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纺织品的增材制造——3D打印到4D打印的创新研究
1
作者 李帅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9,共12页
增材制造技术因其多功能、低成本和高效率而被应用于纺织领域,该技术在纺织领域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制造技术在材料、尺度、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复杂性。随着打印设备的进步和新型智能材料的研发,纺织品的增材制造从3D打印逐步向4D打印... 增材制造技术因其多功能、低成本和高效率而被应用于纺织领域,该技术在纺织领域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制造技术在材料、尺度、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复杂性。随着打印设备的进步和新型智能材料的研发,纺织品的增材制造从3D打印逐步向4D打印发展。文章以3D打印到4D打印的演进为视角,从3D/4D技术类型及材料、工艺流程几个层面对纺织品增材制造进行系统阐释。同时,对纺织品增材制造的设计与制作思路展开讨论,主要聚焦于纺织纤维、柔性纺织品、混合纺织品结构和仿生纺织品4个研究方向,以期为纺织品的设计创新提供更多元的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4D打印 增材制造 柔性纺织品 智能材料 仿生设计
下载PDF
柔性智能纺织品与功能纤维的融合
2
作者 肖琦 《广东蚕业》 2020年第1期81-81,83,共2页
文章分析了柔性智能纺织品的优点,探讨了柔性智能纺织品和功能纤维融合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可以给柔性智能纺织品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柔性智能纺织品 功能纤维 融合
下载PDF
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纤维及其纺织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兆辉 李永贵 +4 位作者 杨自涛 郭增革 张战旗 齐元章 金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5-180,共6页
针对高纯石墨烯纤维可纺性差、成本高及分散难等问题,归纳了石墨烯的功能化改性方法,并对聚合物基石墨烯及其纺织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石墨烯与聚合物基体相的相互作用分析,深入探讨石墨烯对聚合物基石墨烯纤维微结构的影响机制,... 针对高纯石墨烯纤维可纺性差、成本高及分散难等问题,归纳了石墨烯的功能化改性方法,并对聚合物基石墨烯及其纺织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石墨烯与聚合物基体相的相互作用分析,深入探讨石墨烯对聚合物基石墨烯纤维微结构的影响机制,提出聚合物基石墨烯纺织品开发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理论难题。研究表明,石墨烯的高导电性和聚合物基体的柔性赋予聚合物基石墨烯纤维良好的可编织性,可确保其在拉伸、扭转、冲击等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电导率稳定性,有望加快柔性可穿戴纺织品的开发进程。最后指出,利用可控和可预测的加工技术,在解决石墨烯高效分散的基础上可解决石墨烯高成本的问题,是聚合物基石墨烯纺织品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复合纤维 智能纺织品 石墨烯改性 超分子结构 柔性可穿戴纺织品
下载PDF
三维间隔织物编织工艺及应用
4
作者 黄玉清 宋晓霞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6,17-20,共5页
三维间隔织物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纺织材料。文章介绍了经编和纬编间隔织物的编织工艺和织造方式,归纳了间隔织物作为新型材料在垫用、服用、车用、建筑、农用、过滤、包装等方面的常规应用,重点讲述了三维间隔织物在可穿戴领域的... 三维间隔织物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纺织材料。文章介绍了经编和纬编间隔织物的编织工艺和织造方式,归纳了间隔织物作为新型材料在垫用、服用、车用、建筑、农用、过滤、包装等方面的常规应用,重点讲述了三维间隔织物在可穿戴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包括传感器、电容器、发电机、纺织天线等智能器件,为间隔织物在可穿戴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间隔织物 编织工艺 纺织材料 可穿戴技术 智能纺织品 柔性纺织品
下载PDF
孕期柔性智能安全文胸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华丽霞 洪文进 +1 位作者 Rosita Binti Mohd Tajuddin 陈桂林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2,共4页
针对孕妇对文胸安全舒适的需求,综合孕妇生理特征,选择柔性温感变色油墨传感器和柔性增强远红外线智能元件,设计开发一款可实时监测孕妇体温、具备胸部理疗功能的柔性智能安全文胸。利用温感变色油墨中的温感传感芯片传递图案(温度)变... 针对孕妇对文胸安全舒适的需求,综合孕妇生理特征,选择柔性温感变色油墨传感器和柔性增强远红外线智能元件,设计开发一款可实时监测孕妇体温、具备胸部理疗功能的柔性智能安全文胸。利用温感变色油墨中的温感传感芯片传递图案(温度)变化信息,采用纳米增强远红外线理疗功能系统,可实时对孕妇胸部深入理疗按摩,缓解孕妇胸部因体温升高产生的胀痛、胸闷等症状,增强孕妇孕期安全与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纺织品 智能可穿戴 智能文胸 孕妇文胸 温感变色油墨 柔性增强远红外线
下载PDF
本征导电纤维的开发及应用
6
作者 张帆 张晨超 +2 位作者 李英荟 曹少杰 肖学良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本征导电聚合物产品多为膜状材料或纤维材料,具有导电性、可拉伸性、高强度、生物降解性、抗菌性和可回收性,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电磁屏蔽、柔性传感器、化学电池等。综述本征导电纤维的性质、制备方法及潜在应用领域,分析本... 本征导电聚合物产品多为膜状材料或纤维材料,具有导电性、可拉伸性、高强度、生物降解性、抗菌性和可回收性,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电磁屏蔽、柔性传感器、化学电池等。综述本征导电纤维的性质、制备方法及潜在应用领域,分析本征导电纤维的性能优势和应用潜力,同时指出因其高成本和难加工等缺陷,大规模开发应用受到限制,绝大部分该类纤维仍处于研究或小规模试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征导电纤维 导电高分子 柔性纺织品传感器 功能复合材料
