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8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县域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天水市武山县为例
1
作者 白永刚 刘学录 刘星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以黄土丘陵区武山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法、面积加权平均差椭圆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及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探究1990-2018年武山县耕地格局变化特征,判断各要素对其变化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1)3个研究时段武山县... 以黄土丘陵区武山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法、面积加权平均差椭圆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及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探究1990-2018年武山县耕地格局变化特征,判断各要素对其变化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1)3个研究时段武山县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耕地重心不同时段存在差异,耕地重心先向西南转移再向东南转移。(2)3个研究时段武山县耕地变化都具有减少补充的基本特征,2000年前速率缓慢,2000年后速率加快,耕地减少面积比补充面积多,耕地减少以城关镇和洛门镇为主。(3)3个研究时段武山县耕地图斑呈现出破碎化现象,破碎化程度加剧。(4)3个研究时段武山县耕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政策影响、自然环境因子影响、空间距离要素的影响,而受地理空间要素影响较小。综上,武山县耕地在28年间变化明显,武山县需要贯彻耕地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利用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格局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要素 武山
下载PDF
宜宾真武山道教空间形态的“象天法地”意匠论析
2
作者 尤川宝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87-92,共6页
宜宾真武山道教为川南道教圣地,在文化传承、王权统治和道教信仰的综合驱动下,其营建秉承“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构建出宜宾真武山道教空间形态和人文内涵之间的意象关联。宜宾真武山道教的山水形态、山林形貌、建筑布局均具有特定的... 宜宾真武山道教为川南道教圣地,在文化传承、王权统治和道教信仰的综合驱动下,其营建秉承“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构建出宜宾真武山道教空间形态和人文内涵之间的意象关联。宜宾真武山道教的山水形态、山林形貌、建筑布局均具有特定的物质表达和场所隐喻,并蕴含“象天法地”意匠,即“与天同构”的空间意象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宾真武山道教 空间形态 象天法地
下载PDF
“武术之乡”光环下武山武术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展望
3
作者 赵宁远 包莉 包奇珍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期71-74,共4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推演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之乡”光环下武山武术的新时代发展愿景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指出,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引领新时代武山武术新发展目标,普及全民健身体育开拓新时代武山武术新发展领域,弘扬中...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推演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之乡”光环下武山武术的新时代发展愿景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指出,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引领新时代武山武术新发展目标,普及全民健身体育开拓新时代武山武术新发展领域,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导航新时代武山武术新发展征程,整合武术文献史料拓宽新时代武山武术新发展空间。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践行中,努力将武山武术的发展推向新的台阶,为武山武术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武术之乡” 武山武术 新时代 新发展
下载PDF
都昌县武山林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4
作者 曹红孙 《中国林副特产》 2024年第3期85-87,共3页
储备林建设是对国家木材保障重大需求的落脚点。通过阐述建设基本情况,对3个树种开展了蓄积量的预测和评价,对照相关标准达到相关要求,对于相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也开展相关的评价,对储备林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和... 储备林建设是对国家木材保障重大需求的落脚点。通过阐述建设基本情况,对3个树种开展了蓄积量的预测和评价,对照相关标准达到相关要求,对于相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也开展相关的评价,对储备林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层面等后续问题开展了分析,结合实际,从资金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效益层面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对策,为类似情况的储备林建设和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林场 储备林 运行 建设模式 对策
