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栽培稻5种不同生态类型与籼粳间的杂种F1育性研究
1
作者 王杰 周家武 +8 位作者 李静 杨莺 浦秋红 吕永刚 邓先能 黄望启 王敏 张玉 陶大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1-759,共9页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亚洲栽培稻种内不同生态类型材料与籼、粳亚种杂交育性,对19份包含亚洲栽培稻种内5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与云南温带粳品种滇粳优1号及国际水稻所选育的籼稻品种IR64的杂种F1育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中,...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亚洲栽培稻种内不同生态类型材料与籼、粳亚种杂交育性,对19份包含亚洲栽培稻种内5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与云南温带粳品种滇粳优1号及国际水稻所选育的籼稻品种IR64的杂种F1育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中,温带粳与籼亚种间普遍存在杂种不育,温带粳与热带粳间、籼籼部分组合也存在杂种不育,Aus类型与籼、粳亚种的杂种不育程度与品种相关.研究结果为系统研究亚洲栽培稻不同生态类型与籼、粳间杂种不育奠定了基础,为认识亚洲栽培稻的分化提供证据,并为利用亚洲栽培稻种内丰富的遗传变异来培育新品种、新组合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生态类型 杂种不育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普通越冬栽培稻幼苗耐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严雨欣 龚俊义 +4 位作者 彭廷燊 秦小健 南文斌 张汉马 梁永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7-77,共11页
研究不同越冬栽培稻种质资源的耐寒生理生化特性,为越冬栽培稻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20份普通越冬栽培稻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并分析了常温(25℃)和低温(4℃)胁迫4 d后幼苗的叶绿素、丙二醛和SOD活性等5个耐寒生理生化指标... 研究不同越冬栽培稻种质资源的耐寒生理生化特性,为越冬栽培稻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20份普通越冬栽培稻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并分析了常温(25℃)和低温(4℃)胁迫4 d后幼苗的叶绿素、丙二醛和SOD活性等5个耐寒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正常生境下,20份普通越冬栽培稻种质幼苗期5个耐寒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显著差异。低温胁迫后,20份供试材料幼苗的5个耐寒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显著差异;各供试材料幼苗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均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它们的下降幅度不一致,分别为-36.46%~-90.31%,-70.54%~-94.03%。然而,丙二醛、脯氨酸和SOD活性3个耐寒指标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升降趋势不一致。其中,黄糯2号、晚粳糯M99037和常农粳3号丙二醛含量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显著降低,其余17份材料丙二醛含量值较常温值显著上升变化;铁粳稻4号、镇稻7号和津稻1187等8份材料脯氨酸含量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呈上升变化,其余12份材料较常温值呈下降变化。鄂晚稻15和津粳杂四幼苗SOD活性低温胁迫值较常温值略微下降、其余18份材料幼苗SOD活性值较常温值显著上升。正常生境下,各供试材料5个耐寒指标间仅检测到2对极显著相关性,低温胁迫后却检测到8对极显著相关,低温胁迫影响耐寒指标间相关性的数量、强度和方向。综合来看,无论在常温和低温胁迫后,20份普通越冬栽培稻幼苗5个耐寒指标因品种间遗传背景差异而表现出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栽培稻 低温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徐鹏 陶大云 +3 位作者 胡凤益 周家武 李静 邓先能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F1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BC3F1.研究表明,F1及BC1F1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F1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BC3F1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F1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F2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F2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交 育种 云南粳 小穗育性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5
4
作者 陶大云 徐鹏 +4 位作者 李静 杨友琼 周家武 胡凤益 Monty P.JONES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用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6- 1 0 4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6- 1 0 4 /CG1 4∥ WAB56- 1 0 4 ///WAB56- 1 0 4的3个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交、回交 ,对 3个 BC1F1群体的花粉及小穗育性遗传研究表明 ,育性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 用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6- 1 0 4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6- 1 0 4 /CG1 4∥ WAB56- 1 0 4 ///WAB56- 1 0 4的3个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交、回交 ,对 3个 BC1F1群体的花粉及小穗育性遗传研究表明 ,育性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模型 ,来自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在与相同位点的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互作时 ,导致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雄配子败育 ,而形成花粉及小穗的半不育 ,但本研究的 3个组合中 ,并未导致所有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配子完全败育 ,其作用介于配子消除与花粉灭杀之间。用微卫星标记对这 3个群体的育性基因定位表明 ,它们都位于第 6染色体短臂末端 ,但 WAB450 - 2、WAB450 - 8携带的不育位点与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 RM1 90、RM1 33共分离 ,且很可能与 S1等位 ,而WAB450 - 7的不育基因则与位于相邻区间的 RM2 53呈松散连锁 ,可能与 WAB450 - 2、WAB45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育性遗传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种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中国栽培稻遗传多样性中心和起源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燕红 孙新立 王象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本研究对中国栽培稻6个地理分布群的70 0份古老地方栽培品种进行9个多态性等位酶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均以云南最大,淮河上游次之,黄河以北最小。