下载PDF
聚酰胺基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包宗尧 李永贵 +3 位作者 杨建忠 吴依琳 刘亦冰 祖文菊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47,共8页
碳纳米管的力学、电学及热学等性能可赋予聚酰胺纤维良好功能,且聚酰胺基碳纳米管复合纤维能够保持其功能的稳定性。然而,如何提高碳纳米管在聚酰胺基体中的分散效果、降低碳纳米管应用成本,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及其纺织品的重要研究方... 碳纳米管的力学、电学及热学等性能可赋予聚酰胺纤维良好功能,且聚酰胺基碳纳米管复合纤维能够保持其功能的稳定性。然而,如何提高碳纳米管在聚酰胺基体中的分散效果、降低碳纳米管应用成本,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及其纺织品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本文结合现阶段国内外聚酰胺基碳纳米管复合纤维及纺织品的研究现状,探讨影响聚酰胺基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结构性能的主要因素和应用前景,为推进碳纳米管在纺织领域中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改性 聚酰胺纤维 柔性智能纺织品 共混纺丝
下载PDF
Dependence of Softness on Fabric Surface Quality and Compressibility
8
作者 胡吉永 丁辛 王如彬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6年第5期59-63,共5页
The term "softness" is loos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as well as sensory attributes of fabric and other textiles, and several psychophysicai evalu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its predicting equations exist. Howev... The term "softness" is loos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as well as sensory attributes of fabric and other textiles, and several psychophysicai evalu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its predicting equations exist.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for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fabric softness is lack. To explain the blomechauical and the potential neurophysiologicai phecnomenon for exploring fabric softness, accompanying to the procedures in manual exploration for softness and the anatomical multllayor structures of human finer, a contact finite dement (FE) model between finger and fabric is made to conduct an active contact analysis. In present FE model, the effect of surface friction index, compression modulus, Poisson's ratio of fabric on softness dlscrimination is Investigated. The interests are in the contributlons of these fabric property variables to contact area, Interracial friction shear stress and contact pressure distributions, which arc significant cognitive variables or stimulus parameters in peripheral neural levels. The mechanistic data for fabric specimens indicates that the basis for the perception of softness of flexible and bulk fabric is likely 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pressure on the skin (or, equivalently the skin displacement and its derivatives) resulting from surface friction phenomenon and compression property of fabric. In present model, however, the effect of Poisson's ratio on the total force exerted by fingertip is not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Therefore, compression modulus of fabric is, not the only underlying physical variable accounting for peripheral neural response, and also the surface friction phenomen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eeltouch softness of fabric, i.e. the compressibility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fabric arc the necessary physical variables involved for the haptic rendering of its soft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IC SOFTNESS FE model FRICTION compressibi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