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3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IP6模式对欧亚大陆冬季雪水当量的模拟能力评估及未来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红 史学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9,共15页
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模拟数据和欧洲宇航局GlobSnow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now Water Equivalent,SWE)资料,评估了CMIP6耦合模式对1981~2014年欧亚大陆冬季SWE的模拟能力,并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21世纪欧亚大陆... 基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模拟数据和欧洲宇航局GlobSnow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now Water Equivalent,SWE)资料,评估了CMIP6耦合模式对1981~2014年欧亚大陆冬季SWE的模拟能力,并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21世纪欧亚大陆SW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MIP6耦合模式对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能模拟出欧亚大陆中高纬度SWE的主要分布特征;耦合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及经验正交函数主要模态特征的模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模式集合能提高模式对SWE变化趋势和主要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此外,多模式集合结果对欧亚大陆冬季SWE与降水、气温的关系也有较好的再现能力。预估结果表明,21世纪欧亚大陆东北大部分地区的SWE均要高于基准期(1995~2014年),而90°E以西的欧洲大陆SWE基本上呈现减少的特征;21世纪早期,4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积雪变化的差异不大,但21世纪后期积雪变化的幅度差异较大,而且排放越高积雪变化的幅度越大,模式不确定性也越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欧亚大陆冬季未来积雪变化特征的空间分布与全球变化背景下局地气温、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高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欧亚大陆东北部积雪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雪水当量 CMIP6 模式 冬季 模拟 预估
下载PDF
系统跃迁视角下推动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本质与方向
2
作者 蔡之兵 李东兴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共8页
推动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是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贸易格局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欧亚诸多国家发展利益最大化的有效路径。过去一段时间,全球不平等的交换体系、不安全的发展体系与不公平的治理体系使得过去全球经济系统长期处于不稳... 推动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是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贸易格局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欧亚诸多国家发展利益最大化的有效路径。过去一段时间,全球不平等的交换体系、不安全的发展体系与不公平的治理体系使得过去全球经济系统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推动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就是要从旧系统的不稳定状态跃迁至新的系统稳态。为此,应从系统联接、系统耦合、系统运行等方面同时着手,不断增强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系统水平。在此基础上,应以当前主要区域合作协议为基准,在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以产业转移、产业开发、产业转化、产业培育为抓手,创新探索科学有效的利益增长和分享机制,不断提高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欧亚大陆 经济一体化 系统跃迁
下载PDF
东南亚婆罗洲三叠纪花岗岩成因及潘吉亚-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地壳生长
3
作者 李舢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6-754,I0003,共10页
潘吉亚超大陆是地球历史上距今最近的超大陆。普遍认为潘吉亚超大陆始于二叠纪冈瓦纳和劳亚大陆的拼合,三叠纪时期围绕欧亚大陆东南缘的东南亚地区继续生长,这也是衔接外围泛大洋的唯一可传输区。但在潘吉亚超大陆最终定型过程中,东南... 潘吉亚超大陆是地球历史上距今最近的超大陆。普遍认为潘吉亚超大陆始于二叠纪冈瓦纳和劳亚大陆的拼合,三叠纪时期围绕欧亚大陆东南缘的东南亚地区继续生长,这也是衔接外围泛大洋的唯一可传输区。但在潘吉亚超大陆最终定型过程中,东南亚众多中小块体的形成和汇聚过程仍然令人费解。明确该区三叠纪的岩浆性质(古老还是新生)和块体属性(异地还是原地),对理解东南亚特提斯众多中小块体的汇聚过程以及大陆地壳的生长至关重要。婆罗洲岛是东南亚众多中小块体中最大的块体并占据了中心部位,被认为记录了中生代多个古老块体(微陆块)的汇聚碰撞过程。本文研究表明,西婆罗洲三叠纪花岗岩类(古晋和施瓦纳西北部)在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显示出与印支花岗岩(古老地壳性质)和北婆罗洲花岗岩(新生地壳性质)混合的特征,这表明该区自三叠纪开始发育新生组分(地幔物质)。综合区域资料,婆罗洲花岗岩类的锆石显示出两期(约240和210 Ma)显著正ε_(Hf)(t)值的特征,表明有显著的新生组分的加入,造成潘吉亚—欧亚大陆东南缘婆罗洲地体的原地生长和潘吉亚—欧亚大陆边缘(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向东南方向的进一步生长。这种原地生长可能并不仅仅是古太平洋或特提斯的单一体系下俯冲-增生作用的结果,而可能与两大体系在潘吉亚传输区(特提斯洋和泛大洋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 婆罗洲 潘吉-欧亚大陆 花岗岩类 新生地壳
下载PDF
江南春雨雨日的变化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
4
