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杭嘉湖平原实验基地,以嘉花11、浙粳37、宁81、祥湖301、秀水09等5个品种水稻及其0—1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波消解和Walkley-Black的方法,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通量,为了解植硅体在稻田生态系统硅和碳...在嘉兴杭嘉湖平原实验基地,以嘉花11、浙粳37、宁81、祥湖301、秀水09等5个品种水稻及其0—1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波消解和Walkley-Black的方法,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通量,为了解植硅体在稻田生态系统硅和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植硅体含量在不同品种水稻中嘉花11、宁81和祥湖301高于浙粳37和秀水09,在各器官中鞘>叶>茎>根>穗;(2)水稻植株植硅体产生通量为1269.59 kg hm-2a-1,其中地上部分为1203.44 kg hm-2a-1,地下部分为66.15 kg hm-2a-1,在种植50a的稻田0—10cm土壤中的积累通量为40.38 kg hm-2a-1;(3)选择嘉花11等高植硅体含量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对提高水稻植硅体产生通量及其包裹大气中CO2通量有很大的作用。展开更多
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硅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植硅体含量和秸秆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19.86~37.78 g/kg和1.38~1.70g/kg;小麦秸秆PhytOC储量、碳封存潜力、碳增汇潜力分别为8.30~12.18 kgC/hm^(2)、31.89~44.65 kgCO_(2)/hm^(2)、0.17~2.01 t CO_(2)/a,南部平原地区高于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土壤养分是影响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的重要因素。据估算,1984~2020年,随着小麦单产量的提高,临沂市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明显升高(15.75~41.14 kg CO_(2)/hm^(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明显增加(7.05~14.43 t CO_(2)/a),36年临沂市总计固定411.52 t CO_(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汇效应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小麦碳增汇的精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在嘉兴杭嘉湖平原实验基地,以嘉花11、浙粳37、宁81、祥湖301、秀水09等5个品种水稻及其0—1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波消解和Walkley-Black的方法,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通量,为了解植硅体在稻田生态系统硅和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植硅体含量在不同品种水稻中嘉花11、宁81和祥湖301高于浙粳37和秀水09,在各器官中鞘>叶>茎>根>穗;(2)水稻植株植硅体产生通量为1269.59 kg hm-2a-1,其中地上部分为1203.44 kg hm-2a-1,地下部分为66.15 kg hm-2a-1,在种植50a的稻田0—10cm土壤中的积累通量为40.38 kg hm-2a-1;(3)选择嘉花11等高植硅体含量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对提高水稻植硅体产生通量及其包裹大气中CO2通量有很大的作用。
文摘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硅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植硅体含量和秸秆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19.86~37.78 g/kg和1.38~1.70g/kg;小麦秸秆PhytOC储量、碳封存潜力、碳增汇潜力分别为8.30~12.18 kgC/hm^(2)、31.89~44.65 kgCO_(2)/hm^(2)、0.17~2.01 t CO_(2)/a,南部平原地区高于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土壤养分是影响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的重要因素。据估算,1984~2020年,随着小麦单产量的提高,临沂市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明显升高(15.75~41.14 kg CO_(2)/hm^(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明显增加(7.05~14.43 t CO_(2)/a),36年临沂市总计固定411.52 t CO_(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汇效应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小麦碳增汇的精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