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横断山区水电工程扰动灾害及风险分析
1
作者 祁生文 李永超 +9 位作者 刘春玲 郭忻怡 唐凤娇 鲁晓 李丽慧 杨国香 沙鹏 周洪福 郭松峰 郑博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9-759,共31页
水电作为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但水电站的大量建设会人为的改变流域水文条件,对流域内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仍未可知,因此亟需查明水电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互馈作用。以我国水电工程密集区——横断山区作为研究区,首次对横断山区内的水电工... 水电作为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但水电站的大量建设会人为的改变流域水文条件,对流域内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仍未可知,因此亟需查明水电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互馈作用。以我国水电工程密集区——横断山区作为研究区,首次对横断山区内的水电工程及扰动灾害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及现场验证,获得金沙江、澜沧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以及怒江6个流域内的水电工程共计162座,水电工程扰动灾害共计2841处,并对灾害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前人研究和团队最新成果,对水库水位抬升及循环涨落作用下的库水作用,水库滑坡特征开展分析,揭示了水库滑坡失稳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电工程扰动灾害风险分析方法,对6个流域分别开展风险评价,获得了各个流域在不同规模灾害下的经济及人口风险分区图。本研究可为横断山区及其周边区域未来水电开发提供指导,这对保障区域工程的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水电工程 工程扰动灾害 灾害机理 风险分析
下载PDF
ECMWF模式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近地面2m温度的预报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诗梅 唐娜 +3 位作者 梁雨琪 欧旭阳 李海杰 陈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对比了不同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预报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1)ECMWF模式可合理预报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平均2 m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偏差分布与地形高度有关,随着地形高度的增加,预报偏差呈增大趋势。(2)ECMWF模式很好再现了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峰值时刻出现在14:00(北京时);各时刻温度的预报偏差在不同地形高度存在差异,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下午,四川盆地南部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早晨。同时,高地形区各时刻的预报偏差均高于低地形区。(3)ECMWF模式对日内各时刻不同地形处2 m温度的空间分布均有合理预报,但偏差存在日变化特征。特别是在横断山区高地形区,其在各时刻有不同的冷暖偏差特征。(4)在环横断山区温度日较差预报偏差较大的区域(大致为昆明准静止锋线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模式对于温度日较差较大的日数,其2 m温度的预报偏差要大于日较差较小的日数,且在该区域内,温度日较差的预报偏差相对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预报偏差 横断山区 近地面2 m温度 日变化 温度日较差
下载PDF
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3
作者 陶敏 雒苑婷 +1 位作者 罗曼 杨存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92,213,共11页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为掌握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2-2022年横断山区NDVI的月际和年际变化以及空间上的整体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为掌握横断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2-2022年横断山区NDVI的月际和年际变化以及空间上的整体变化情况;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温度和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后结合土地覆盖数据,探讨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①横断山区21 a间NDVI呈波动中上升趋势,3月最低,9月最高;②空间上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占83.78%,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和北部区域;减少的区域占15.87%,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整个研究区呈现出较好的植被增加趋势;③温度和降水与NDVI在月尺度上均为正相关,而在年尺度上,温度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降水与NDVI呈弱负相关关系,且温度与NDVI的相关性强于降水。④21 a间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面积增加幅度很大,草地面积小幅度减少,城市和建筑用地、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横断山区21年间NDVI增加重要原因为林地面积的大幅增长。[结论]横断山区植被覆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温度和降水都是影响植被覆盖的因素,土地利用也是植被覆盖变化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横断山区
下载PDF
横断山区模式降水预报质量检验——以丽江市为例
4
作者 马妍 靳宗许 +1 位作者 和丽云 董自香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3期582-591,共10页
