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公”到“私”:中国当代文学女性形象之变迁——以《李双双小传》《人到中年》与《杜拉拉升职记》为中心 |
刘芳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2
|
|
2
|
《李双双小传》和《玉米》中女性命运的比较 |
赵月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3
|
论李准《李双双小传》的话语策略 |
常世举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4
|
关于重评《李双双小传》 |
吕萍
|
《丽水学院学报》
|
1984 |
2
|
|
5
|
从“跃出”到“回置”的新人——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剧本的版本变迁和思想变迁 |
梁帆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6
|
再造妇女:《李双双小传》与20世纪50年代女性解放的可能与限度 |
刘婧
|
《励耘学刊》
|
2023 |
0 |
|
7
|
一个“红色女人”的浪漫主义想象——论李凖的小说《李双双小传》 |
李正红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8
|
“集体”场域中的“个体”与性别——以《李双双小传》为个案 |
郭丽君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9
|
落后之尘与善良之光——《李双双小传》中孙喜旺形象意蕴探寻 |
秦越
吕东亮
|
《郑州师范教育》
|
2018 |
0 |
|
10
|
论新文学中的乡土文学 |
孙荪
黎辉
|
《许昌学院学报》
CAS
|
1989 |
1
|
|
11
|
谐趣动感的乡村别调——评姚剧《女儿大了,桃花开了》 |
丁西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2 |
0 |
|
12
|
当代文学教材的新建树——《新中国文学》读后 |
颜钊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3 |
0 |
|
13
|
有关文艺反映生活本质的几个问题——评王若望同志的一个论点 |
马玉田
|
《学习与研究(北京)》
|
1981 |
0 |
|
14
|
创作水平与政策观念 |
赵捷
|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5
|
我是如何进行“当代文学”教学的 |
钱觉民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1986 |
0 |
|
16
|
两个“李双双”的半世姐妹情 |
郭红敏
|
《党史纵横》
|
2012 |
0 |
|
17
|
试谈茅盾对十七年短篇小说的评论 |
周水涛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 |
0 |
|
18
|
主题浅探 |
徐志祥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
1979 |
1
|
|
19
|
“激情年代”里的文学叙事——“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形式意蕴 |
吴德利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13 |
0 |
|
20
|
疼着与醉着:关于小说题材与语言的价值——评“原州区文学作品小辑”中的两篇小说 |
钟正平
|
《六盘山》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