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中下地壳分层流动与减薄:来自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构造解析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闫佳鑫 刘俊来 +1 位作者 周保军 闻俊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5-1488,共14页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为一宽约2km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变形岩石具有显著的分层流动特征。藏南拆离系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阶段塑性变形:D 1期变形表现为面理S 1、对称状透镜体和层间褶皱F 1的发育;D 2期变形表现为糜棱面理S 2、近E-W向拉伸线理L 2、不对称旋转碎斑和透镜体及褶皱的发育。运动学标志表明D 2期变形为上盘向东的运动学特征。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测年分析获得三组年龄:32.26±0.29Ma、22.31±0.18Ma和15.54±0.11Ma,这三组年龄的淡色花岗岩分别表现出D 1期变形、D 2期变形和未变形特征。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本文得出藏南拆离系ca.35~26Ma发生以纯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1期),ca.26~15Ma发生以单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2期)。D 1-D 2期变形为一递进剪切变形,二者可能归咎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中下地壳固态分层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独居石U-Th-Pb测年 希夏邦马峰地区 藏南拆离系 中下地壳分层流动
下载PDF
齐家沟矿区控矿构造解析和控矿规律研究
2
作者 王承璨 程大凯 《矿业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7-11,共5页
齐家沟矿区由于长时间的开采面临资源量枯竭问题。鉴于此,本次研究在分析齐家沟矿区区域地质和矿体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EW向断裂及NNE向断裂控矿构造格架,并对齐家沟矿区进行构造解析,得出矿区为多级断裂构造体系控矿规律,断裂构造控矿... 齐家沟矿区由于长时间的开采面临资源量枯竭问题。鉴于此,本次研究在分析齐家沟矿区区域地质和矿体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EW向断裂及NNE向断裂控矿构造格架,并对齐家沟矿区进行构造解析,得出矿区为多级断裂构造体系控矿规律,断裂构造控矿总体表现为NNE、NE及NEE三种类型,构造控矿模式主要表现为一级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发育岩型矿脉,下盘张扭性次级断裂产出石英脉型矿脉。构造控矿模式的构建为开展找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 构造解析 控矿规律 找矿
下载PDF
斜向挤压叠加变形的构造解析——以四川威远地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宏祥 童亨茂 +6 位作者 何昀宾 刘子平 周一博 张平 任晓海 邓才 尹宇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0-1640,共11页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远背斜主体是在基底先存构造(NE向基底古隆起)的条件下,在燕山期近NS向斜向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喜山期近EW向斜向挤压作用对其构造变形也有一定的贡献。按此认识设计了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在平面和剖面上很好地再现了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表明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这些认识不仅能为威远地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相似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背斜 叠加变形 斜向挤压 构造解析 燕山期 喜山期 砂箱模拟实验
下载PDF
塔里木克拉通内盆地走滑断层构造解析 被引量:48
4
作者 杨海军 邬光辉 +1 位作者 韩剑发 苏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共16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超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小位移走滑断层识别与解释难,结合地震剖面建模与地震平面属性识别,开展区域构造解释成图与构造解析。结果表明,塔里木克拉通内发育北东向与北西向走滑断层,并发育多种典型走滑构造,分布面积达5X105/... 针对塔里木盆地超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小位移走滑断层识别与解释难,结合地震剖面建模与地震平面属性识别,开展区域构造解释成图与构造解析。结果表明,塔里木克拉通内发育北东向与北西向走滑断层,并发育多种典型走滑构造,分布面积达5X105/,构成环满西大型统一走滑断层系统。环满西走滑断层系统具有分区、分级、分层、分类与分段的差异性,形成塔北、满西与塔中3个分区,4级规模断层;走滑断层主要以压扭为主分布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志留系一泥盆系、石炭一二叠系、中生界一古近系有张扭继承性活动;大型走滑断层沿走向具有分段性。综合分析,环满西走滑断层系统形成于中-晚加里东期,加里东末一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燕山一喜玛拉雅早期等有继承性活动;走滑断层演化具有继承性与改造性,连接生长是形成小位移、超长陆内走滑断层带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为复杂断裂构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识别 构造解析 几何学 分布 演化 机制
下载PDF
江西相山铀矿田山南矿区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正乐 王平安 +6 位作者 王永 邵飞 唐湘生 徐金山 喻建发 韩凤彬 孙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8-18,共11页
