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间盘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及椎间隙高度下降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浩 吴积 +2 位作者 覃健 刘军 曹晓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32-542,共11页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例,年龄19~58(39.33±10.26)岁。术后6、12、18个月定期门诊复诊随访。损伤椎间盘组织未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对照组,椎间盘损伤且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不同回访时间下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扫描图像,分析计算骨折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和上邻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复位后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体积的变化以及椎间盘退变等级变化;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预后;最后综合分析不同组别之间上述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正常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共87例患者获得完整回访资料,至少回访至内固定术后18个月。胸腰段正侧位X线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复位内固定手术18个月后,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增加及上邻椎间隙高度下降均大于对照组(P<0.05)。CT扫描发现观察组患者椎体复位术后12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并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骨缺损“空腔”,且其体积较前明显增大(P<0.05)。MRI扫描发现术后12个月观察组损伤椎间盘退变率较对照组严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时间下腰背部疼痛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椎间盘组织疝入骨折椎体,使骨折周围骨质吸收骨缺损体积增大,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畸形愈合“空腔”,这可能是内固定装置去除后椎体楔变角、矢状面后凸角增加和椎间隙高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椎间盘损伤 畸形愈合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腰椎MRI和CT在椎间隙高度测量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秦石磊 李俊杰 +3 位作者 郭峰 张韩华 王月鹏 徐云峰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MRI和腰椎CT在测量椎间隙高度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腰椎MRI和CT检测椎间隙高度,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测量的L_(3~4)、L_(4~5)、L_(5)~S_(1)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MRI和腰椎CT在测量椎间隙高度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腰椎MRI和CT检测椎间隙高度,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测量的L_(3~4)、L_(4~5)、L_(5)~S_(1)椎间隙高度。结果MRI检测L_(3~4)、L_(4~5)、L_(5)~S_(1)3个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高于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MRI受诸多因素影响,可出现测量椎间隙高度大于腰椎CT测量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椎间隙真实高度,推荐以腰椎CT测量数据作为术前临床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高度 MRI CT 正中矢状位
下载PDF
60-69岁老年人腰椎椎间隙高度与慢性腰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晓东 马丽 +1 位作者 王德洪 严隽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0-544,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腰椎椎间隙高度与慢性腰痛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丽水市抽取60-69岁老年人群。通过现场调查收集资料,资料内容包括慢性腰痛的患病状况,同时对研究人群进行腰、骶部骨性结构X线摄片与测量。结果:老... 目的:分析老年人腰椎椎间隙高度与慢性腰痛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丽水市抽取60-69岁老年人群。通过现场调查收集资料,资料内容包括慢性腰痛的患病状况,同时对研究人群进行腰、骶部骨性结构X线摄片与测量。结果:老年人中,无慢性腰痛与患慢性腰痛人群腰椎的椎间隙高度测试值、椎间隙高度比值均无显著差异,而老年人中,慢性腰痛人群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其L2-L3节段前缘、L5-S1节段中缘的椎间隙高度、L5-S1椎间隙高度比值呈显著相关。结论:60-69岁老年人腰椎的椎间隙高度与慢性腰痛导致的功能障碍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椎间隙高度 慢性腰痛
下载PDF
颈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比值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洪彬 郑燕平 +2 位作者 刘新宇 杜伟 原所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3期1011-1013,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测量正常的X线侧位片 ,分别计算出各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为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方法 :观察正常的颈椎侧位片 2 2 2例 ,男 10 2例 ,女 12 0例 ,年龄18~ 5 6岁 ,其中小于 2 0... 目的 :通过观察测量正常的X线侧位片 ,分别计算出各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为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方法 :观察正常的颈椎侧位片 2 2 2例 ,男 10 2例 ,女 12 0例 ,年龄18~ 5 6岁 ,其中小于 2 0岁 3例 ,2 0~ 2 9岁 65例 ,3 0~ 3 9岁 92例 ,40~ 49岁 5 1例 ,大于 5 0岁 11例。测量各椎间隙与椎体前缘、中份及后缘的高度 ,并求得椎间隙高度与下位椎体高度的比值 ,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椎间隙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前缘为 0 2 72~ 0 3 3 8;中份为 0 474~ 0 5 2 8;后缘为 0 168~ 0 195。女性椎间隙与椎体高度间的比值 ,前缘为 0 2 70~ 0 3 3 3 ;中份为 0 471~ 0 5 0 9;后缘为 0 177~ 0 190。结论 :椎间隙与椎体间的比值比较恒定 ;各间隙的前缘、中份、后缘比值明显不同 ,中份最大 ,前缘次之 ,后缘最小。男性较女性的均值稍高 ,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本文结果对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隙高度 椎体高度 椎间隙与椎体高度比值