为充分了解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和中国气象局数值业务区域模式(CMA区域模式)在丽江市的预报效果,本研究对欧洲中心全球模式(ECMWF)、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CMA-SH9)、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 为充分了解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和中国气象局数值业务区域模式(CMA区域模式)在丽江市的预报效果,本研究对欧洲中心全球模式(ECMWF)、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CMA-SH9)、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云南区域模式(科研所WRF)、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共6种数值预报模式的降水要素进行了晴雨预报与分级降水预报检验。结果显示:1) 欧洲中心全球模式晴雨预报正确率低于国产模式,且国产模式中以科研所WRF和CMA-SH9准确率最高。2) 随着降水量级增大,各模式TS评分和预报偏差显著下降,空报率和漏报率显著上升,且各模式对于小雨量级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随着预报时效增长,各模式检验指标无显著差异,但其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级间表现一致。3) 综合多个模式的预报检验结果,丽江市进行晴雨预报和降水预报时可着重参考CMA-SH9、科研所WRF和CMA-GD这3种国产数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模式 模式检验 横断山区 晴雨预报 降水预报
下载PDF
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08
5
作者 王强 张廷斌 +3 位作者 易桂花 陈田田 别小娟 何奕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84-3095,共12页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横断地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4年横断山区植被年NPP总量的介于183.768—223.239 Tg C之间,多年平均为208.498 Tg C,单位面积下的植被年NPP均值为463 g C m^(-2)a^(-1)。整体上,植被NPP呈增加趋势,但局部差异明显。(2)植被NPP平均值的年际变化率在-53—97 g C m^(-2)a^(-1)之间,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分布在北部与中部的东侧以及南部的东、西两侧地区,而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中部的汶川—映秀一带以及南部攀枝花地区。(3)横断山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影响的区域占比8.42%,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地区,而非气候因子占比91.58%,分布在北部的阿坝地区以及南部的低海拔广大地区。该研究将对横断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MODIS C6 横断山区
下载PDF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趋势 被引量:59
6
作者 龚正达 吴厚永 +3 位作者 段兴德 冯锡光 张云智 刘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3-79,共7页
以云南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重要山脉的 7个山系作为样区 ,进行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 ,采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指标 ,对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的地理分布趋势、规律和相关... 以云南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重要山脉的 7个山系作为样区 ,进行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 ,采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指标 ,对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的地理分布趋势、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 ,由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与此趋势变化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其次是水湿条件 ,另外还与小型兽类的密度 ,物种丰富度、地理环境 (坡向 )和垂直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此外 ,对横断山区不同区域小兽物种密度高峰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兽类 物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趋势 横断山区 云南
下载PDF
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与重要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56
7
作者 龚正达 吴厚永 +3 位作者 段兴德 冯锡光 张云智 刘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9-328,共10页
根据云南横断山区具代表性的 7个山系共 9个样区山地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垂直分布调查结果 ,并参考以往的部分调查资料 ,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应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平均值作为指标 ,就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多... 根据云南横断山区具代表性的 7个山系共 9个样区山地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垂直分布调查结果 ,并参考以往的部分调查资料 ,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应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平均值作为指标 ,就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和规律 ,与宿主动物和重要环境因素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 ,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西北→南→东→北呈递减的趋势。与此变化趋势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是水湿条件 ,其次是经度的影响。另外还与蚤类的丰富度、地理环境、垂直带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等因素有关。研究认为 ,形成蚤类与宿主动物间多样性地理分布趋势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 ,其中水湿条件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还发现 ,横断山蚤类在我国蚤类区系中是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它充分地反映了横断山区栖息地异质性对物种数的重要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类 物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 环境因素 云南横断山区
下载PDF
TRMM降水数据在横断山区的精度 被引量:24
8
