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域歌舞戏对中原戏剧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5
1
作者 郎樱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61,共7页
本文论述西域歌舞戏的发展轨迹及其传入中原后对唐代歌舞戏形成发展的影响 ,并指出它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 西域歌舞戏 中原 发展 贡献 唐代
下载PDF
汉代巾舞长袖舞向着歌舞戏发展的演变态势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立 李传荣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12,共12页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巾舞 长袖舞 歌舞戏 演变
下载PDF
论赣南采茶歌舞戏中的音乐特色
3
作者 黄海燕 梁婧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7-298,共2页
江西赣南采茶戏是在赣南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小戏,其以通俗易懂的客家语言,优美动听的民间音乐,欢乐明快的节奏,曼妙的舞姿和妙趣横生的表演,成为享誉全国的江西两大剧种之一,曾被田汉先生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 江西赣南采茶戏是在赣南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小戏,其以通俗易懂的客家语言,优美动听的民间音乐,欢乐明快的节奏,曼妙的舞姿和妙趣横生的表演,成为享誉全国的江西两大剧种之一,曾被田汉先生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赣南采茶戏中音乐特点、类型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旨在揭示音乐在戏中的重要性,促进人们对赣南采茶戏音乐的了解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采茶歌舞戏 音乐特点 音乐类型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唐代歌舞戏考略
4
作者 刘希里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1,共2页
一、歌舞戏概述 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或认为源于古代的巫觋(男称“觋”,女称“巫”),或认为是从春秋时期楚国的优孟“为孙叔敖衣冠”始,或认为创自宫廷的乐舞,或认为传自西域,或认为模仿傀儡而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戏... 一、歌舞戏概述 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或认为源于古代的巫觋(男称“觋”,女称“巫”),或认为是从春秋时期楚国的优孟“为孙叔敖衣冠”始,或认为创自宫廷的乐舞,或认为传自西域,或认为模仿傀儡而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一项独立艺术门类,追根溯源,应当以表演故事为主,逐渐地以其它艺术(诗歌、音乐、舞蹈、武术等)来丰富其表演的形式,然后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综合性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戏 中国曲艺术 唐代 春秋时期 艺术门类 孙叔敖 后发展 表演
下载PDF
汉唐歌舞戏中的戏曲因素
5
作者 韦亦珺 何卫 《甘肃高师学报》 2007年第4期63-64,共2页
通过对《代面》、《钵头》、《踏摇娘》三部剧目的分析,总结出汉唐时期是我国戏曲艺术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的歌舞戏中蕴藏了大量的戏曲因素,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 歌舞戏 曲因素
下载PDF
论魏晋至五代歌舞戏的基本形态(下)——中国古代戏曲传播史论之十
6
作者 赵兴勤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2-76,共5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各种伎艺,大致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歌舞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者呈上升趋势;二是各种类型的歌舞戏、参军戏的产生,表明古代戏曲的发...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各种伎艺,大致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歌舞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者呈上升趋势;二是各种类型的歌舞戏、参军戏的产生,表明古代戏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变化,由宫廷、苑囿扩展至民间。这一可喜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探究。通过对这一时段各种伎艺的基本形态揆类整理,可以了解当时戏曲雏形的传播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至五代 歌舞戏 形态 传播
下载PDF
从歌舞戏《兰陵王》中浅谈西域乐舞与唐代乐舞的交流
7
作者 顾梦茹 《明日风尚(下旬)》 2022年第2期5-8,共4页
