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公”到“私”:中国当代文学女性形象之变迁——以《李双双小传》《人到中年》与《杜拉拉升职记》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6-52,共7页
在李准《李双双小传》、谌容《人到中年》与李可《杜拉拉升职记》三部作品中,李双双、陆文婷、杜拉拉三位女性处在时代社会中心,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她们都无一例外地拼命工作着。在今天看来,她们的命运与性格是社会的缩影:从计划经济走... 在李准《李双双小传》、谌容《人到中年》与李可《杜拉拉升职记》三部作品中,李双双、陆文婷、杜拉拉三位女性处在时代社会中心,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她们都无一例外地拼命工作着。在今天看来,她们的命运与性格是社会的缩影: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女性之命运变迁与写照。论文尝试从社会时代背景、国家与个体的关系、女性解放的历程等角度来理解以她们为代表的当代文学女性形象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双双小传 《人到中年》 《杜拉拉升职记》 女性形象 时代变迁
下载PDF
《李双双小传》和《玉米》中女性命运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9-101,共3页
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和毕飞宇的《玉米》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当中。两者均以女性人生为主要言说对象。对女性命运的书写表现了两位作家对现实的某种关注。前者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在“妇女解放”的呼声中农村劳动妇女的新貌,后者以“文... 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和毕飞宇的《玉米》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当中。两者均以女性人生为主要言说对象。对女性命运的书写表现了两位作家对现实的某种关注。前者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在“妇女解放”的呼声中农村劳动妇女的新貌,后者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对中国女性命运进行历史的反思。尽管他们都站在男性性别立场,但在不同审美观、女性观的规约下,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双双小传 《玉米》 女性 历史境遇 女性解放
下载PDF
论李准《李双双小传》的话语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常世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8-180,共3页
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蕴涵着相互纠结的政治话语和性别话语。政治话语是显在的,它统摄性别话语;而性别话语则是潜隐的,它依附于政治话语,并以自身的鲜活和生动为干涩枯燥的政治话语提供必要的补充。这种话语策略使《李双双小传》成为一... 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蕴涵着相互纠结的政治话语和性别话语。政治话语是显在的,它统摄性别话语;而性别话语则是潜隐的,它依附于政治话语,并以自身的鲜活和生动为干涩枯燥的政治话语提供必要的补充。这种话语策略使《李双双小传》成为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色彩斑驳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准 李双双小传 话语策略
下载PDF
关于重评《李双双小传》 被引量:2
4
作者 吕萍 《丽水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67-72,共6页
《李双双小传》一发表(见1960年《人民文学》第3期),许多同志相继撰文推荐,语多赞扬。改编电影《李双双》后,影响更大,评价尤高。一时间,李双双的形象,可谓街谈巷议,家喻户晓。时隔二十余年,今天又当如何评析,报刊所载,见仁见智,本文亦... 《李双双小传》一发表(见1960年《人民文学》第3期),许多同志相继撰文推荐,语多赞扬。改编电影《李双双》后,影响更大,评价尤高。一时间,李双双的形象,可谓街谈巷议,家喻户晓。时隔二十余年,今天又当如何评析,报刊所载,见仁见智,本文亦就此谈点意见。党中央在《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双双小传 艺术典型 李准 人物画廊 社会主义新人 《人民文学》 创作动机 生活道路 文学作品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下载PDF
从“跃出”到“回置”的新人——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剧本的版本变迁和思想变迁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帆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69,共12页
小说手稿、初刊本、初版本、通行本,剧本初刊本、通行本构成了“李双双”小说与电影的版本系列。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分别形成于政治激进期与调整期。电影改编是李准释放小说的积极要素、修正其不尽人意之处的契机。而... 小说手稿、初刊本、初版本、通行本,剧本初刊本、通行本构成了“李双双”小说与电影的版本系列。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分别形成于政治激进期与调整期。电影改编是李准释放小说的积极要素、修正其不尽人意之处的契机。而改编过程激发的新认识,又促使他重新审视、修改小说。因此,不同版本的小说与电影之间,构成了理解的参照。通过改写喜旺的转变逻辑,李准重新规划了故事的意义走向,以回应1960年代初期集体生产的历史课题。同时,这些修改与改编,也蕴含着作者对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公”的反思。这一反思集中体现在他对李双双性格色彩和成长方式的重新设计上。仅凭“大公无私”的一般性概括可能会遮蔽上述过程所包含的实际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双双小传 电影《李双双 版本变迁 转变逻辑
下载PDF
再造妇女:《李双双小传》与20世纪50年代女性解放的可能与限度
6
作者 刘婧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226-243,309,310,共20页