作者 柴佳明 朱坚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46-253,共8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60—2019年江南区站点观测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江南春雨不同持续时长雨日的变化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5 d及以上的长持续降水为主,但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明显,导致长持续降水减少。利...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60—2019年江南区站点观测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江南春雨不同持续时长雨日的变化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5 d及以上的长持续降水为主,但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明显,导致长持续降水减少。利用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发现,欧亚大陆3—5月积雪覆盖率与江南春雨雨日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将(48°~59°N,90°~110°E)区域平均积雪覆盖率定义为积雪覆盖指数,通过指数与同期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发现,当积雪偏少时,我国中北部及西伯利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正异常,在江南区850 hPa风场和水汽通量场西南向负异常,导致江南春雨雨日数减少。合成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积雪偏少会在江南区形成异常东北风抑制水汽输送至江南地区,不利于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春季连阴雨 雨日 欧亚大陆积雪
下载PDF
CMIP6多模式对欧亚大陆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评估
5
作者 姜文 《自然科学》 2024年第5期850-862,共13页
基于全球气候降水中心(GPCC)和参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六个模式的月平均降水数据,采用模式评估的相关方法:偏差、标准差、相关系数等,评估了六个模式对欧亚大陆1979~2014年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EC-Earth3模式和IPS... 基于全球气候降水中心(GPCC)和参与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六个模式的月平均降水数据,采用模式评估的相关方法:偏差、标准差、相关系数等,评估了六个模式对欧亚大陆1979~2014年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EC-Earth3模式和IPSL-CM6A-LR模式的模拟能力较好,FGOALS-g3的模拟效果较差。各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欧亚大陆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除西亚和中亚地区偏差较小外,其他地区都存在一定的高估或低估。各模式夏季区域平均差值不大,其区域平均降水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模式可以模拟出降水大致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各模式均整体低估了欧亚大陆夏季降水的强度。印度、青藏高原南麓、东南亚地区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降水变率大值区,各模式均有一定的高估和低估,其他地区各模式模拟的降水变率与GPCC数据的比较一致。各模式在亚洲季风区均方根误差均偏大,中亚和西亚普遍很小。各模式和GPCC数据的相关性整体都较差,只有部分地区相关性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Based on the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Center for Climate (GPCC) and six model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Sixth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CMIP6),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ix models in simulating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urasia from 1979 to 2014 is evaluated using the relevant methods of model evaluation: bias,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Earth3 and IPSL-CM6A-LR show a better performance, and the FGOALS-g3 shows a worse performance. All models can simul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urasia better, with some overestimation or underestimation except for West and Central Asia, where the deviation is small. The regional average summer difference of each model is not large, and its region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mainly dominated by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the model can simulate the approximat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but each model underestimates the intens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urasia as a whole. India, the southern foothill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 and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are areas with large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and each model has some overestimation and underestimation,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simulated by each model in the other regions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GPCC. The root-mean-square errors of the models are large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generally small in Central and West Asia.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odels and the GPCC are generally poor, with only some regions hav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欧亚大陆 夏季降水 模式评估