汉唐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西域乐舞逐步传至中原。无论是汉代百戏、唐代乐舞,西域成分都占相当的比重。尤其在唐代,十部乐中除了《燕乐》和《清商乐》其余八部都与西域有关。在这样的文化交流背景下,西域乐舞借助... 汉唐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西域乐舞逐步传至中原。无论是汉代百戏、唐代乐舞,西域成分都占相当的比重。尤其在唐代,十部乐中除了《燕乐》和《清商乐》其余八部都与西域有关。在这样的文化交流背景下,西域乐舞借助唐代宫廷的舞台得到了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并将其中戏的因素渗入到唐代乐舞之中,不仅出现了唐代兴盛的歌舞戏,并且成为戏曲发展过程中的雏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歌舞戏 唐代歌舞戏 《兰陵王》
下载PDF
赣南采茶歌舞戏中的音乐特色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余琳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1-101,共1页
在音乐艺术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今天,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创新采茶歌舞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文化交流活动的完善度,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优势实现了全面呈现。结合赣南地区采茶歌舞艺术... 在音乐艺术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今天,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创新采茶歌舞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文化交流活动的完善度,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优势实现了全面呈现。结合赣南地区采茶歌舞艺术的音乐内涵,不难看出其在当前仍然极具价值。本文拟从赣南采茶舞戏的发展根源探究认知,结合赣南采茶舞戏中所具有的音乐特色理解,从而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赣南采茶舞戏中的传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地区 采茶歌舞戏 音乐特色 价值内涵
下载PDF
敦煌S.24407写卷是歌舞戏脚本 被引量:6
9
作者 欧阳友徽 《西域研究》 CSSCI 1991年第3期65-73,共9页
敦煌莫高窟简直是一座古代中国的艺术博物馆,保存着大量珍贵的音乐、舞蹈、绘画、文学资料,是否有古代的剧本呢?这是戏剧史家们非常关心的问题。1987年第1期《敦煌研究》刊登了李正宇先生《晚唐敦煌本〈释迦因缘剧本〉试探》一文,... 敦煌莫高窟简直是一座古代中国的艺术博物馆,保存着大量珍贵的音乐、舞蹈、绘画、文学资料,是否有古代的剧本呢?这是戏剧史家们非常关心的问题。1987年第1期《敦煌研究》刊登了李正宇先生《晚唐敦煌本〈释迦因缘剧本〉试探》一文,对敦煌遗书S.24407写卷作了校注和述评。结论是:此卷系晚唐作品,是写释迦牟尼出生、出家故事的独幕剧本、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汉文剧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写卷 歌舞戏 脚本 《敦煌研究》 古代中国 艺术博物馆 文学资料
下载PDF
唐代长安大面、踏摇娘歌舞戏服饰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彬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3-59,共7页
唐代长安歌舞戏服饰深受西域歌舞戏服饰的影响,其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戏剧服饰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唐代长安歌舞戏中的大面、踏摇娘服饰为例,根据唐代长安与西域歌舞戏服饰艺术特征的对比结果,运用文献结合考古图像的研究方法,深... 唐代长安歌舞戏服饰深受西域歌舞戏服饰的影响,其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戏剧服饰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唐代长安歌舞戏中的大面、踏摇娘服饰为例,根据唐代长安与西域歌舞戏服饰艺术特征的对比结果,运用文献结合考古图像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唐代长安歌舞戏中大面、踏摇娘服饰的形制特征及其与唐人日常生活服饰之间的关系,阐释丝绸之路上唐代长安与西域在歌舞戏服饰方面的文化交流以及其传递的各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戏 服饰 大面 踏摇娘 唐代 长安
下载PDF
豫西北民间歌舞戏——哼小车发展策略探析
11
作者 宋婉贞 赵娜娜 孙杰 《魅力中国》 2013年第20期111-112,共2页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这对于一些以乡村为生存栽体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意义重大。“哼小车”是流行于豫西北(尤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等村...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这对于一些以乡村为生存栽体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意义重大。“哼小车”是流行于豫西北(尤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等村最为典型)的一种极富乡村特色的歌舞小戏,探析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发展策略,不仅有助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对研究民间戏曲及乡间群众的精神生态等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哼小车 民间歌舞戏 新农村建设 发展策略
