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7篇文章
< 1 2 2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个崛起”与朦胧诗理论现代性的三种指向
1
作者 许永宁 《江汉学术》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三个崛起”的诗歌理论为朦胧诗的出现进行鼓与呼的同时,也彰显了一种繁复的现代性指向,那就是在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思想的先锋上承续五四反传统的余脉,表现了青年性和审美的特点。进而在诗歌研究的内部呈现了从五四以来的“个人—人民... “三个崛起”的诗歌理论为朦胧诗的出现进行鼓与呼的同时,也彰显了一种繁复的现代性指向,那就是在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思想的先锋上承续五四反传统的余脉,表现了青年性和审美的特点。进而在诗歌研究的内部呈现了从五四以来的“个人—人民—自我”的观念流变,“自我”成为这一时期朦胧诗的核心特质。最后,“三个崛起”从历史的、审美的和现实的维度给出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崛起的理论指向,是论战学理性的表现,也是理性精神的再一次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朦胧诗理论 三个崛起 现代性 青年性 自我性 学理性
下载PDF
从朦胧诗的语法特征到文学性的实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永强 邓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125,共7页
文学性是诗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朦胧诗作为中国新诗的代表之一,其文学性的阐释还不够深入。认知语法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学范式,其语法本身有意义、语法选择体现思维选择的基本理念,可以为朦胧诗文学性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即从... 文学性是诗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朦胧诗作为中国新诗的代表之一,其文学性的阐释还不够深入。认知语法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学范式,其语法本身有意义、语法选择体现思维选择的基本理念,可以为朦胧诗文学性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即从诗歌语言的特征入手,探讨其意义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概念化和哲学意蕴这两个层面进行朦胧诗文学性的解读。这样的研究理路的优势在于能够发现以往朦胧诗研究没有发现的问题,同时可以对曾经解释不十分明晰的问题提供基于认知科学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认知语法 朦胧诗的语法特征 朦胧诗的文学性
下载PDF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景鹏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4-87,144,共4页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看似简明、通俗,却依旧延续了作者本人一贯的朦胧风格。在情感主旨上,到底是思亲,还是怀友,一直纷纭扰攘,难以定论;在意境营造上,现实与想象的不断交织,意象、心理的巧妙留白,使整首诗烟雨迷蒙、忽...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看似简明、通俗,却依旧延续了作者本人一贯的朦胧风格。在情感主旨上,到底是思亲,还是怀友,一直纷纭扰攘,难以定论;在意境营造上,现实与想象的不断交织,意象、心理的巧妙留白,使整首诗烟雨迷蒙、忽明忽暗,读来不免有雾里看花、夜间行船之感。这种审美效果的朦胧,使《夜雨寄北》缊含了丰富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雨寄北》 朦胧 情感朦胧 意境朦胧
下载PDF
论“朦胧诗”尴尬的“戏剧性”——以诗歌文本外部为中心
4
作者 陈国元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7-182,共6页
"朦胧诗"以其文本内部语言形式及内蕴价值对"十七年"文学的颠覆性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但从文本外部观照该诗派,它由始至终存在尴尬的"戏剧性",即具有荒诞意味的朦胧性:各家对其起始时间各执一... "朦胧诗"以其文本内部语言形式及内蕴价值对"十七年"文学的颠覆性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但从文本外部观照该诗派,它由始至终存在尴尬的"戏剧性",即具有荒诞意味的朦胧性:各家对其起始时间各执一词,该群体组成人员名单难以确定,甚至"朦胧诗"的称呼来自反对者言论;生死存亡于朦胧诗论争和国家正式出版物的推崇与否定的夹缝中;最主要的诗学特征成为"第三代"进攻的目标,更具悖论性的是,在朦胧诗人内部以诗歌和诗论的形式产生了诗学裂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戏剧性” 朦胧诗命名 朦胧诗论争 《诗刊》 “第三代”
下载PDF
刍议米氏云山和印象派的朦胧之美
5
作者 赵潇雯 陈祥云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2期145-147,共3页
朦胧美是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以我国宋代的米家山水和19世纪欧洲印象派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绘画语言和意蕴表达两方面来比较其朦胧美感的共性和各自呈现的特点,从而使... 朦胧美是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以我国宋代的米家山水和19世纪欧洲印象派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绘画语言和意蕴表达两方面来比较其朦胧美感的共性和各自呈现的特点,从而使我们对中西方绘画有进一步的理解以及对朦胧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家山水 印象派 朦胧 绘画语言 意蕴
下载PDF
《诗探索》与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
6
作者 卢笑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6,共8页
《诗探索》是新时期诗学场域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理论刊物。在“朦胧诗”论争中,《诗探索》以其全面把握诗坛的宏观视角、坚定的诗学立场,对当时的诗坛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审视、反思与纠偏,对论争中出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批判等不良倾向... 《诗探索》是新时期诗学场域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理论刊物。在“朦胧诗”论争中,《诗探索》以其全面把握诗坛的宏观视角、坚定的诗学立场,对当时的诗坛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审视、反思与纠偏,对论争中出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批判等不良倾向进行了抵制,较好地维护了新时期正常诗歌批评的开展。在诗学观念层面,《诗探索》由于摒弃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观念,在“自我与时代”等论争中重要命题的回答上,呈现出较为稳健的态度,既肯定“小我”,也强调了“时代”的重要性,既重视诗歌的艺术性,也并未放弃对文学功利性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探索》 朦胧诗”论争 诗学立场