作者 朱国锋 蒲焘 +3 位作者 张涛 刘海龙 张学斌 梁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25-1131,共7页
利用相关系数法和散点斜率法对横断山区1998—2011年之间月尺度的TRMM3843降水数据精度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TRMM3843降水数据与实测数据相关性很强,但是比实测降水量偏大33.9%。在横断山北部大雪山以东地区和南部香格里一贡山一... 利用相关系数法和散点斜率法对横断山区1998—2011年之间月尺度的TRMM3843降水数据精度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TRMM3843降水数据与实测数据相关性很强,但是比实测降水量偏大33.9%。在横断山北部大雪山以东地区和南部香格里一贡山一德钦一带三江并流区TRMM3843数据误差较大。各个季节TRMM3843降水与实测值误差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区别,但是都表现为北部沿经向分布,南部沿纬向分布的趋势;横断山区高海拔地区气象站点稀少和复杂的下垫面环境是产生观测误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TRMM 3B43 相关系数法 KRIGING插值 横断山区
下载PDF
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32
9
作者 龚正达 吴厚永 +3 位作者 段兴德 冯锡光 张云智 刘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9-289,共11页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文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18个山峰为主体,对海拔高度在1000–5000m之间已知分布的9科43属142种(亚种)蚤类的垂直分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统计...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文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18个山峰为主体,对海拔高度在1000–5000m之间已知分布的9科43属142种(亚种)蚤类的垂直分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蚤类的属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不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都呈现随海拔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中山海拔2500–3800m之间;(2)东洋和古北两区系成分物种构成比的垂直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基本递减,后者则随着海拔的升高递增,垂直分布格局反映了它们沿纬度梯度分布的一般规律;(3)聚类分析将横断山9个不同海拔带的蚤类归为6个生态类型,反映出海拔高度、气候环境和森林植被等重要因素对蚤类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群落的组成、分布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一般规律,表达了蚤类分布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4)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为双峰形分布格局,两高峰值都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和分布在不同气候环境和植被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与海拔梯度上的气候和生境的变化程度有关。研究认为,中山地段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大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和山地水湿条件的影响。影响该区域蚤类垂直分布格局的综合因素有山体海拔高度、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山地雨量分配特征、气候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类 物种丰富度 聚类分析 Β多样性 横断山区 垂直分布格局 物种丰富度 系成分 云南西部 气候环境条件 海拔高度 海拔梯度
下载PDF
横断山区东部四种林型地表甲虫的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46
10
作者 于晓东 罗天宏 周红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4,共8页
20 0 1年 7月 8~ 1 4日在横断山区东部选择皆伐后经过管理的人工次生林 (MSF)、无人管理的农耕区次生林 (USF)、邻近天然的冷杉林 (NAF)和杜鹃矮曲林 (NRF) 4种林型 ,共设置样地 2 0块 ,以巴氏罐诱法收集地表甲虫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数据 ... 20 0 1年 7月 8~ 1 4日在横断山区东部选择皆伐后经过管理的人工次生林 (MSF)、无人管理的农耕区次生林 (USF)、邻近天然的冷杉林 (NAF)和杜鹃矮曲林 (NRF) 4种林型 ,共设置样地 2 0块 ,以巴氏罐诱法收集地表甲虫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数据 ,并以地表甲虫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为属性做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研究森林皆伐和管理行为对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共采集地表甲虫标本 4 2 92号 ,步甲科、觅葬甲科和隐翅虫科分别占总数 4 6 8%、 1 3 1 %和 1 1 4 % ,是数量最多的类群 ;金龟科、象甲科和拟步甲科的数量也各在5 %以上 ,为常见类群。其中 ,步甲科的个体数量在NRF显著多于其他林型 ,在USF显著少于其他林型 ;觅葬甲科在两个天然林显著多于两个次生林 ;拟步甲科在NRF显著多于其他林型 ;花萤科在MSF和NAF显著多于USF ;叩甲科在USF显著多于MSF和NAF ;象甲科在NRF和MSF明显多于USF ;叶甲科在NRF明显多于USF。地表甲虫的个体数量从USF、MSF、NAF到NRF逐渐增多 ,而均匀度指数则逐渐降低 ;MSF内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显著高于USF和NRF。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 ,除了USF与其他林型有明显差异外 ,其他林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MSF与天然NAF间相似性较低。以上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皆伐 多样性 横断山区东部
下载PDF
横断山区气温和降水年季月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1
作者 徐飞 贾仰文 +2 位作者 牛存稳 刘佳嘉 张汶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1-183,共13页
