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北缘西段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中更新世构造隆升分隔柴达木盆地与苏干湖盆地
1
作者 杨屹洲 衣可心 +1 位作者 李佳明 郭召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1-864,共14页
通过对野外观察点沉积特征和构造地貌的分析,发现中更新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发生快速的变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早更新世(2.54~0.78 Ma)发育广泛的湖泊,古水流的流向显示此时二者存在水系沟通。中更新世以来(0.78... 通过对野外观察点沉积特征和构造地貌的分析,发现中更新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发生快速的变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早更新世(2.54~0.78 Ma)发育广泛的湖泊,古水流的流向显示此时二者存在水系沟通。中更新世以来(0.78 Ma至今),软沉积变形构造指示的柴北缘构造带持续构造活动事件导致小赛什腾山逐渐隆升,成为完全分隔柴达木盆地与苏干湖盆地的地形屏障,原有的湖泊环境在山前地区转变为冲积扇-洪积扇及辫状河环境,在远端地区转变为孤立的小型咸水湖环境。因此,柴北缘构造带中更新世的构造隆升事件导致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古地理环境和流域体系的剧烈变迁。隆升形成的柴北缘构造带阻断发源自南祁连地区的河流,最终减少柴达木盆地的入湖径流量,促进中更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内湖泊的萎缩和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苏干湖盆地 中更新世 构造隆升 沉积环境 古地理演化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北段中生代差异构造隆升特征
2
作者 金文正 白万奎 叶治续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589-600,共12页
川西龙门山冲断带内部发育多条大型断裂并经历了多期且复杂的构造演化。为探讨龙门山北段中生代以来主要断裂带之间的差异构造隆升,本文开展了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工作,并计算了冷却速率等构造隆升参数。结果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主... 川西龙门山冲断带内部发育多条大型断裂并经历了多期且复杂的构造演化。为探讨龙门山北段中生代以来主要断裂带之间的差异构造隆升,本文开展了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工作,并计算了冷却速率等构造隆升参数。结果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主要集中在238~122 Ma之间,唐王寨向斜和仰天窝向斜核部冷却速率为1.211~1.438℃/Myr,剥蚀速率为0.038~0.048 mm/yr。向斜西北翼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相对稍高,分别为1.150~1.586℃/Myr和0.038~0.053 mm/yr,总体上,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冷却速率和岩石隆升幅度等参数在平面呈带状,且与主干断裂近于平行。各构造隆升参数在青川断裂、北川断裂和江油断裂所夹持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变化范围,自北西至南东方向,构造变形兼具“前展式”和“后展式”特征。由前展式变形转变为后展式变形的时期为139~122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裂变径迹 构造隆升 中生代 北川断裂 江油断裂 龙门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的三期构造隆升——来自河流纵剖面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东越 董有浦 +4 位作者 焦骞骞 段佳鑫 王丹 于良 余华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8-326,共19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阶段隆升过程,但其主要隆升阶段、时代及其在地貌上的响应等仍不清晰。本文针对金沙江上游流域(石鼓以上),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构造隆升的响应过程及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分析了...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阶段隆升过程,但其主要隆升阶段、时代及其在地貌上的响应等仍不清晰。本文针对金沙江上游流域(石鼓以上),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构造隆升的响应过程及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分析了金沙江上游段的河流纵剖面形态、集水区坡度和陡峭指数(ksn)等构造地貌指标,发现金沙江上游存在三个主要裂点,将金沙江干流由NW至SE分为曲麻莱、玉树、沙东和奔子栏四个具有不同河道参数的河段。除曲麻莱段外,各段支流河道也可划分为不同的河段,剖面以及河道参数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上游河段陡峭指数、河道坡度值均为南部大,北部小;中上游与中下游河段,陡峭指数、河道坡度值南北部差异不大;下游河段,地貌上表现为陡峭指数与河道坡度值北部较大,南部较小。此外,在对裂点的成因进行分析后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隆升过程是该区河流地貌特征的主控因素。结合前人的热年代学数据,研究认为,金沙江上游的三个区域性裂点的形成可能指示或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在新生代以来发生的三期构造隆升事件,且隆升时间从早到晚分别在20~30 Ma、9~15 Ma、3~6 Ma间,这表明构造地貌分析对于揭示区域构造隆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金沙江 构造地貌 构造隆升 裂点迁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4
作者 王嘉琦 施炜 +1 位作者 李宗星 钟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91-2406,共16页