下载PDF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的三维解析
7
作者 孙健男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69-71,共3页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诗坛出现的两个重要诗歌流派,在诞生的时间、活动地域、创作主体及诗歌审美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个性,给受众带来了不同的美感体验。从流派特征、审美特征、代表诗人的作品进行三维解读,把握朦胧...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诗坛出现的两个重要诗歌流派,在诞生的时间、活动地域、创作主体及诗歌审美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个性,给受众带来了不同的美感体验。从流派特征、审美特征、代表诗人的作品进行三维解读,把握朦胧诗和第三代诗的不同审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第三代诗 三维 解析
下载PDF
“意象光”与朦胧诗——田黎明绘画艺术探析
8
作者 聂亚茹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2期28-30,共3页
探究水墨人物画家田黎明的绘画艺术风格,对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梳理有关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文献,将其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平面性的“意象光”、光斑下的色墨交融、自然精神下的朦胧意境,并结合具体绘画作... 探究水墨人物画家田黎明的绘画艺术风格,对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梳理有关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文献,将其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平面性的“意象光”、光斑下的色墨交融、自然精神下的朦胧意境,并结合具体绘画作品,分析田黎明如何将光影元素转化为独特的绘画表现语言,从而创作出自然精神下具有朦胧意境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黎明 意象光 朦胧 水墨人物画
下载PDF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9
作者 朱自清 《初中生辅导》 2024年第20期1-1,共1页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分之一 海棠花 海棠红 睡美人 朦胧 帘子
下载PDF
新日本画运动中朦胧体绘画风格的形成初探
10
作者 强灏 《书画世界》 2024年第3期75-77,共3页
朦胧体产生于日本的明治时期,深受东西方艺术影响,既融入了西方的写实技法,又体现了日本绘画的传统美学,是新日本画运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对朦胧体的关注似乎主要集中在其技法的探讨上,尚未广泛地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风格... 朦胧体产生于日本的明治时期,深受东西方艺术影响,既融入了西方的写实技法,又体现了日本绘画的传统美学,是新日本画运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对朦胧体的关注似乎主要集中在其技法的探讨上,尚未广泛地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故本文将围绕朦胧体,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并阐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冈仓天心在其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及初步探索代表画家横山大观与菱田春草的作品中典型性的风格表现。此外,本文还从多角度论述了朦胧体的概念形成及其在当时的社会评价,旨在为研究朦胧体绘画风格奠定基础并提供视角,促进中日绘画风格的相互借鉴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日本画运动 朦胧 绘画风格 冈仓天心 横山大观 菱田春草
下载PDF
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和理由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清华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5期33-39,共7页
90年代以来,随着许多史料的发掘呈现,"朦胧诗"的时空边界构成有了持续的扩展,在时间上追溯到了60年代,在成员构成方面也有了重要的发现和扩大。随着当代诗歌历史的演变,有些问题必须予以重新探讨和廓清。
关键词 朦胧诗” 朦胧诗人” 时空边界 成员构成
下载PDF
三十年来朦胧诗选本研究——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建华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60-65,共6页
从1985年最早的朦胧诗选本——阎月君等《朦胧诗选》问世,迄今已三十余年,以朦胧诗整体为观照的公开发行的选本计有九种。阎月君本在前二十年最为流行,对当代诗歌的传播厥功至伟。而2004年出版的洪子诚本以高屋建瓴之势后来居上,成为之... 从1985年最早的朦胧诗选本——阎月君等《朦胧诗选》问世,迄今已三十余年,以朦胧诗整体为观照的公开发行的选本计有九种。阎月君本在前二十年最为流行,对当代诗歌的传播厥功至伟。而2004年出版的洪子诚本以高屋建瓴之势后来居上,成为之后选本的重要凭借。九种选本在时间上跨度近三十年,是一部简约的朦胧诗小史。通过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朦胧诗五人"的出现和定型及芒克、多多在诗坛地位的崛起。同时,在诗歌经典化的过程中,更能发现影响诗歌审美的外部因素及对其评价的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选本 朦胧诗五人 经典化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论争 被引量:1
13
作者 晋海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61-66,共6页
