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西地应力场特征及构造成因 被引量:26
1
作者 徐宏杰 桑树勋 +5 位作者 易同生 赵霞 刘会虎 李林 赵志根 谢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60-1966,共7页
采用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方法,测得了黔西地区36层煤的地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六盘水煤田和织纳煤田分别属于中高地应力值区域和中地应力区域,构造应力占绝对优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SE—NW方向为主;主应力均随煤层埋深增大而增... 采用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方法,测得了黔西地区36层煤的地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六盘水煤田和织纳煤田分别属于中高地应力值区域和中地应力区域,构造应力占绝对优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SE—NW方向为主;主应力均随煤层埋深增大而增高,地应力场分别在600,750和1 000 m左右发生转变,为大地动力场型—准静水压力场—大地静力场型—准静水压力场。受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欧亚大陆的影响,研究区处于挤压的区域高地应力背景之下,盖层构造受"X型"交叉断裂控制形成的菱形构造和三角形构造等次级断块,产生不同的块内应力组合形式,形成现今地应力场的区域差异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地区 地应力 地域发育差异 构造成因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潜山的构造成因类型 被引量:57
2
作者 何登发 崔永谦 +5 位作者 张煜颖 单帅强 肖阳 张传宝 周从安 高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38-1356,共19页
冀中坳陷的潜山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解剖潜山的地质结构、揭示潜山的成因机制是深化油气勘探领域的认识、深入分析潜山构造演化的关键。本文在覆盖全坳陷高精度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数百口深探井系统解释的基础上,应用构造解析方法... 冀中坳陷的潜山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解剖潜山的地质结构、揭示潜山的成因机制是深化油气勘探领域的认识、深入分析潜山构造演化的关键。本文在覆盖全坳陷高精度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数百口深探井系统解释的基础上,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深入研究了潜山的地层系统、断裂构造与构造演化特征,提出了潜山成因分类的新方案。研究表明,冀中坳陷的潜山经历了前中生代建造形成、侏罗纪晚期挤压、白垩纪-古近纪多幕伸展断陷与新近纪-第四纪沉陷埋藏的形成过程;依据潜山发育的构造位置、构造变形特点与伸展变形的强度,将潜山划分为14种基本的成因类型;受控于长期演化及内外地质营力的联合作用,潜山多具有复合成因,在平面上不同成因类型的潜山带有规律地出现,主要有掀斜断块-高凸起型、反向断阶型、同向断阶-高凸起型、横向背斜或转换凸起-反转斜坡型、高凸起型-伸展外来断块型-反转斜坡型、高凸起型-双向旋转型-高凸起型、掀斜断块-变质核杂岩型等7种组合类型。其中,反向掀斜断块型、高凸起型、断阶型、反转型斜坡、外来断块型等成因类型的潜山因源-储组合、成山与成藏时期匹配而含油气性较好。冀中坳陷的潜山油气资源丰富,上述潜山成因分类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剖析潜山的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因 构造演化 成因类型 潜山 油气分布 冀中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CO_2释放点的He同位素分布不均一性及大地构造成因 被引量:14
3
作者 沈立成 袁道先 +3 位作者 丁悌平 李延河 乐国良 林玉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487,I0005-I0006,共15页
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形成大量CO2释放脱气点。这些点除了释放大量的CO2、N2、H2S气体以外,还会附带释放CH4、He等各种各样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氦为惰性元素,是判识幔源气体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指... 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形成大量CO2释放脱气点。这些点除了释放大量的CO2、N2、H2S气体以外,还会附带释放CH4、He等各种各样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氦为惰性元素,是判识幔源气体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指标,He同位素随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而不均匀地分布,且与不同的大地构造成因关系密切。藏中及藏北区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发生了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其与地幔相连通而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但样品中幔源氦约占总氦的1.4%-1.7%,反映该断裂带深部的开放性程度较低,而闭合性程度相对较高,由此反映了该区处于强烈挤压的构造环境和地壳增厚的地质背景。在滇西南地区(重点在腾冲热海地区)地热流体逸出气体中含有大量幔源岩浆挥发组份,表明该区地壳浅部存在幔源岩浆侵入活动。该区怒江断裂带发生着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该断裂带与地幔相连通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同时所有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6.2%,最高可达48.8%以上。反映该裂谷带代表伸展性构造环境,且是地幔脱气作用最强烈的构造区之一,是俯冲碰撞的中心地带。而在滇中地区—小江断裂带却是另一番景象,该区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27%,最高也才8.9%。