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的持续碰撞,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发生了强烈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北西西走向山脉。由于缺乏系统的沉积学研究,盆地东北缘一系列山脉隆升过程存在不同认识。笔者等选取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对中... 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的持续碰撞,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发生了强烈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北西西走向山脉。由于缺乏系统的沉积学研究,盆地东北缘一系列山脉隆升过程存在不同认识。笔者等选取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对中新统下油砂山组、上油砂山组及中新统—上新统狮子沟组采集碎屑锆石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脉隆升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碎屑锆石Th/U值介于0.03~3.3之间,以岩浆锆石为主。碎屑锆石年龄具有200~300 Ma、400~500 Ma、750~950 Ma、1.6~2.0 Ga以及2.2~2.5 Ga共5个年龄段。结合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图分析表明:上油砂山组沉积中期(14.8~12.5 Ma),研究区发生一次物源转换,指示研究区南边的埃姆尼克山发生隆升,成为研究区物源地。狮子沟组沉积早期(8.6~7.0 Ma),研究区物源再次发生变化,表明南祁连山发生快速隆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据此,笔者等提出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导致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构造隆升依次向北东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新生代 构造隆升 锆石U-Pb年龄 物源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被引量:55
5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2 位作者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3-500,共8页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相组合体系。根据其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揭示出高原隆升过程先后经历了 :早期隆升期 (渐新世末 )、较稳定剥蚀夷平期 (早中新世 )、小幅隆升期 (早中新世末 )、稳定剥蚀夷平期 (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 )、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 (8.2~ 3.6Ma)、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 (3.6~ 0Ma) ;其中 3.6Ma±的隆升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此前盆地海拔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构造活动速度明显加速 ,地形高差显著增大。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构造隆升 新生代 贵德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羌塘盆地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构造隆升 被引量:30
6
作者 吴珍汉 刘志伟 +2 位作者 赵珍 季长军 叶培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5-627,共13页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三叠系灰黑色碎屑岩之上,形成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逆冲岩片、飞来峰和构造窗。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深部发育多重逆冲推覆构造;比洛错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沿顶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运移7-11km和12-15km,分别形成隆鄂尼古油藏和德如日古油藏;下伏三叠系及石炭系—二叠系沿底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前锋被向北逆冲的反向断层切割错断。野外观测表明,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与羌中隆起北侧油苗带之间发育大量侏罗系逆冲岩席和飞来峰;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进一步揭示,三叠系和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经历自北羌塘向南羌塘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导致侏罗系烃源岩及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构造隆升,形成昂达尔错、隆鄂尼、德如日等古油藏。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古油藏 逆冲推覆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德民 李德威 +2 位作者 杨巍然 汪校锋 张金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揭示隆升历史及幅 度等相关问题,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法对研究区淡色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17.0~5.7Ma 之间,小于...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揭示隆升历史及幅 度等相关问题,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法对研究区淡色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17.0~5.7Ma 之间,小于其地层时代或侵入年龄(40~17Ma),表明研究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强烈隆升开始于晚新生代.用磷灰石裂变径 迹年龄来计算可知,研究区内花岗岩5.7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8.421℃/Ma和0.526mm/a.5.7~ 9.2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229mm/a,9.2~17.0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032mm/a.用锆石裂变径 迹年龄来计算知,研究区内花岗岩16.2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2.963℃/Ma和0.370mm/a,冷却速率和 剥蚀速率均小于用磷灰石计算的结果.因此说喜马拉雅造山带从9.2Ma到现在隆升和剥蚀的速率是处于加快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定年 构造隆升 晚新生代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新构造隆升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东 方小敏 +3 位作者 宋友桂 吕连清 李吉均 安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2-287,共6页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其周围地貌格局和沉积产生了重大影响。地处高原东北构造边界的六盘山受其影响产生明显的地貌分异 ,造成黄土高原东西两部分巨大的风成沉积差异。最近对位于六盘山西侧陇中盆地东北边缘黄河最高阶地之上的山麓...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其周围地貌格局和沉积产生了重大影响。地处高原东北构造边界的六盘山受其影响产生明显的地貌分异 ,造成黄土高原东西两部分巨大的风成沉积差异。最近对位于六盘山西侧陇中盆地东北边缘黄河最高阶地之上的山麓剥蚀面上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剥蚀面形成于约 1.8MaBP ,与陇中盆地西南隅的兰州、临夏两地山麓剥蚀面的年龄一致〔1〕,表明在约 1.8MaBP以前六盘山以西普遍遭受剥蚀 ,可能形成一级统一的山麓剥蚀面 ,即所谓的甘肃期准平原 ,并指示在约 1.8MaBP时 ,六盘山和青藏高原曾产生进一步强烈抬升 ,该剥蚀面发育结束 ,黄河出现 ,黄土开始堆积〔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黄土 构造隆升 山麓剥蚀面 陇中盆地 高原