下载PDF
古基因组揭示史前欧亚大陆现代人复杂遗传历史
6
作者 张明 平婉菁 +1 位作者 YANG Melinda Anna 付巧妹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2-421,共10页
古DNA提取与测序技术的发展,让科学家们能够利用史前现代人样本直接开展古基因组研究。古基因组研究发现,在约4万年前,欧亚大陆上至少存在着6个独立的现代人群体,其中3个群体并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在距今4万年至末次盛冰期结束,欧亚... 古DNA提取与测序技术的发展,让科学家们能够利用史前现代人样本直接开展古基因组研究。古基因组研究发现,在约4万年前,欧亚大陆上至少存在着6个独立的现代人群体,其中3个群体并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在距今4万年至末次盛冰期结束,欧亚大陆至少有5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人群体。末次盛冰期结束后的部分现代人群体与现今人群拥有更近的遗传关系,而部分群体则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本文基于末次盛冰期前(45~19 kaBP)与末次盛冰期后(19~10 kaBP)两个重要时间段的欧亚大陆史前现代人的基因组研究,梳理欧亚现代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发展脉络,重点探究此前研究相对滞后的欧亚大陆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现代人 古DNA 人群结构 遗传历史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和乌拉尔山阻塞环流对欧亚大陆变冷的协同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亚楠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1期12-26,共15页
虽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不断升高,但在冬季欧亚大陆经常出现年际-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冷趋势。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指出冬季影响欧亚大陆变冷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北大西... 虽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不断升高,但在冬季欧亚大陆经常出现年际-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冷趋势。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指出冬季影响欧亚大陆变冷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乌拉尔山阻塞(Ural blocking,UB)的环流组合。其中,NAO环流可以在年际尺度上作为背景环流影响UB过程对欧亚低温天气的作用。统计分析发现,在NAO正(负)位相(NAO+/NAO-)环流背景下UB的发生频率可以解释冬季平均UB发生频率的52%(13%),表明NAO+环流有利于下游阻塞形势出现。尽管如此,研究发现在NAO-环流背景下的UB事件平均给欧亚地区带来的降温幅度更强,约是NAO+环流背景下的2倍,而且亚洲降温区的位置偏北约5°、偏东约13.5°。中等强度的NAO+环流背景下UB事件对欧亚降温的贡献更显著,强的NAO+环流背景下,UB过程在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产生的冷异常较弱,这与NAO+环流在欧亚大陆北部产生的明显增温有关。而在NAO-环流背景下,欧亚大陆北部有明显的降温,UB环流的出现会进一步将冷空气向南输送影响我国,这种情况主要反映的是NAO-环流异常对欧亚地区降温的作用,因此NAO-环流越强降温越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变冷 大气环流 北大西洋涛动 乌拉尔山阻塞
下载PDF
欧亚大陆及边缘海岩石圈的结构特性 被引量:25
8
作者 朱介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共20页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是由约30多块尺度不同、形成时代和性质各异的板块或地块拼合而成。这些岩石圈板块或地块经过长时间的漂移,多次聚合与分离,碰撞与增生,在新生代最后形成现代的拼合欧亚大陆。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 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地区是由约30多块尺度不同、形成时代和性质各异的板块或地块拼合而成。这些岩石圈板块或地块经过长时间的漂移,多次聚合与分离,碰撞与增生,在新生代最后形成现代的拼合欧亚大陆。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前寒武纪巨型克拉通地块及地盾;(2)前寒武纪小型克拉通地块及板块;(3)显生宙造山带及汇聚地块;(4)陆陆碰撞型地块及造山带;(5)新生代边缘海海盆;(6)大陆裂谷盆地及增生地块。高分辨率地震面波层析成像,显示同一类型的板块或地块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的速度结构十分相似,呈现出其独有的速度分布特征。不同类型板块或地块的速度结构有重大差异。直到400km深度,各个板块和地块的横向差异才逐渐减小。一般而言,前寒武纪克拉通板块及地块的岩石圈巨厚具有高速性质、软流圈很薄或不存在;边缘海、造山带等区域岩石圈较薄和速度较低,软流圈发育。根据欧亚大陆及边缘海地区天然地震层析成像,人工地震剖面数据及其他有关资料,建立了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岩石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拼合的岩石圈板块或地块 高分辨率地震面波层析成像 岩石圈板块速度分布 欧亚大陆及边缘海岩石圈模型
下载PDF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 被引量:55
9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2 位作者 莫宣学 段丽萍 廖忠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64-571,共8页