反映此区为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以NNE方向碰撞影响到的最东缘。小江断裂带局限在地壳范围内,故而氦同位素显示出在此断裂带以西则明显存在幔源来源,而往东则幔源氦极微。氦同位素在自西至东由藏西到藏南(藏南西与藏南东)至滇西到滇中,R/Ra值由较低到较高再到较低到最高再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则因特殊的构造部位,是中国“地质百慕大”;样品中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8.1%,平均值高于西藏各分区以及云南除滇西南以外的各区,但又远远小于滇西南—腾冲地区。说明鲜水河断裂带,部分地贯穿整个岩石圈,并有切割上地幔之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同位素 CO2释放点 分布不均一 大地构造成因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东准噶尔壳体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构造成因类型 被引量:7
4
作者 喻亨祥 夏斌 +3 位作者 刘家远 吴郭泉 胡承琦 陈根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73,共10页
东准噶尔构造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中亚复式壳体准噶尔地洼区的东北部 ,古生代 ,花岗岩浆活动强烈 ,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壳体大地构造演化的地槽体制阶段的激烈期和余动期 ,按历史-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和成因“三位一体”综合成因类型划... 东准噶尔构造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中亚复式壳体准噶尔地洼区的东北部 ,古生代 ,花岗岩浆活动强烈 ,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壳体大地构造演化的地槽体制阶段的激烈期和余动期 ,按历史-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和成因“三位一体”综合成因类型划分新原则可将其划分为四种构造成因类型 :地槽造山前陆缘裂谷幔源分异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 -幔混熔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源型和地槽造山后陆内裂谷幔源分异型 ,各类花岗岩因其形成的历史 -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及机制与方式有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壳体 构造演化 花岗岩 构造成因类型 形成机制 构造环境
下载PDF
通南巴地区主要构造成因模式探讨 被引量:19
5
作者 姜复东 苏培东 秦启荣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3期14-17,共4页
通南巴构造位于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处,向南与川中低缓构造带以通江凹陷相接。其现今主要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体系,它们的形成完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在成因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形迹是多期构造... 通南巴构造位于米仓山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处,向南与川中低缓构造带以通江凹陷相接。其现今主要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体系,它们的形成完全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在成因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形迹是多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文中研究了通南巴地区主要的构造特征,并且对主要构造形成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3种成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南巴 构造特征 构造成因 成因模式
下载PDF
川中低缓构造成因 被引量:24
6
作者 秦启荣 苏培东 +1 位作者 李乐 刘莉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将川中地区构造特征与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探讨了川中地区构造的成因,认为,川中地区构造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在四川盆地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由基底构造和性质的差异所派生出的局部应力作用而形成;构造的形成可分为喜马拉雅... 将川中地区构造特征与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探讨了川中地区构造的成因,认为,川中地区构造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在四川盆地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由基底构造和性质的差异所派生出的局部应力作用而形成;构造的形成可分为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的北东-南西向压扭作用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 构造成因 基底构造 四川盆地 应力作用 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沟谷体系构造成因 被引量:7
7