在20世纪50年代女性解放的论域内,《李双双小传》具有无可回避的典型性与症候性。本文从既往研究鲜少论及的推进“李双双”之名首次在公共空间被称呼的发起者入手,重解“李双双”的命名逻辑及与之关联的主体性生成问题,进而提出“女性... 在20世纪50年代女性解放的论域内,《李双双小传》具有无可回避的典型性与症候性。本文从既往研究鲜少论及的推进“李双双”之名首次在公共空间被称呼的发起者入手,重解“李双双”的命名逻辑及与之关联的主体性生成问题,进而提出“女性共同体伦理”和“情感势能”两个概念,并分析集体化时期二者分别关涉的基于性别经验和伦理转化的共同体建构以及两性/家庭政治改造中的情感因素等问题。作为一种“足够好的解放”,“李双双”式的经验有其启示,也自然有其限度,值得更多的反思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双双小传 女性解放 女性共同体伦理 情感势能
下载PDF
一个“红色女人”的浪漫主义想象——论李凖的小说《李双双小传》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正红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6-99,共4页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想象 女性话语权 小说 李凖 历史发展规律 李双双小传
原文传递
“集体”场域中的“个体”与性别——以《李双双小传》为个案 被引量:6
8
作者 郭丽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6,6,共5页
从1953年发表《不能走那条路》开始,对于农村问题的思索,一直是李准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之一,1959年3月发表的《李双双小传》不仅呼应了当时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延续了其对农村社会分层、家庭变化的思考,而且引入了"妇... 从1953年发表《不能走那条路》开始,对于农村问题的思索,一直是李准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之一,1959年3月发表的《李双双小传》不仅呼应了当时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延续了其对农村社会分层、家庭变化的思考,而且引入了"妇女"的维度,着重考察了农村妇女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变化。在今天"集体"越来越丧失了其在规训"个体"与"性别"上影响力的语境下,如何来看待20世纪50年代"集体"场域中的"个体"和性别,显然是具有当下针对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双双小传 不能走那条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 李准 社会分层 文学创作 宋老定 小说叙事 人民公社运动 西方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落后之尘与善良之光——《李双双小传》中孙喜旺形象意蕴探寻
9
作者 秦越 吕东亮 《郑州师范教育》 2018年第6期69-73,共5页
《李双双小传》中的孙喜旺,相较于李准作品中的其他中间人物形象,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以及生活的丰富性,既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性别政治敏锐的思考,也体现了作者别具幽怀的政治诉求和文化理想。
关键词 李双双小传 孙喜旺 中间人物形象 性别政治 文化理想
原文传递
论新文学中的乡土文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荪 黎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4期46-51,共6页
五四迄今,近70年的中国文学,广袤的农村与平凡的农民也许是作家们最为瞩目的中心。以乡土为题材、以农民为对象的文学创作,是吸引作家、尤其是大作家,产生作品、尤其是大作品最多、收获最丰硕的领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文学... 五四迄今,近70年的中国文学,广袤的农村与平凡的农民也许是作家们最为瞩目的中心。以乡土为题材、以农民为对象的文学创作,是吸引作家、尤其是大作家,产生作品、尤其是大作品最多、收获最丰硕的领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乡土文学” 李双双小传 武耕新 朱老忠 郭全海 农村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不能走那条路 王安忆
下载PDF
谐趣动感的乡村别调——评姚剧《女儿大了,桃花开了》
11
作者 丁西 《文化艺术研究》 2002年第6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姚剧 扮演者 现代题材 艺术剧院 杨青 聪明误 象征意味 现代语境 李双双小传 现代文明
下载PDF
当代文学教材的新建树——《新中国文学》读后
12
作者 颜钊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91-92,共2页
近谈唐敏同志和姚承宪同志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益良多,撰成此文,作一介绍。新中国文学,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产生,它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学。
关键词 新中国文学 文学教材 李双双小传 文艺思潮 陕西人民出版社 革命作家 唐敏 《平凡的世界》 《创业史》 “寻根文学”
下载PDF
有关文艺反映生活本质的几个问题——评王若望同志的一个论点
13
作者 马玉田 《学习与研究(北京)》 1981年第5期26-30,共5页
王若望同志在今年《十月》第一期上,发表了《“步步设防”续篇》的文章,旨在“批倒”一些理论,给“越走越窄”、“荆棘丛生”的文艺创作,开辟一条宽广平坦的大道。被王若望同志批判的理论中。
关键词 王若 生活本质 《十月》 社会主义文学 李双双小传 现实生活 耕云记 《北京文学》 资产阶级政治 李淮
下载PDF
创作水平与政策观念
14
作者 赵捷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41-44,共4页
神州大地在发生着旋转乾坤的变化,到处响彻改革的声浪,洋溢创造的热情,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新的人物,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新的风格,新的生活内容,新的精神境界,新的心理状态与新的行为方式在不断涌现。
关键词 现实生活 人物形象 政策观念 不仅仅是留恋 农村经济政策 李双双小传 不能走那条路 行为方式 《山乡巨变》 郭振山
下载PDF
我是如何进行“当代文学”教学的
15
作者 钱觉民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140-148,共9页