下载PDF
椎弓根钉固定加椎间融合修复腰椎滑脱症:恢复椎间隙高度与否对脊柱序列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力 邱南海 余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5636-5643,共8页
背景:参照目前最主流的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滑脱椎体并全椎板加压椎间Cage融合术,以往的手术焦点往往聚集在对滑脱椎体矢状位移的整复上,而对于椎间隙高度是否需要恢复及恢复到何种程度并无统一认识。有些文章对该论点或许有部分涉猎,... 背景:参照目前最主流的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滑脱椎体并全椎板加压椎间Cage融合术,以往的手术焦点往往聚集在对滑脱椎体矢状位移的整复上,而对于椎间隙高度是否需要恢复及恢复到何种程度并无统一认识。有些文章对该论点或许有部分涉猎,但对于具体椎间隙恢复至多高较好的量化指标缺乏。目的:针对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全板减压椎间融合术式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对比术中撑开椎间隙高度提拉复位与单纯提拉复位两种复位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椎间隙生理高度的恢复情况。方法:纳入60例L5椎体前滑脱症(L5/S1间隙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行撑开复位(恢复椎间隙高度)操作,分为撑开组与单纯提拉组,每组30例。其中撑开组行椎弓根钉系统提拉+撑开复位+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12 mm高度椎间融合器融合;单纯提拉组行RF椎弓根钉系统单纯提拉复位+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术中并不做椎间撑开处理,采用8 mm高度椎间融合器融合。分别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以及术后滑脱的矫正程度及骨融合情况,采用Macnab评分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提示,与单纯提拉组相比,撑开组在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比、椎间孔高度、椎间隙角度及临床疗效评分方面均占优势(P<0.05);(2)结果表明,应用椎弓根钉固定加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尽可能恢复正常椎体间隙高度,有助于恢复更优的脊柱序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具有一定优势,且术中操作不增加难度,可达到更好的术后效果,推荐临床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椎弓根钉系统 后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滑脱症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桥式运动对腰椎融合手术术后椎间隙高度影响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崇伟 叶超群 +1 位作者 刘秀梅 杜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71-672,共2页
腰背肌锻炼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重视腰背肌锻炼的重要性[1].桥式运动是锻炼腰背肌力量的经典运动.对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增强腰背肌力量、恢复脊柱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但一些学者认... 腰背肌锻炼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重视腰背肌锻炼的重要性[1].桥式运动是锻炼腰背肌力量的经典运动.对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增强腰背肌力量、恢复脊柱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但一些学者认为桥式运动会引起腰椎后伸,使椎间产生微动,会影响融合效果.进行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是否早期进行桥式运动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康复工作者关心的一个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桥式运动 椎间隙高度 融合手术 影像学观察 腰背肌锻炼 腰椎退行性病变 术后
下载PDF
腰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比值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宋子卫 吴巨海 +1 位作者 刘传太 林舟丹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 测量正常的腰椎X线侧位片,为临床腰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标准的依据。方法 抽取正常腰椎侧位片380例,测量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前、中及后缘的高度,并求得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高度的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比... 目的 测量正常的腰椎X线侧位片,为临床腰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标准的依据。方法 抽取正常腰椎侧位片380例,测量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前、中及后缘的高度,并求得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高度的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比值:前缘为0、442~0.607,中份为0、284~0.417,后缘为0.203-0.324。女性比值:前缘为0.440-0.605,中份为0.280~0.414,后缘为0.201~0.321。结论 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间的比值较恒定。男性较女性的均值稍高,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隙高度 椎体高度 椎间隙与椎体高度比值
下载PDF
盘内射频联合小剂量胶原酶溶解术对颈椎间隙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志剑 林建 +6 位作者 李静 黄泰源 魏建梅 刘小健 朱梦叶 张学学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时保护或维持椎间隙高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采用各类手术治疗时应尽量减少椎间隙高度的丢失,这有助于术后轴性疼痛等并发症的防治,提高整体疗效。盘内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是临床治疗颈腰椎间盘... 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时保护或维持椎间隙高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采用各类手术治疗时应尽量减少椎间隙高度的丢失,这有助于术后轴性疼痛等并发症的防治,提高整体疗效。