下载PDF
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晚中生代构造隆升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约束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建华 张岳桥 +2 位作者 董树文 施炜 李海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9-986,共18页
对采自于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8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和热历史模拟表明,凤凰山基底隆起陆内造山运动结束后的隆升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晚期(135±5~95±5 Ma)缓慢隆升,晚白垩世(95±5~65&#... 对采自于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8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和热历史模拟表明,凤凰山基底隆起陆内造山运动结束后的隆升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晚期(135±5~95±5 Ma)缓慢隆升,晚白垩世(95±5~65±5 Ma)快速隆升。大巴山北缘韧性剪切带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证实大巴山北缘中晚侏罗世(165.7±1.9 Ma~161.2 Ma)存在快速隆升剥蚀,其与大巴山强烈陆内造山作用阶段有关;早白垩世中晚期缓慢隆升代表了陆内造山结束后的稳定阶段;晚白垩世快速隆升为一次区域性隆升事件,在秦岭、大别和武当等地区均有反映,隆升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伸展垮塌作用,沿秦岭造山带发育一系列伸展断陷盆地。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凤凰山基底隆起隆升历史与黄陵、汉南地块接近,但与武当地块存在明显区别,反映了秦岭造山带的不均一隆升过程。南大巴山前陆带1个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显示,南大巴山前陆带自早白垩世以来与凤凰山基底隆起经历了一致的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晚中生代 构造隆升 大巴山 风凰山基底
下载PDF
昆仑山东段的构造隆升、水系响应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长安 殷鸿福 +1 位作者 于庆文 黄长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56-460,共5页
昆仑山东段构造隆升和水系响应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3.0~1.6Ma)高原早期隆升,昆仑山和祁连山尚未凸现,区内湖泊发育,水系为分散的短小河流;第二阶段(1.6~0.15Ma)随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强烈隆升,昆... 昆仑山东段构造隆升和水系响应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3.0~1.6Ma)高原早期隆升,昆仑山和祁连山尚未凸现,区内湖泊发育,水系为分散的短小河流;第二阶段(1.6~0.15Ma)随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强烈隆升,昆仑山和祁连山凸起,区内湖泊消失或萎缩,大规模的河流相继出现.古黄河形成,上游位于现在的湟水河一带;第三阶段(0.15~0Ma),区内又一次强烈的构造隆起,水系特征发生了重大调整,现代水系格局基本定型.目前,昆仑山仍在以较大的速率抬升,东昆仑山区的加鲁河上游,正在切过布青山向黄河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构造隆升 水系发展阶段 环境变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艳妮 李荣西 +4 位作者 刘海青 朱瑞静 朱德明 王宁 赵帮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30-238,共9页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床和油气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巴山前陆构造在152 Ma以前快速沉降,沉降速率平均高达150·Ma^-1,此后便长期处于隆升过程;136~152 Ma时期为快速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56.3 m·Ma^-1,隆升量约为900 m,是燕山运动导致秦岭造山期后的一次陆内挤压;70~136 Ma时期为较缓慢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39.4 m·Ma^-1,隆升量约为2600 m,是秦岭造山晚期挤压的结果;0~70 Ma时期的隆升速率为42.8 m·Ma^-1,持续时间较长,隆升幅度约3000 m,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结果。中生代构造隆升对本区低温热液矿体和油气保存极为不利;上新统以来(8 Ma或5 Ma),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东扩展的远程效应对大巴山前陆构造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隆升 热演化史 裂变径迹 沉降速率 速率 大巴山前陆构造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韦一 张克信 +3 位作者 季军良 宋博文 江尚松 柯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压实作用可能会对地层的真实厚度和沉积速率造成影响,因而需要进行矫正,但在实际研究中很少考虑这些影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古厚度的恢复,原始沉积速率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其它剖面研究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52... 压实作用可能会对地层的真实厚度和沉积速率造成影响,因而需要进行矫正,但在实际研究中很少考虑这些影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古厚度的恢复,原始沉积速率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其它剖面研究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52~13Ma间至少存在3次大规模的构造隆升事件,时间分别在约49.5Ma、45.5~33Ma、25~16Ma,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演化和南祁连山隆起的过程,发现经矫正后的沉积速率峰值与前人所总结的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期可以较好地对比,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及沉积速率对其发展的响应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沉积速率 压实校正 构造隆升