为详尽分析横断山区气候变化过程,利用横断山区内90个气象站点的1961—2011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气温和降水年、季、月的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 为详尽分析横断山区气候变化过程,利用横断山区内90个气象站点的1961—2011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气温和降水年、季、月的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961—2011年横断山区气温以0.16℃/10 a的速率显著升高,降水以11.41 mm/10 a的速率呈现不显著的递减趋势,说明横断山区呈现变暖变干的趋势,2000年以后暖干趋势尤为明显。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气温升温趋势北部比南部剧烈,西部比东部更为剧烈,降水减少趋势呈现南部比北部更剧烈。1961—2011年横断山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分别以0.09、0.14、0.16和0.27℃/10 a的速率显著升高。夏、秋、冬季降水分别以-7.88、-8.90、-2.61 mm/10 a的速率呈不显著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以7.34 mm/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1961—2011年横断山区全年12个月的气温都呈升高趋势,1—5月降水呈现增加趋势,6—12月减少。分析表明在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北极涛动、南极涛动、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和海温)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横断山区气候呈现暖干的趋势。研究结果为把握横断山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气温 降水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GIS的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田田 彭立 +2 位作者 刘邵权 王旭熙 徐定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5-512,共8页
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横断山区大尺度ASTER GDEM为数据源,基于GIS的窗口递增分析原理,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分析平均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对其进行分级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实验区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0.... 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横断山区大尺度ASTER GDEM为数据源,基于GIS的窗口递增分析原理,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分析平均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对其进行分级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实验区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0.202 5 km2,省域之间地形起伏度差异明显,省内差异不明显,相关性较高.同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学方法以及PCA排序法,分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大,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当达到3.7以后人口密度趋于一个固定值;地形起伏度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负相关性最大,与城镇化率的负相关性较小,与人均GDP的负相关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最佳统计单元 地形起伏度 人口 经济
下载PDF
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 被引量:13
13
作者 朱国锋 蒲焘 +4 位作者 何元庆 张涛 杜建括 辛惠娟 牛贺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2-877,共6页
以1992~2010年横断山区16个观测站土壤相对湿度资料为基础,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季节分异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年土壤相对湿度自1992年以来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51%/a;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 以1992~2010年横断山区16个观测站土壤相对湿度资料为基础,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季节分异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年土壤相对湿度自1992年以来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51%/a;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度表现为西南和东北部较高,东南和西北部较低,中部土壤相对湿度增加趋势强于边缘,深层土壤的相对湿度整体大于浅层土壤。春、夏季土壤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比秋、冬季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相对湿度 横断山区 Kriging插值法 时空分异
下载PDF
横断山区垂直带谱的分布模式与坡向效应 被引量:30
14
作者 姚永慧 张百平 +1 位作者 韩芳 庞宇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0,共10页
根据收集到的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数据,对山地垂直带的坡向效应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的垂直带和垂直带界线如林线、暗针叶林带、雪线等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并且分布模式都相似,纬向上呈开口向... 根据收集到的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数据,对山地垂直带的坡向效应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的垂直带和垂直带界线如林线、暗针叶林带、雪线等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并且分布模式都相似,纬向上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分布模式,经向上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分布模式,两者共同形成"双曲抛物面"分布模式,充分反映了横断山区的环境与生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地垂直带谱的二次曲线假说;2)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表现出明显的基于水分驱动的坡向效应,主要表现为同一山体的东、西坡往往具有不同的基带和带谱结构,相同类型的带谱出现的海拔和分布范围不同,迎风坡表现出较为湿润的类型和带谱结构,而背风坡则表现出更为干旱的类型和组成结构;横断山区的坡向效应主要是由于山体对当地盛行季风的影响,造成迎风坡和背风坡水热条件相差很大,从而发育不同的山地垂直带谱类型。从横断山区山地垂直带谱的空间分布规律来看,28°~29°N、98°~101°E范围内,即大致在澜沧江以东-雅砻江以西,山地垂直带谱普遍表现出干热的特点,为横断山区干热气候的核心地带。但如何定量分析山地的坡向效应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此外、数据质量和数据误差也对分析的结果,尤其是空间分布模式的数学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尚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山地垂直带谱 坡向效应 二次曲线模式