盘内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是临床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1~3],其主要机制在于通过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使突出物减小或消失,从而缓解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高度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胶原酶溶解术 神经根 水解胶原蛋白 突出物 椎间盘疾病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不同融合方式椎间隙高度丢失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周俊明 林庆光 魏鲁青 《临床骨科杂志》 2003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的预防方法。方法 对随访资料完整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获得骨性融合的 6 9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平均随访 7 8个月 ,于术后 1周、3~ 6个月摄颈椎侧位X线片 ,以同片相邻节段的高度...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的预防方法。方法 对随访资料完整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获得骨性融合的 6 9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平均随访 7 8个月 ,于术后 1周、3~ 6个月摄颈椎侧位X线片 ,以同片相邻节段的高度为参照 ,测量手术植骨节段椎间隙术前术后高度。结果  2 0例椎间隙高度丢失 <2mm ,4 9例椎间隙高度的丢失 2~ 8mm。结论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和手术植骨的方法、患者骨质疏松程度有关。减压后采用自体髂骨植入、颈椎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椎间隙高度丢失 融合方式 骨质疏松
下载PDF
轴向加载时腰椎间隙高度变化对腰椎负荷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飞跃 尹晓明 +1 位作者 李康华 宋先村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隙高度变化对腰椎负荷分布影响的规律。方法取7具急性脑死亡青壮年腰3~腰5节段新鲜标本,切除腰4/5椎间盘,将椎体间压力传感器和刚性金属垫片置入椎间隙,将关节突关节压力传感器置入左侧关节突关节内,分6种状态(高度... 目的探讨椎间隙高度变化对腰椎负荷分布影响的规律。方法取7具急性脑死亡青壮年腰3~腰5节段新鲜标本,切除腰4/5椎间盘,将椎体间压力传感器和刚性金属垫片置入椎间隙,将关节突关节压力传感器置入左侧关节突关节内,分6种状态(高度5、高度4、高度3、高度2、高度1和高度0)进行加载(轴向1000N及2000N),测量经过椎间隙及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椎间隙内的压力随椎间隙高度下降而减少,经过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椎间隙高度下降而增高,且这种变化在高度下降的初始阶段最明显。结论腰椎负荷分布变化与腰椎高度变化呈非线形关系,只有将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才能避免腰椎负荷的异常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隙高度 负荷分布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棚菲 张杰 +2 位作者 徐强 霍玉龙 张民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8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以单双号分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脊柱结核患者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以单双号分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腰骶角、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观察组的CRP水平、ES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恢复效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脊柱结核 腰骶角 椎间隙高度 炎性因子
下载PDF
椎间隙高度对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活动度和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娄纪刚 刘浩 +4 位作者 龚全 戎鑫 李会波 孟阳 武文杰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对单节段 Prestige LP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63例患者在我院行 Prestige LP 人工颈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其中男31例,女32例;年龄28~68岁... 目的:分析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对单节段 Prestige LP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63例患者在我院行 Prestige LP 人工颈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其中男31例,女32例;年龄28~68岁,平均47.6岁。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脊髓型颈椎病25例,混合型颈椎病6例。置换节段:C3~41例,C4 ~ 5 5例,C5~652例,C6~74例,C7 T11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门诊随访时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 X 线片,利用 CANVAS 软件测量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和目标节段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 评分和 NDI 评分。研究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对术后置换节段活动的影响,并进行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临床效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 ROM 为(10.8±3.2)°;,术前置换关节ROM 为(10.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为(7.0 ± 0.9)mm,术前椎间隙高度为(4.6±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小于4.0 mm 的患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 ROM 相比术前平均增加0.7°(P〈0.05);而术前椎间隙高度大于4.0 mm 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 ROM 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大于6 mm 的患者术后 ROM 平均为11.3°,术后椎间隙高度小于6 mm 的患者术后 ROM 平均为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 JOA 评分、NDI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小于8 mm 的患者术后 ROM 平均为11.2°,术后椎间隙高度大于8 mm 的患者术后 ROM 平均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 JOA 评分、NDI 评分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置换节段 ROM、术后 JOA 评分和 NDI 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椎间隙高度小于4.0 mm 的患者行 Prestige LP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改善更明显。