下载PDF
东、西昆仑山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隆升作用对比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国灿 杨巍然 +1 位作者 马华东 王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东、西昆仑晚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昆仑山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经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晚期的共和运动形成的,山系的崛起在时空演化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而西昆仑山在第三纪已有... 东、西昆仑晚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昆仑山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经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晚期的共和运动形成的,山系的崛起在时空演化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而西昆仑山在第三纪已有明显的地貌反差,第四纪地貌反差加剧.东昆仑地区在昆黄运动后尽管形成了近东西向的东流水系,但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并奠定现代河流水系格局主要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期,与共和运动大体同时,而西昆仑地区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主要发生于早更新世晚期,与东昆仑的昆-黄运动大体同时.在剥蚀程度上,东昆仑最上部3 km的去顶至少延续了45 Ma,而西昆仑公格尔-塔什库尔干地貌单元只延续了2~5 Ma.控制东、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动力背景可能取决于强烈加厚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岩石圈边缘的重力伸展垮塌与来自南部的挤压应力之间的动态平衡.考察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机制,不仅要注意隆升作用的共性,更要强调不同部位隆升过程及动力学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昆仑 晚新生代 构造隆升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李双建 李建明 +2 位作者 周雁 沃玉进 汪新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33,共9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南缘8件不同层位的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的分析,获得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时限,并分析了其构造和油气地质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分布形态总体具有单峰特征,部分具有双峰特征,平均径迹长度在10~13μm,标准偏差在1.5~...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南缘8件不同层位的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的分析,获得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时限,并分析了其构造和油气地质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分布形态总体具有单峰特征,部分具有双峰特征,平均径迹长度在10~13μm,标准偏差在1.5~2.5μm,反映了磷灰石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较缓慢的冷却退火过程。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在进入部分退火带(PAZ)以后没有再经历明显的沉降埋藏,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但不同地区进入隆升期的先后次序不同。盆地东南缘的隆升起始时间在95~60Ma左右,即晚白垩世—古近纪,向北到达盆地边缘的时间为40~35Ma,为古近纪晚期。几乎所有的样品都具有晚期快速抬升的特点,抬升时限均在10Ma以内,多数小于5Ma,部分小于2Ma。从油气地质的角度看,川东南地区喜山期的强烈隆升一方面可能造成已有的气藏破坏,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利于形成新的具裂缝性储层的岩性气藏或者水溶气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隆升 中新生代
下载PDF
阴山西段河流阶地发育的年代序列及其对构造隆升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贾丽云 张绪教 +7 位作者 叶培盛 何泽新 孟静 何祥丽 叶梦旎 周青硕 李杰 王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9-265,共17页
阴山位于河套断陷带北部,晚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非常活跃,阴山持续不断隆起,河套随之不断下陷,作为地貌响应之一,阴山河谷中发育了一系列河流阶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貌学、沉积学及年代学方面的研究,厘定了阴山西段河... 阴山位于河套断陷带北部,晚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非常活跃,阴山持续不断隆起,河套随之不断下陷,作为地貌响应之一,阴山河谷中发育了一系列河流阶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貌学、沉积学及年代学方面的研究,厘定了阴山西段河谷普遍发育的4~5级河流阶地;并利用光释光(OSL)测年方法,恢复了其堆积-下切历史,建立了河流阶地年代框架:T4、T3、T2、T1级阶地大致形成时间分别为58.00ka BP、46.25ka BP、32.19ka BP、15.79ka BP之后;分析了本区河流阶地的成因:阴山的构造隆升为本区河流下切提供动力基础,是形成河流阶地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水流流量与沉积物通量的比率影响阶地的堆积-下切行为的转换,是河流阶地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而利用河流侵蚀速率差异性讨论了晚更新世以来阴山西段的构造隆升模式:51.61~41.28ka BP之间,阴山西段隆升以中部高于东西部的穹窿式差异性隆升为主,23.22ka BP之后,阴山西段的隆升区段差异性减小,趋向于整体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西段 构造隆升 河流阶地 年代学 构造
下载PDF
东昆仑山东段北坡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岸 王国灿 向树元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75-679,共5页