下载PDF
横断山区高山栎组灌木型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丽 胡君 +3 位作者 于倩楠 阳小成 李婷 刘庆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8-888,共11页
为了解横断山区高山栎组[Quercus sect Heterobalanus(Oerst.) Menits.]灌木型植物不同器官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该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布设18个高山栎组植物灌丛样地,采集高山栎组植物的根、茎、叶、枝器官样... 为了解横断山区高山栎组[Quercus sect Heterobalanus(Oerst.) Menits.]灌木型植物不同器官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该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布设18个高山栎组植物灌丛样地,采集高山栎组植物的根、茎、叶、枝器官样品,分析样品C、N、P含量。结果表明:(1)高山栎组植物C、N、P在各器官中分别表现为叶(477. 88 g·kg^(-1))>枝(469. 29 g·kg^(-1))>茎(445. 26 g·kg^(-1))>根(431. 42 g·kg^(-1)),叶(13. 83 g·kg^(-1))>茎(6. 08 g·kg^(-1))>枝(5. 82 g·kg^(-1))>根(4. 70 g·kg^(-1)),叶(1. 26 g·kg^(-1))>枝(1. 21 g·kg^(-1))>根(1. 16 g·kg^(-1))>茎(0. 71 g·kg^(-1)),分配到叶中的营养元素相对较多;(2)各器官中C含量较N、P含量相对稳定,其中变异系数最大值发生在根部;(3)各器官C:N范围为36. 50~105. 33,最大值在根中,最小值在叶中,C:P范围为418. 15~768. 36,最大值在茎中,最小值在枝中,N:P范围为4. 89~11. 69,最大值在叶中,最小值在枝中;(4)各器官C与N、P间均呈负相关关系,N与P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是否显著在不同器官中不同;(5)各器官C、N、P含量受海拔的影响较小,仅叶片C含量、枝P含量与海拔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高山栎组灌木型植物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其生长期及相应器官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高山栎组 灌木型 植物器官 横断山区
下载PDF
横断山区苹果属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成明昊 石胜友 +1 位作者 周志钦 李晓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666-1671,共6页
古地中海退却与喜马拉雅-横断山的隆起,对苹果属植物区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系统发生-植物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横断山区苹果属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结果表明,老挝海棠的小果类型通过云南南部河谷流域往北传播到横断山区,由... 古地中海退却与喜马拉雅-横断山的隆起,对苹果属植物区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系统发生-植物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横断山区苹果属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结果表明,老挝海棠的小果类型通过云南南部河谷流域往北传播到横断山区,由宿萼类型演化成滇池海棠系的种类;由脱萼类型演化成陇东海棠系的种类。横断山区苹果属植物区系演化的特点是历史时期长,种类多,既有种类间小的间断分化,又有组、系间大的间断分化。该区系具有明显的演化中心和辐射状的现代分布格局,揭示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等三维关系间的密切联系。横断山区苹果属植物虽然种类多,但不是原始种的分布地,因此该地区是苹果属植物的演化中心,而不是起源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苹果属植物 植物 地理学 演化中心 起源中心 渗入杂交
下载PDF
中国横断山区竹亚科箭竹属新分类群 被引量:7
17
作者 辉朝茂 杜凡 +1 位作者 杨宇明 薛纪如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7-274,共18页
报道了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竹亚科箭竹属6个新种、4个新变型,它们是:马歌箭竹(FargesiaauritaHsuehetHui)、阔叶箭竹(F.macrophylaHsuehetHui)、怒江箭竹(F.nujiange... 报道了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竹亚科箭竹属6个新种、4个新变型,它们是:马歌箭竹(FargesiaauritaHsuehetHui)、阔叶箭竹(F.macrophylaHsuehetHui)、怒江箭竹(F.nujiangensisHsuehetHui)、兰坪箭竹(F.nujiangensisf.lan-pingensisHsuehetH.R.Zhang)、纹鞘箭竹(F.nujiangensisf.striataHsuehetHui)、马兹箭竹(F.strictaHsuehetHui)、粗枝箭竹(F.pachycladaHsuehetHui)、灰秆箭竹(F.palensHsuahetHui)、福贡箭竹(F.contractaf.fugongen-sisHsuehetJ.K.Duan)、高山箭竹(F.alpinaHsuehetHu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竹亚科 箭竹属 新种 类群
下载PDF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被引量:27
18
作者 孙辉 唐亚 +1 位作者 黄雪菊 黄成敏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5年第3期54-61,共8页