江西相山铀矿为与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以相山铀矿田山南矿区为研究重点,开展控矿构造解析和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旨在为隐伏矿床找矿预测提供科学指导。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变形分析,揭示出山南矿区主要... 江西相山铀矿为与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以相山铀矿田山南矿区为研究重点,开展控矿构造解析和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旨在为隐伏矿床找矿预测提供科学指导。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变形分析,揭示出山南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即北北东向、东西—北西西向断裂破碎带都经历了早期压性和晚期张性-张扭性的破碎变形,构成了本区主要的容矿空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控矿规律,推测破碎带的性质控制了铀矿体产出特征,构造通过控制岩石的变形行为而控制了铀矿体的产出,进而解释了所谓的"岩性控矿"观点。根据构造控矿规律及其控矿构造组合特征与区域综合找矿模型,认为横涧矿区的西南段、岗上英矿区与横涧矿区及石马山矿区的连接处等应为下一步找矿的首选有利区段,同时要注意寻找北北东向和东西—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的富、大矿体,并关注北北东向断裂成矿期后的活动对矿体的左旋错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找矿预测 铀矿 山南矿区 相山 江西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解析与建模——以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为例 被引量:33
6
作者 管树巍 张朝军 +4 位作者 何登发 石昕 JOHN Suppe 汪新 吴晓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31-1140,共10页
构造解析应从构造的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变形量和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入手,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是构造解析的基础,论文将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等几何学方法应用到地震解释中,从以上4个方面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做了系统的构造解... 构造解析应从构造的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变形量和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入手,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是构造解析的基础,论文将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等几何学方法应用到地震解释中,从以上4个方面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做了系统的构造解析。地层结构揭示第一排背斜带深部发育楔状构造,楔状构造由5个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的断层转折褶皱叠加而成,是潜在的勘探目标群。在构造楔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台阶状逆断层的大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另一部分位移量则沿西山窑组煤层向北传递至第二排背斜带,在总位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第一排背斜带和第二排背斜带在走向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位移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构造解析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 等倾角区划分 轴面分析
下载PDF
叠合盆地构造解析几点思考 被引量:34
7
作者 汤良杰 金之钧 +2 位作者 贾承造 马宗晋 曲国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1-255,共5页
我国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以多期叠合为特征 ,盆地演化具有阶段性 ,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海陆分布和盆地原型。缝间就位和山间就位是我国叠合盆地的重要特点 ,反映了盆地经历了多期次的伸展裂解、俯冲消减、碰撞闭合以及... 我国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以多期叠合为特征 ,盆地演化具有阶段性 ,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海陆分布和盆地原型。缝间就位和山间就位是我国叠合盆地的重要特点 ,反映了盆地经历了多期次的伸展裂解、俯冲消减、碰撞闭合以及后碰撞期的伸展 挤压旋回。在叠合盆地构造解析中 ,应该特别重视对古生代非典型克拉通和中新生代非典型前陆盆地及其叠合历史的研究 ,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及其对盆地转型的影响 ,分析盆地不同构造期变形样式及其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 ,揭示基底 盖层统一构造变形历史 ,恢复盆地系统形成过程和耦合历史 ,为叠合盆地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 克拉通 变形样式 构造解析 演化阶段 叠合盆地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构造解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汤良杰 陈绪云 +2 位作者 周心怀 万桂梅 金文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6,23-24,共7页