下载PDF
武山县正茬架豆-冬油菜-夏大豆一膜三用免耕栽培技术
5
作者 邓鹏飞 王天佑 +3 位作者 宋高平 录爱平 康建英 葛均筑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正茬架豆-冬油菜-夏大豆一膜三用免耕栽培技术是武山县近年来试验推广的两年三熟新技术、新模式,既解决了武山县夏季缺菜的困难,又提升了粮油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群众收入。为了给群众全方位提供技术指导,根据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品种... 正茬架豆-冬油菜-夏大豆一膜三用免耕栽培技术是武山县近年来试验推广的两年三熟新技术、新模式,既解决了武山县夏季缺菜的困难,又提升了粮油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群众收入。为了给群众全方位提供技术指导,根据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原膜多次利用、机械深耕、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武山县正茬架豆-冬油菜-夏大豆一膜三用免耕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豆 冬油菜 夏大豆 一膜三用 免耕栽培 武山
下载PDF
甘肃武山民间祭礼旋鼓舞的舞蹈创作的创新与传承
6
作者 吉丽 《剧影月报》 2024年第5期97-99,共3页
武山旋鼓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传统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民间传说,武山旋鼓起源于“牧童赶狼”的故事。在很久之前,武山一带有一位牧童长年累月放牧于荒山野岭中,因山林中常有野兽狼群袭击,他用被狼吞食的所剩的羊皮制成羊皮鼓,每每... 武山旋鼓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传统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民间传说,武山旋鼓起源于“牧童赶狼”的故事。在很久之前,武山一带有一位牧童长年累月放牧于荒山野岭中,因山林中常有野兽狼群袭击,他用被狼吞食的所剩的羊皮制成羊皮鼓,每每在遇到恶狼等野兽,他便点燃篝火,敲起鼓,围圈作舞防止狼群和野兽的袭击。这一民间传说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实貌:武山地处西秦岭,历史上属于秦州地界。该地区森林茂密、草原辽阔、水源充足,祖先以狩猎畜牧业生活为主,由于需要不断与野兽搏斗以维护家园和生存,他们逐渐意识到了声音和火的作用,并在制造工具的基础上发明了羊皮鼓来驱赶野兽,于是有了“旋鼓起舞”的习俗,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武山旋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说 秦州 森林茂密 舞蹈创作 甘肃武山 西秦岭 传统舞蹈 狼群
下载PDF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真武山林场辽东栎种子特性
7
作者 李永平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3-24,40,共3页
在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真武山林场采集成熟的辽东栎种子,通过测定辽东栎种子重量、虫蛀率、淀粉含量及发芽情况,研究其种子特性。结果表明,真武山林场辽东栎种子的单粒重平均为0.24 g~2.07 g,十粒重平均为8.17 g,百粒重平均为86.5... 在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真武山林场采集成熟的辽东栎种子,通过测定辽东栎种子重量、虫蛀率、淀粉含量及发芽情况,研究其种子特性。结果表明,真武山林场辽东栎种子的单粒重平均为0.24 g~2.07 g,十粒重平均为8.17 g,百粒重平均为86.56 g。种子虫蛀现象严重,虫蛀率为49.6%,其中,蛀孔数1个、蛀孔位于下部的种子最多。种子淀粉含量为12.99%,低于北京地区的辽东栎种子。完整种子的发芽率为3.13%,发芽势为12.5%,发芽指数为0.25,发芽情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武山林场 种子重量 虫蛀率 淀粉含量 发芽情况
下载PDF
多元主体对地膜回收利用的交互作用分析——基于甘肃省武山县的调查
8
作者 甄永贞 张飞云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58-161,共4页
基于多元主体视角,以甘肃省武山县为研究区,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武山县地膜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4.17%的农户环境认知薄弱,54.81%的农户对废旧地膜处理不当,企业参与地膜回收主体责任意识缺失,自身能力不足,政府... 基于多元主体视角,以甘肃省武山县为研究区,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武山县地膜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4.17%的农户环境认知薄弱,54.81%的农户对废旧地膜处理不当,企业参与地膜回收主体责任意识缺失,自身能力不足,政府基础设施管理不善,政策宣传培训不到位,监管乏力等问题。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多元主体在地膜回收利用中的交互作用,发现政府、企业、农户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没有形成互相监督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主体 地膜回收利用 交互作用 调查 甘肃省武山
下载PDF
江西武山铜矿南矿带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4
9
作者 李进文 李旭辉 +5 位作者 裴荣富 梅燕雄 王永磊 屈文俊 黄修保 臧文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1-807,共7页
