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23例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12p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的综合性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Sung M T MacLennan G T +1 位作者 Lopez-Beltran A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纵隔精原细胞瘤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综合性评价 组织学 原发性 性腺外精原细胞瘤 OCT4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性染色体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慧兰 李建勇 +4 位作者 朱康儿 李扬秋 薛永权 刘晓力 过宇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讨性染色体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技术在异性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活标志、微小残留病灶 (MRD)监测的价值。方法 用间期FISH检测 10例白血病、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异性间移植后不同时期性染色体荧光杂交信号 ,确定... 目的 探讨性染色体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技术在异性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活标志、微小残留病灶 (MRD)监测的价值。方法 用间期FISH检测 10例白血病、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异性间移植后不同时期性染色体荧光杂交信号 ,确定供体源的植入克隆或患者的残存克隆。结果  12例患者在移植后 2 2~ 3 5天 ,细胞遗传学及双色间期FISH分析均获植入证据。在移植后不同时间 ,当染色体分析 10 0 %XX或 10 0 %XY结果 ,同步的bcr/ablmRNA基因持续阴性时 ,FISH可显示不同比例的供者源性染色体。结论 双色FISH应用于异性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活标志、MRD监测 ,操作简易快速 ,是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检查很好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性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活标志 微小残留病灶 染色体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下载PDF
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建立及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姜淑芳 高志英 +3 位作者 卢彦平 付玉荣 马莹 李亚里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3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应用于快速产前诊断21、18、13、X和Y染色体数目异常。方法常规穿刺取羊水或脐带血样本,经低渗、固定、制片、老化等操作过程,直接利用21、18、13、X、Y染色体的特异性探针杂交,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目的建立并优化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应用于快速产前诊断21、18、13、X和Y染色体数目异常。方法常规穿刺取羊水或脐带血样本,经低渗、固定、制片、老化等操作过程,直接利用21、18、13、X、Y染色体的特异性探针杂交,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杂交信号,判断羊水或脐带血细胞中21、18、13、X和Y染色体的数目。结果 90%以上的细胞显示相应的荧光信号视为正常男性或女性。136例羊水或脐血,检出21三体5例,18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47,XYY)1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均在72小时给出报告。结论利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进行产前诊断,可快速提供准确的结果,具有诊断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 产前诊断 染色体
下载PDF
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别异常核型
4
作者 丁明 焦云萍 +3 位作者 佴文志 彭林 王亚萍 刘瑞清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3期280-281,共2页
关键词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标本 计划生育技术 云南省 昆明动物研究所 核型 分子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特异性探针
原文传递
新麦草基因组重复序列组成及在赖草属物种染色体上的分布
5
作者 杨莹 李媛 +2 位作者 陈洁 刘博 窦全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0,共7页
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被认为是赖草属植物的一个重要祖先物种。对新麦草中高度重复序列Cot-1 DNA文库克隆测序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新麦草Cot-1 DNA文库中的序列可以分为6种类型:反转座子、转座子、卫星DNA、抗病相关LZ-NBS-LRR... 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被认为是赖草属植物的一个重要祖先物种。对新麦草中高度重复序列Cot-1 DNA文库克隆测序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新麦草Cot-1 DNA文库中的序列可以分为6种类型:反转座子、转座子、卫星DNA、抗病相关LZ-NBS-LRR、未能鉴定类型、反转座子LTR和LTR/Copia类型序列组合型,占比分别为49.5%、1.0%、28.7%、5.9%、13.9%和1.0%。进一步利用2种卫星DNA序列和5个反转座子序列为探针,对新麦草、赖草(Leymus secalinus)和2个大赖草(L. racemosus)材料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卫星DNA序列TaiI-family和pSc250-family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端部,TaiI-family杂交信号数量分别为20、16、7和18,而卫星DNA序列pSc250-family在新麦草、赖草中的杂交信号数量分别为17和24,在2个大赖草材料均没有信号检出。反转座子序列在3个物种染色体上基本呈散布分布方式,而且在赖草属物种染色体分布呈现同质化倾向,其中克隆序列pPj-44和pPj-28在新麦草和赖草属物种间信号分布差异显著,分别提示在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存在序列扩张和收缩,克隆序列pPj-77仅在1个大赖草材料10个染色体杂交信号强度区别于其余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新麦草重复序列在赖草多倍体形成过程发生了快速进化并可能存在同质化扩散,同时赖草属不同物种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组成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麦草 赖草 重复序列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多倍化
