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峰 华扬 +1 位作者 刘一铭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2-318,共7页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的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接受颈部动...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的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接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筛查者共6423例。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左、右两侧椎动脉超声检查参数,即椎间隙段(V2段)内径及采用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和PSV起始段/PSV椎间隙段]评估的VAOS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依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VAOS组与非VAOS组。将椎动脉内径≤2.0 mm定义为椎动脉发育不良(VAH);将双侧椎动脉V2段内径差值≥1.2 mm定义为椎动脉优势(VAD),并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和非VAD组(内径差<1.2 mm)。最终统计分析时,若涉及侧别,各组以侧进行统计;若未涉及侧别,各组以例数进行统计。以发生VAOS作为因变量,将一般资料、解剖学因素(VAH、VAD)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人群6423例,男1985例,女4438例;年龄19~80岁,平均(43±13)岁。其中VAD组628例,非VAD组5795例。(1)与VAD组比较,非VAD组女性占比更高(69.9%比61.3%,P<0.01),年龄更小[(43±13)岁比(45±14)岁,P<0.01],且年龄<40岁人群占比高于VAD组(46.3%比38.4%,P<0.01),VAH患者比例和VAOS发生比例均低于VAD组(分别为0.6%比17.2%和1.5%比4.0%,均P<0.01)。(2)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VAOS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OS组男性比例、年龄、BMI及VAH和VAD的比例均高于非VAOS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92,95%CI:1.30~2.85,P=0.001)、年龄(OR=1.12,95%CI:1.10~1.14,P<0.01)和VAD(OR=2.14,95%CI:1.30~3.40,P=0.002)是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筛查人群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D的发生受性别和年龄影响,VAD是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超声 起始段狭窄 椎动脉发育不良 椎动脉优势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付娇 刘利峰(综述) +1 位作者 蔡志平 姜波(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77-380,共4页
椎动脉优势发生率高,在正常人群、脑血管病人群均可见,为了探讨椎动脉优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我们对椎动脉优势及与其相关疾病进行综述。通过知网、万方、生物科技、PubMed等检索“椎动脉优势”及相关文章,对其特点进行总结。椎动脉优势... 椎动脉优势发生率高,在正常人群、脑血管病人群均可见,为了探讨椎动脉优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我们对椎动脉优势及与其相关疾病进行综述。通过知网、万方、生物科技、PubMed等检索“椎动脉优势”及相关文章,对其特点进行总结。椎动脉优势发生率高,尤其与基底动脉弯曲、动脉硬化狭窄、后循环缺血性疾病以及围椎基底动脉手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椎动脉优势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明确其发生原因及变化规律,对临床疾病预防、治疗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优势 椎动脉发育不良 椎动脉延长扩张症 基底动脉弯曲
下载PDF
超声评估椎动脉优势所致管径不对称程度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
3
作者 刘一铭 张峰 +1 位作者 华扬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4-751,共8页
目的探索无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椎动脉优势(VAD)所致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程度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发生的相关性及诊断VAD的最佳管径差值(△D)截断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 目的探索无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椎动脉优势(VAD)所致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程度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发生的相关性及诊断VAD的最佳管径差值(△D)截断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体质量指数≥28 kg/m^(2))、吸烟史、饮酒史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非椎动脉闭塞受试者640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双侧椎动脉管径△D及根据椎动脉起始段和椎间隙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评估的VAOS情况。将狭窄率≥50%的受试者划分为VAOS组,其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D,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作为自变量,以发生狭窄率≥50%VAOS作为因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独立影响因素。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VAOS组和对照组按1∶5进行匹配,基于匹配后受试者以发生狭窄率≥50%VAOS为结局指标,以△D为自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约登指数计算△D的最佳截断值。结果纳入的6404例受试者中,男1975例,女4429例;其中VAOS组46例,VAOS发生率0.72%。(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OS组的男性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及△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将以上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49,95%CI:1.36~4.67,P=0.003)、年龄(OR=1.14,95%CI:1.11~1.17,P<0.01)及△D(OR=1.81,95%CI:1.06~2.97,P=0.024)均为发生狭窄率≥50%VAOS的危险因素。(2)倾向性评分匹配后,VAOS组纳入46例,对照组纳入230例,共276例。组间比较结果显示,VAOS组△D高于对照组[0.65(0.30,1.20)mm比0.40(0.20,0.80)mm,P=0.009],余基线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276例受试者,以发生狭窄率≥50%VAOS为结局指标、以△D为自变量绘制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预测无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发生狭窄率≥50%VAOS的AUC为0.622,最佳截断值为0.800 mm,特异度为78.3%,敏感度为41.3%。结论无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程度与发生狭窄率≥50%的VAOS相关,△D最佳截断值为0.800 mm,可作为定义VAD的参考标准,△D≥0.800 mm提示发生狭窄率≥50%VAOS的风险较高(特异度78.3%、敏感度41.3%)。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超声检查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椎动脉优势 不对称性
下载PDF
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4
作者 林叶发 周颖 +2 位作者 黄君 李青青 梁华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甘露醇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甘露醇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积分与椎动脉血流指标[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LVA-Vm)、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RVA-Vm)、左侧椎动脉血流阻力指数(LVA-RI)、右侧椎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VA-RI)]水平,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积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积分(21.06±2.12)分高于对照组的(13.47±1.95)分(P<0.05)。两组治疗后LVA-Vm、RVA-Vm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LVA-RI、RVA-RI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LVA-Vm(31.20±3.32)cm/s、RVA-Vm(32.06±2.97)cm/s均高于对照组的(27.65±2.87)、(28.11±2.44)cm/s,LVA-RI(0.54±0.06)、RVA-RI(0.46±0.10)均低于对照组的(0.62±0.07)、(0.64±0.09)(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三大常规异常或肝肾功能异常情况,也无其他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状况,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 通窍活血汤 甘露醇 椎动脉血流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影像学评估及其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皓 宋冰欣 +2 位作者 白雪松 焦力群 赵彦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9-564,共6页