首次运用Re-Os同位素定年法对武山铜矿南矿带的辉钼矿进行年龄测试,测得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变化于144.0~145.7Ma,等时线年龄为146.4±2.6Ma,与花岗闪长斑岩145±3.9Ma的SISM法年龄值相吻合,表明武山铜矿南矿带成矿与晚侏罗世中... 首次运用Re-Os同位素定年法对武山铜矿南矿带的辉钼矿进行年龄测试,测得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变化于144.0~145.7Ma,等时线年龄为146.4±2.6Ma,与花岗闪长斑岩145±3.9Ma的SISM法年龄值相吻合,表明武山铜矿南矿带成矿与晚侏罗世中酸性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该矿床北矿带层状、似层状硫化物型矿体曾经历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成矿,而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对其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武山铜矿最终形成于晚侏罗世。以矽卡岩型-(似)层状硫化物型矿化为主的武山铜矿稍早于同属九-瑞矿集区、以斑岩型-(似)层状硫化物型矿化为主的城门山铜矿形成,由于其成矿伴随着下扬子地区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事件,成矿时间差很可能是导致两者矿化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武山铜矿及九-瑞矿集区与铜陵、安庆和鄂东南矿集区的成岩成矿时代高度一致,它们是在统一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中、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辉钼矿 成矿年龄 成矿对比 武山铜矿 江西
下载PDF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含矿花岗质岩体锆石SIMS U-Pb年代学 被引量:105
10
作者 丁昕 蒋少涌 +2 位作者 倪培 顾连兴 姜耀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3-389,共7页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金属成矿带中的两个重要矿床。对武山铜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和永平铜矿的花岗斑岩中锆石分别进行了离子探针(SIMS)U-Pb定年研究,发现两个矿区的锆石年龄可分作两期,武山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b/238U年龄分... 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金属成矿带中的两个重要矿床。对武山铜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和永平铜矿的花岗斑岩中锆石分别进行了离子探针(SIMS)U-Pb定年研究,发现两个矿区的锆石年龄可分作两期,武山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45±3.9Ma和121±2.5Ma,永平铜矿含矿岩体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60±2.3Ma和135±7.4Ma。这两期不同的年龄可能反映了锆石在岩浆侵位时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液蚀变作用的年龄。因此确定武山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45Ma,永平铜矿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60Ma。该年龄可能也反映了这两个矿床中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花岗质岩体 离子探针U—Pb定年 武山 永平
下载PDF
湖北省海口湖、太白湖与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简永兴 王建波 +2 位作者 何国庆 李今 陈家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815-1824,共10页
为了探讨人为干扰与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比较研究了湖北省海口湖、太白湖与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近 2 0 a来三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讨论了密齿苦草对太白湖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 ,探讨了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 为了探讨人为干扰与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比较研究了湖北省海口湖、太白湖与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近 2 0 a来三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讨论了密齿苦草对太白湖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 ,探讨了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退化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可能途径。主要结论是 :(1 )海口湖、太白湖、武山湖现各分布有水生植物 5 7种、3 5种和 1 1种 ,分别隶属于 2 8科 4 2属、1 8科 3 0属和 6科 9属 ,近 2 0 a来三湖泊分别有 1种、9种和 2 9种水生植物消失。 (2 ) 1 999~ 2 0 0 0年三湖泊各分布有水生植物群丛类型 1 4个、6个和 0个 ;全湖植被覆盖率分别是 96.1 8%、76.1 7%和 0 %;全湖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 2 896g/m2 ,1 77g/m2和 0 g/m2 (鲜重 ) ,近 2 0 a来其分别下降了 1 2 .1 %、88.3 %和1 0 0 %;武山湖水生植被已完全消失。 (3 )所有群丛中 ,以海口湖的“野菱 +菱群丛”(Trapa incisa+Trapa bispinosaAss.)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 ;密齿苦草群丛 (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Ass.)、菹草群丛 (Potamogeton crispusAss.)和“野菱 +菱群丛”为海口湖与太白湖所共有 ,三者的多样性指数均是海口湖显著高于太白湖。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现状是 :海口湖 >太白湖 >武山湖 ,多样性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湖 太白湖 武山 人为干扰 水生植物 多样性 湖北 湖泊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54
