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板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响应: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宏-微观构造解析
1
作者 张献河 黄建桦 +5 位作者 张波 李出安 王水石 侯照亮 刘佳宁 邱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23-3948,共26页
长度超过500km的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是东亚大陆边缘NE向走滑剪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该断裂系统是云开杂岩带的重要边界构造,但其变形特征、运动学和活动时间等仍存争议。宏-微观构造观测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 长度超过500km的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是东亚大陆边缘NE向走滑剪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该断裂系统是云开杂岩带的重要边界构造,但其变形特征、运动学和活动时间等仍存争议。宏-微观构造观测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右行走滑剪切运动。断裂带内,韧性、脆-韧性以及脆性构造均有出露,剪切带韧性面理主体向北西陡倾,发育近水平线理,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微观构造和石英CPOs组构特征分析表明,西南段为右行韧性走滑剪切,韧性变形温度约为400~500℃;剪切带向北东方向延伸,逐渐过渡为脆-韧性剪切带和脆性破裂带,剪切变形温度降低为350℃或200℃以下。断裂带内变形和未变形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和独居石U-(Th)-Pb年龄限定,右行走滑剪切开始或发生于227Ma或稍早,190~181Ma仍持续剪切;它比该带的左行走滑剪切活动事件(230~220Ma)稍晚或近同期,但早于华南大陆中-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事件(~180Ma),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斜俯冲诱发的区域E-W向伸展构造的时间基本吻合。结合东亚大陆边缘普遍发生的走滑剪切体系、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暗示东亚大陆的构造体制转换始于227Ma或~190Ma,从左行走滑剪切转换为右行走滑剪切,同时形成或诱发一系列NE向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再次活动。中生代华南陆内和板缘走滑剪切作用和走滑剪切运动学反转的发生,暗示华南由古特提斯构造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即板内走滑断裂活动和运动学转变是板缘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结果和快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剪切 运动学反转 中生代 吴川-四会断裂 华南板块 构造体制转换
下载PDF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量:146
2
作者 葛荣峰 张庆龙 +4 位作者 王良书 解国爱 徐士银 陈娟 王锡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95,共16页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和近NS向次级断裂,控制了基底构造格局、断陷盆地分布及其构造。断陷期可划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阶段,早期阶段受多方向平面式正断层控制发育堑—垒构造,具有双向纯剪伸展的特点,但NNE向拉伸更显著,可能是深部岩石圈拆沉引起热穹窿与基底断裂持续左旋走滑拉分的叠加;晚期阶段受低角度犁式正断层控制发育西断东超的复合半地堑,受控于近EW向单剪伸展机制,是区域性地壳伸展拆离与岩石圈减薄的结果。拗陷期大规模热沉降是对古太平洋构造域向东迁移的响应。白垩纪末期盆地受到NWW向脉冲式挤压而发生反转,可能与伊泽纳奇板块消亡、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这一转换过程中的地体拼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体制转换 郯庐断裂系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量:64
3
作者 宋传中 周涛发 +4 位作者 闫峻 任升莲 李加好 涂文传 张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835-284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特提斯、古亚洲、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复杂的转换过程,地壳活动频繁,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构造叠加强烈,并控制了区内的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1)印支晚期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具有俯冲带性...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特提斯、古亚洲、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复杂的转换过程,地壳活动频繁,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构造叠加强烈,并控制了区内的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1)印支晚期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具有俯冲带性质的襄樊-广济断裂带和先后具有左旋平移转换断层性质的郯庐断裂带产生。(2)燕山早期特提斯构造体制向古亚洲构造体制和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其一,晚侏罗世古亚洲构造体制近南北向挤压,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共轭剪切带。其二,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交古太平洋板块活动,NE向展布的华南板内构造形成。(3)燕山晚期脉动式伸展构造产生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晚白垩世-始新世长江中下游地区盆-岭构造形成。(4)喜马拉雅早期太平洋构造体制下近E-W向挤压作用,近S-N向展布的红色盆地发生反转,呈NE-SW向线状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 构造事件 主应力方向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北延及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0
4
作者 张庆龙 王良书 +3 位作者 解国爱 杜菊民 徐士银 胡旭芝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7-584,共8页