中国当代文学是教育学院中文系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除了具有它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之外,还具有强烈的当代性与现实性,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评论的不断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是教育学院中文系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除了具有它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之外,还具有强烈的当代性与现实性,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评论的不断发展,对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文学史著作的不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史著作 文艺运动 重要基础课 社会主义文学 不能走那条路 毛泽东文艺思想 文艺创作 教育学院 李双双小传
下载PDF
两个“李双双”的半世姐妹情
16
作者 郭红敏 《党史纵横》 2012年第1期32-34,共3页
1958年,作家李准以河南林县宋家庄大队妇女队长刘凤仙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李双双小传》。作品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将小说改编后拍成了电影《李双双》。
关键词 李双双小传 姐妹情 电影制片厂 小说 上海 李准
原文传递
试谈茅盾对十七年短篇小说的评论
17
作者 周水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5期75-79,共5页
茅盾对我国当代十七年短篇小说的评论,是这位伟大作家、批评家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教益和启迪,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 茅盾早在二十年代即倡导文学“为人生”,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作家作品。随着历史的发展... 茅盾对我国当代十七年短篇小说的评论,是这位伟大作家、批评家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教益和启迪,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 茅盾早在二十年代即倡导文学“为人生”,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作家作品。随着历史的发展,他更认同了文学为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他及时把握了新时代对文学的新要求,明确指出:文学“要以艺术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改造千万人民,用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英雄气概去鼓舞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一句话,要通过文学作品给人民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这一标准出发,茅盾十分注意小说的倾向性与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人生” 陆文夫 茹志鹃 英雄气概 艺术分析 思想教育 李双双小传 人物塑造 林斤澜 沿波讨源
下载PDF
主题浅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志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979年第2期8-13,共6页
我们似乎经历过又一次冰川时期,办醒过来后,觅取普通的食物,掬饮常用的清水……尽管感到自己的命题浅陋,但还是想从最基本的入手,较客观地说明一点点问题。 一、“必也正名乎” 文学作品的主题,或称主题思想,各家诠释不同,主要的有两种... 我们似乎经历过又一次冰川时期,办醒过来后,觅取普通的食物,掬饮常用的清水……尽管感到自己的命题浅陋,但还是想从最基本的入手,较客观地说明一点点问题。 一、“必也正名乎” 文学作品的主题,或称主题思想,各家诠释不同,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是两种内涵不同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冰川时期 思想意义 重放的鲜花 《创业史》 第二次握手 李双双小传 《红日》 题材范围 一代风流
下载PDF
“激情年代”里的文学叙事——“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形式意蕴
19
作者 吴德利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3年第1期64-72,共9页
一、"激情年代"的形成:在文本叙述与历史境况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所造就的"激情年代"不仅是一种历史叙述,如那个年代对青年人的理想主义和革命崇高精神的教育,以及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所展开的一系列运... 一、"激情年代"的形成:在文本叙述与历史境况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所造就的"激情年代"不仅是一种历史叙述,如那个年代对青年人的理想主义和革命崇高精神的教育,以及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所展开的一系列运动;还是一种文学叙述,因为"红色经典"的产生,革命历史小说的主题风格和农村题材小说的新人塑造,以及政治抒情诗等等。更尤甚者,它还成为了今天被不断虚构的一种历史想象,面对当下大众文化传播中更多地复现"十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革命历史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 问题小说 战争生活 创作观念 茹志鹃 李双双小传 新人形象
原文传递
疼着与醉着:关于小说题材与语言的价值——评“原州区文学作品小辑”中的两篇小说
20
作者 钟正平 《六盘山》 2010年第1期62-64,70,共4页
早在新时期初期,文学就开始关注个人经验的表达了,这是新时期文坛崇尚个性尊重个体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没有个人经验的登堂入室,就不可能有30年来小说创作的乱花迷人景象。
关键词 小说题材 文学作品 生存状态 生死相许 我不知道 李双双小传 文眼 汪曾祺 艺术力量 爱情故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