作者 何发岐 齐荣 +3 位作者 王付斌 邓杰 成立 胡天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6-1062,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顶部广泛发育沟谷体系,前人多认为是风化剥蚀和河流侵蚀所致。为了进一步厘清沟谷体系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联系,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对断裂的解释和前侏罗纪古地貌的恢复,刻画了延长组沟...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顶部广泛发育沟谷体系,前人多认为是风化剥蚀和河流侵蚀所致。为了进一步厘清沟谷体系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联系,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对断裂的解释和前侏罗纪古地貌的恢复,刻画了延长组沟谷体系,探讨了其构造成因。结论显示,在延长组沉积晚期,受SW向区域构造挤压作用,玉都断裂发生左旋走滑,使延长组未成岩地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了一系列NW-SE向展布的挤压隆起与谷地;同时NW-SE向的拉张作用形成了NE-SW向的伸展谷地,最终形成了延长组晚期广泛分布的沟谷体系格局。该认识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及其上覆的延安组的油气勘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走滑 塑性变形 沟谷体系 构造成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T(11)”多边断层非构造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23
8
作者 付晓飞 宋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8-749,864,共13页
地质学家过去一直关注松辽盆地"T2"高密度断层系,其成因机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并没注意到"T11"也为高密度断层系。笔者系统研究了三肇凹陷肇州地区"T11"断层系几何学特征和形成的地质背景,首次提出"... 地质学家过去一直关注松辽盆地"T2"高密度断层系,其成因机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并没注意到"T11"也为高密度断层系。笔者系统研究了三肇凹陷肇州地区"T11"断层系几何学特征和形成的地质背景,首次提出"T11"断层为典型的多边形断层,仅从目前构造演化历史难以解释其成因,基于断层与较厚的青山口组具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分布一致,认为多边断层为长期发育断层反转期再活动诱导青山口组泥岩层密度反转的成因机制,随着超压的积累断层周期性活动,是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的长期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多边断层 构造成因 密度反转 运移通道
下载PDF
韩城矿区南部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成因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辉 范玉海 +5 位作者 崔胜 贺小龙 金谋顺 潘春娟 梁敏 张少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3,共8页
以地表观测与最新的地震和钻探等工程资料为依托,运用构造解析研究思路与方法,对韩城矿区南部进行构造应力场与期次恢复,讨论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形成机制及变形期次。分析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空间组合关系,划分控煤构造样式,揭... 以地表观测与最新的地震和钻探等工程资料为依托,运用构造解析研究思路与方法,对韩城矿区南部进行构造应力场与期次恢复,讨论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形成机制及变形期次。分析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空间组合关系,划分控煤构造样式,揭示构造成因,进行含煤有利区构造预测与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存在NEE向挤压断块、NEE向复式地堑构造及NNE向挤压隆升—伸展断陷复合构造等3种构造样式,以NEE向复式地堑构造为主;研究区自三叠纪后经历了印支运动期NNW向挤压、燕山运动中期NWW向挤压和喜马拉雅运动期NE向挤压兼右旋剪切与NW—SE向伸展断陷作用3期构造作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分别为335°、285°、44°;NEE向的正断层系是喜马拉雅运动期沿先存的同向优势构造剪节理面进一步发育而成,构成了区内特征性构造,控制了区内煤层空间赋存状况,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区内煤炭资源下一步勘查与开发进程。研究区东北部煤层埋藏深度适中,构造简单,是煤炭资源赋存条件最有利区,通过进一步勘查评价,有望成为韩城矿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控煤构造样式 构造应力场 构造成因 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韩城矿区
下载PDF
贵州烂泥沟金矿床中辉锑矿的构造成因矿物学初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武 张富生 +1 位作者 钱汉东 胡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93-96,共4页
本文通过对贵州烂泥沟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辉锑矿显微形貌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辉锑矿晶体中出现显微波状扭裂纹,沿扭裂纹部位被辰砂充填交代和辉锑矿晶体中存在大量变形双晶、层错、位错、位错壁、亚晶粒等变形超微结构,从而为成矿过... 本文通过对贵州烂泥沟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辉锑矿显微形貌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辉锑矿晶体中出现显微波状扭裂纹,沿扭裂纹部位被辰砂充填交代和辉锑矿晶体中存在大量变形双晶、层错、位错、位错壁、亚晶粒等变形超微结构,从而为成矿过程中锑、汞矿化之间这段区间发生构造应力作用提供了微观的成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因 矿物学 超微结构 辉锑矿 金矿床
下载PDF
再论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成因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9-25,29,共8页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走滑运动向挤压运动转换时的派生构造;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在中新生代由青铜峡固原断裂所限定的地块(卫宁北山)向东运动,而这些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由于卫宁北山向东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因此,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中国重要地质界限的南北向构造———贺兰山已经被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所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 青藏高原 贺兰山 构造成因 南北向构造 走滑运动 构造活动 南部 固原 青铜