中国栽培稻有3个遗传多样性中心:云南,长江中... 本研究对中国栽培稻6个地理分布群的70 0份古老地方栽培品种进行9个多态性等位酶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均以云南最大,淮河上游次之,黄河以北最小。中国栽培稻有3个遗传多样性中心:云南,长江中游—淮河上游,华南。长江中游—淮河上游可能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结合考古学资料及前人的工作,认为云南不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中心,而可能是中国起源中心衍生的一个次生中心并受到南亚中心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栽培稻 遗传多样性 等位酶 遗传多样性分析 起源中心 栽培稻 中国 淮河上游 长江中游 基因多样性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胡凤益 陶大云 +3 位作者 杨友琼 徐鹏 李静 周家武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 ,用 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 (9个籼稻 ,4个粳稻 )和 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 :I,籼稻亲本 9个品种 ;II,粳稻亲本 4个品种 ;III,非洲栽培稻亲本 13个品种 ;IV ,籼稻 /非洲栽培稻杂种 95个组合 ;V ,粳...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 ,用 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 (9个籼稻 ,4个粳稻 )和 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 :I,籼稻亲本 9个品种 ;II,粳稻亲本 4个品种 ;III,非洲栽培稻亲本 13个品种 ;IV ,籼稻 /非洲栽培稻杂种 95个组合 ;V ,粳稻 /非洲栽培稻 4 1个组合 ;VI,籼 /粳亚种间杂种 39个组合 ;VII,非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 11个组合 ;于 2 0 0 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 ,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 ,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 ,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 ,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 ,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 ,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 ,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栽培稻 亚洲栽培稻 种间杂交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0-93,共4页
用类平均数值分类法 ,将八十遗址古稻分为七类十一群。各类间的性状平均值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表明古栽培稻具有类型的多样性 ,是一种非野非籼非粳的原始栽培稻复合体 (Com plex)
关键词 栽培稻 八十Dang遗址 粒形多样性 原始栽培稻复合体 作起源 类平均数值分类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陶大云 徐鹏 +4 位作者 胡凤益 杨友琼 李静 周家武 MontyP.JONES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为了研究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 ,以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 6 - 10 4为测验种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 6 - 10 4 / CG14 / / WAB5 6 - 10 4 / / / WAB5 6 - 10 4的 14个种间近等基因系测交 ,对亲本及杂种的花粉及... 为了研究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 ,以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 6 - 10 4为测验种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 6 - 10 4 / CG14 / / WAB5 6 - 10 4 / / / WAB5 6 - 10 4的 14个种间近等基因系测交 ,对亲本及杂种的花粉及小穗育性研究表明 ,这 14个近等基因系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品种 CG14的 3个互不等位的配子消除位点和 2个互不等位的花粉不育基因位点 ,其中至少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种 杂种不育性 配子淘汰子 花粉灭杀子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后效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黄群策 代西梅 梁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68,共3页
利用亚洲栽培稻中的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sativa,2n=4x=48)和相应的4份二倍体水稻(O.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2n=2x=24)为花粉供体进行远缘杂交后,对其杂种后代的分离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 利用亚洲栽培稻中的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sativa,2n=4x=48)和相应的4份二倍体水稻(O.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2n=2x=24)为花粉供体进行远缘杂交后,对其杂种后代的分离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结实率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较高。在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中,其杂种第1代群体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生长优势。从群体的生长势来看,杂种第2代群体比杂种第1代群体要弱一些;在杂种第2代群体中,以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比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更明显。在各杂交组合的第3代群体中,从植株的株叶形态和生育期来看,株系间的差异和株系内的变异依然很明显,变异频率更宽,变异种类更多。在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组合中,育性变异、生长势变异、株叶形态变异、染色体变异和结实性变异等是较易发现的变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水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杂交后代 性状变异 远缘杂交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效果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群策 梁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6-68,共3页
