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兆华“叙述化表演”的美学特征 |
翟浩杨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2
|
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在戏剧中的运用——以林兆华《赵氏孤儿》为例 |
蔡铭真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3
|
浅析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对林兆华戏剧风格的影响 |
翟浩杨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4
|
后经典叙事色彩:激活悲剧意蕴——从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到林兆华的《大将军寇流兰》 |
李伟民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5
|
戏剧就是归故乡──林兆华访谈录 |
张专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
1995 |
4
|
|
6
|
转动万花筒:在隐喻中看到了先锋性——论林兆华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
李伟民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7
|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 |
孙艳娜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8
|
《理查三世》的叙事策略——戏仿与隐喻:林兆华的莎士比亚戏剧《理查三世》 |
李伟民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9
|
先锋戏剧舞台上的戏曲因子——林兆华借鉴戏曲艺术的话剧舞台创造 |
穆海亮
|
《艺术广角》
|
2008 |
1
|
|
10
|
中国先锋派话剧对莎士比亚经典的传承——以林兆华的莎剧改演为例 |
孙艳娜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1
|
导演应该有第二主题——论林兆华改编剧的成绩与策略 |
穆海亮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
2008 |
0 |
|
12
|
娜拉出走 留下什么 ——戏剧大师林兆华PK易卜生 |
张洪
杨春雁(图)
|
《今日中国》
|
2006 |
0 |
|
13
|
澄怀静观关照下的“空的空间”——林兆华戏剧美学研究 |
焦阳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4
|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 |
孙艳娜
|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
2012 |
0 |
|
15
|
林兆华的“舞台秀”和“媒体秀” |
张星岩
伏盛红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6
|
有限空间,无限可能——林兆华版《建筑大师》舞台道具设计的符号学意义解读 |
杨戈
|
《戏剧之家》
|
2014 |
1
|
|
17
|
无模式的舞台模式——林兆华导演艺术印象记 |
杜清源
|
《文艺研究》
|
1988 |
2
|
|
18
|
从“空”到“有” 从彼得·布鲁克到林兆华,及当今变异 |
颜榴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9
|
戏剧创作中的《浮士德》精神——古诺、林兆华、徐晓钟三种导演版本之比较 |
陈孟亮
|
《艺苑》
|
2011 |
3
|
|
20
|
疯癫的棋人与忧郁的王子——试论林兆华和过士行的戏剧双簧 |
陈文勇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