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MRA改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1
作者 韩伟 欧阳甲 +3 位作者 盛伟斌 刘克 杨学明 陈志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眩晕者共 76例 ,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 :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 ,左侧为 (4.1± 0 .79)mm ,右侧为 (3 .2± 0 .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 目的 :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眩晕者共 76例 ,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 :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 ,左侧为 (4.1± 0 .79)mm ,右侧为 (3 .2± 0 .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分为 3型 :Ⅰ型 (椎动脉受压型 ) ,Ⅱ型 (椎动脉硬化型 ) ,Ⅲ型 (椎动脉畸形型 )。通过椎动脉MRA成像特点能够对受累椎动脉作出精确、定性诊断。对 5例椎动脉Ⅰ型患者行椎动脉松解术后 ,MRA显示椎动脉的上述改变已改善或消失 ,疗效优良。结论 :MRA是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一重要筛检诊断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缺血 MRA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景臣 高忠礼 +2 位作者 尹飞 左建林 段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7-209,共3页
关键词 命名 分类 动脉型颈 交感神经型颈 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椎动脉缺血的预防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志青 景在平 +4 位作者 赵珺 包俊敏 冯翔 陆清声 曲乐丰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时椎动脉缺血的预防方法。方法:对136例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尤其是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受干扰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病人中13...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时椎动脉缺血的预防方法。方法:对136例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尤其是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受干扰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病人中135例手术成功,66例左锁骨下动状脉开口受到干扰,其中5例因左锁骨下动脉距夹层破口太近,而有意将其封堵。8例有椎动脉缺血症,仅1例为急性脑缺血表现。2例术后被迫行颈动脉鄄椎动脉旁路术以缓解椎动脉缺血情况。而术前接受预防性颈动脉鄄椎动脉旁路术的4例病人,完全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后无不适症状。结论:完全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可能会引起左侧椎动脉的急性缺血而致严重并发症。根据夹层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间的距离,术前选择性实施左颈动脉鄄左椎动脉旁路术可预防椎动脉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 腔内隔绝术 椎动脉缺血 手术治疗 预防
下载PDF
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305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雷补团 陈剑虹 +2 位作者 连浩 郭琳 原灵 《颈腰痛杂志》 2001年第2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 病理 椎动脉缺血型颈
下载PDF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诊断方法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韩伟 刘克 +1 位作者 郑钦洪 何锡庭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73-75,共3页
颈椎病的患病率在当前明显超过常见的下腰痛 ,此种以退行性为基础的疾患 ,随着年龄的递增而成倍增加。目前对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认识尚存在分歧 ,本人从临床角度对其临床表现、X线片、超声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血浆内皮水... 颈椎病的患病率在当前明显超过常见的下腰痛 ,此种以退行性为基础的疾患 ,随着年龄的递增而成倍增加。目前对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认识尚存在分歧 ,本人从临床角度对其临床表现、X线片、超声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血浆内皮水平、CT、椎动脉造影、MRA等方面的诊断价值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缺血型颈 诊断 CT MRA CDFI
下载PDF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潘之清 陆玫玲 +1 位作者 潘旭东 韩仲岩 《中国康复》 1990年第3期136-139,共4页
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一、命名问题。“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一。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 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一、命名问题。“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一。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一刘氏综合征”(Syndrome of Barre-Lie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缺血 综合征
下载PDF
颈椎不稳与椎动脉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与构建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圣杰 朱芳 +1 位作者 岳宗进 王子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7期4418-4422,共5页
背景: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颈椎不稳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颈椎病病理生理以及治疗的关键。目的:对颈椎不稳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动物模型进行阐述,探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背景: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颈椎不稳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颈椎病病理生理以及治疗的关键。目的:对颈椎不稳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动物模型进行阐述,探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新进展。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1979至2012年,在英文标题和摘要中以"cervical instability,basal-vertebral artery ischemia"和"animal model"检索,中文文献检索以"颈椎不稳,椎动脉缺血,动物模型"为关键词,选择内容与颈椎不稳、椎动脉缺血、动物模型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4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建立合适的理想的颈椎病模型尚需继续探讨。利用动物颈椎病模型进行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病因、发病机制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由于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有的造模方法难以全面重现人类颈椎病模型,故模型成立、阳性率及造模时间合适的、理想的颈椎病模型尚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不稳 组织工程实验造模 动脉型颈 椎动脉缺血 静力性平衡 动力性平衡 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 进展 综述