以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sativa,2n=4x=48)和4份二倍体水稻(Oryza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ryzaglaberrima,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共配制32个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栽培稻分别与亚洲栽培稻中的两种... 以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sativa,2n=4x=48)和4份二倍体水稻(Oryza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ryzaglaberrima,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共配制32个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栽培稻分别与亚洲栽培稻中的两种倍性水平的水稻品系进行杂交均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生殖隔离并不很严格。然而,不同倍性的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其结实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二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不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低(0.32%~1.93%),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较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高(1.22%~8.86%)。由此认为,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更容易将后者的遗传物质引入亚洲栽培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同源四倍体水 非洲栽培稻 杂交 可交配性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胚胎学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群策 梁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55,共3页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 (Oryzasativa ,2n =4x=48)和二倍体水稻 (Oryzasativa ,2n =2x =2 4)为母本 ,以非洲栽培稻 (Oryzaglarri,2n=2x =2 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 ,对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非洲栽培稻的花粉粒能...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 (Oryzasativa ,2n =4x=48)和二倍体水稻 (Oryzasativa ,2n =2x =2 4)为母本 ,以非洲栽培稻 (Oryzaglarri,2n=2x =2 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 ,对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非洲栽培稻的花粉粒能在二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 ,但萌发频率仅为 0 .18%~ 0 .5 6% ,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慢 ,发生受精的频率比较低 ,因而二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结实率比较低。然而 ,非洲栽培稻的花粉粒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频率高达 12 .81%~ 14 .65 % ,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快 ,发生受精的频率比较高 ,因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结实率比较高。在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中发现 ,其受精作用比较特殊 ,其中包括精细胞与卵细胞的单受精作用 ,精细胞与次生极核的单受精作用和正常的双受精作用 ,总受精率和总成胚率分别为 7.49%~ 9.2 8%和 6.61%~ 8.6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同源四倍体水 远缘杂交 胚胎学证据
下载PDF
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象坤 孙传清 张居中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11-20,29,共11页
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孙传清河南文物考古所张居中稻种起源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未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中国是种稻最早的国家之一[1.2],悠久且丰富的种稻历史记载,广泛分布的野生稻[3],大量... 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孙传清河南文物考古所张居中稻种起源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未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中国是种稻最早的国家之一[1.2],悠久且丰富的种稻历史记载,广泛分布的野生稻[3],大量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尤其是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栽培稻 亚洲栽培稻 中国普通野生 起源与演化 《中国农业科学》 同工酶 籼粳分化 大学出版社 起源研究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鹏 陶大云 +4 位作者 胡凤益 李静 周家武 杨友琼 邓先能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42,共5页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及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的最大生殖障碍,为克服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障碍以充分、合理利用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1999年至2001年在海南三亚用9个梗型亚洲栽培稻品种与2个非洲...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及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的最大生殖障碍,为克服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障碍以充分、合理利用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1999年至2001年在海南三亚用9个梗型亚洲栽培稻品种与2个非洲栽培稻品种杂交的17个F_1组合,及与相应亚洲栽培稻回交的BC_1F_1为基本材料研究表明,F_1所有组合均高度不育,回交一代花粉育性也很低,为0%~5.75%;在群体较大的BC_1F_1组合IRGC 102203/IRAT216∥IRAT 216中选育性最高的1株(32.10%)自交得76株BC_1F_2,平均花粉育性为89.2%,之后种成76个BC_1F_3株系,每株系随机取1株自交至BC_1F_5,BC_1F_5的花粉及小穗育性基本正常,再随机取23个林系与IRAT 216测交,BC_2F_1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表现为半不育。说明这23个株系均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亲本IRCC 102203的不育基因,不育基因同时作用于雄配子和雌配子,杂种不育的遗传模式主要表现为“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不育”,经一代的选择和淘汰,育性基本恢复正常。大规模的回交转育育性基因及回交高世代QTL分析(AB-QTL)以更好地研究杂种不育的遗传规律及克服对策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种 不育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起源分化的遗传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文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42-48,共7页