确定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构造问题,目前要准确界定两大陆的碰撞时代还存在不少困难。从碰撞定义出发,将发生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弧—陆、陆—陆碰撞行为划分为初始碰撞、主碰撞和后碰撞... 确定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构造问题,目前要准确界定两大陆的碰撞时代还存在不少困难。从碰撞定义出发,将发生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弧—陆、陆—陆碰撞行为划分为初始碰撞、主碰撞和后碰撞3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具有一个作用过程,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综合分析最近古地磁、地层学、古生物学以及岩石学资料后,对两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限进行了讨论,指出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初始碰撞可能开始于白垩纪晚期,大约在70~65MaBP;然后主要从与碰撞事件有关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响应事件出发,初步分析了两大陆的主碰撞和后碰撞时限,提出主碰撞期出现在55~50MaBP前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行为结束于45~35MaBP,随后两大陆转为强烈的陆内汇聚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碰撞 主碰撞 后碰撞 碰撞时限 印度-欧亚大陆
下载PDF
东北中生代增生杂岩及对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历史的制约 被引量:34
10
作者 周建波 蒲先刚 +3 位作者 侯贺晟 韩伟 曹嘉麟 李功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45-2856,共12页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吉林-黑龙江高压带分布在佳木斯-兴凯与松辽地块之间的具有高压变质带性质的缝合带,新的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10~180Ma,表明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南北向古亚洲洋关闭和西向俯冲增生开始的关键时期。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则发育在佳木斯-兴凯地块东侧,并具体分为西部的跃进山杂岩和东部的饶河杂岩。新近发表的数据显示,跃进山杂岩就位时代为210~180Ma,这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的吉黑高压带形成时代相似。而饶河杂岩就位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最晚期就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137~130Ma)。因此,吉黑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为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中生代的俯冲过程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增生杂岩 古太平洋板块 造山带 俯冲-增生历史 欧亚大陆东缘
下载PDF
中国冬季积雪特征及欧亚大陆积雪对中国气候影响 被引量:45
11
作者 张人禾 张若楠 左志燕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3-526,共14页
该文首先回顾了有关中国冬季积雪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冬季积雪的空间分布气候特征以及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冬季降雪特征,气象因子对中国冬季积雪水量平衡的影响,外强迫和大气环流系统在积雪形成中的作用等。冬春季欧亚大陆积雪... 该文首先回顾了有关中国冬季积雪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冬季积雪的空间分布气候特征以及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冬季降雪特征,气象因子对中国冬季积雪水量平衡的影响,外强迫和大气环流系统在积雪形成中的作用等。冬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对同期和后期中国气候影响的相关研究说明与欧亚大陆积雪异常相关联的中国气候异常以及积雪通过改变土壤湿度、表面温度和辐射分布,引起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对中国气候产生影响的物理过程。应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CEP)第2版气候预测系统(CFSv2)的回报试验结果,对CFSv2在欧亚大陆积雪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关系的可预报性方面的分析表明,CFSv2能够较好地回报出春季欧亚积雪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文章最后提出了在积雪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积雪 气候变异 欧亚大陆
下载PDF
欧亚大陆高山林线温度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芳 朱连奇 +3 位作者 张百平 韩芳 姚永慧 曹艳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272,共10页
尽管全球高山林线的形成在理论上具有相似的温度条件,但是由于不同气候区林线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林线位置的热量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为了探索林线温度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收集了欧亚大陆410个林线数据,基于公用的World ... 尽管全球高山林线的形成在理论上具有相似的温度条件,但是由于不同气候区林线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林线位置的热量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为了探索林线温度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收集了欧亚大陆410个林线数据,基于公用的World Clim气候数据集计算了与林线存在有关的7个热量指标。结果表明:(1)欧亚大陆高山林线生长季温度变化较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不同气候区影响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变化较大,热带湿润气候区为年生物温度4.63℃、温暖指数21.72℃·月、年均温3.56℃,但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分别为年生物温度5.25℃、温暖指数29.37℃·月、年均温4.46℃;(3)通常认为的林线指示温度—最热月温度10℃仅存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亚寒带海洋性气候区和高原温带地区,年生物温度3℃仅存在亚寒带气候区,温暖指数15℃·月仅存在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这揭示了欧亚大陆及不同气候区林线温度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有助于人们全面的认识林线的生态环境特征,深入探索复杂环境条件下林线高度变化的生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高度 欧亚大陆 气候因子 温暖指数 年生物温度