12
作者 裴先治 丁仨平 +9 位作者 李佐臣 刘战庆 李瑞保 冯建赟 孙雨 张亚峰 刘智刚 张晓飞 陈国超 陈有炘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47-1564,共18页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地区,主要由寒武纪关子镇-武山蛇绿岩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李子园群浅变质活动陆缘沉积-火山岩系、奥陶纪草滩沟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侵入岩体、俯冲-...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地区,主要由寒武纪关子镇-武山蛇绿岩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李子园群浅变质活动陆缘沉积-火山岩系、奥陶纪草滩沟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侵入岩体、俯冲-碰撞型花岗岩体等组成。关子镇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N-MORB型玄武岩,武山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E-MORB型玄武岩,是洋脊型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时代大致在534~489Ma之间的寒武纪。李子园群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岛弧或与岛弧相关的弧前盆地构造环境,草滩沟群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环境。关子镇流水沟和百花中基性岩浆杂岩总体形成于中晚奥陶世(471~440Ma)古岛弧构造环境,同时发育加里东期俯冲型(450~456Ma)花岗岩类和碰撞型(438~400Ma)花岗岩类岩浆活动。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古洋陆构造格局经历了从洋盆形成-洋壳俯冲消减直至陆-陆碰撞造山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总体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晚寒武世古洋盆初始形成阶段;②早奥陶世洋盆初始俯冲阶段;③中晚奥陶世洋壳大规模俯冲与古岛弧发育阶段;④志留纪陆-陆或陆-弧碰撞造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岛弧型岩浆岩 天水-武山构造带 早古生代 西秦岭
下载PDF
江西武山铜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91
13
作者 蒋少涌 李亮 +4 位作者 朱碧 丁昕 姜耀辉 顾连兴 倪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79-1690,共12页
武山铜矿床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九瑞矿集区中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本文对该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Hf 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中黑云母富镁,为金云母,其 Fe^(3+)/Fe^(2+... 武山铜矿床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九瑞矿集区中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本文对该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Hf 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中黑云母富镁,为金云母,其 Fe^(3+)/Fe^(2+)组成表明岩浆氧逸度很高;角闪石具有 Mg/(Mg+Fe)高而 Si 低的特征,为阳起石和镁质角闪石,角闪石压力计计算表明岩体具有超浅成侵位特征。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具有相对较高的 SiO_2(64.9%~68.62%,平均66.52%)和 Al_2O_3(14.0%~15.3%,平均14.8%)含量,同时岩石的 Mg~#很高(0.53~0.71),并具有相对较高的相容元素含量;岩石富集轻稀土((La/Yb)_N=27.8~64.5),Eu 负异常不明显,岩石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 Sr/Y 比值(35.0~68.2)。岩石的初始^(87)Sr/^(86)Sr 比值为0.7067~0.7075,ε_(Nd)(t)值为-4.08~-4.44,锆石的ε _(Hf)(t)值为-2.1~-7.0。详尽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武山花岗闪长斑岩是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很有可能是由拆沉的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在其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橄榄石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铜矿 花岗闪长斑岩 地球化学特征 Sr-Nd—Hf同位素组成 壳幔相互作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多金属矿床中灰泥丘的发现及其意义——以武山和冬瓜山铜矿为例 被引量:42
14