下载PDF
赖草基因组重复序列组成及染色体分布特性
6
作者 陈洁 李媛 +2 位作者 杨莹 刘博 窦全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3-1282,共10页
【目的】赖草属植物是麦类作物遗传改良和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作为异源多倍体植物,其基因组来源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比较赖草、大赖草及新麦草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分布,探索赖草属物种基因组来源以及种间基因组多样性的形成特性。【方... 【目的】赖草属植物是麦类作物遗传改良和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作为异源多倍体植物,其基因组来源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比较赖草、大赖草及新麦草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分布,探索赖草属物种基因组来源以及种间基因组多样性的形成特性。【方法】通过构建赖草属物种赖草的Cot-1 DNA文库获得大量重复序列,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重复序列对赖草以及近缘物种大赖草和祖先供体物种新麦草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涂染。【结果】(1)根据序列及基因组分布特性,赖草Cot-1 DNA可归为串联重复序列、散布重复序列、散布加串联混合重复序列以及未能鉴定类型,4种类型占比分别为32.4%、45.7%、12.4%和9.5%。(2)串联重复序列TaiI-family、Lt1-6、pTa-535和pSc250在不同物种及同一物种不同材料间信号数量存在较大变异,分别为7~20,1~14,17~26,0~24个。(3)10个反转座子序列在所有物种染色体的分布呈现3种方式:在所有染色体上杂交信号集中分布在着丝粒、近着丝粒及间质区;在所有染色体的所有区域都有分布;在大部分染色体上的分布方式与第1种相同,但是部分染色体端部也有分布。2个LTR/Copia序列仅在赖草染色体上有分布,其他序列在不同物种以及不同材料间均有分布,但在信号强度以及部分染色体上的分布方式存在多态性。【结论】赖草属物种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具有快速进化的特性,支持赖草属物种多倍化过程,并存在散在重复序列向整个核基因组的快速同质化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草属 重复序列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多倍化
下载PDF
产前2例嵌合型12号染色体三体细胞遗传学分析与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忆聪 黎凤珍 +1 位作者 吴丽华 李星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2期42-45,共4页
目的联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产前诊断2例嵌合型12号染色体三体,并分析其临结局,为临床诊断与咨询提供依据。方法超声介导下对2例胎儿进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进行G显带分析及... 目的联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产前诊断2例嵌合型12号染色体三体,并分析其临结局,为临床诊断与咨询提供依据。方法超声介导下对2例胎儿进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进行G显带分析及CMA检测。结果1例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mos 47,XY,+12[1]/46,XY[31],12-三体的比例为3.1%,CMA结果提示12号染色体发生嵌合性重复39%,胎儿因超声发现主动脉弓缩窄伴主动脉弓发育不良进行产前诊断,39+周胎儿娩出,出生后行心脏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其余临床表型正常;另外1例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mos 47,XY,+12[2]/46,XY[26],12-三体的比例为7.1%,CMA结果阴性,因高龄、唐筛临界风险进行产前诊断,39+周胎儿娩出,临床表型正常。结论本案例为羊水细胞中低比例12-三体嵌合体与良好胎儿结局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染色体G显带分析联合应用CM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技术可以对嵌合型12号染色体三体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型12号染色体三体 染色体G显带分析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下载PDF
染色体和遗传
8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02年第3期137-137,共1页
关键词 SRY基因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易位 遗传学诊断 性发育异常 肌营养不良 遗传学技术 医学遗传学 拷贝数
下载PDF
利用GiemsaC-带和45SrDNAFISH的方法鉴定百合杂种 被引量:6
9
作者 胡凤荣 刘光欣 +3 位作者 罗凤霞 席梦利 徐进 施季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34,共5页
利用Giemsa C-带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45S rDNA FISH)的方法对‘Royal Lace’בHigh Class’的杂种后代分别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Royal Lace’的染色体数2n=3x=36,‘High Class’的染色体数2n=2x=24。杂种后代的染色体数出现2... 利用Giemsa C-带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45S rDNA FISH)的方法对‘Royal Lace’בHigh Class’的杂种后代分别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Royal Lace’的染色体数2n=3x=36,‘High Class’的染色体数2n=2x=24。杂种后代的染色体数出现2n=3x=36和2n=4x=48两种类型。经Giemsa C-带和45S rDNA FISH方法对两个亲本和具2n=4x=48的杂种后代分析结果表明,杂种后代的根尖染色体C-带可观察到来自双亲的可以特异追踪的染色体带纹。FISH分析表明,杂种后代中分别有两条来自‘Royal Lace’和‘High Class’的染色体。两个亲本的荧光原位杂交点数分别为10和9。杂种后代染色体为2n=36的个体有14个杂交信号,可以确定两条来自‘Royal Lace’,另外3条来自‘High Class’。杂种后代中2n=48的个体的杂交信号点为19,从而证实所获得的杂种后代的真实性。同时,对于2n=48,而杂交信号为19的多倍体起源于未减数分裂的2n雄配子体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Giemsa C-带和45S rDNA FISH方法可以准确地对百合的杂种真实性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杂种 染色体 C-带分析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分子核型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窦全文 雷云霆 王海庆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8-723,共6页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2n=32)是一种重要的野生豆科牧草,由于其突出的抗逆特性,被认为是用来进行苜蓿改良的优异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以不同荧光物标记的3种重复序列(5SrDNA,45SrDNA和C0t-1DNA),...