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个崛起”与朦胧诗理论现代性的三种指向 |
许永宁
|
《江汉学术》
|
2024 |
0 |
|
2
|
从朦胧诗的语法特征到文学性的实现 |
吴永强
邓忠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3
|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
孙景鹏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4
|
|
4
|
论“朦胧诗”尴尬的“戏剧性”——以诗歌文本外部为中心 |
陈国元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5
|
刍议米氏云山和印象派的朦胧之美 |
赵潇雯
陈祥云
|
《收藏与投资》
|
2024 |
0 |
|
6
|
《诗探索》与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 |
卢笑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的三维解析 |
孙健男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8
|
“意象光”与朦胧诗——田黎明绘画艺术探析 |
聂亚茹
|
《美术教育研究》
|
2024 |
0 |
|
9
|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
朱自清
|
《初中生辅导》
|
2024 |
0 |
|
10
|
新日本画运动中朦胧体绘画风格的形成初探 |
强灏
|
《书画世界》
|
2024 |
0 |
|
11
|
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和理由 |
张清华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19
|
|
12
|
三十年来朦胧诗选本研究——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中心的考察 |
李建华
|
《许昌学院学报》
CAS
|
2017 |
2
|
|
13
|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论争 |
晋海学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4
|
论后朦胧诗的语言革命 |
罗晓非
|
《学术探索》
|
1999 |
1
|
|
15
|
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述 |
李平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16
|
论朦胧诗的“朦胧性”及其语言策略 |
赵敬鹏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7
|
含蓄美与“朦胧” |
潘秀通
|
《文艺研究》
|
1983 |
2
|
|
18
|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
陈文俊
高彩玉
|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9
|
从朦胧诗潮看艺术对生命的表现 |
韩仰熙
王凤芝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20
|
历史需要沉淀——论朦胧诗 |
葛乃福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