下载PDF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冈底斯带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限定: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国臣 莫宣学 +2 位作者 赵志丹 王亮亮 陈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6-756,共1页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SHRIMP 冈底斯带 年龄测定 年代学 锆石 碰撞过程 欧亚大陆 证据 Pb
下载PDF
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结构 被引量:22
14
作者 朱介寿 曹家敏 +1 位作者 蔡学林 严忠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87-392,共6页
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 ,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综合反演 ,建立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模型 ,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软流圈结构进行研究。探讨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板块结... 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 ,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综合反演 ,建立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模型 ,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软流圈结构进行研究。探讨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板块结构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西太平洋边缘海 岩石圈结构模型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炳强 Yvette H.Poudjom Djomani +2 位作者 王平 袁学诚 左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7-402,共6页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Te)是表示岩石圈强度的参数 ,计算该参数对研究岩石圈大规模构造 ,分析大陆板块内的均衡补偿机制有一定意义 .利用Forsyth提出的相关技术计算了北冰洋 -欧亚大陆 -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自黑水到泉州的Te 值 ....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Te)是表示岩石圈强度的参数 ,计算该参数对研究岩石圈大规模构造 ,分析大陆板块内的均衡补偿机制有一定意义 .利用Forsyth提出的相关技术计算了北冰洋 -欧亚大陆 -太平洋地学断面东南段自黑水到泉州的Te 值 .并分析了重力和地形波长的相关性特征 ,初步认为 :计算Te 值所选的每个数据块在短波长 (6 .6~ 10 0km)内岩石圈板块的强度足以平衡地形负载 ,重力和地形不相关 ;在长波长 (10 0~ 2 5 0km)内 ,地形及地下负载由弯曲模型补偿 ,岩石圈板块在地形及地下负载作用下而挠曲 .断面通过地段具有较低热流密度值的四川陆核有较高的Te 值 ,具有较高热流密度值的宁化、大田地区有较低的Te 值 ,反映了较高的热流密度值对应较低的Te 值 ;较低的热流密度值对应较高Te 值的关系 .Te 可分为南东低值段和北西高值段 .地壳厚度大体上与Te 值呈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 大陆板块 重力 地形 均衡补偿机制
下载PDF
CMIP3模式对未来50a欧亚大陆雪水当量的预估 被引量:13
16
作者 马丽娟 罗勇 秦大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7-720,共14页
为研究预估未来50 a欧亚大陆雪水当量,基于遥感数据,用误差百分率、空间相关和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4个CMIP3模式在20C3M的雪水当量产品,诊断各模式对欧亚大陆雪水当量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模拟效果较好的10个模式产品进行... 为研究预估未来50 a欧亚大陆雪水当量,基于遥感数据,用误差百分率、空间相关和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4个CMIP3模式在20C3M的雪水当量产品,诊断各模式对欧亚大陆雪水当量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模拟效果较好的10个模式产品进行多模式集合,分析了A2和B1情景下2002-2060年欧亚大陆雪水当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欧亚大陆整体的雪水当量在未来50 a呈现一致的减少趋势;空间上,除了欧亚大陆东北部存在显著正趋势外,其余地区均为显著负趋势.季节上,雪水当量在夏季减少的比率最大,但量值上减少最大的却不是在积雪最多的冬季,而是在春季,这是因为春季雪水当量值的减少趋势普遍比冬季大,但增加却普遍比冬季小.未来50 a欧亚大陆冬、春季雪水当量呈现东增西减,且青藏高原明显减少的特征,这将有利于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北抬.雪水当量在A2情景下的减小范围和速率都要大于B1情景,表明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从时间和空间上加快雪水当量的减少,不利于积雪的维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来欧亚大陆积雪的生存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水当量 预估 CMIP3 欧亚大陆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欧亚大陆草原带1982-2008年间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奕兆 李建龙 +1 位作者 孙政国 刚成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欧亚大陆草原带主要包括哈萨克草原和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过渡生态系统。同时该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因此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但是,针对该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研究尚有诸多不足,特别是哈萨... 欧亚大陆草原带主要包括哈萨克草原和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过渡生态系统。