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 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现有如下5个阶段:(1)早、中侏罗世直到早白垩世时以拉张为主,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形成了独特的火山-湖相沉积盆地;(2)早白垩世末,为北西—南东向的压缩构造应力场,使盆地内的中、上侏罗统地层发生走向近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3)晚白垩世,为北东向左行剪切构造应力场,区内侏罗系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物发生褶皱,与上覆地层呈明显的不整合;(4)古近纪时为北西—南东向拉张构造应力场,日本海从古近纪开始逐渐拉开,直到新近纪完成现在的格局;(5)新近纪时又转换为挤压构造应力场,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使古近系沉积物发生轻微的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北段 构造体制转换 中新生代 盆地 拉张 挤压 剪切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32
5
作者 邓军 杨立强 +3 位作者 孙忠实 彭润民 陈学明 杜子图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7-403,共7页
基于成矿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 ,认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是地球科学跨世纪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进而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阐释其重要意义 ,指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 基于成矿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 ,认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是地球科学跨世纪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进而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阐释其重要意义 ,指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以构造演化、流体活动及区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不均一性为基础 ,通过变形 -流动高温高压实验及计算机数值模拟再现成矿作用过程和机理 ,解析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特征 ,揭示成矿界面时 -空演化规律 ,建立成矿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 -反馈耦合成矿的定量模型 .这是深化矿床成因认识的重要基础和实现科学找矿的有效途径 ,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流体多层循环 成矿动力学
下载PDF
从被动陆缘到主动陆缘——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盆地记录 被引量:17
6
作者 侯方辉 张训华 +3 位作者 李刚 李三忠 温珍河 李日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0-990,807,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平衡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分析了构造演化史和盆地充填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侏罗纪为基本不受断裂控制的大型拗陷盆地,在白垩纪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被动大陆边缘拗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岛弧隆升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西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阶段,最终奠定了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 中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的温度场效应及其耦合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7
作者 席先武 杨立强 +4 位作者 王岳军 邓军 林舸 王建平 雷小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55,共9页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岩浆底侵和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矿物质运移和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构造热体制转换可驱动深部流体活动 (大规模侧向运移或向上运动 ) ,导致壳幔物质活化 ,控制流体循环和水岩作用过程 ,形成热液矿床 ;(3)矿床 (体 )往往赋存于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由极大向极小转换的构造部位 (或时段 ) ,而其极大值和极小值区域 (或时段 )均不利于成矿 ;(4 )由于不同构造部位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场扰动的差异 ,其成矿效应明显不同 ,从而形成金属矿床的韵律性分带结构 ;(5 )这种空间上的分带结构可能反映了其成矿作用时间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和剥蚀程度的差异 ,印支期W Pb Zn或Sn和Cu矿的形成与中地壳片麻岩类岩石部分熔融关系密切 ,而燕山期Cu Au矿的形成主要与基性岩浆底侵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 ,并直接受控于该区中生代早期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这一认识可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温度场效应 耦合成矿效应 深部动力学 地壳 成矿物质 金属矿床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2
8
作者 孟令通 陈柏林 +4 位作者 王永 孙岳 吴玉 张文高 何江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307,共13页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7 Ma。阿北花岗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高SiO2(68.68%-72.83%)、高碱(Na2O+K2O=6.52%-7.91%,Na2O〉K2O)、准铝质(A/CNK≈1);2高Sr和LREE,低Y(〈10μg/g)和Yb(〈1μg/g);3高Sr/Y值(〉40);4非常弱甚至没有Eu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阿北花岗岩体形成于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其源区残留了大量的石榴子石而不含斜长石;同时,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440-420 Ma北阿尔金造山带中残留有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而在420 Ma之后发生了广泛的下地壳拆离与减薄。也就是说,北阿尔金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为440-420 Ma,伴随着阿北花岗岩体的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阿尔金造山带 早古生代 阿北花岗岩体 构造体制转换 下地壳部分熔融
下载PDF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 被引量:106
9