术后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主要在6~8 mm 时的置换节段活动度相对较大,但与患者术后神经症状的改善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椎间隙高度 活动度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海米提·阿布都艾尼 刘浩 +4 位作者 王贝宇 吴廷奎 洪瑛 孟阳 陈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80-985,共6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变化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且随访时间1年以上的123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变化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且随访时间1年以上的123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IH,并按术后平均IH变化值(术后1周IH与末次随访的差值)将所有患者分为IH维持组(IH变化值<平均IH变化值)和IH丢失组(IH变化值≥平均IH变化值)。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C2-7 Cobb角及手术节段曲度,术后3周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率及末次随访时的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两组间定量变量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变量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根据所有患者术后平均IH变化值(2.08±0.94mm),将123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IH维持组64例,随访时间为15.95±3.39个月;IH丢失组59例,随访时间为16.95±2.87个月。两组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及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C2-7 Cobb角和手术节段曲度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H维持组术前IH为5.65±1.69mm,术后1周为8.33±0.78mm,末次随访为6.89±0.98mm,平均变化量为1.44±0.79mm;IH丢失组术前IH为5.31±1.58mm,术后1周为8.25±0.76mm,末次随访为5.50±1.01mm,平均变化量为2.75±0.52mm。IH维持组末次随访时IH和IH变化值显著高于IH丢失组(P<0.001)。术后3个月时IH维持组融合率为64.06%,IH丢失组为42.37%(P=0.019);术后6个月时IH维持组融合率为81.25%,IH丢失组为54.24%(P=0.002)。末次随访时IH维持组下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IH丢失组的28.81%(P=0.027)。IH维持组假体下沉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IH丢失组的13.56%(P=0.047)。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手术节段IH丢失发生率较高;若IH丢失≥2mm可能会降低术后早期融合率,并增加ASD及假体下沉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Zero-P椎间融合固定系统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影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后早期椎间隙高度的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洪顺 阿尖措 +2 位作者 王德元 许志华 高顺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332-3336,共5页
背景: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可能是机械负荷的自然结果,这种现象是万向螺钉头部的弯曲和融合器嵌入终板过程导致的。当这一现象与融合器沉降相结合时,椎间隙会明显变小,最终导致间接减压的效果丧失。目的:分析影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后... 背景: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可能是机械负荷的自然结果,这种现象是万向螺钉头部的弯曲和融合器嵌入终板过程导致的。当这一现象与融合器沉降相结合时,椎间隙会明显变小,最终导致间接减压的效果丧失。目的:分析影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后早期椎间隙高度降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至12月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合并后路内固定治疗的37例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3±9.2)岁,总计72个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1,3和6个月X射线侧位片被用于测量椎间隙前、后高度、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间隙角和节段角。对椎间隙高度的降低和年龄、固定节段长度、术前腰椎弧度、术后腰椎弧度、椎间隙高度、融合器尺寸以及融合器位置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外侧入路放置的椎间融合器能够显著增加术后椎间隙前高度、椎间隙后高度、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间隙角(P <0.05);②所有的术后椎间隙参数尤其是平均椎间隙高度的增加量与术后椎间隙高度的降低呈正相关关系(r=0.413,P <0.05);③椎间隙高度显著降低(≥25%)的节段在术后即刻的椎间隙高度增加明显,从(4.5±3.0) mm增加到(10.5±5.3) mm,增加了135.6%;然而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显著(<25%)的节段术后即刻椎间隙高度相较于术前仅增加57.4%;④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越多,在早期随访中椎间隙高度损失越大;⑤因此,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获取一个合理的椎间隙高度相较于过度矫正在手术策略的考量中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腰椎病变 外侧入路 椎间融合 内固定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间隙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冉冉 张金鑫 林学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0-552,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也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20%),其保守治疗疗程长,远期效果不确定,而开放手术损失大,并发症多[1,2],相比之下采用微创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具有明显优势。低温...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也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20%),其保守治疗疗程长,远期效果不确定,而开放手术损失大,并发症多[1,2],相比之下采用微创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具有明显优势。低温等离子和胶原酶溶解术是得到广泛临床认可的两种微创治疗方法[3~5],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它们的具体治疗方法或临床疗效,而针对它们可能引起的椎间隙高度、结构的改变少有报道。为详细了解两种方法对腰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本研究观察比较我科使用单纯低温等离子及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溶解术这两种方法治疗的单间隙侧后方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治疗方法 胶原酶溶解术 椎间隙高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 低温等离子 治疗疗程 临床疗效 胶原酶治疗