椎动脉发育不良(VAH)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关,但VAH与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上较难鉴别。目前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作者从尸检、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对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的定义及发生... 椎动脉发育不良(VAH)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关,但VAH与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上较难鉴别。目前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作者从尸检、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对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的定义及发生率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卒中 椎动脉发育不良 影像 综述
下载PDF
基于疼痛、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观察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晓玲 王雷 +2 位作者 刘伯辉 范鹏 张蕊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疼痛、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Mulligan手法组和联合针刺组,每组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疼痛、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Mulligan手法组和联合针刺组,每组93例。Mulligan手法组采用Mulligan手法进行治疗,联合针刺组在Mulligan手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颈椎活动度及疼痛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47%(86/93),高于Mulligan手法组81.72%(7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及椎动脉、基底动脉阻力指数(RI)、现有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分数指数(PRI)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针刺组低于Mulligan手法组(P<0.05);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Vm)、颈椎右侧屈、右旋转、左侧屈、左旋转度数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针刺组高于Mulligan手法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助于调节患者机体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颈椎活动度,降低疼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 针刺 Mulligan手法 疼痛 椎动脉-基底动脉 血流 活动度
下载PDF
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贾峻 王志光 +2 位作者 赵国瑞 田少飞 范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浅析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患者实施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对其中医症状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 目的浅析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患者实施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对其中医症状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评分、颈椎曲度及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的CSA患者86例实施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共完成40例;观察组脱落1例,剔除1例,共完成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牵引疗法,观察组予以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ESCV评分、颈椎曲度及脑血流参数的变化,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ESCV评分和颈椎曲度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底动脉及左、右椎动脉的Vs与V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2%(39/41)vs 80.00%(32/40),P<0.05]。结论基于“筋骨平衡”理论针刺推拿疗法对CSA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积分、ESCV评分以及颈椎曲度,增强脑血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平衡理论 针刺推拿 椎动脉型颈 中医症状积分 脑血流参数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志军 杨文龙 +2 位作者 李典 赵斌 杨凤云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17-120,F0003,共5页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以发作性眩晕、颈痛、恶心、耳鸣、耳聋等为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治疗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学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安全有效,常作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以发作性眩晕、颈痛、恶心、耳鸣、耳聋等为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治疗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学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安全有效,常作为本病的主要治疗选择。本文结合同领域的前沿热点,就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潜在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 颈性眩晕 椎动脉 发病机制 中医
下载PDF
椎动脉开口狭窄诊疗的进展与争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震 张林枫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近年来,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1]。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脑卒中发病人数近1704万[2]。其中,后循环缺血导致的脑卒中占患者总数的25%~40%,但相关死亡率达2... 近年来,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1]。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从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脑卒中发病人数近1704万[2]。其中,后循环缺血导致的脑卒中占患者总数的25%~40%,但相关死亡率达20%~30%,明显高于前循环缺血[3,4]。椎动脉狭窄是椎动脉管腔狭窄或被压缩导致的疾病,约20%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与之相关[5,6]。引起椎动脉狭窄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外伤、纤维肌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神经纤维瘤病、异常骨压迫等[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动脉 椎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 动脉管腔狭窄 动脉夹层 脑卒中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对首发颞叶或丘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胡耀芝 崔珊珊 +1 位作者 张立功 高琳芝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3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VAO)支架置入术对首发颞叶梗死或丘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首发颞叶或丘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颞叶内侧或丘脑单一部位新发梗死,且经头颈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VAO)支架置入术对首发颞叶梗死或丘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首发颞叶或丘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颞叶内侧或丘脑单一部位新发梗死,且经头颈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重度狭窄的VAO为梗死责任血管。将35例接受VAO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支架组,将30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3个月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数字广度测验(WAIS-DS)、Fuld物体记忆测验量表(FOM)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治疗后3个月时,支架组的MoCA总分和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语言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治疗后3个月时的FO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O支架置入术可显著改善颞叶梗死、丘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支架 椎动脉起始部 颞叶梗死 丘脑梗死 认知功能
