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经皆治欲——中国古典学治欲的特点及展开
1
作者 张昭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与反之美。六经显示出中国古典学治欲资源的丰富,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统一在各经皆礼、以礼治欲,表现为约束与温和释放欲望的对立统一。纵向展开,中国传统文化在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近世社会的治欲特点可表述为六经皆治欲、四书皆治欲、理学皆治欲,三者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亦各有时代特色。横向对比,中国古典学的六经治欲与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对立,属于世俗化、人文化的治欲方案。伴随着全球世俗时代的到来,六经治欲的特色与优势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皆治 以礼治 四书皆治 望治疗 中国古典学
下载PDF
成人性欲多元化内涵的初步讨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正猷 周峪锌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3期138-141,共4页
受原欲理论的启示,在人类性多元化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成人性欲多元化的内涵,提出人类性欲源自于生命过程和生命繁衍的需要,源自于大脑和情感(心灵)的需要。儿童期各阶段的器官原欲发育至成年,参与了成人性欲的重要组成,统称之... 受原欲理论的启示,在人类性多元化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成人性欲多元化的内涵,提出人类性欲源自于生命过程和生命繁衍的需要,源自于大脑和情感(心灵)的需要。儿童期各阶段的器官原欲发育至成年,参与了成人性欲的重要组成,统称之为生命之欲;成人以生殖为目标,在性激素的作用下产生生殖器官交媾欲,与性器官的原欲组合构成了成人性欲的霸权地位,和其他各器官的原欲,尤其是人类所特有的脑性欲、情(心)性欲,共同组成了成人性欲。生殖器官交媾欲和全身各器官原欲,特别是与大脑密切相关的更高爱情欲求的协调一致,在完成生命过程和生命延续的进程中,享受人类的性爱、情爱的满足,享受生理、心理直至心灵层面的极致体验和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性 生殖器官交媾 性器官原 脑性 情(心)性 生命之
下载PDF
激发和满足学生学习欲望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曹艳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15年第9期23-24,共2页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欲望可细分为求知欲、尝试欲、求胜欲、争辩欲、表现欲等多个方面。每个学生的内心都隐藏着想要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但这种心理需求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激发和唤醒。所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欲望可细分为求知欲、尝试欲、求胜欲、争辩欲、表现欲等多个方面。每个学生的内心都隐藏着想要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但这种心理需求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激发和唤醒。所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知 尝试 求胜 争辩 数学教学 表现 学习
下载PDF
中国古代应对欲望的几种学说 被引量:1
4
作者 燕良轼 屈卫国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7-1430,共4页
我国古代应对欲望的学说主要包括:寡欲说、无欲说、除欲说、欲用说、顺欲说、节欲说、导欲说。这些学说之间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对立冲突的,但它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给我们以启示。
关键词 用说
下载PDF
孔子“欲仁”、孟子“欲善”与荀子“欲情”--从当今西方伦理学“欲望论”观儒家“欲”论分殊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悦笛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3期80-89,I0096-I0106,共21页
按照西方欲望所分,孔子论欲有主观欲望内涵,但是“从心所欲”却走向了客观欲望意蕴,细究起来,其欲论形成了“欲仁得仁”之混整结构,孔子没有那么明确的善恶抉择意味。重“尽心”“知性”的孟子,其论欲更倾向于客观的意蕴,因为良知良能... 按照西方欲望所分,孔子论欲有主观欲望内涵,但是“从心所欲”却走向了客观欲望意蕴,细究起来,其欲论形成了“欲仁得仁”之混整结构,孔子没有那么明确的善恶抉择意味。重“尽心”“知性”的孟子,其论欲更倾向于客观的意蕴,因为良知良能诉诸“欲善”的道德意志。重“礼化”“化性”的荀子,其论欲基本上就是主观的内涵,人类共通之欲与恶相通,但通过外在礼的教化和认知心的向善功能而加以濡化。大致说来,孟子所论之欲乃是激发性欲望,因为这种客观欲望的确要为道德行动向善提供理由。荀子所论之欲乃是非激发性欲望,此类主观欲望导致了道德行动向恶而发,所以才是跟从理由的。孔子介于二者之间,或者说,孔子之欲,虽未超出无善无恶,但并没有明确善恶指向,这一多元可能性引发出孟、荀善与恶欲论的两种趋向:孟子是心善—性善—情善的“自上而下模式”,荀子则是情恶—性恶—心善的“自下而上”的模式。中国原典儒学的欲论,揭示出本土“情理结构”的智慧范式,它既超出了主客欲的二分法,又让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这对矛盾得以化解,从而为人类欲望此类根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返本开新的综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而得仁 之谓善 人情之所同
下载PDF
中国传统理欲观评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嘉 《学海》 2001年第4期174-177,共4页