下载PDF
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148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必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83-483,共1页
关键词 椎动脉缺血型颈 针灸疗法 疗效
下载PDF
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148例 被引量:4
9
作者 詹春芳 《航空航天医药》 2009年第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针灸 椎动脉缺血
下载PDF
综合治疗椎动脉缺血综合征163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世平 王腊荣 +1 位作者 马璇 范远东 《颈腰痛杂志》 2000年第4期317-318,共2页
目的 :研究治疗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预性眩晕 )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 16 3例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单纯药物治疗 ,二组为预部推拿、理疗、局部注射及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 :3天内痊愈者综合组为 40 % ,药物组为 10 %... 目的 :研究治疗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预性眩晕 )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 16 3例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单纯药物治疗 ,二组为预部推拿、理疗、局部注射及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 :3天内痊愈者综合组为 40 % ,药物组为 10 % ,1周内痊愈者综合治疗组为 81% ,药物组为 6 0 %。结论 :对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患者应尽早实施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颈性眩晕 综合疗法
下载PDF
枕动脉肌束小脑表面移植治疗椎动脉缺血性病变
11
作者 戚焕庭 时方甸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38-39,共2页
枕动脉肌束小脑表面移植治疗椎动脉缺血性病变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325000)戚焕庭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时方甸[关键词]椎动脉缺血;治疗;枕动脉肌束小脑表面移植脑血管病对中老年人是重要的致残... 枕动脉肌束小脑表面移植治疗椎动脉缺血性病变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325000)戚焕庭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时方甸[关键词]椎动脉缺血;治疗;枕动脉肌束小脑表面移植脑血管病对中老年人是重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我们自1993年1月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缺血 动脉肌束 小脑表面移植
下载PDF
灯盏花素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48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雪荣 《泰山卫生》 2004年第3期25-25,共1页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是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内动脉所致的综合征。笔者近2年来应用静脉滴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4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灯盏花素 治疗 椎动脉缺血型颈 综合征
下载PDF
普乐林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40例
13
作者 杨其飞 罗章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1年第22期2202-2202,共1页
关键词 普乐林 治疗 椎动脉缺血型颈
下载PDF
藻酸双脂钠与氟桂利嗪治疗椎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14
作者 杜伟昌 《洛阳医专学报》 2001年第4期284-284,共1页
关键词 藻酸双脂钠 氟桂利嗪 椎动脉缺血性眩晕
下载PDF
金纳多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后眩晕的疗效评估
15
作者 杨静 彭本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798-801,共4页
目的探讨金纳多滴剂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后眩晕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由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引起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金纳多滴剂联合倍他司汀口服2周,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口服2周。比较2组患者眩晕... 目的探讨金纳多滴剂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后眩晕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由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引起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金纳多滴剂联合倍他司汀口服2周,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口服2周。比较2组患者眩晕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文版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和眩晕症状持续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使用金纳多滴剂后眩晕障碍量表总评分、功能、情感、躯体亚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金纳多滴剂对于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后眩晕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缩短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缺血 缺血性脑卒中 眩晕 金纳多
下载PDF
六味地黄汤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16