作者 蒋少涌 丁清峰 +4 位作者 杨水源 朱志勇 孙明志 孙岩 边立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4-756,共13页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硫化物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硫化物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造上显示出类似于灰泥丘的孔洞系统,微观上又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判断其属于一种矿化的灰泥丘。资料显示,灰泥丘产出的环境为陆坡相,水深明显大于台地相,并且灰泥丘与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在国内外许多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矿床中均发现有灰泥丘。本文所研究的两个矿床中灰泥丘构造矿石保存状况略有不同,冬瓜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保留了大量显示原生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的组构、并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碳-氧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原始沉积特征;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则显示出受热液改造的矿石组构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暂未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冬瓜山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海西期曾发生过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武山铜矿 冬瓜山铜矿 灰泥丘 热水喷流沉积成矿
下载PDF
江西武山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被引量:27
15
作者 东前 杜杨松 +3 位作者 曹毅 庞振山 宋林旭 郑震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共6页
江西武山花岗闪长斑岩与矽卡岩铜矿在成因上密切相关,通过对其中的黑云母进行的岩相学观察和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来探讨黑云母的形成条件及其成岩成矿意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武山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黑云母富镁贫铁低铝高钛,属镁质黑... 江西武山花岗闪长斑岩与矽卡岩铜矿在成因上密切相关,通过对其中的黑云母进行的岩相学观察和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来探讨黑云母的形成条件及其成岩成矿意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武山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黑云母富镁贫铁低铝高钛,属镁质黑云母。其AlⅥ为0.03~0.19,w(ΣFeO)/w(ΣFeO+MgO)为0.531~0.567,w(MgO)为12.80%~14.06%,指示武山花岗闪长斑岩属壳幔混源的I型花岗岩。黑云母结晶的温度为720℃~750℃,logfO2为-11.6^-12.5,压力为86 MPa^103 MPa,对应的侵位深度为2.84 km^3.39 km,表明该岩体形成于相对高温较浅环境,具有较大成矿潜力,有利于武山铜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花岗闪长斑岩 矿物化学 成岩成矿 江西武山
下载PDF
江西武山铜矿床海底喷流与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控矿地质条件、矿石结构构造与矿床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孔凡斌 蒋少涌 +3 位作者 徐耀明 朱志勇 钱汉东 边立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29-3937,共9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一套产于泥盆系五通组砂岩和石炭系黄龙组白云质灰岩层间的层状含铜硫化物矿体,对其成因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产出典型层状矿体的武山铜矿为解剖重点,结合区域控矿地质要素、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及矿石中黄铁矿的稀土...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一套产于泥盆系五通组砂岩和石炭系黄龙组白云质灰岩层间的层状含铜硫化物矿体,对其成因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产出典型层状矿体的武山铜矿为解剖重点,结合区域控矿地质要素、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及矿石中黄铁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提出层状矿体是海底喷流同生沉积与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的产物。对武山铜矿层状矿体中的胶黄铁矿和黄铁矿、矽卡岩矿体中黄铁矿和脉状矿体中黄铁矿进行的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发现,从层状矿体胶黄铁矿、层状矿体黄铁矿、到矽卡岩和脉状矿体黄铁矿,稀土总量和稀土配分曲线显示递变规律,即层状矿体胶黄铁矿具有较低的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的较平坦型配分曲线;而矽卡岩和脉状矿体黄铁矿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的右倾型配分曲线。层状矿体黄铁矿的稀土特征则介于两者之间,反映了岩浆热液的叠加作用。根据矿物组合共生关系及矿石结构构造的研究,可将武山铜矿黄铁矿分为3个期次:I期为微球粒、草莓状、条带状、纹层状沉积型黄铁矿;II期为半自形、自形粒状和港湾状黄铁矿,可见与长英质斑晶、岩屑或晶屑凝灰岩伴生或共生,说明黄铁矿形成与同沉积期火山凝灰岩的密切关系。III期为块状、粗晶状、碎裂状黄铁矿。黄铜矿的形成晚于I、II期黄铁矿,成微粒状、脉状交错穿插或包裹早期球粒状、粒状黄铁矿及长英质矿物。对新发现的灰泥丘构造的详细研究表明,武山铜矿中含矿的灰泥丘与武山外围乌石街出露的不含矿的灰泥丘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前者具有封闭的孔洞系统,而后者为开放的孔洞系统。总之,武山铜矿控矿地质条件、矿石结构构造及不同类型矿石黄铁矿的稀土元素证据表明矿床存在两期成矿事件,即海西期海底喷流同生沉积成矿期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结构构造 稀土元素 海底喷流同生沉积成矿 两期成矿事件 武山铜矿