下载PDF
DSA三维旋转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应用价值
11
作者 马向宏 阎世鑫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48.9~88.7 kg,平均体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48.9~88.7 kg,平均体质量74.87 kg;高血压50例,高脂血症36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行椎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及DSA介入检查并行术中3DRA检查;将3DRA原始数据传输至西门子Artis zeeⅢbiplane DSA 3D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彩色容积重组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将3DRA像与3D后处理彩色容积图像相结合观察,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进行分析与评估。为医师进行下一步的手术,即在椎动脉开口处置入支架,提供最佳角度,帮助引导手术入路。对4种不同检查方法[椎动脉超声、CTA、二维(2D)-DSA、3DRA]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81支血管)中,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54支(其中3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6例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中度狭窄20支(其中1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7支(其中1例患者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轻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均通过3DRA技术对病变进行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入路,顺利置入椎动脉开口支架43枚。与3DRA比较,椎动脉超声对狭窄程度的诊断4例高估、8例低估;CTA对狭窄程度诊断为3例高估、1例低估;2D-DSA对狭窄程度的诊断为仅为1例高估、1例低估。2D-DSA、3DRA、CTA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诊断准确度及差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重度狭窄的病例,3DRA与2D-DSA对狭窄形态学显示的灵敏度比较,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RA与2D-DSA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准确度高于CTA与椎动脉超声。3DRA技术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程度及狭窄斑块的形态学分析与评估明显优于2D-DSA,能够准确地显示狭窄病变的形态,精准指导手术入路,帮助手术顺利进行。3DRA可作为2D-DSA诊断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椎动脉 开口处狭窄 椎动脉开口处支架置入术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
下载PDF
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12
作者 吴敌 李子孝 +2 位作者 刘丹丹 陈绪珠 赵性泉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13-717,722,共6页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5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伴/不伴AS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20~67岁,平均(42.2±12.3)岁。45例患者中sVAD 33例(73.3%)、sV-BAD 5例(11.1%)和sBAD 7例(15.6%);伴AS 12例(26.7%)、不伴AS 33例(73.3%)。与不伴AS组相比,伴AS组年龄较大[(56.0±6.7)岁比(37.2±9.7)岁],高血压比例较高(91.7%比24.2%),颈部按摩比例较少(0比42.4%),多发病灶比例较高(90.9%比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AS组与不伴AS组出现头痛、枕部疼痛或颈部疼痛到脑梗死发作时间的比较[6.0(0.0,20.0)d比2.0(0.0,15.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伴AS的sVAD、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颈部按摩比较高。sVAD患者发病前出现的头痛、枕部疼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其脑梗死发生的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对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岳琳 陈树春 +2 位作者 王玥 位学迎 董细红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72-80,共9页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546例、超重组(24~<28 kg/m^(2))484例和肥胖组(≥28 kg/m^(2))139例。比较3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情况。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条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并确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风险增加的临界值。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较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呈负相关(P<0.01),与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无相关性(P>0.05)。限制性立方条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线性相关(P>0.05),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非线性相关(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当BMI超过特定值(24.18~24.26 kg/m^(2))时,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超重 肥胖 体质量指数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内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DSA联合3D ASL对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小脑半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
14
作者 程晓悦 乔鹏岗 +2 位作者 姜彬 张婷婷 贺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97-501,514,共6页
目的:探讨DSA联合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小脑半球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因优势侧椎动脉颅外段管腔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DSA及ASL资料,评估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椎动... 目的:探讨DSA联合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小脑半球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因优势侧椎动脉颅外段管腔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DSA及ASL资料,评估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椎动脉优势侧与非优势侧、支架置入术前后小脑半球不同供血区脑灌注的变化。结果:21例术前DSA显示优势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部位均为优势侧椎动脉颅外段,术后狭窄均解除。PLD为2.5 s时,术前、术后,优势侧及非优势侧,小脑各供血区脑血流量(CBF)值均较PLD为1.5 s时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在椎动脉优势侧,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区、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的CBF值均高于术前(包括PLD=1.5、2.5 s);椎动脉非优势侧,小脑上动脉供血区的CBF值高于术前(包括PLD=1.5、2.5 s)。结论:DSA联合ASL能定量评估小脑半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能提高椎动脉优势侧小脑半球各区的脑血流灌注水平及椎动脉非优势侧的小脑半球小脑上动脉供血区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ET-1、NO水平的影响
15
作者 陈靖军 蒋嘉兴 +3 位作者 赵永凯 赵向波 勾志静 韩雪萍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212-3215,共4页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效果,探究其对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CSA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接受塞来昔布治疗(设为...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效果,探究其对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CSA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接受塞来昔布治疗(设为对照组),45例接受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设为研究组)。两组治疗10~12 d后对比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ROM)、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血流动力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栓素A2(TXA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ROM、NDI评分降低,ESCV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TMFV、PSV升高,PI、RI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ET-1、TXA2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塞来昔布治疗CSA的效果确切且安全可靠,可改善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血流动力学,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 舒血宁 塞来昔布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许嘉犇 刘士硕 +1 位作者 陈柏臻 薛玉满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550-555,共6页