作者 张岳桥 廖昌珍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8-40,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叠加在华北古生代克拉通台地之上的中生代大型陆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改造阶段,区域构造体制经历了重大转换,在盆地周缘形成不同方向和不同样式的构造带。其中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时期的燕山运动... 鄂尔多斯盆地是叠加在华北古生代克拉通台地之上的中生代大型陆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改造阶段,区域构造体制经历了重大转换,在盆地周缘形成不同方向和不同样式的构造带。其中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时期的燕山运动主幕,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定型和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期构造变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挤压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早白垩世时期,对区域构造应力体制转换的响应,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弱引张构造环境,引张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南缘地带,六盘山古地堑发育。新生代时期,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形成一系列地堑盆地。晚中新世或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受到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向东构造挤出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六盘山褶皱带快速崛起,而在盆地的其他周边地带则发生引张变形和地块差异性升降。最后,笔者论述了不同构造应力体制下盆地的改造作用,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研究中的一些基础地质构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改造 晚中生代-新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10
作者 余心起 吴淦国 +4 位作者 张达 狄永军 臧文拴 张祥信 汪群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67-1174,共8页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早期以南岭东段闽西、赣南、粤北一带为构造域转换的交接带,此后可能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向北东方向浙闽沿海一带发展,于早白垩世全面完成转换过程;赣江断裂带和吴川-四会断裂带是南岭以北两大构造域的分界线。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挤压应力体制转换为伸展应力体制,并一直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至第三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中生代 古特提斯构造 太平洋构造 中国东南部 构造体制 转换作用 特提斯构造 吴川-四会断裂带 东西向构造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帮飞 邓军 +1 位作者 王庆飞 徐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1,15,共4页
构造体制转换在控制油气成藏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可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前者指构造体制转换使盆地构造应力场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于盖层岩系中发育各种形式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流体输运—定位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 构造体制转换在控制油气成藏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可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前者指构造体制转换使盆地构造应力场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于盖层岩系中发育各种形式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流体输运—定位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盆地内重新分布;而后者指构造体制转换引起盆地沉积场、温度场及化学场等变化,并最终控制油气生、运、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多板块相互作用是盆地大规模成藏作用发生的根本动力,它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样式;同时,致使盆地不同部位形成差异升降和反转构造2种不同的构造样式。盆地中部构造作用微弱地带形成差异升降,而盆地边缘构造作用强烈部位发育反转构造。受其控制,盆地中部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而盆地边缘则发育构造圈闭。抬升作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以及构造反转作用形成的断裂和裂隙系统,构成了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发生垂向和侧向运移,最终在反转构造上升盘或隆起与坳陷转换部位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多板块相互作用 反转构造 差异升降 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3
12
作者 韩立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72-74,98,共4页
研究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断裂组合特征,并对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和郯庐断裂带的活... 研究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断裂组合特征,并对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和郯庐断裂带的活动2种动力学背景,郯庐断裂在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由左旋到右旋的转变是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郯庐断裂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锆石对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构造体制转换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超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9-358,共20页