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2n=32)是一种重要的野生豆科牧草,由于其突出的抗逆特性,被认为是用来进行苜蓿改良的优异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以不同荧光物标记的3种重复序列(5SrDNA,45SrDNA和C0t-1DNA),对黄花苜蓿和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2n=32)染色体进行了FISH分析和分子核型比较,以期在染色体水平上揭示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利用上述重复序列可以较好的将苜蓿32条染色体区分为16对特征不同的染色体。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绝大多数染色体FISH杂交特征表现一致或高度相似性,分子核型无显著区别,因此二者间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苜蓿 紫花苜蓿 分子核型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下载PDF
一种新的富集并计数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的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春华 姜镕 +3 位作者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 吕远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4期419-421,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平台(TM-iFISH)富集并计数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的恶性肿瘤细胞,探讨一种新的检测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选取6例经脑脊液细胞学或头增强MRI扫描确诊的...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平台(TM-iFISH)富集并计数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的恶性肿瘤细胞,探讨一种新的检测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选取6例经脑脊液细胞学或头增强MRI扫描确诊的肺癌脑膜转移患者,每例患者经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20 mL(共10份),其中7.5 mL应用TM-iFISH技术富集并计数脑脊液中的恶性肿瘤细胞,10 mL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2.5 mL行脑脊液生物化学检查。结果10份脑脊液标本均顺利完成上述检测,其中7份标本通过TM-iFISH技术计数示肿瘤细胞数为3~1823个/7.5 mL脑脊液,3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9份脑脊液生物化学检查结果蛋白量高于正常值。3例患者治疗后应用TM-iFISH技术再次计数脑脊液恶性肿瘤细胞,2例患者计数较治疗前减少。结论 TM-iFISH技术可以富集并计数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可能成为肺癌脑膜转移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 非小细胞肺 肿瘤循环细胞 脑膜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 脑脊液 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细胞植入证据的研究
12
作者 余长林 艾辉胜 姚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7,共2页
采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FISH)并结合常规染色体和染色体分带等方法 ,观察并比较了 4例血液病人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NAPBSCT)后的植入情况。结果 4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植入 ,全部形成混合性嵌合体 ,其中 2例转化为完全植... 采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FISH)并结合常规染色体和染色体分带等方法 ,观察并比较了 4例血液病人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NAPBSCT)后的植入情况。结果 4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植入 ,全部形成混合性嵌合体 ,其中 2例转化为完全植入。统计结果分析表明 ,FISH分析中期分裂相与间期细胞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与常规染色体检查结果相比较 ,FISH分析中期分裂相或间期细胞的植入率高 ,但无统计学差异。但FISH具有操作简单、实验周期短、结果敏感可靠等优点 ,适合用于性别不合的NAPBSCT后植入证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预处理 血液病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NAPBSCT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romosomal Mapping of a Corn B Chromosome Specific RAPDs 被引量:3
13
作者 祁仲夏 李秀兰 +2 位作者 陈成彬 宋文芹 陈瑞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4期499-501,共3页
B染色体存在于多种动植物中 ,具有很多独特的性状。B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在DNA组成方面十分相似 ,寻找B染色体特异序列一直是B染色体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通过对含有和不含有B染色体的两种玉米 (ZeamaysL .)基因组进行了RAPD分析 ,筛选到一... B染色体存在于多种动植物中 ,具有很多独特的性状。B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在DNA组成方面十分相似 ,寻找B染色体特异序列一直是B染色体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通过对含有和不含有B染色体的两种玉米 (ZeamaysL .)基因组进行了RAPD分析 ,筛选到一个B染色体特异性分子标记B480。该标记与玉米的自主复制起始序列ARS1和ARS2同源 ,特别是该序列中的 2 5bp出现在多种模式生物基因组中。FISH的结果显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 B chromosome RAPD fluores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sequence (ARS)
下载PDF