目的探讨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椎动脉型痰湿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摩组、扳法组、联合组,每组各3... 目的探讨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椎动脉型痰湿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摩组、扳法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西药与常规推拿治疗,在此基础上,腹摩组施以腹部摩法,扳法组施以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联合组给予腹部摩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3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症状评分(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分)、颈椎功能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mean,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elocity systolic,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end of diastolic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值]。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腹摩组70.00%(21/30)与扳法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ESCV评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N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NDI评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JOA评分明显高于腹摩组与扳法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m、Vs、Vd参数均较治疗前升高,RI、PI参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Vm、Vs、Vd参数明显高于腹摩组与扳法组,RI、PI参数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安全性分级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安全、有效,有利于改善颈椎功能,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而缓解眩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 痰湿阻络证 腹部摩法 旋转定位扳法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左侧椎动脉粗大1例
17
作者 杨志勇 杜斌 +1 位作者 范红斌 程建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左侧椎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变异 椎动脉 尸体标本 外径
下载PDF
天麻素对颈性高血压病模型兔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刘芳 谢思维 +2 位作者 方浩亮 黄哲女 顾逸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8-201,共4页
目的观察天麻素对颈性高血压病模型兔椎动脉内径(vertebral arterial diameter,VD)、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maximum 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及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和醛固酮(al... 目的观察天麻素对颈性高血压病模型兔椎动脉内径(vertebral arterial diameter,VD)、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maximum 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及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和醛固酮(aldosterone,ALD)含量变化,探讨天麻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颈性高血压病家兔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只实验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6只)和天麻素组(6只)。模型组耳缘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kg·d),天麻素组耳缘静脉注射含有50 mg/mL天麻素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与6只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并记录各组实验兔治疗前后椎动脉VD和EDV值,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测定实验兔血清中NE、AngⅡ和ALD水平。结果与该组治疗前比较,模型组和天麻素组实验兔治疗后椎动脉内径、ED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天麻素组实验兔治疗后椎动脉内径、ED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E水平(32.34±12.49)ng/mg,高于正常对照组(19.29±4.48)ng/mg(P<0.05),天麻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天麻素组AngⅡ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LD值(160.07±38.14)pg/mg,高于正常对照组(103.33±29.83)pg/mg(P<0.01),而天麻素组ALD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对颈性高血压病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代谢、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及抑制醛固酮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颈性高血压病 椎动脉 RAAS系统
下载PDF
灸刺放血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19
作者 刘兰英 庄垂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目的 观察灸刺放血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灸刺放血结合组)和对照组(灸刺结合组),各35例。观察组予电子灸、普通针刺及刺络放血拔罐疗法,对照组给予电子... 目的 观察灸刺放血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灸刺放血结合组)和对照组(灸刺结合组),各35例。观察组予电子灸、普通针刺及刺络放血拔罐疗法,对照组给予电子灸及普通针刺法联合治疗;于首次治疗前后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脑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测定及对眩晕程度进行评估对比。结果 治疗后,TCD显示2组患者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均降低(P<0.01),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无改善(P>0.05)。治疗后,2组眩晕程度均好转(P<0.01),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灸刺放血结合疗法能够有效减慢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椎-基底动脉高血流速度、缓解眩晕程度,即时效果明显优于针刺艾灸结合组,可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动脉型颈 针灸疗法 放血疗法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不同治疗策略安全性及疗效对照研究
20
作者 徐昆明 雷佳雨 +2 位作者 李水彬 成钢卫 曹裕民 《医师在线》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研究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不同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及疗效对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3例及对照组(... 目的研究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不同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及疗效对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3例及对照组(内科药物治疗)24例。患者出院后连续随访1个月以上,比较两组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加重的发生率,以及随访期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血管狭窄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血管狭窄加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随访期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血管内支架置入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优化血管的狭窄程度,预防血管狭窄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 血管内治疗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