锆石是研究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矿物之一,它的U-Pb年龄结合其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成分是反演寄主岩石成因乃至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锆石矿物包裹体、微量元素、U-Pb同位素体系、Lu-Hf同位素、O同位素以及Si、Zr和Ti同位素这6... 锆石是研究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矿物之一,它的U-Pb年龄结合其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成分是反演寄主岩石成因乃至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锆石矿物包裹体、微量元素、U-Pb同位素体系、Lu-Hf同位素、O同位素以及Si、Zr和Ti同位素这6个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前人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了次生矿物包裹体可能产生的方式以及原生矿物包裹体对早期地壳成分的制约、S型花岗岩的增加和构造体制转换之间的关系、放射性Pb富集的机制及识别方法、Lu-Hf体系反映的克拉通稳定的机制以及原始O同位素的确定及其对早期地球水圈状态的制约等。上述研究成果说明锆石学是研究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构造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矿物包裹体 同位素 早期地壳 构造体制转换
下载PDF
东昆仑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地质意义
14
作者 姚磊 吕志成 +3 位作者 于晓飞 庞振山 李永胜 刘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41-1042,共2页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碰撞造山过程中,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前人已发表成果的基础上,利用Watson和Harrison(1983)的方法对该区三叠纪花岗质岩石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计算,并结...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碰撞造山过程中,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前人已发表成果的基础上,利用Watson和Harrison(1983)的方法对该区三叠纪花岗质岩石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计算,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三叠纪地球动力学背景开展了研究。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区内出露的金水口群白沙河组、蓟县系狼牙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饱和温度 锆石 中生代 饱和状态 风信子石 岛状硅酸盐矿物 构造体制转换 祁漫塔格地区 花岗质岩石 青海
下载PDF
吉黑东部晚古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来自佳木斯-兴凯地块的双增生杂岩及岛弧岩浆岩带的制约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功宇 周建波 +3 位作者 李皓东 陈卓 王红燕 王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43-2761,共19页
佳木斯-兴凯地块是吉黑东部地区至关重要的地质组成单元,其东缘和西缘分别平行对称分布着两条晚古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和中生代增生杂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闭合向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质记录。本文对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 佳木斯-兴凯地块是吉黑东部地区至关重要的地质组成单元,其东缘和西缘分别平行对称分布着两条晚古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和中生代增生杂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闭合向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质记录。本文对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吉黑高压带中的青龙村群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青龙村斜长角闪岩原岩为拉斑系列玄武岩,其原岩时代为~260Ma,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对佳木斯地块东缘和西缘分布的大量晚古生代岛弧岩浆岩以及增生杂岩的研究,本文识别出佳木斯-兴凯地块东、西缘的“双带双弧”结构。“双带”即东缘和西缘平行对称分布的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带和吉黑高压变质带,“双弧”则是东缘和西缘同样平行对称分布的早-中二叠世和中-晚二叠世岛弧岩浆岩带。通过对双带双弧的组成、形成时代以及构造背景的研究,进一步为吉黑东部地区晚古生代时期的古大洋构造体制转换提供新的证据,并重建了中亚造山带东缘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黑东部 晚古生代 古大洋构造体制转换 佳木斯-兴凯地块 双带双弧结构
下载PDF
扬子东南缘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研究——以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春花 闫全人 +4 位作者 陈辉明 向忠金 张旭 张福神 宛胜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5年第1期10-20,共11页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位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带的最西端,具有明显的东西向构造域与北东向构造域叠加特征,其在扬子东南缘(浙赣段)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流纹英安岩和边缘相碎斑熔岩锆石LA-ICP-MS U...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位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带的最西端,具有明显的东西向构造域与北东向构造域叠加特征,其在扬子东南缘(浙赣段)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流纹英安岩和边缘相碎斑熔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地质构造特征,认为相山火山盆地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强烈转换时间为133.87±0.76 Ma至132.01±0.7 Ma之间,可代表扬子东南缘(浙赣段)中生代构造体制强烈转换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侵入杂岩 锆石LA-ICP-MS定年 构造体制转换 相山火山盆地 江西
下载PDF
大别山核部石鼓尖同构造花岗岩的变形与侵位:对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的启示 被引量:6
17
作者 邓新 吴开彬 杨坤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81-1395,共15页