通过对渤海海域的地震资料及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在该地区的宽度为50 km,并分为东支和西支。以张家口—蓬莱断裂为界,渤海海域的郯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和北段,南段东、西两支断裂的走滑特征非常明显;北段的东支走滑特征明... 通过对渤海海域的地震资料及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在该地区的宽度为50 km,并分为东支和西支。以张家口—蓬莱断裂为界,渤海海域的郯庐断裂带分为南段和北段,南段东、西两支断裂的走滑特征非常明显;北段的东支走滑特征明显,而西支走滑特征不明显。古近纪,北段东支和西支都具有走滑运动,但是由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左旋切割,导致西支走滑受阻而被废弃,因此走滑运动主要集中在东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构造解析 渤海海域 走滑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构造解析及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丽宁 陈竹新 +2 位作者 李本亮 雷永良 闫淑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9-545,共7页
结合最新油气勘探资料,解剖龙门山冲断带北段的构造几何学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龙门山北段地区经历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挤压的叠加改造作用:晚三叠世时期挤压逆冲作用形成主体冲断褶皱构造,强烈的褶皱... 结合最新油气勘探资料,解剖龙门山冲断带北段的构造几何学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龙门山北段地区经历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挤压的叠加改造作用:晚三叠世时期挤压逆冲作用形成主体冲断褶皱构造,强烈的褶皱和冲断变形在龙门山北段前缘均有发育;后期遭受以基底卷入的大型褶曲为特征的晚新生代构造改造。在两期构造变形作用下,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逆冲推覆体、准原地冲断、原地隐伏冲断等构造单元,并在南北走向上表现出不同的剖面组合。在多个构造单元中,浅层推覆体之下,晚期形成的原地或准原地断块和褶皱构造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褶皱冲断带 构造解析 有利勘探目标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苗继军 贾承造 +4 位作者 侯向辉 王招明 邹才能 汤良杰 宋玉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0-752,共13页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南天山前陆冲断系统"(西段可称"阿图什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南部的"西昆仑前陆冲断系统"两部分。通过平衡恢复技术,定量计算了这两部分的最小水平构造缩短量分别为43.7 km和4 km,剖面总的缩短率为50%。综合构造演化序列和保存条件分析,认为北部深层成藏条件较好,优质储层是否发育是钻探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解析 平衡剖面 新生代 塔里木西部
下载PDF
复杂构造解析中的几何学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8
11
作者 管树巍 李本亮 +2 位作者 何登发 汪新 John Suppe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2-739,共18页
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并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深、浅层构造的真实形态。综合地表、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确定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在几何学上的定量关系,以达到预测地震资料较差地区的构造形态之目的,是行... 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并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深、浅层构造的真实形态。综合地表、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确定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在几何学上的定量关系,以达到预测地震资料较差地区的构造形态之目的,是行之有效的构造解释方法。在获得解释方案后可通过断层相关褶皱分析获得构造变形量、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和变形时间,进而定量模拟不同时代和不同序次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叠加过程。本文提供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4个冲断带的研究实例,实例1详述了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开展构造精细解析的步骤;实例2从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探讨帕米尔北缘乌帕尔冲断带在形成过程中断层形态、褶皱形态与位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例3从西昆仑山前甫沙冲断带三排背斜的生长地层底界由南向北逐渐抬升的现象阐述深部台阶状逆断层的"前列式"扩展作用;实例4运用构造趋势分析解释库车前陆盆地秋里塔格背斜带中段地表背斜轴线扭曲的运动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几何学 轴面分析 构造趋势分析 前陆冲断带 中国中-西部
下载PDF
华南地块西南缘格林威尔期区域构造解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姜勇彪 张世红 +1 位作者 吴怀春 韩以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从构造变形的角度入手,通过观察华南地块西南缘前震旦纪各岩石单元野外露头上的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识别出不同期次变形构造的形态和位态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划分变形构造的世代,结合近年来年代学研究成果,确定不同期次... 从构造变形的角度入手,通过观察华南地块西南缘前震旦纪各岩石单元野外露头上的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识别出不同期次变形构造的形态和位态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划分变形构造的世代,结合近年来年代学研究成果,确定不同期次变形构造形成时代。研究表明,在华南地块西缘基底岩石单元中,发育格林威尔期的变形构造,其构造形迹东西向展布,该期构造变形的强度,在康滇地区各岩石单元中具有不均匀性,在野外露头上见到的格林威尔期小型紧闭、倒转褶皱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周边的基底岩石单元中,而其南部的滇中地区,同期的褶皱构造相对较弱。根据格林威尔期构造位态特征,推断形成该期变形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为南北向的挤压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康滇地区 格林威尔期 变形构造 构造解析