下载PDF
常村井田构造成因及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书林 孙喜贵 陈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2-96,18,共6页
为研究潞安常村井田瓦斯地质规律,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结合大量瓦斯地质资料研究了井田内断层、褶曲和陷落柱的成因及对瓦斯的影响,结果表明:NEE、近EW和SEE向导通邻近含水层的断层,受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易形成开放性... 为研究潞安常村井田瓦斯地质规律,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结合大量瓦斯地质资料研究了井田内断层、褶曲和陷落柱的成因及对瓦斯的影响,结果表明:NEE、近EW和SEE向导通邻近含水层的断层,受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易形成开放性断层,落差约50m时对瓦斯的影响范围为130—140m,而小断层则通常成为瓦斯赋存的有利场所,落差约1rn时对瓦斯的影响范围为30~40m;近SN和NNW向的断层一直处于压扭状态,封闭性较好,因挤压、剪切活动较强,造成附近构造煤发育,控制着煤与瓦斯突出的分布。褶皱主要为向斜褶皱上层聚集型、背斜褶皱上层逸散型。陷落柱封闭性好,但发育在NEE、近EW和SEE向大落差断层附近时,通常封闭性较差,不利于瓦斯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赋存 构造演化 构造成因 构造控制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正向构造成因、发育史与含油气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云金表 赵利华 +1 位作者 孙淑琴 朱春玲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9-81,共3页
正向局部构造是油气勘探中的重要钻探目标 .通过分析局部构造成因类型、构造发育史 ,并结合石油地质特征 ,阐述了研究区内不同类型、不同时期构造带的含油气性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正向局部构造是基底隆起、扭动反转、岩浆底辟作用和差... 正向局部构造是油气勘探中的重要钻探目标 .通过分析局部构造成因类型、构造发育史 ,并结合石油地质特征 ,阐述了研究区内不同类型、不同时期构造带的含油气性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正向局部构造是基底隆起、扭动反转、岩浆底辟作用和差异压实多种机制下形成的 .将局部构造分为长期、中期和晚期 3种发育类型 .基底长期隆起区具有多层位含油气构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向构造 构造成因 发育史 含油性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中国内蒙中部孔兹岩系中石墨矿的构造成因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金中 钱祥麟 陈亚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内蒙中部孔兹岩系分布区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其成矿作用明显不同,石墨矿主要分布在单元Ⅰ中。韧性剪切、多期褶皱叠加等变形作用,改造和控制了石墨矿的分布、产状和规模,结果形成一系列品位较高、形态规则、分布集中的石墨矿体。综... 内蒙中部孔兹岩系分布区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其成矿作用明显不同,石墨矿主要分布在单元Ⅰ中。韧性剪切、多期褶皱叠加等变形作用,改造和控制了石墨矿的分布、产状和规模,结果形成一系列品位较高、形态规则、分布集中的石墨矿体。综合碳同位素比值和原生环境分析结果,表明石墨矿中的碳属有机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兹岩 石墨矿床 韧性剪切带 中国 内蒙 构造成因 成矿作用 变形作用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罗家寨构造成因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友福 苏培东 +1 位作者 秦启荣 范晓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共4页
论文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川东北罗家寨构造的构造特征,表明罗家寨构造是在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罗家寨构造的发育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构造时期,即印支运动中晚期、燕山运动期、喜... 论文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川东北罗家寨构造的构造特征,表明罗家寨构造是在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罗家寨构造的发育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构造时期,即印支运动中晚期、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中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其中喜马拉雅运动中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是罗家寨构造形成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因 期次 罗家寨 川东北 大巴山
下载PDF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吕丁友 侯东梅 +2 位作者 杨庆红 彭文绪 牛洪彬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9-233,共5页