关键词 天理人 人生观 享乐主义 世界观 快乐论 道德观 杨朱篇 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授人以欲”BPPS结构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线上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7
作者 王逢贤 徐林 +2 位作者 俞兴 穆晓红 杨晓晖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10期125-126,共2页
因疫情防控而开展的高校线上教学在学习监管和课堂氛围等方面存在不足,这要求线上课程建设充分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设计了一套“授人以欲”BPPS结构教学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中医骨伤科学为模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因疫情防控而开展的高校线上教学在学习监管和课堂氛围等方面存在不足,这要求线上课程建设充分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设计了一套“授人以欲”BPPS结构教学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中医骨伤科学为模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刺激和吸引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模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为中医骨伤学的线上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中医骨伤学 线上教学 授人以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欲望化叙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连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0-64,共5页
新历史主义小说引发文坛关注的一个因素是其独特的欲望叙事方式。传统历史小说中,历史的叙事是受控于意识形态的。新历史小说家不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表现出质疑和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大胆地呈现个人化的生存、情感、权力、暴力等方面... 新历史主义小说引发文坛关注的一个因素是其独特的欲望叙事方式。传统历史小说中,历史的叙事是受控于意识形态的。新历史小说家不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表现出质疑和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大胆地呈现个人化的生存、情感、权力、暴力等方面的叙事。新历史小说的欲望化叙事迎合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也与西方一些后现代文艺思潮的涌入有关。新历史小说欲望书写多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反映了人性解放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也窥见了历史的脉搏和精神,但也存在着与传统艺术精神背离,显得较为低俗和肤浅。新历史小说欲望化的叙事方式是短命的,当读者对这种欲望化叙事厌倦的时候,其叙事也自然纷纷转型,新历史小说家们只得寻找新的适合文学创作的叙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小说 望化叙事 生存 暴力
下载PDF
关雎之改——《诗经》中的爱欲与礼法
9
作者 陈明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90,共8页
《关雎》中既呈现了强烈的爱欲状态,也具有明确的礼乐象征。诗经风教的基本关切在于“色”与“礼”的关系。古代经学化和现代文学性的阐释显得各执一端。古代经学中礼法的现成化与现代文学中爱欲的浪漫化以各自方式掩盖或降低了《关雎... 《关雎》中既呈现了强烈的爱欲状态,也具有明确的礼乐象征。诗经风教的基本关切在于“色”与“礼”的关系。古代经学化和现代文学性的阐释显得各执一端。古代经学中礼法的现成化与现代文学中爱欲的浪漫化以各自方式掩盖或降低了《关雎》中爱欲与礼法的紧张。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等出土文献中,《关雎》中“色”与“礼”的关系重新被问题化。本文试在古今之变的视野中,联系《诗经》阐释史与出土文献相关材料,重新梳理并探讨《关雎》中爱欲与礼法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关雎》 礼法 出土文献
下载PDF
批判的电子信息与重构的爱欲伦理——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后叙事”中的数字人文精神
10
作者 王韵秋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以来被称为加拿大后现代作家,但在2010年之后,其作品发生了一定的风格转向,即从一般的后现代叙事转向了超越的后现代叙事。这表现在其反乌托邦小说《最后死亡的是心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伦理...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以来被称为加拿大后现代作家,但在2010年之后,其作品发生了一定的风格转向,即从一般的后现代叙事转向了超越的后现代叙事。这表现在其反乌托邦小说《最后死亡的是心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伦理学的价值重构,前者暴露了电子信息社会模式背后隐藏的极权化、阶级化、制度化等潜在风险,后者呈现了爱欲与宽恕对数字时代日趋扁平化的人的救赎。考察小说中电子信息工程与人之道德伦理之间的反乌托邦关系,不仅是揭示作家“后叙事”特质与数字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电子信息等现代科技领域规避未来风险灾害的人文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电子信息批判 伦理 数字人文
下载PDF
从爱欲之路到修辞之路——论柏拉图《斐德若》中灵魂提升的两条道路
11