同时该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因此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但是,针对该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研究尚有诸多不足,特别是哈萨克草原。本研究在原有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的基础上,对光合最大羧化效率(Vc,max)和自氧呼吸等过程算法进行了优化,以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精度验证,进而利用改进后的BEPS模型模拟了1982-2008年间的欧亚大陆草原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改进的BEPS模型与3个地区(哈萨克斯坦,内蒙古和新疆)的样地观测数据相比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且预测能力较原有BEPS模型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7年间,区域内NPP的平均值为120g C/m2,其中蒙古草原为116.9g C/m2,哈萨克草原为122g C/m2。在区域暖干化的背景下,蒙古草原的NPP呈现上升趋势,而哈萨克草原则在前苏联解体前后先上升后下降。区域内草地主要与年降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温度的响应普遍较弱,表明降水是该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草原带 BEPS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欧亚大陆癞蝗科分类系统(直翅目 :蝗亚目 )(英文)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道川 印红 印象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8-221,共4页
对分布于欧亚大陆的癞蝗科Pamphag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 ,将已知的 47个属分为 6个亚科 :锯癞蝗亚科Pri onotropisinaenov.,蠢蝗亚科Thrinchinae ,癞蝗亚科Pamphaginae ,鸣癞蝗亚科Tropidaucheninaenov.,聋癞蝗亚科Nocarodesinaen... 对分布于欧亚大陆的癞蝗科Pamphag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 ,将已知的 47个属分为 6个亚科 :锯癞蝗亚科Pri onotropisinaenov.,蠢蝗亚科Thrinchinae ,癞蝗亚科Pamphaginae ,鸣癞蝗亚科Tropidaucheninaenov.,聋癞蝗亚科Nocarodesinaenov .,秃癞蝗亚科Orchaminaenov .,其中包括 4个新亚科。建立了欧亚大陆癞蝗科新的分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癞蝗科 欧亚大陆
下载PDF
欧亚大陆积雪分布及其类型划分 被引量:41
19
作者 张廷军 钟歆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1-490,共10页
利用1966-2012年欧亚大陆1 152个地面气象台站积雪深度资料,对欧亚大陆积雪深度、累计积雪天数和连续积雪天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以连续积雪天数为标准对欧亚大陆季节性积雪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与应用累计积雪天数对积雪区类型的划分... 利用1966-2012年欧亚大陆1 152个地面气象台站积雪深度资料,对欧亚大陆积雪深度、累计积雪天数和连续积雪天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以连续积雪天数为标准对欧亚大陆季节性积雪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与应用累计积雪天数对积雪区类型的划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欧亚大陆积雪分布具有显著纬度地带性特征,积雪深度、累计积雪天数和连续积雪天数的大值分布区均位于俄罗斯平原的东北部、科拉半岛、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俄罗斯远东北部大部分区域.与累计积雪天数划分方法相比,利用连续积雪天数对欧亚大陆季节性积雪分区,在前苏联地区积雪类型分区差异并不显著,但蒙古和中国的稳定积雪区明显缩减,青藏高原无稳定积雪区,中国大部分地区为非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两种积雪分区划分方法比较结果显示,连续积雪天数划分方法更能体现积雪累积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更符合对稳定积雪和不稳定积雪的划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积雪天数 积雪类型 欧亚大陆
下载PDF
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变化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6
20
作者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226,共14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考察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6~8月)气候异常的关系。分析发现,冬季TFSE与我...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考察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6~8月)气候异常的关系。分析发现,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存在明显关联:当冬季TFSE偏大时,夏季贝加尔湖以东易盛行异常冷低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易出现凉夏,同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加强且西伸和北扩,江南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下易干热;冬季TFSE偏小时的情况相反。这种显著关联独立于ENSO事件,并且在近40年来较为稳定;冬季TFSE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初均发生过一次十年际尺度变化,表现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冬季TFSE(江南降水)明显减小(增多),同时,冬季TFSE与江淮夏季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冬季TFSE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来影响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变化,进而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雪盖面积 气候异常 西风急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