预报技巧的可能。两个预告因子使用单一预报:其中1个以对于初始分析和预报的MFE的统计回归为基础;另1个因子利用了预报的持续性程度。第3个因子应用了与其它NWP中心的预报集合偏差。根据5个月的逐日36小时预报,发现了上述预告因子与MFE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8、0.18和0.40。用最佳线性方法把上述3个因子组合后与MFE的相关系数增加到0.71。用两个月的独立资料集进一步对组合因子进行试验,得出的相关系数是0.67。因此,把这种方法应用于独立的和非独立的资料中,可以解释MFE方差的近50%。这证明了这种方法对于在总体上鉴别模式预报好坏有业务应用价值。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实例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些预告因子在整个预报区域中可以相当好地鉴别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预报 有限区域模式 模式预报 预报区 资料集 海平面气压 可预报性 预报误差 相关系数 数值天气预报
下载PDF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立凤 查石祥 张铭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0-128,共9页
本文利用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MM4对一次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用该模式预报的形势场与实况较一致,预报的暴雨强度、位置也与实况相近。此外由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可知,该暴雨强度对地形、辐射和下垫面过程比较敏感。
关键词 暴雨 华南地区 有限区域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个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修改了的郭型积云参数化方案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伯民 钱正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利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有限区域模式和1979年6—7月的FGGEⅢb级资料,首先检验了原修改了的郭型积云参数化方案(下称原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预报效果。然后根据其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地区积云活动的特点,应用修改了的Krishnamurti多元... 本文利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有限区域模式和1979年6—7月的FGGEⅢb级资料,首先检验了原修改了的郭型积云参数化方案(下称原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预报效果。然后根据其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地区积云活动的特点,应用修改了的Krishnamurti多元回归方法,考虑中尺度水汽辐合,由该地区的散度、层结稳定度拟合了增湿系数b和中尺度水汽辐合参数η(下称新方案)。最后用新方案作了9例24小时预报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原方案在高原地区的降水预报明显偏大;而新方案改进了高原和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及形势场的预报。同时,高原地区的增湿系数b和对流加热、增湿垂直廓线也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云参数化 多元回归 有限区域模式 潜热 水汽交换
下载PDF
亚洲地区云量参数化的对比试验及云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钱正安 刘明 衣育红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0-59,共10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亚洲地区气候云量及相对湿度的分布事实。然后,利用一有限区域模式,1979年FGGE资料和我们综合的实测云量资料等,对选用或修改了的6种云量诊断方案,就1979年冬、春及夏季的4次个例进行了对比试验。最后还针对四川‘81.7’... 本文首先分析了亚洲地区气候云量及相对湿度的分布事实。然后,利用一有限区域模式,1979年FGGE资料和我们综合的实测云量资料等,对选用或修改了的6种云量诊断方案,就1979年冬、春及夏季的4次个例进行了对比试验。最后还针对四川‘81.7’特大暴雨个例,按有无云两种方案,作了48小时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6种云量诊断方案中,以考虑了亚洲地区特点的ECMWF修正方案和气候云量修正方案对云区及云量的诊断效果最好。另外,云的影响对大范围短期预报虽不重要;但可对局部地区的短期天气变化有一定影响。即模式云量增加后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升高,抑制陆上对流发展,预报的降水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地区 云量参数化 云量预报 相对湿度 辐射效应 有限区域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定量降水数值预报试验及业务化应用评估 被引量:5
13
作者 钟晓平 卿清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7-175,共9页
该文运用LASG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川、渝两省市进行了定量、定点降水预报的数值模拟敏感性研究和准业务化试验 ,并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规定对结果进行了评估。经过对比分析发现 :低纬度的天气系统与其活动特性 ... 该文运用LASG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川、渝两省市进行了定量、定点降水预报的数值模拟敏感性研究和准业务化试验 ,并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规定对结果进行了评估。经过对比分析发现 :低纬度的天气系统与其活动特性 ,对该地区定量、定点降水数值预报有着重要影响 ;同样的物理过程和地形影响处理方式在不同的天气过程中对降水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可选用适当的客观分析方法 ,通过强调距格点最近的站点的影响来尽量保持高、低值系统的极值 ,从而改进预报效果。准业务化试验结果表明 :LASGη坐标模式以其比较完善的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处理方法在这个地形复杂、天气系统多变的区域内可获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特别是晴雨预报可获得较高的TS评分 ,并能对某些客观预报难度较大的天气过程做出较好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Η坐标 有限区域模式 定量降水数值预报 客观分析 业务化试验