下载PDF
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和参军戏
12
作者 刘玲 《戏剧之家》 2013年第11期106-106,共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戏曲艺术形成过程中重要阶段。此时戏剧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出现了歌舞戏和参军戏这两种表演形式,它们继承了汉代百戏的传统,并有所发展。本文将从歌舞戏和参军戏两种表演形式来管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戏剧。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歌舞戏 参军
下载PDF
唐代歌舞戏面具与涂面化妆考释
13
作者 孙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但经济、政治、军事强大,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唐代歌舞戏丰富多彩,唐王朝非常重视其发展,设立了教坊、梨园等国家艺术机构,并以中宫为教坊使专管歌舞百戏。文章用文献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但经济、政治、军事强大,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唐代歌舞戏丰富多彩,唐王朝非常重视其发展,设立了教坊、梨园等国家艺术机构,并以中宫为教坊使专管歌舞百戏。文章用文献资料、出土文物、敦煌壁画、遗存演出相互印证的方法,考释了《兰陵王入阵曲》《泼胡乞寒戏》《鸟歌万岁乐》的面具形态和"参军戏""合生戏"以及《踏摇娘》的涂面化妆样式,向我们展示了唐代歌舞戏面具和涂面化妆的基本面貌。唐代歌舞戏化妆之所以丰富多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其既根植于中国传统,又兼纳了域外歌舞戏化妆艺术精华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歌舞戏 面具形态 涂面化妆样式 考证阐释
下载PDF
西域胡乐东渐与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
14
作者 李建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9,共12页
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主要表现在音乐、面具、表演形式三个方面。音乐的西胡化以乐器、乐律、旋律的西胡化为主,其实质为中原铁尺律向西域龟兹律的让步。面具的西胡化,反映出歌舞戏叙事、抒情意识的渐次强化。表演形式的西胡化表现为歌舞... 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主要表现在音乐、面具、表演形式三个方面。音乐的西胡化以乐器、乐律、旋律的西胡化为主,其实质为中原铁尺律向西域龟兹律的让步。面具的西胡化,反映出歌舞戏叙事、抒情意识的渐次强化。表演形式的西胡化表现为歌舞与叙事的结合,表征出歌舞戏剧情构建意识已走向自觉。周隋歌舞戏乐律的西胡化,为唐代乐律的改制铺平了道路,唐声诗的歌唱之风受乐律改制影响而兴发;周隋歌舞戏叙事意识的自觉化,直接助推唐戏弄进入发展巅峰,唐声诗、唐戏弄的黄金时代从此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胡乐 周隋歌舞戏 西胡化
下载PDF
京剧歌舞戏的前世今生
15
作者 杨坤 张玥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6-38,共3页
新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古典戏曲典范的京剧为应对现代社会发展而一直寻求突围求变,随着国际视野的不断开阔,使得京剧新编剧目相对淡化了改革初期热衷话剧化的倾向,剧中的歌舞成分增加。而随着舞台演出中声光舞美大制作的愈演愈烈,戏曲中... 新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古典戏曲典范的京剧为应对现代社会发展而一直寻求突围求变,随着国际视野的不断开阔,使得京剧新编剧目相对淡化了改革初期热衷话剧化的倾向,剧中的歌舞成分增加。而随着舞台演出中声光舞美大制作的愈演愈烈,戏曲中的身段表演受到整体舞美风格的影响,渐与传统程式疏离,舞蹈化、现代化俨然成为了一种趋势。其中较为成功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戏 京剧 中国古典 社会发展 国际视野 舞台演出 传统程式 现代化
下载PDF
西域歌舞戏东渐与北齐戏剧之蜕变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建栋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3,共9页
北齐帝王皆鲜卑化汉人,对西域胡戎乐之喜好情出天然,故西域歌舞戏在朝野大行其道。受其影响,北齐戏剧在歌舞相融的表演形式、叙事及抒情艺术、一曲多叠唱法、代言体演唱方式、音乐程式、道具等方面,开始有意识地向西域歌舞戏借鉴,渐次... 北齐帝王皆鲜卑化汉人,对西域胡戎乐之喜好情出天然,故西域歌舞戏在朝野大行其道。受其影响,北齐戏剧在歌舞相融的表演形式、叙事及抒情艺术、一曲多叠唱法、代言体演唱方式、音乐程式、道具等方面,开始有意识地向西域歌舞戏借鉴,渐次脱离传统百戏表演而进入了独立发展的蜕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戎乐 歌舞戏 北齐 蜕变
原文传递
总体剧场:剧场传统与歌舞戏
17
作者 郑晖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91,共9页