作者 谭善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苏格拉底对智慧有着极强的爱欲,同时他还爱欲着身边渴求智慧的青年人,如何促成他们的灵魂提升,这成为苏格拉底哲学言辞的一大重心。柏拉图在《斐德若》中通过苏格拉底之口向我们展现了两条灵魂提升之路:爱欲之路和修辞之路。第一条道路... 苏格拉底对智慧有着极强的爱欲,同时他还爱欲着身边渴求智慧的青年人,如何促成他们的灵魂提升,这成为苏格拉底哲学言辞的一大重心。柏拉图在《斐德若》中通过苏格拉底之口向我们展现了两条灵魂提升之路:爱欲之路和修辞之路。第一条道路充满诗意,从追求身体之美走向追求美本身,从而开启了灵魂返乡的道路。第二条道路则更具技艺性,在优美言辞的组织和表达中传递真理的知识,从而在听众或读者的灵魂中播撒希望的种子,在修辞中激发、吸引并引导灵魂对智慧和美本身的追求,这是有限的人踏上了无限提升的道路,前路漫长但更具人性化的考量。两条不同的道路最终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修辞学"中汇聚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斐德若》 修辞 灵魂提升
下载PDF
虞廷十六字心传辨正及思想变迁——基于欲望的认知及治疗视角
12
作者 张昭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6,共9页
出自《尚书·大禹谟》的虞廷十六字心传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人心之欲与道心之理的二元对立,理学家发展出存理遏欲的欲望治疗方案。在明清之际反理学的思潮下,阎若璩质疑十六字心传是后人袭用《荀子》伪作,这对于宋明理学无... 出自《尚书·大禹谟》的虞廷十六字心传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人心之欲与道心之理的二元对立,理学家发展出存理遏欲的欲望治疗方案。在明清之际反理学的思潮下,阎若璩质疑十六字心传是后人袭用《荀子》伪作,这对于宋明理学无疑是釜底抽薪。考辨阎若璩所论可知,其论点与论证均不足以支撑其论断,反而可以说明荀子继承发挥了十六字心传,并影响了宋明理学。十六字心传是尧舜禹所传的外王政治之道。结合《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传的上下文,通过尧舜禹的为君治民之法、大禹伐有苗,引入汉唐的权威注疏,可判别出道心、人心、允中为三元关系,属于允许欲望适度释放的治疗方案。综合中国哲学形成发展史,宋明理学的欲望认知及治疗与荀子具有相似性,并受佛教禁欲刺激,发展出存理遏欲的观点,侧重于个体修身的内圣;三代尧舜禹、汉唐权威注疏倾向于欲望的适度释放,侧重于国家政治的外王。尽管内圣与外王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欲望治疗方案,且应用场景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字心传 《荀子·解蔽》 存理遏 阎若璩 望治疗
下载PDF
论天理与人欲
13
作者 潘富恩 胡虹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4年第4期66-72,共7页
论天理与人欲潘富恩,胡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派不同观点的考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揭示了在今日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对社会经济和道德的文明发展... 论天理与人欲潘富恩,胡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派不同观点的考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揭示了在今日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对社会经济和道德的文明发展,仍然具有的深远意义。作者:潘富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道德伦理 物质生活 “理之辨” 以理节 理学家 “理” 存理灭 社会主义 王夫之
下载PDF
爱欲乌托邦——论吉皮乌斯早期诗歌中的爱欲观
14
作者 王兆玮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8-55,71,共9页
爱欲是吉皮乌斯诗歌创作的核心主题之一,其爱情诗中彰显了以纯洁之爱和雌雄同体为核心的爱欲观念,她在这两者基础上构想出神秘婚姻作为爱欲乌托邦的终解,以期解决灵魂与肉体、个性与两性之间的对立。其爱欲观念的形成不仅受到索洛维约... 爱欲是吉皮乌斯诗歌创作的核心主题之一,其爱情诗中彰显了以纯洁之爱和雌雄同体为核心的爱欲观念,她在这两者基础上构想出神秘婚姻作为爱欲乌托邦的终解,以期解决灵魂与肉体、个性与两性之间的对立。其爱欲观念的形成不仅受到索洛维约夫的深刻影响,而且对魏宁格的性别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她的爱情诗也由此呈现出哲思性和宗教性兼具的独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皮乌斯
下载PDF
哲学、功夫与治欲——世界哲学视域下中国哲学的特质及贡献
15
作者 张昭炜 Chi Zhen(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2期1-16,106-118,共29页
古希腊哲学有两大传统:一是理性的思辨,热爱智慧;二是灵魂治疗的技艺,相当于中国哲学治疗欲望的功夫,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繁盛。第二种哲学传统有利于凸显中国哲学的特质及贡献,集中体现在能驱逐灵魂痛苦,有治疗欲望的技艺。治欲的技艺既... 古希腊哲学有两大传统:一是理性的思辨,热爱智慧;二是灵魂治疗的技艺,相当于中国哲学治疗欲望的功夫,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繁盛。第二种哲学传统有利于凸显中国哲学的特质及贡献,集中体现在能驱逐灵魂痛苦,有治疗欲望的技艺。治欲的技艺既有个体特殊的内在经验,也有一般性的规律;治欲是为了促进人类繁盛,以此可以反向验证治欲功夫的有效性。中希哲学对于欲望的定义、欲望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区分、应对禁欲主义的冲击、治欲的方法、治欲动力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中国哲学在以礼治欲、理欲两战等方面具有世界性的哲学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种哲学 技艺与功夫 以礼治 主义
下载PDF
“理欲之辨”与清初理性精神的复归
16