河流系统的发育往往能反映相关地质作用的细节.对东昆仑山东段北坡众多河流阶地及其沉积物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更新世晚期昆仑-黄河运动之后形成的东西向盆岭相间的地貌特征奠定了早期河流为东西向外流水系的基础;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又... 河流系统的发育往往能反映相关地质作用的细节.对东昆仑山东段北坡众多河流阶地及其沉积物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更新世晚期昆仑-黄河运动之后形成的东西向盆岭相间的地貌特征奠定了早期河流为东西向外流水系的基础;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又一次强烈构造抬升事件———共和运动,导致昆仑山北坡各主要河流迅速溯源侵蚀发展,伴随河流袭夺而形成现今的水系格局;晚更新世晚期存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构造稳定期,河谷普遍发生堆积作用,形成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的晚更新世冲积层;接近全新世以来构造运动频繁而隆升的幅度趋于减弱,形成了5级河流阶地,并且阶地的发育类型普遍为以高级阶地(T5)为基座的上叠阶地,河流至今未能切穿晚更新世稳定期形成的厚冲积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构造隆升 东昆仑山东段
下载PDF
江汉盆地周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韶华 罗开平 刘光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5-259,共5页
裂变径迹的热史模拟能再现样品的温度历史,反映盆地因构造、沉积因素所致的沉降-隆升作用过程。江汉盆地周缘宜昌和通山两地侵入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热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样品经历了冷却速率不同的4个冷却降温阶段,表明江... 裂变径迹的热史模拟能再现样品的温度历史,反映盆地因构造、沉积因素所致的沉降-隆升作用过程。江汉盆地周缘宜昌和通山两地侵入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热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样品经历了冷却速率不同的4个冷却降温阶段,表明江汉盆地周缘印支期后持续的构造隆升。两个快速冷却降温段分别对应于燕山期和晚喜马拉雅期江汉盆地周缘的两次快速隆升。这种过程与印支期以来江汉盆地的构造环境、构造-沉积作用及构造变形相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史模拟 构造隆升 新生代 江汉盆地周缘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48
18
作者 王永标 徐海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1-246,共6页
为弄清四川盆地在侏罗至白垩纪的演化及古气候特征 ,对该时期的沉积相及生物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证明 ,侏罗纪至白垩纪四川盆地周边山系的构造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 .早、中侏罗世为第一个旋回 ,晚侏罗至早白垩世为第二个旋回 .每个... 为弄清四川盆地在侏罗至白垩纪的演化及古气候特征 ,对该时期的沉积相及生物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证明 ,侏罗纪至白垩纪四川盆地周边山系的构造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 .早、中侏罗世为第一个旋回 ,晚侏罗至早白垩世为第二个旋回 .每个旋回的早期多以湖相泥页岩、砂岩夹介壳灰岩的广泛发育为特征 ,沉积物颗粒细、厚度较小 ,反映出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 .晚期则以大套杂色的河流相砂泥岩、巨厚的河流相及洪冲积相砂泥岩、砂砾岩及砾岩的出现为特征 ,且厚度巨大 ,反映出盆地周边山系强烈的构造隆升 .从沉积物及生物特征上分析 ,第一个旋回期间 ,四川盆地处在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之下 ,而从第二个旋回开始 ,总体则以潮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旋回 古气候 构造隆升 侏罗纪 早白垩世 四川盆地 沉积相 生物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31
19
作者 柏道远 孟德保 +1 位作者 刘耀荣 马铁球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0-246,共7页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的古埋深及据前人有关资料推测的古地表高程,换算出样品的古海拔高程,再由高程差得出绝对构造抬升量,绝对抬升速率为绝对抬升量与时间(裂变径迹年龄)差之比。计算结果:阿尔金山北缘69Ma以来总共抬升了4940m,平均抬升速率为0.072mm/a。昆仑山前山地带4.1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了1380m,平均抬升速率为0.55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了4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2.49mm/a。昆仑山后山地带3.8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量约为1500m,平均抬升速率为0.70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量约为5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3.19mm/a。结合有关阶地特征及年龄,推算出21ka左右的晚更新世末以来昆仑山后山的抬升速率可能达11mm/a。昆仑山后山地带较前山地带4Ma以来相对抬升了1120m,二者的平均隆升速率比约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昆仑山 构造隆升 磷灰石 裂变径迹
下载PDF
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对亚洲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冉 刘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17-2828,共12页
大量地质证据表明,上新世以来(最近5MaB.P.)青藏高原北部及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出现过显著的构造隆升,而与此同时亚洲季风也经历了显著变化,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一直是地学界所关心和争论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利用美国国家... 大量地质证据表明,上新世以来(最近5MaB.P.)青藏高原北部及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出现过显著的构造隆升,而与此同时亚洲季风也经历了显著变化,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一直是地学界所关心和争论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大气模式(CAM 3.1)就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及东-南非高原的构造隆升对亚洲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上新世以来亚洲夏季风的增强与两地构造隆升密切相关,但两者隆升对于亚洲季风子系统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主要造成东亚北部夏季风的增强及季风降水的增多,但对南亚夏季风的作用较小;东-南非高原的隆升明显增强南亚夏季风,但对东亚北部夏季风的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青藏高原 非洲高原 构造隆升 亚洲夏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