下载PDF
胶西北红布金矿地质特征及构造解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连昌 曾庆栋 +1 位作者 沈远超 刘铁兵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2,共5页
胶西北红布金矿在焦家金矿田独具特色,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发育在断裂带两侧花岗(闪长)质岩石中受密集节理裂隙带控制的细脉、网脉状金矿。构造解析表明红布金矿体主要形成于主断裂发生右行走滑的构造应力环境,其... 胶西北红布金矿在焦家金矿田独具特色,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发育在断裂带两侧花岗(闪长)质岩石中受密集节理裂隙带控制的细脉、网脉状金矿。构造解析表明红布金矿体主要形成于主断裂发生右行走滑的构造应力环境,其主压应力方位大致为SWW-NEE,主压应力轴近水平,含矿裂隙表现为张剪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节理裂隙带 构造解析 构造蚀变 构造应力环境
下载PDF
诸广山中部鹿井铀矿田构造解析与找矿远景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孙岳 潘家永 +4 位作者 肖振华 刘颖 潘春蓉 钟福军 赖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2-374,共13页
诸广山中部是华南主要产铀地区之一,以鹿井矿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旨在揭示矿体产出规律,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本文基于野外详细观测和显微构造变形分析,揭示NE向断裂是鹿井地区主要控矿和含矿断裂,属浅... 诸广山中部是华南主要产铀地区之一,以鹿井矿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旨在揭示矿体产出规律,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本文基于野外详细观测和显微构造变形分析,揭示NE向断裂是鹿井地区主要控矿和含矿断裂,属浅层次构造变形,具有多期构造-热液活动特征:经历了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压性、中期(早白垩世—古近纪)的张-张扭性和晚期(新近纪)的右行压扭性变形过程。铀矿(化)体主要发育在NE向断裂破碎带中,结合铀成矿时代,主成矿期断裂力学性质表现为张性、张扭性,后期NE向断裂右行压扭变形派生出近EW向、NW向和NS(NNE)向的剪裂隙,一方面对先成铀矿体具有改造作用,另一方面富集部分铀矿体。根据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控矿规律,认为NE向断裂破碎带中,沿走向存在不连续的脉状、透镜状富铀矿体,而在其他方位的断裂带中可能存在部分铀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井铀矿田 构造解析 找矿预测 矿产勘查工程 诸广山中部
下载PDF
南岭九龙脑矿田典型矿床构造解析:以淘锡坑钨矿床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战庆 刘善宝 +7 位作者 梁婷 王登红 裴荣富 梁力杰 张树德 刘小林 彭瑜勋 钟先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8-165,共18页
南岭九龙脑矿田淘锡坑钨矿是赣南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受断裂构造与花岗岩体控制。本文通过8个中段坑道填图,结合地表钻和坑内钻揭露,对含矿石英脉、矿脉组、矿体以及成矿花岗岩体的几何形态、结构构造进行仔细观测,统计矿脉及... 南岭九龙脑矿田淘锡坑钨矿是赣南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受断裂构造与花岗岩体控制。本文通过8个中段坑道填图,结合地表钻和坑内钻揭露,对含矿石英脉、矿脉组、矿体以及成矿花岗岩体的几何形态、结构构造进行仔细观测,统计矿脉及成矿后断裂产状并进行构造解析。淘锡坑黑钨矿石英脉矿体整体呈平直长板状,具有尖灭侧现,单脉之间以左行斜列为主,而矿脉组呈菱形网格状排列等特征;花岗岩体呈矩形块状、阶梯状。岩突以顶蚀和岩墙扩展两种方式由南东向北西侵位。矿床为多期多阶段的成岩成矿,断裂对花岗岩的侵位与成矿起到主导控制作用。本文综合分析并构建了淘锡坑钨矿构造-岩浆的成矿演化模式,即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生成共轭断裂构造网格体系,然后岩浆侵位上拱被共轭断裂切割的"几何体"围岩移位而侵位,并沿共轭断裂体系内充填云英岩脉、含矿石英脉体,完成一次成岩成矿作用;区域构造再次活动使围岩与花岗岩体发生断裂,并再次诱导岩浆侵位,在早期花岗岩体和围岩内断裂中形成矿体和云英岩脉体,从而形成内带和外带含矿石英脉;成岩成矿后区域构造小规模错动、破坏岩脉与矿脉,但未改变岩脉矿脉的整体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构造解析 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 淘锡坑石英脉型黑钨矿床 南岭九龙脑矿田
下载PDF
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地质构造解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战庆 裴先治 +7 位作者 丁仨平 李佐臣 李瑞保 陈有 刘智刚 张晓飞 陈国超 王学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54-63,共10页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 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 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 镇巴—下高川地区 构造解析 逆冲推覆 右行走滑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变质核杂岩的旋扭成因——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解析 被引量:42
