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性秘仪·历史重构·艺术想象·精神拯救——希尔达·杜丽特尔“感性”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应雪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145,共8页
杜丽特尔虽身处现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但其卓越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实践却一直未能进入文学"正典",文学研究者对其艺术及思想的评论亦乏善可陈。文章回归杜丽特尔创作的起点,梳理其以女性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思维与创作体系;以杜... 杜丽特尔虽身处现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但其卓越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实践却一直未能进入文学"正典",文学研究者对其艺术及思想的评论亦乏善可陈。文章回归杜丽特尔创作的起点,梳理其以女性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思维与创作体系;以杜丽特尔的诗歌、文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感性秘仪、女性生命力与历史重构、超意识与艺术想象、艺术之美与精神拯救等问题的讨论,构筑其"感性"思想体系并挖掘其中与男性诗人迥异的"现代意识"。重启对杜丽特尔的研究,管窥现代诗歌嬗变中的不同观念及创作倾向,重塑现代诗坛的多元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丽特尔 感性思想 自然秘仪 历史重构 艺术想象 精神拯救
下载PDF
女性文学传统与现代意识:希尔达·杜丽特尔的“感性”诗学
2
作者 李应雪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7-144,共8页
杜丽特尔虽身处现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但其卓越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实践却一直未能进入文学"正典",文学研究者对其艺术及思想的评论亦乏善可陈。杜丽特尔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感性秘仪、女性生命力与历史重构、超意识与艺术想象、... 杜丽特尔虽身处现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但其卓越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实践却一直未能进入文学"正典",文学研究者对其艺术及思想的评论亦乏善可陈。杜丽特尔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感性秘仪、女性生命力与历史重构、超意识与艺术想象、艺术之美与精神拯救等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其"感性"思想体系并挖掘其中与男性诗人迥异的"现代意识"。重启对杜丽特尔的研究,可以看出现代诗歌嬗变中的不同观念及创作倾向,重塑现代诗坛的多元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丽特尔 感性思想 历史重构 艺术想象
原文传递
最红最红的玫瑰绽放了——从希尔达·杜丽特尔的诗歌中探究其痛苦的追求
3
作者 湛霞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3期142-143,共2页
希尔达·杜丽特尔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始终恪守意象派运动的信条,反对十九世纪诗歌的松散结构和诗外价值,坚持使用精确的语言来表现贴切达意的意象。由于所处的时代和本人的经历,杜丽特尔蒙受了挫折的痛苦,被严酷的现实所困扰... 希尔达·杜丽特尔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始终恪守意象派运动的信条,反对十九世纪诗歌的松散结构和诗外价值,坚持使用精确的语言来表现贴切达意的意象。由于所处的时代和本人的经历,杜丽特尔蒙受了挫折的痛苦,被严酷的现实所困扰。本文拟通过诗歌中的战争和爱情两个主题,来探寻诗歌背后所隐含的诗人的痛苦经历和对美好感情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丽特尔 意象派 诗歌
原文传递
杜丽特尔诗歌中的玫瑰意象
4
作者 高晶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7期46-47,共2页
杜丽特尔(H.D.)一生的诗作生涯都在使用玫瑰意象。本文试图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结构杜丽特尔关于玫瑰的一些诗歌,从而发现杜丽特尔诗中的玫瑰意象。
关键词 玫瑰 意象 杜丽特尔
原文传递
“我是蝶”——希尔达·杜丽特尔的诗
5
作者 董伯韬 《书城》 2020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一九三〇年,希尔达·杜丽特尔(H.D.)出演电影《边界》(Borderline)。在为电影所写的宣传册里,她这样描写自己饰演的角色阿斯特丽德(Astrid):"她远谪天涯却非逐客,她不偶于世却非零余者,她与他人无异却非泯然众人。她即是边界。... 一九三〇年,希尔达·杜丽特尔(H.D.)出演电影《边界》(Borderline)。在为电影所写的宣传册里,她这样描写自己饰演的角色阿斯特丽德(Astrid):"她远谪天涯却非逐客,她不偶于世却非零余者,她与他人无异却非泯然众人。她即是边界。"这段话仿若希尔达·杜丽特尔自己的写照。七十五年的人生里,她徜徉于种种边界,在时空的异域里寻觅灵魂的居所。希尔达·杜丽特尔一八八六年出生于美国宾州伯利恒,八岁随家人迁居费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余者 杜丽特尔 希尔达 宣传册 伯利恒
原文传递
庞德《诗稿与残篇》中的双重突破 被引量:1
6
作者 钱兆明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共11页
纳西文化虽为庞德《诗章》的一个亮点,却未见有人加以文化解读。庞德根据英译纳西经典与两位纳西文化圈内人的诠释,在《诗章》续篇《诗稿与残篇》中创作了纳西诗篇。这些诗篇将纳西经典中的殉情女子与离世的意象主义诗友杜丽特尔叠加,... 纳西文化虽为庞德《诗章》的一个亮点,却未见有人加以文化解读。庞德根据英译纳西经典与两位纳西文化圈内人的诠释,在《诗章》续篇《诗稿与残篇》中创作了纳西诗篇。这些诗篇将纳西经典中的殉情女子与离世的意象主义诗友杜丽特尔叠加,表达诗人对自己与杜丽特尔一起发动的意象主义运动的怀念。二战前后,庞德曾偏执儒学,舍弃意象主义。细读《诗稿与残篇》第110和112诗章,可以揭开庞德冲破儒学禁锢、关注纳西族礼仪、回归意象主义的背景,展示他文化视野和现代派风格的双重突破。晚年的庞德不仅尊重纳西文化,还借用其观念、意象,乃至象形字来创新意象主义-漩涡主义,抵制新兴的后现代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诗稿与残篇》 纳西文化 杜丽特尔 意象主义 漩涡主义 叠加隐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