下载PDF
我所数值预报和气候模拟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正安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5-305,共11页
回顾了从60 年代中期以来,我所开展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1964 ~1972 年间的地转模式阶段;1973 ~1986 年间的四个原始方程模式的发展阶段;以及1987 年后至今的模式业务化及全所广泛开展... 回顾了从60 年代中期以来,我所开展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1964 ~1972 年间的地转模式阶段;1973 ~1986 年间的四个原始方程模式的发展阶段;以及1987 年后至今的模式业务化及全所广泛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阶段。总结了这三个阶段中的主要研究活动和进展,也提出了今后我所进一步开展数值预报和气候模拟研究的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 有限区域模式 气候模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对建立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双溪 罗树如 《气象与减灾研究》 1997年第2期1-4,共4页
关键词 数值预报产品 业务流程 数值预报模式 天气预报 预报员 国家气象中心 人机交互 气象信息 有限区域模式 水平分辨率
下载PDF
岛屿地形和对流凝结潜热对登陆台风“黄蜂”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金南 万齐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81-87,共7页
采用广州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以登陆台风“黄蜂”(0214号)为例,研究海南岛屿地形和对流凝结潜热对登陆台风“黄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黄蜂”从海南岛东侧附近经过时,海南岛屿地形对登陆台风“黄蜂”的移动路径影响不明显,但是... 采用广州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以登陆台风“黄蜂”(0214号)为例,研究海南岛屿地形和对流凝结潜热对登陆台风“黄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黄蜂”从海南岛东侧附近经过时,海南岛屿地形对登陆台风“黄蜂”的移动路径影响不明显,但是对海南岛附近的降水有明显影响,模式中有无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对台风“黄蜂”的移动路径和降水等均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和对流凝结潜热 登陆台风“黄蜂” 有限区域数值模式
下载PDF
一次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焕珍 《天津航海》 2002年第3期47-48,F003,共3页
本文选取2000年7月16日-7月17日发生在天津塘沽的一次暴雨过程采用MM4有限区域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在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应用Q矢量理论进行诊断分析。
关键词 暴雨 诊断分析 Q矢量 数值模拟 MM4有限区域模式 航海气象学
下载PDF
东亚沿海气旋生成的数值个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受钧 LorenzoDell'Osso 刘振隆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5-43,共9页
本文用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有限区域模式,对潜热释放和地面感热通量在一个东亚沿海气旋生成个例中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在包括所有物理过程的对照试验中,气旋的迅速发展同观测的结果类似。在无潜热反馈的试验中,当高空短... 本文用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有限区域模式,对潜热释放和地面感热通量在一个东亚沿海气旋生成个例中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在包括所有物理过程的对照试验中,气旋的迅速发展同观测的结果类似。在无潜热反馈的试验中,当高空短波槽接近位于沿海的地面倒槽时,仅出现一个浅低区,但未出现进一步发展。这样我们可认为,这些物理过程的反馈促使斜压的强迫作用加强。在对照试验中,很好地模拟了大发展以前的一支越来越不平衡的副热带急流、一支非地转的低空急流和伴生的垂直逆环流,但在“干”试验(无潜热加热)中,它们未被模拟出来。潜热加热对加强急流环流和诸系统内的垂直耦合具有深刻影响。这看来促进了沿海迅速的气旋生成。感热加热对地面发展的影响约占18%。它有助于在沿海900百帕以下建立一个位温对比。当无感热加热时,模式潜热释放减少。无感热和潜热加热的试验结果表明,感热加热的影响部分地是通过湿过程而不是直接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生成 感热 气旋发展 有限区域模式 中期天气预报 强迫作用 斜压 位温 ECMWF 暖脊
下载PDF
应用气象学报 第1卷 目录
19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49-454,共6页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中尺度系统 有限区域模式 对流云团 预报试验 数值模拟试验 大暴雨过程 陶诗言 数值试验 环境场
下载PDF
短期预报中外推方法的使用范围
20
作者 李立 《沙漠与绿洲气象》 1990年第5期45-46,共2页
1.线性外推给出趋势预报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用线性外推方法,即假定由最新分析所得的线性趋势是连续的.图1 a是影响某些预报量(即气象要素)的某种天气过程的一般性图解.在此无固定的时间尺度.线性外推的局限性明显地随时间增加,且其界限... 1.线性外推给出趋势预报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用线性外推方法,即假定由最新分析所得的线性趋势是连续的.图1 a是影响某些预报量(即气象要素)的某种天气过程的一般性图解.在此无固定的时间尺度.线性外推的局限性明显地随时间增加,且其界限是最终获得可用预报所必须考虑的(图1 b).有效线性外推的时段对同一类天气过程的不同问题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过程 短期预报 外推方法 预报量 趋势预报 线性趋势 有限区域模式 粗虚线 天气尺度 时间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