下载PDF
椎间隙高度变化影响颈前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金炉 张方舒 +2 位作者 栾继耀 梅伟 李格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分析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5例。根据术后是否存在C_5... 目的分析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5例。根据术后是否存在C_5神经根麻痹症状,把患者分成麻痹组8例和正常组127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前后C4~5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P=0.590;χ2=0.224,P=0.636)。两组手术前后C4~5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31),且麻痹组的椎间隙高度比正常组的增加多。结论手术前后C4~5椎间高度的增加可能导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_5神经根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高度 颈椎前路 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 C5神经根麻痹
下载PDF
椎间隙高度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福 付坤飞 +3 位作者 吴子豪 孙杭凯 童梦莎 全仁夫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99-804,共6页
颈前路融合术是国内外脊柱外科工作者在手术治疗颈椎疾病的首选方式,其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及肿瘤等各种颈椎疾病的效果显著。颈椎前路融合术中需要使用撑开器对患椎间隙进行适当撑开,以充分暴露、解除致压因素,恢复病变节段的生... 颈前路融合术是国内外脊柱外科工作者在手术治疗颈椎疾病的首选方式,其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及肿瘤等各种颈椎疾病的效果显著。颈椎前路融合术中需要使用撑开器对患椎间隙进行适当撑开,以充分暴露、解除致压因素,恢复病变节段的生理高度、曲度及稳定性,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但目前对于颈椎前路手术中患椎间隙的标准撑开高度尚无共识。本文将从椎间隙高度与颈椎间盘退变机制关系、术中椎间隙高度选择及椎间隙高度与术后效果等3个维度对椎间隙高度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柱外科医师在术中行椎间撑开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隙高度 脊柱融合术 综述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高度和腰椎活动度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侯海燕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变化情况。方法自2015年10月-2017年1月行PELD...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变化情况。方法自2015年10月-2017年1月行PELD手术治疗41例LDH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于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统计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腰椎ODI指数,并测量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指数和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LD手术,出院时和术后1、3、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指数、ROM值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其椎间隙高度指数已呈明显下降、ROM值已明显升高,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17,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85.37%。结论PELD手术治疗LDH的疗效可靠,但手术后期可出现椎间隙高度明显丢失、活动度明显增加,提示术后远期有腰椎不稳定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手术 髓核摘除 腰椎活动度 椎间隙高度 退行性变
下载PDF
腰椎间隙高度测量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春 《颈腰痛杂志》 1994年第4期203-204,共2页
通过对30位正常人与50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X线侧位片,椎间隙高度的测量。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隙后缘较正常人明显增宽,即后缘与前缘比值增大,L3—4、L4—5、L5S1三间隙的和在1.91以上(正常组1... 通过对30位正常人与50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X线侧位片,椎间隙高度的测量。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隙后缘较正常人明显增宽,即后缘与前缘比值增大,L3—4、L4—5、L5S1三间隙的和在1.91以上(正常组1.72±0.11),P<0.01)提示可作为腰椎突症的诊断与定位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高度 测量 腰椎 椎间盘突出 诊断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黄韧带减压对腰椎曲度指数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文升 冯良恩 张强 《广州医药》 2021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除黄韧带对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椎间孔镜术中切除部分黄韧带;对照组患者保...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除黄韧带对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椎间孔镜术中切除部分黄韧带;对照组患者保留黄韧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及2年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半年、1年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2年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保留黄韧带术后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远期效果优于切除黄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黄韧带 腰椎曲度指数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