"文革"之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最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朦胧诗"是其典型代表。但是,"文革记忆"使得新文学观念在产生之初就携带了相当多的主观情... "文革"之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最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朦胧诗"是其典型代表。但是,"文革记忆"使得新文学观念在产生之初就携带了相当多的主观情绪,并使"朦胧诗"在社会上引起争论。不过,这场争论的实质并不指向"朦胧诗"本身,却因对各自立场的坚守,使得双方在思维方式上并未有质的变化。最后,以这场论争为媒介,意在完成对"本质不变论"的历史批判。一是"朦胧诗"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而不是某种观念的衍生物;二是对"朦胧诗"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方向性地位的刻意强调也似乎有不妥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朦胧诗论争 文学观念 同构 本质化
下载PDF
论后朦胧诗的语言革命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晓非 《学术探索》 1999年第4期89-91,共3页
关键词 朦胧 朦胧诗人 诗歌观念 日常语言 大雁塔 生活流 “纯诗” 语言革命 冷抒情 现代主义诗歌
下载PDF
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平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7-22,共6页
伴随着长达五六年的论争 ,朦胧诗由自发的艺术探索演变成自觉的诗歌运动 ,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其不断涌现出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 ,对整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朦胧诗作为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先锋诗派” ,在得到大众许... 伴随着长达五六年的论争 ,朦胧诗由自发的艺术探索演变成自觉的诗歌运动 ,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其不断涌现出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 ,对整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朦胧诗作为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先锋诗派” ,在得到大众许可之后 ,必然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 朦胧 新生代 朦胧 第三代
下载PDF
论朦胧诗的“朦胧性”及其语言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敬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8-55,共8页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意味着文学研究要建基于语言的形式分析。就朦胧诗而言,"朦胧性"的根源是语言的审美复活,这一特点被作家充分认识并娴熟运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朦胧诗人具体的语言策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疏...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意味着文学研究要建基于语言的形式分析。就朦胧诗而言,"朦胧性"的根源是语言的审美复活,这一特点被作家充分认识并娴熟运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朦胧诗人具体的语言策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疏离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原有任意性关系,然后再予以重组,造成了诗歌意义的不确定;其次是以"言"绘"象","象化"的语言延缓甚至阻断了言意的通达过程,加重了诗歌的朦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朦胧 语言 语象
下载PDF
含蓄美与“朦胧”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秀通 《文艺研究》 1983年第4期86-92,共7页
这几年,我国诗坛上涌现出一批“朦胧诗”。这种“朦胧”色彩,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其他的艺术形式方面。赞赏者颂之为“朦胧美”,是“冲决固有的”传统美学观念后“新的崛起”;反对者称之为“
关键词 含蓄美 朦胧 朦胧 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 审美经验 朦胧诗” 艺术美 适度性 曲折性
下载PDF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文俊 高彩玉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8-70,共3页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
关键词 朦胧 内心世界 陌生化 朦胧
下载PDF
从朦胧诗潮看艺术对生命的表现
19
作者 韩仰熙 王凤芝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5-17,共3页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同构的,源于生命、尊重生命才是一切写作的基本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朦胧诗潮 生命 艺术
下载PDF
历史需要沉淀——论朦胧诗 被引量:1
20
作者 葛乃福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朦胧诗是我国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 ,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 ,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 ,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 ,诸如“朦胧诗表现‘... 朦胧诗是我国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 ,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 ,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 ,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 ,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 ,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 ,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 ,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 ,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 朦胧 现代主义诗潮 诗歌 文学评论 新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