石鼓尖岩体位于大别山核部天堂寨地区,为片麻理化石英二长岩.岩体磁组构分析显示,磁面理主体倾向SE,倾角较大,85%采样点的倾角介于40°-90°之间,与岩体的片麻理产状一致.岩体磁线理在东南部走向为NWW-SEE向,在岩体中... 石鼓尖岩体位于大别山核部天堂寨地区,为片麻理化石英二长岩.岩体磁组构分析显示,磁面理主体倾向SE,倾角较大,85%采样点的倾角介于40°-90°之间,与岩体的片麻理产状一致.岩体磁线理在东南部走向为NWW-SEE向,在岩体中部和北部,磁线理走向皆为NE-SW向.在岩体中部,磁线理向SW倾伏,北部磁线理向NE倾伏,磁线理倾角中等.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介于1.065~1.532之间;形态参数丁介于0.005-0.694之间;弗林图解(F-L图解)显示髟值均小于1,磁组构分析表明岩体是在SE-NW向挤压应力环境下侵位.石英C轴组构分析表明,岩体受到SE.NW向挤压应力,变形温度在400~500℃之间.显微构造显示岩石具有接近固态的变形组构特征,属同构造岩体变形组构.结合岩体磁组构、显微构造和石英C轴组构,指示石鼓尖岩体侵位冷凝成岩与区域NE向构造为同期,属同构造侵入岩体.石鼓尖岩体U-Pb定年结果表明,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41±2.3)Ma,代表岩体侵位结晶年龄.综合分析认为,石鼓尖岩体侵位冷凝成岩时大别造山带仍然处于挤压环境,造山带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间应该在141Ma之后,岩体侵位时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已受控于滨太平洋构造域.而邻近的天堂寨等巨大岩基则是伸展环境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 带磁组构 石英C轴组构 构造体制转换
原文传递
赣西北蒙山地区三叠纪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对硅灰石矿的控矿意义
18
作者 赵东安 王国灿 +4 位作者 王先广 胡正华 刘少华 申添毅 朱能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53-4071,共19页
蒙山位于萍乐坳陷带西段的中部,三叠纪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岩浆过程,发育石竹山超大型硅灰石矿床.为了揭示该地区硅灰石矿的构造控矿机理,本研究基于野外宏观构造变形与室内显微构造特征的构造解析结合方解石EBSD分析,对该地区不同期... 蒙山位于萍乐坳陷带西段的中部,三叠纪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岩浆过程,发育石竹山超大型硅灰石矿床.为了揭示该地区硅灰石矿的构造控矿机理,本研究基于野外宏观构造变形与室内显微构造特征的构造解析结合方解石EBSD分析,对该地区不同期次岩石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蒙山地区三叠纪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事件,指示由挤压到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第一期(D1)为向SE低角度韧性逆冲推覆,伴随强烈的糜棱岩化;第二期(D2)为与蒙山花岗岩侵入相关的向SSW的伸展滑脱变形,变形灰岩发生大理岩化并伴有硅灰石矿化.微观构造分析表明,两期构造变形的方解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优选方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结果显示:D1变形方解石晶的C轴极密发育在Z轴附近,呈单斜对称指示向SE的逆冲型剪切;D2变形方解石发育多个随机分布的C轴极密,其经历同构造变质重结晶,重置了D1的微观构造变形.晚三叠世蒙山岩体侵入D1变形带,指示D1变形时限早于蒙山岩体的侵位时间;D2韧性滑脱变形和硅灰石矿化均受蒙山岩体侵位的伸展构造‒热体制控制,伸展滑脱导致层带状富矿化.D1变形与赣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NW-SE向强烈挤压作用有关,受控于中三叠世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D2变形则是在先期挤压变形基础上,于晚三叠世发生岩石圈伸展调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西北蒙山地区 三叠纪 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 控矿构造 硅灰石矿化 地球动力学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华南中生代构造转换和古太平洋俯冲启动 被引量:71
19
作者 李三忠 臧艺博 +6 位作者 王鹏程 索艳慧 李玺瑶 刘鑫 周在征 刘晓光 王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225,共13页
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 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启动。雪峰山地区早侏罗世地层以及侏罗纪类磨拉石建造呈NE或NNE向展布,燕山期主要发育2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为NE—NNE向,晚期为NNE或近南北向的隔槽式褶皱;而印支期也发育2期褶皱变形,D1期为EW—NEE向,D2期为NNE向的紧闭褶皱。这些都说明晚三叠世雪峰山地区已经从EW向特提斯构造域向NE—NNE向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方向转换。而南岭地区,以及更南部的南海北部海域,构造转换时间相对较晚,为早—中侏罗世。综合前人的测年数据,德兴斑岩型铜矿三个含矿斑岩体形成于大约172 Ma,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与地幔楔发生混染,推测与该时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板片撕裂、拆沉和俯冲后撤一系列过程密切相关。同期,华南东南部发育了NE—NNE向、NW向和近EW向三组断裂,其中白垩纪(135~100 Ma)华南NE—NNE向的走滑断裂强烈活动,从东向西依次为:滨海断裂、长乐—南澳断裂、政和—大埔、邵武—河源—阳江断裂、吴川—四会断裂和合浦—北流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一系列的拉分盆地,并非典型的"盆岭构造"。根据群速度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华南地块总体上从西向东地壳的厚度整体上逐渐减薄;华南地块东部发生两次壳幔相互作用,对应两次岩石圈拆沉,这两次拆沉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第一次拆沉为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时板片撕裂所致,第二次拆沉为俯冲板片俯冲后撤和高角度俯冲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构造体制转换 褶皱 古太平洋板块 走滑断裂作用 拉分盆地 拆沉
下载PDF
吉黑复合造山带古亚洲洋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间标志与全球构造的联系 被引量:38
20
作者 彭玉鲸 齐成栋 +3 位作者 周晓东 卢兴波 董红辰 李壮 《地质与资源》 CAS 2012年第3期261-265,共5页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床形成等地质事件节律的耦合,表明吉黑复合造山带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结束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50~230 Ma,太平洋构造体制启动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27~222 Ma.从全球构造观之,它们受Pangaea联合古陆形成的时间...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床形成等地质事件节律的耦合,表明吉黑复合造山带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结束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50~230 Ma,太平洋构造体制启动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27~222 Ma.从全球构造观之,它们受Pangaea联合古陆形成的时间(330~230 Ma)和进入新超大陆旋回(230~0 Ma)首次裂解的时间(224 Ma)所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黑造山带 构造体制转换 时间标志 全球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