22q11.2微缺失在贵州少数民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龚启华 杨一峰 +2 位作者 赵天力 陈金兰 李业涛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索22q11.2微缺失在贵州少数民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44例苗族、侗族及布依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UCSC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BAC克隆,自制双色BAC探针,采用双色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上述患者进行22q1... 目的探索22q11.2微缺失在贵州少数民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44例苗族、侗族及布依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UCSC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BAC克隆,自制双色BAC探针,采用双色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上述患者进行22q11.2微缺失检测。结果在2例法洛四联症患者中检测到22q11.2微缺失,缺失率为4.5%(2/44)。结论在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存在22q11.2微缺失现象,对发现的阳性患者应密切观察其行为和认知方面的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予以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双色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22Q11.2微缺失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1例硬化性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昀 王殿军 贾金鹏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30-533,共4页
目的探讨硬化性滑膜肉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发生于小腿软组织的硬化性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殊染色特征及其细胞遗传学的特异性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首次报告硬化性滑膜肉瘤1... 目的探讨硬化性滑膜肉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发生于小腿软组织的硬化性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殊染色特征及其细胞遗传学的特异性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首次报告硬化性滑膜肉瘤1例。患者29岁,病史13年,肿瘤内见大量不规则的梁索状胶原成分,瘤细胞稀疏,围绕在胶原周围,瘤细胞梭形,部分为上皮样,围绕小血管生长,肿瘤内部分区域见钙化及骨化。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MA(+),CK(局部+),Vimentin(++),Bcl-2(+),CD99(++),P53(+50%-75%),CD31、CD34、Desmin、SMA均为阴性;硬化的间质区域网织纤维及AB染色阳性,PAS染色阴性;FISH检测提示:SS18(18q11.2)染色体易位。结论硬化性滑膜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滑膜肉瘤,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检测与骨旁骨肉瘤、骨化性肌炎、纤维肉瘤、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等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滑膜肉瘤 病理 免疫组化 特殊染色 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NE-IFISH法在胰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欣 曹军丽 佟明铭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10期1486-1488,共3页
循环肿瘤细胞(CTCs)对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活检替代指标[1]。然而,外周血中的CTCs含量较少,检测难度高,检测前细胞富集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本研究通过对比Cell Search法和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染色体原... 循环肿瘤细胞(CTCs)对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活检替代指标[1]。然而,外周血中的CTCs含量较少,检测难度高,检测前细胞富集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本研究通过对比Cell Search法和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NE-IFISH)技术对胰腺癌CTCs的检测价值,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检测价值 胰腺癌 联合免疫 非侵入性 细胞富集 替代指标 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
下载PDF
与Pi-2(t)基因连锁的栽培稻BAC克隆在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中的比较物理定位
17
作者 李霞 李宗芸 +2 位作者 覃瑞 何光存 宋运淳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用栽培稻遗传图第 6连锁群中与 Pi- 2 ( t)紧密连锁的 RFL P标记 RG64及其筛选出来的 BAC克隆3 8D17作为探针 ,对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 FISH) ,供试探针 RG64及 BAC克隆 3 8D17均被定位于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第 6染色体 ... 用栽培稻遗传图第 6连锁群中与 Pi- 2 ( t)紧密连锁的 RFL P标记 RG64及其筛选出来的 BAC克隆3 8D17作为探针 ,对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 FISH) ,供试探针 RG64及 BAC克隆 3 8D17均被定位于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第 6染色体 .药用野生稻杂交信号的百分距离分别为 4 4 .87± 5 .3 3和 4 6.5 0± 4 .5 7,而栽培稻则为 3 5 .85± 3 .0 6和 3 6.0 5± 2 .4 4 ,信号检出率相应地为 7.14 %、4 2 .5 3 %、8.0 9%和 4 0 .78% .BAC克隆和RFL P探针杂交位置几乎一致 ,由此推知 ,与抗性基因 Pi- 2 ( t)连锁的 BAC克隆在药用野生稻中的同源顺序就在第6染色体杂交信号出现的相应位置 .在未封阻的情况下 ,药用野生稻多个染色体上具有信号 ,这表明它和栽培稻的Cot- DNA重复序列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同源性 .文中讨论了栽培稻 BAC克隆对药用野生稻原位杂交物理作图的可行性和 Cot- DNA的制备所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比较物理定位 Pi-2(t)基因 栽培稻 BAC克隆
下载PDF