SN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长期交互作用,控制了渤海海域渤南低凸起西段深浅层(古近系和新近系)构造圈闭的形成:深层圈闭是渐新世走滑断层挤压反转形成,提出了"剪刀式"反转模式;浅层圈闭是新构造运动诱发的... SN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长期交互作用,控制了渤海海域渤南低凸起西段深浅层(古近系和新近系)构造圈闭的形成:深层圈闭是渐新世走滑断层挤压反转形成,提出了"剪刀式"反转模式;浅层圈闭是新构造运动诱发的渤南低凸起西段南边界大断层产生拉分伸展运动的产物。走滑断层在深浅层圈闭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分析了研究区新近系油气成藏规律,强调"Y"字型伴生断层对油气分布范围的控制作用,提出了"纺锤体式"油气分布模式;指出走滑断层与边界断层或深大断层结合部位易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形成圈闭,这也是油气运移的活跃部位,在今后的勘探工作中应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低凸起西段 构造成因机制 油气成藏规律“剪刀式”反转模式 “纺锤体式”油气分布模式
下载PDF
试论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构造成因及景观科学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木辰 张明礼 +1 位作者 李久飞 孙越英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6期731-736,共6页
中国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能够代表本地区地质历史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组成,是一座以裂谷构造、地质工程景观为主,以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和地质地貌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 中国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和美学价值,能够代表本地区地质历史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组成,是一座以裂谷构造、地质工程景观为主,以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和地质地貌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型地质公园.探讨了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构造成因的基本特征及对其景观科学价值进行了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构造成因 地质景观
下载PDF
措勤盆地冈底斯构造带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全友 秦勇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99-105,共7页
冈底斯构造带为措勤盆地一主要 级构造单元。该带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异常强烈 ,形成从中性闪长岩到酸性花岗岩完整的中酸性花岗岩侵入岩带。通过对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认为该岩浆岩带侵入岩体主... 冈底斯构造带为措勤盆地一主要 级构造单元。该带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异常强烈 ,形成从中性闪长岩到酸性花岗岩完整的中酸性花岗岩侵入岩带。通过对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认为该岩浆岩带侵入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等 ,属钙碱性岩石系列 ,具“ ”型花岗岩的特征 ,是新特提斯洋壳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向北俯冲引起下地壳物质熔融向上侵入所致 ,为燕山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勤盆地 侵入岩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成因分析 冈底斯构造 构造环境 花岗岩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基于平面砂箱实验对黄骅盆地新生代构造成因的新解释 被引量:18
19
作者 周建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81-287,共7页
根据黄骅盆地实际情况设计系列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实验结果分析,笔者认为黄骅盆地是近S—N 向伸展形成的新生代裂陷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伸展变形过程。导致盆地内部断层方向复杂多变的原因是盆地裂陷边界方向的... 根据黄骅盆地实际情况设计系列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实验结果分析,笔者认为黄骅盆地是近S—N 向伸展形成的新生代裂陷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伸展变形过程。导致盆地内部断层方向复杂多变的原因是盆地裂陷边界方向的变化, 而非走滑构造或拉分作用叠加的结果。实验模型同时也可较好地用以解释整个渤海湾盆地区新生代构造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盆地 新生代构造 构造成因 砂箱实验
下载PDF
构造成因的沟谷建模及可视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祝礼 李有利 南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7-132,共6页
尝试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型等多个层次构建构造成因的沟谷形成、演变的动态地貌模型。同时,以新疆玛纳斯河西岸红山嘴电站Ⅲ级阶地上的沟谷为例,对模型进行动态三维可视化。模型演算与可视化的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所研究地... 尝试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型等多个层次构建构造成因的沟谷形成、演变的动态地貌模型。同时,以新疆玛纳斯河西岸红山嘴电站Ⅲ级阶地上的沟谷为例,对模型进行动态三维可视化。模型演算与可视化的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所研究地区的沟谷演化规律,可以用来恢复古沟谷形态和预测将来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因 模型 沟谷 裂点 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