作者 李路 魏鑫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055-1057,共3页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汤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1d、治疗1个月血液流变学、脑血流速指标...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汤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1d、治疗1个月血液流变学、脑血流速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AI)、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高切、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增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脑血流速,减轻炎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六味地黄汤 银杏叶提取物
下载PDF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邱锦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1期127-130,共4页
目的 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84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目的 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84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BA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LVA血流速度(39.45±3.61)cm/s、RVA血流速度(42.23±4.04)cm/s、BA血流速度(49.03±5.13)cm/s均快于对照组的(30.84±3.22)、(34.22±3.75)、(40.86±4.74)c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全血粘度(3.13±0.66)mPa·s、血浆粘度(1.53±0.20)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3.10±0.32)均低于对照组的(4.02±0.60)mPa·s、(1.95±0.22)mPa·s、(3.46±0.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6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加味补阳还五汤 氟桂利嗪 血液流变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肝阳化风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疆 张雨星 +6 位作者 熊新贵 梁清华 曾年菊 区健刚 萧梅芳 赵艳 范荣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1249-1253,共5页
目的采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建立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肝阳化风证和肝阳上亢证高分辨率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中医肝阳化风证和肝阳上亢证的本质内涵。方法设颈椎病肝阳化风证组、颈椎病肝... 目的采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建立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肝阳化风证和肝阳上亢证高分辨率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中医肝阳化风证和肝阳上亢证的本质内涵。方法设颈椎病肝阳化风证组、颈椎病肝阳上亢证组及健康人对照组3组,取外周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蛋白质,经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获取凝胶图谱,以PDQuestV7.3.1软件对三组表达图谱进行差异分析,选定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和SWISS-PROT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结果建立了颈椎病肝阳化风证组、肝阳上亢证组、健康人组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2-DE图谱;通过分析比较,发现16个蛋白质点在肝阳化风证组中异常表达,12个蛋白质点在肝阳上亢证组中异常表达,肝阳化风证组与肝阳上亢证组比较,分析发现16个差异蛋白点,3个相同蛋白质点。结论颈椎病(椎动脉缺血型)肝阳化风证与肝阳上亢证有差异蛋白又有相同的蛋白,提示同病异证在共同的物质基础上存在着不同的本质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缺血型颈 肝阳化风证 二维电泳 蛋白质组学
原文传递
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分析
19
作者 葛永琴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9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听觉脑干反应(ABR)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VBTIV患者160例作为VBTIV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予两组11.1次/s、51.1...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听觉脑干反应(ABR)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VBTIV患者160例作为VBTIV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予两组11.1次/s、51.1次/s的低、高刺激率ABR测定,记录测定结果中的Ⅰ波、Ⅲ波、Ⅴ波数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VBTIV组经不同刺激率ABR测定后,以51.1次/s刺激率测定Ⅰ波、Ⅲ波、Ⅴ波的结果均高于11.1次/s(P<0.05);对照组以51.1次/s刺激率测定Ⅰ波、Ⅴ波的结果均高于11.1次/s(P<0.05),在Ⅲ波测定结果方面,不同刺激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TIV组以51.1次/s刺激率测定Ⅰ波、Ⅲ波、Ⅴ波的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高刺激率ABR诊断VBTIV能够客观评估患者的脑缺血程度及脑功能状况,准确反映疾病的病理及生理过程,诊断方法科学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刺激率听觉脑干反应 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诊断
下载PDF
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20
作者 钱传忠 刘向远 +5 位作者 高苹 恽文伟 强丽娟 吴松寒 徐龙宝 邓民斌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 探讨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0例临床诊断为VBAIV患者进行SPECT、BAEP、TCD检查 ,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0 0例中SPECT的阳性率为 87 0 % ,BAEP为 5 8 3% ,TCD... 目的 探讨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0例临床诊断为VBAIV患者进行SPECT、BAEP、TCD检查 ,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0 0例中SPECT的阳性率为 87 0 % ,BAEP为 5 8 3% ,TCD为 78 0 %。结论 SPECT的阳性率最高 ,能较灵敏地直接反映脑缺血的部位 ;BAEP阳性率最低 ,但能较正确的反映出脑干缺血的依据 ;TCD检查简单、方便 ,对脑血管和脑血流状态反映较灵敏 ,但定位准确性较差。三者在该病的诊断中均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且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 TCD BAEP 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诊断 短暂脑缺血 首发症状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