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 从遗传学角度回顾了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起源进化研究简史,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法对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系统分化和分类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述。主要内容包括两种分类法和两个起源假说。本文还探讨了目前水稻起源进化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分类 起源 分化 遗传学 亚洲栽培稻
下载PDF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文绪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50-61,共12页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和假定前提的制约,多年来总是将古栽培稻认定为非籼即粳,或籼粳混杂的稻类。近年来随出土稻谷数量日益增多,年代更加久远,研究方法的进步,使重新认识古栽培稻的特征及其在...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和假定前提的制约,多年来总是将古栽培稻认定为非籼即粳,或籼粳混杂的稻类。近年来随出土稻谷数量日益增多,年代更加久远,研究方法的进步,使重新认识古栽培稻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地位成为可能。本篇只是在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稃面双峰乳突 判别函数 普通野生 出土 和粳 峰角度 变异系数 中国水科学 中国栽培稻
下载PDF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综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璠 《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99-104,135,共7页
一、说"稻"字与古文史录论证中国水稻起源需具备丰富考古证据和广泛分布野生种资源;自然,语言文字和系统的古代文献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在中国全都具备。先说古文字,再说地方语言。稻,《说文》:禾余氏以龙纪,也,从禾、... 一、说"稻"字与古文史录论证中国水稻起源需具备丰富考古证据和广泛分布野生种资源;自然,语言文字和系统的古代文献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在中国全都具备。先说古文字,再说地方语言。稻,《说文》:禾余氏以龙纪,也,从禾、舀声。林义光《文源》:籀文古字象获稻在臼中将舂之形。从米、从禾又从水、从舀舀声。游修龄说:"稻在甲骨文中的初文当是黍的甲骨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甲骨文 中国栽培稻 中国水 起源 黄河流域 亚洲栽培稻 说文 古文字
下载PDF
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可交配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芳 黄群策 向茂成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9-81,共3页
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 (Oryzasativa ,2n =2x =2 4 )为母本 ,以非洲栽培稻 (Oryzaglaberrima ,2n =2x =2 4 )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研究结果表明 ,二倍体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 ,但结实率很低 ( 0 32 %~1 9... 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 (Oryzasativa ,2n =2x =2 4 )为母本 ,以非洲栽培稻 (Oryzaglaberrima ,2n =2x =2 4 )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研究结果表明 ,二倍体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 ,但结实率很低 ( 0 32 %~1 97% )。对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观察发现 ,非洲栽培稻的花粉能在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柱头上萌发 ,萌发率仅为 0 18%~ 0 5 6 % ,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慢 ,发生的受精频率比较低。以同源四倍体水稻 (Oryzasativa ,2n =4x =4 8)为母本 ,以非洲栽培稻为父本杂交配组。研究结果表明 ,两者间比较容易杂交 ,其结实率达到 5 70 %~ 8 86 %。观察其胚胎学表现 ,非洲栽培稻的花粉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频率高达 12 81%~ 14 5 6 % ,花粉管在柱头内伸长速度较快 ,发生的受精频率比较高。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桥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杂交 可交配性 同源四倍体水 胚胎学观察
下载PDF
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森岛启子 王象坤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30-35,69,共7页
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森岛启子,王象坤译一、栽培稻──野生稻复合体的分类现状稻属有两个栽培种和大约20个野生种(Vauehan,1989)。全世界普遍栽培的普通稻是亚洲栽培稻(Oryzasat... 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森岛启子,王象坤译一、栽培稻──野生稻复合体的分类现状稻属有两个栽培种和大约20个野生种(Vauehan,1989)。全世界普遍栽培的普通稻是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而另一个栽培稻是局限于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 栽培稻 非随机组合 同工酶 基因库 普通野生 普通栽培稻 亚洲栽培稻 遗传分化 数量性状
下载PDF
栽培稻(Oryza sativa)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Ⅳ.F_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型 被引量:47
19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2 位作者 张华 杨进昌 刘桂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34-41,共8页
栽培稻(O.sativa)品种间杂种的不育性是由F_1花粉不育基因座的等位基因互作引起的。前文报道了S-E3、S-E2和S-E5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本文把这3个基因座分别重新命名为S-a、S-b和S-c。本研究发现了... 栽培稻(O.sativa)品种间杂种的不育性是由F_1花粉不育基因座的等位基因互作引起的。前文报道了S-E3、S-E2和S-E5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本文把这3个基因座分别重新命名为S-a、S-b和S-c。本研究发现了另外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分别命名为S-d、S-e和S-f。分析了11个品种在这6个花粉不育基因座的基因型。所有被测品种在S-a上均带S ̄i/S ̄i。在其余5个花粉不育基因座上,籼型品种广陆矮4号(D2)均带S ̄i/S ̄i,而粳型品种台中65(E1)和大白芒(K6)均带S ̄i/S ̄i。11个品种在这6个基因座上出现了8种不同的基因型。具有不同花粉不育基因型的品种相互杂交,F_1杂种具有不同的花粉不育基因杂合座位数,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育性。从总体上看,F_1杂种中花粉不育基因杂合对数越多,花粉不育性和小穗不育性就越高。可以设想,通过培育具有籼型花粉不育基因型的粳型品系──“粳型亲籼系”,可以克服籼-粳杂种的不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 不育性 栽培稻 遗传
下载PDF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68
20
作者 朱作峰 孙传清 +2 位作者 付永彩 张培江 王象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37-1441,共5页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比较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