17
作者 李东旭 许顺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3-119,T001,共8页
通过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力学分析及历史分析认为,该变质核杂岩实质上是旋扭构造的砥柱,而旋扭构造又源于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拆离伸展构造晚于旋扭构造。因此提出了变质核杂岩旋扭成因的新看法,并认为... 通过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力学分析及历史分析认为,该变质核杂岩实质上是旋扭构造的砥柱,而旋扭构造又源于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拆离伸展构造晚于旋扭构造。因此提出了变质核杂岩旋扭成因的新看法,并认为越北古陆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导致红河断裂和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进而引起的旋扭隆升。后期叠加伸展拆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旋扭构造 走滑断裂 构造解析 杂岩
下载PDF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被引量:4
18
作者 查显锋 董云鹏 +3 位作者 李玮 杨钊 万斌 杨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1-339,共9页
通过对佛坪隆起基底及其周围地区构造面理和线理的系统测量和统计,恢复其古应力场,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佛坪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佛坪隆起主体及其北部龙草坪隆起区外围地层中的构造片理呈外倾的封闭环状展... 通过对佛坪隆起基底及其周围地区构造面理和线理的系统测量和统计,恢复其古应力场,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佛坪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佛坪隆起主体及其北部龙草坪隆起区外围地层中的构造片理呈外倾的封闭环状展布,结合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证明佛坪基底抬升主要生成于穹状隆起,这种穹状隆升与该区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综合区域构造解析与古应力场分析表明,佛坪穹隆是在早期近垂向的穹状隆升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南北向挤压构造才奠定了其基本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佛坪隆起 构造解析 古应力场
下载PDF
复杂构造区油气构造保存条件分析:来自皖泾地1井的构造解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谭元隆 王宗秀 +5 位作者 冯兴强 肖伟峰 季长军 吴林 周磊 张林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1-452,共12页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岩芯资料和油气显示情况综合探讨了下扬子南部地区的有利构造保存条件。地震解释剖面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下扬子南部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重要的构造作用:第一期为印支期挤压作用造成褶皱变形和逆冲断层以及隆升剥蚀;第二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和正断层活动。皖泾地1井在二叠系页岩地层中获得页岩气显示,在下三叠统殷坑组灰岩中钻遇轻质油,表明下扬子南部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和资源潜力。构造保存条件分析表明皖泾地1井位于褶皱冲断带内的向斜部位,印支期隆升剥蚀量小,晚白垩世以来伸展拉张幅度小,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成藏条件,是有利的构造保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构造 构造解析 皖泾地1井 保存条件
下载PDF
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床断裂构造解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赛赛 冯佐海 +4 位作者 单永磐 付伟 乐兴文 刘武文 徐文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5-290,共16页
弄屯矿床是西大明山地区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是受断裂控制的典型热液脉型矿床。文章在充分搜集已有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铅锌矿体主要受NE向和(近)EW向断裂控制,矿体主要产在断裂浅部产状较缓的部位,向深部断裂产状变陡,矿体... 弄屯矿床是西大明山地区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是受断裂控制的典型热液脉型矿床。文章在充分搜集已有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铅锌矿体主要受NE向和(近)EW向断裂控制,矿体主要产在断裂浅部产状较缓的部位,向深部断裂产状变陡,矿体厚度减薄直至尖灭;而且主矿体沿NE向断裂具有向SW侧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控矿断裂的擦痕、阶步以及伴生的节理、牵引褶皱等小构造,对控矿断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解析,分析认为控矿断裂在成矿期表现为逆断层活动特征,是受近SN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利用SPSS、Surfer软件对矿体的产状、有用组分含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等值线图,研究得出成矿热液是先由F1断裂进入NE向断裂中,随后沿NE向断裂由西南向北东运移,并最终导致Zn、Pb先后沉淀富集形成厚大的矿体。根据已有的同位素数据和构造解析资料,可基本确定弄屯铅锌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断裂构造解析 控矿规律 热液矿床 矿液流向 弄屯铅锌矿床 燕山晚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