皮肤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桂月 李思锐 +3 位作者 刘颖 陈嵘祎 罗素君 林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目的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SE-iFISH)方法检测5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以及14例健康人(健康组)外周血中CT... 目的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SE-iFISH)方法检测5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以及14例健康人(健康组)外周血中CTC及CTEC数量,计算检出率,分析肿瘤组CTC/CTEC的亚类分型特征以及CTC/CTEC数量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组CTC及CTEC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外周血中CTC平均值为(6.93±8.18)个/mL,CTEC平均值为(1.60±1.03)个/mL;健康组CTC及CTEC阳性检出率均为64%,外周血中CTC平均(0.19±0.21)个/mL,CTEC平均(0.30±0.33)个/mL。肿瘤直径较大、伴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CTC及CTEC水平较高。肿瘤患者大细胞CTC占总数的88.46%(184/208),大细胞CTEC占总数的81.25%(39/48),且主要为≥五倍体CTC和CTEC。结论皮肤肿瘤患者CTC/CTEC检出率较高;CTC及CTEC数量与患者临床特征具有密切关系;皮肤肿瘤外周血中大细胞多倍体CTC和CTEC比例高于其他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皮肤肿瘤 差相富集-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滤泡细胞性淋巴瘤转化为c-MYC重排的“双击”或“三击”B细胞淋巴瘤3例及文献复习
19
作者 张乐 徐笑笑 +4 位作者 郭姗琦 王亚非 张翼鷟 孙保存 张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11-715,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双击"B细胞淋巴瘤(double-hit B-cell lymphoma,DHL)和"三击"B细胞淋巴瘤(triple-hit B-celllymphoma,THL)的诊断及治疗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类淋巴瘤的认识,为其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011年1月... 目的:本文旨在对"双击"B细胞淋巴瘤(double-hit B-cell lymphoma,DHL)和"三击"B细胞淋巴瘤(triple-hit B-celllymphoma,THL)的诊断及治疗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类淋巴瘤的认识,为其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3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转化的"双击"或"三击"B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分析,3例患者均经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诊断明确。结果:1例"三击"患者3个月后死亡,2例经R-CHOP,R-ESHAP等方案化疗仍未达到完全缓解。结论:"双击"淋巴恶性程度高,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等髓外病变,病程呈侵袭性,部分病例由滤泡细胞淋巴瘤转化而来,对化疗不敏感,患者预后差,FISH检测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击” 滤泡细胞性淋巴瘤 MYC基因 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 预后
下载PDF
The Self-incompatibility (S) Locus of Antirrhinum Resides in a Pericentromeric Region
20
作者 马闻师 周君莉 +2 位作者 赖钊 张燕生 薛勇彪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期47-52,共6页
The self-incompatibility ( S) loci from the Solanaceae, Rosaceae and Scrophulariaceae encode a class of ribonucleases, known as S RNases, which have been shown to control the pistil expression of self-incompatible rea... The self-incompatibility ( S) loci from the Solanaceae, Rosaceae and Scrophulariaceae encode a class of ribonucleases, known as S RNases, which have been shown to control the pistil expression of self-incompatible reaction. In the former two families, the S loci have been shown to be located near centromere. However, the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the S locus in Antirrhinum, a species of the Scrophulariaceae, is not known. To determine its chromosomal location and genomic organization, an S-2 RNase gene and its corresponding 63 kb BAC clone were separately used f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of mitotic metaphase chromosomes of a self-incompatible Antirrhinum line Of S2S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2 RNase detected a doublet signal near the centromere of the smallest chromosome (2n = 16). Two separate doublet signals of the tested BAC sequence were shown on both sides of the centromeres of all eight pairs of the chromosomes, suggesting that the Antirrhinum S locus is located in a pericentromeric region. Furthermore, a retrotransposon, named RIS1 (retrotransposon in the S locus), which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yet in. Antirrhinum, was found next to S-2 RNase. Taken together, the centromeric location of the S locus from the three S-RNase-based self-incompatible families provides a further support on a common origin of their evolution as well as suppressed recomb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RRHINUM self-incompatibility (S) locus pericentromere RETROTRANSPOSON FIS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