作者 施文斐 《安康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宋儒到晚明先锋派文人再到清初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人们之于理欲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人不仅纠正了宋儒"理欲对立"的错误,同时也批判了晚明士人在欲望上的过度放纵;既不赞成明人的"弃理从欲",... 从宋儒到晚明先锋派文人再到清初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人们之于理欲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人不仅纠正了宋儒"理欲对立"的错误,同时也批判了晚明士人在欲望上的过度放纵;既不赞成明人的"弃理从欲",同时也反对宋儒的"存理灭欲",而是主张在"以理节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理、欲调和。克服"唯理"或"唯欲"的偏激而更趋向"理欲兼顾"的中庸,"理欲之辨"也由此被逐渐导向了富有理性精神的合理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公、私之辨 存理灭 以“礼”代“理” 以理制 理、兼顾
下载PDF
荀子“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长学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31-33,30,共4页
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深层根源是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为此,发掘荀子提出的“节欲”、“养欲”、“导欲”理论,把“欲”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既不搞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这对于欲望横流的当今之世就有了非常重要... 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深层根源是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为此,发掘荀子提出的“节欲”、“养欲”、“导欲”理论,把“欲”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既不搞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这对于欲望横流的当今之世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自然
下载PDF
略论二程的理欲观
18
作者 徐远和 《中州学刊》 1982年第3期49-53,共5页
理欲关系问题,是伦理政治原则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围绕着理欲问题,展开过长期的论争。生活在北宋中叶的程颢和程颐,在总结前人讨论的基础上比较集中地论述了理欲关系问题,并且将理欲观与天理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 理欲关系问题,是伦理政治原则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围绕着理欲问题,展开过长期的论争。生活在北宋中叶的程颢和程颐,在总结前人讨论的基础上比较集中地论述了理欲关系问题,并且将理欲观与天理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伦理道德哲学的核心环节。他们的“天理人欲”之辨,在宋明理学中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书 天理人 程颐 物质 “义” 天命之性 关系 道德论
下载PDF
基于时空医学探析“六经欲解时”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枫亮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2-36,共5页
梳理历代医家对“六经欲解时”的认识及现代临床研究,对其进行论述。提出以光变时空理论为基础,从时空医学角度剖析“六经欲解时”相关条文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总结了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的应用,强调了多维度考虑... 梳理历代医家对“六经欲解时”的认识及现代临床研究,对其进行论述。提出以光变时空理论为基础,从时空医学角度剖析“六经欲解时”相关条文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总结了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的应用,强调了多维度考虑问题,同时注重天人相应,才能更好地理解张仲景确定六经欲解时辰的独特见解,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解时 天干地支 光变时空 时空医学 开阖枢 多维度 天人相应 《伤寒论》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肾“苦欲补泻”理论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遣方用药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芳 张传龙 庞博 《中国医药》 2024年第5期747-751,共5页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其病位核心为肾,是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肾元劳衰所导致的疾病。《黄帝内经》中载“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其病位核心为肾,是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肾元劳衰所导致的疾病。《黄帝内经》中载“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本文考究《黄帝内经》中肾“苦欲补泻”理论内涵,结合目前中医对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主流治法,提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辨治当以肾为关键,肾燥当予辛润之,肾虚当予苦补之,肾实当予咸泻之。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理论渊源,并为中医辨治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黄帝内经》 补泻 中医辨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