干旱河谷及其所在的横断山区是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单元,是我国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异质性以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西南经济最为落后、交通偏远、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干旱... 干旱河谷及其所在的横断山区是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单元,是我国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异质性以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西南经济最为落后、交通偏远、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干旱河谷以其较好的光热等条件成为整个横断山区人口和城镇分布集中的核心地带,但是由于干旱河谷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的交错带分布格局,决定了干旱河谷具有低阈值生态安全和高风险生态退化的特点。近几十年来在干旱河谷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个别区域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农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受到关注,经济资源植物引种和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地方特色的产业逐步得以兴起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整个区域来看,干旱河谷研究方面还存在研究区域过分集中、人地关系研究缺乏、生态恢复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加上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干旱河谷治理和开发的选择有限,使整个干旱河谷区次生干旱化仍然在发展中,生态环境退化状况仍在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威胁本地和下游安全,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干旱河谷进一步的研究应立足发展的需要,着重从干旱河谷本身演变机制的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河谷响应特征及规律、干旱河谷人地关系与上下游利益协同关系、干旱河谷景观结构和功能演变规律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区分干旱河谷的自然和人为过程,全面制定整个干旱河谷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战略,实现整个干旱河谷区域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持续发展 横断山区 干旱河谷 生态环境治理 文化多样性 环境异质性 经济资源 现状 生态环境退化
下载PDF
喜马拉雅-横断山区钟花报春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凤英 葛学军 +1 位作者 郝刚 胡启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对喜马拉雅-横断山区钟花报春(Primulasikkimensis)进行居群遗传分析。用10个ISSR引物对13个居群的254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出91条扩增片段,全部为多态带,总的多态位... 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对喜马拉雅-横断山区钟花报春(Primulasikkimensis)进行居群遗传分析。用10个ISSR引物对13个居群的254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出91条扩增片段,全部为多态带,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Shannon多样性指数(HO) 从0.2293到0.4016,居群水平上平均值(HPOP)为0.3211,物种水平上(HSP)为0.5576。利用分子方差(AMOVA) 软件分析,其结果为: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50.28%的遗传变异属于居群之间;用POPGENE计算出的遗传分化系数GST= 0.4127,即居群间的分化变异占居群总遗传变异的41.27%,比AMOVA分析所得的结果偏低。居群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从0.0780到0.4748,遗传一致度(I)的变化范围从0.6220到0.9250。居群间的基因流Nm = 0.7114,相对低的基因流可能是维持钟花报春居群遗传分化的原因。这表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钟花报春的13个居群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居群间的分化也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横断山区 报春花科 钟花报春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横断山区高山绣线菊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发起 高庆波 +2 位作者 段义忠 张得钧 陈世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7-623,共7页
横断山区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的一个冰期避难所,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变化对该地区的植物地理分布和居群遗传结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揭示该地区物种分布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结构,选取在该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高山灌木-高山绣线菊的叶绿... 横断山区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的一个冰期避难所,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变化对该地区的植物地理分布和居群遗传结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揭示该地区物种分布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结构,选取在该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高山灌木-高山绣线菊的叶绿体trnL-trnF序列进行研究。采集了15个居群182个个体进行测序,共发现7个单倍型。总的遗传多样性较高(HT=0.809),但居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HS=0.236)。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分布区内高山绣线菊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84.48%),且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很高(GST=0.708,FST=0.84476,NST=0.863),有着显著的谱系地理学结构(NST>GST,P<0.01)和较低的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0.09)。单倍型的系统进化树和进化分支网络分析得到了相似的拓扑结构,7种单倍型都按照地理分布聚为三支:横断山区西部、横断山区东部以及两者的交接地带。本研究推测该物种在横断山区存在多个冰期避难所,而没有表现出大规模的种群集体扩张和迁移的现象。青藏高原隆升、第四纪气候的反复波动以及横断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原来连续的居群片段化,并发生范围扩张,从而塑造了高山绣线菊的现代生物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绣线菊 谱系地理学 叶绿体DNA TRNL-TRNF 横断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