剧场,就是戏剧演出的场所。一个特定的公共空间,依照特定的制度形成特定的“演出”模式,也就构成特定的创作模式。其实,不论是流动剧场还是固定剧场,其基本制度相对稳定,其空间样态也相对稳定。我们可以一眼识别戏剧舞台外部形态上的差... 剧场,就是戏剧演出的场所。一个特定的公共空间,依照特定的制度形成特定的“演出”模式,也就构成特定的创作模式。其实,不论是流动剧场还是固定剧场,其基本制度相对稳定,其空间样态也相对稳定。我们可以一眼识别戏剧舞台外部形态上的差异,但我们是否注意到其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我们探讨两种不同形制的剧场时,既不是讨论两种时效功能不一的剧场形式,也不是讨论某种形式规模不一的剧场样态,而是讨论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两种剧场形态。中国戏曲的表演张力与舞台的张力是无法分离的,其历史的穿透力与语言的穿透力也无法分离。歌舞戏,是中国戏曲的传统,也是中国剧场赖以存在的理由。传统剧场的总体性就体现为人的协调能力,包括人的空间想象力和歌舞戏剧的活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剧场 台式剧场 场式剧场 歌舞戏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原始装扮表演的产生与歌舞杂戏的形成——戏曲艺术生成的世俗化路径论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友峰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2-21,共10页
从原始装扮表演出现到歌舞杂戏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的形成有诸多源头,但最主要的两个源头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娱神表演以及宫廷府邸俳优和侏儒的娱人表演。初始形态的原始歌舞和原始装扮表演具有强烈的现实功用性... 从原始装扮表演出现到歌舞杂戏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的形成有诸多源头,但最主要的两个源头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娱神表演以及宫廷府邸俳优和侏儒的娱人表演。初始形态的原始歌舞和原始装扮表演具有强烈的现实功用性,其本质是人类最为原始和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承担着大量乃至主要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现实功能,故尚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原始歌舞与装扮表演转变成为真正的艺术,必须由人类的表达工具,转化成一种情感表现形式,并将自身实用功能转化为人类的审美愉悦功能。俳优表演的杂戏和滑稽戏,与原始宗教仪式歌舞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亦庄亦谐、悲喜交错的艺术原则,开启了戏剧表演先河,奠定了戏剧表演基本规范和戏曲构成基本元素,直接促使了早期以逗乐和喜剧为主的宋金杂剧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艺术 原始装扮表演 歌舞 世俗化路径
下载PDF
也说“汉代歌舞百戏” 被引量:1
19
作者 喻方 《北方音乐》 2012年第1期128-128,共1页
汉代的“歌舞百戏”是汉代歌舞的一个分支,其内容之多,形制之繁,流布之广,浸滋之深、影响之大均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现了汉代独特的审美倾向。其又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汉代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 汉代的“歌舞百戏”是汉代歌舞的一个分支,其内容之多,形制之繁,流布之广,浸滋之深、影响之大均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现了汉代独特的审美倾向。其又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汉代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主要从汉代歌舞环境、以及百戏的形成、分类及特点等几个层面对百戏做一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歌舞
下载PDF
浪漫之上,载歌载舞 评花灯歌舞戏《走婚》
20
作者 郑荣健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2-34,共3页
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习俗较为普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大抵是网络时代之后的事。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一批混迹于榕树下、天涯社区的网络写手,从个体的片断叙述到与旅游传媒合作,逐渐把泸沽湖带了出来。然而,现代传媒的炒作,旅游文化的折光... 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习俗较为普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大抵是网络时代之后的事。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一批混迹于榕树下、天涯社区的网络写手,从个体的片断叙述到与旅游传媒合作,逐渐把泸沽湖带了出来。然而,现代传媒的炒作,旅游文化的折光,在使这一习俗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时,也给它晕染了一层浪漫、奇艳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歌载舞 浪漫 走婚 歌舞戏 花灯 旅游文化 网络时代 90年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