下载PDF
甘肃省武山县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肥力评价 被引量:18
17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3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卢秉林 杨蕊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针对甘肃省武山县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采集和检验分析典型土壤样品,对武山县62个耕层(0~20 cm)土样进行取样监测... 针对甘肃省武山县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采集和检验分析典型土壤样品,对武山县62个耕层(0~20 cm)土样进行取样监测,用频数分布分析了土壤养分特征,从土壤养分盈缺入手,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武山县土壤pH在7.81~8.67之间,平均值为8.35,属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在10.55~23.38 g·kg^(-1)之间,平均值为14.82 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氮含量在0.67~1.69 g·kg^(-1)之间,平均值为1.04 g·kg^(-1),处于中等范围。碱解氮在44.4~166.3 mg·kg^(-1)之间,平均值为85.41 m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磷含量在0.69~3.17 g·kg^(-1)之间,平均值为1.01 g·kg^(-1),处于丰富范围。有效磷含量在13.1~248.2 mg·kg^(-1)之间,平均值为45.0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全钾含量在23.0~28.0 g·kg^(-1)之间,平均值为25.04 g·kg^(-1),处于丰富范围。速效钾含量在111.0~510 mg·kg^(-1)之间,平均值为248.7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综合肥力评价的结果是大量元素综合肥力指数为2.28,肥力评价状况处于一般等级。可见,该地区土壤综合肥力处于中等偏上,具体表现为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缺乏、磷素和钾素丰富。建议采取增加有机肥投入,适当增氮降磷限钾的化肥施用原则,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武山县农业生产中科学平衡施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 土壤养分特征 调查评价 养分盈亏
下载PDF
福建太武山花岗岩体成因: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1
18
作者 赵姣龙 邱检生 +2 位作者 李真 刘亮 李友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38-3950,共13页
太武山岩体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为一大致呈北东向延伸的不规则状岩株体,出露面积约40km2。岩体主体岩性为中细粒花岗岩,环岩体北部边缘尚发育有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表明,岩体的形成年龄为96.9±1.3Ma(MSWD=1.0... 太武山岩体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为一大致呈北东向延伸的不规则状岩株体,出露面积约40km2。岩体主体岩性为中细粒花岗岩,环岩体北部边缘尚发育有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表明,岩体的形成年龄为96.9±1.3Ma(MSWD=1.09,2σ),属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产物。化学组成上,该岩体富硅,碱含量中等,弱过铝,铝饱和指数(A/NKC值)为1.01~1.04,碱铝指数(AKI值)为0.73~0.92,贫钙、镁、铁,属亚碱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岩体富Cs、Rb、U、Th、Pb和轻稀土,贫Ba、Sr、P、Ti,Rb/Sr比值高,具中到强的铕负异常(Eu/Eu*=0.85~0.04),其Zr、Nb、Ce、Y等高场强元素均较之典型A型花岗岩偏低,锆石饱和温度也较低(726~809℃),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指示该岩体应属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太武山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散布于正值与负值之间(-1.44~2.78),tDM2值偏低(0.98~1.25Ga,平均值为1.06Ga),指示成岩过程中应有显著的亏损地幔组分参与。综合分析表明,岩体的形成首先经历了幔源岩浆与其诱发地壳物质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在地壳深部混合,随后这一混合岩浆又经进一步分异演化的二阶段成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I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组成 岩石成因 福建太武山岩体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武山-鸳鸯镇构造带磁组构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梁文天 张国伟 +3 位作者 鲁如魁 裴先治 袁四化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8-306,共9页
构造与磁组特征揭示出武山-鸳鸯镇构造带为一条复合性断裂带,变形样式表现为花状构造形态。野外及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先期韧性变形为右行剪切,发育于中、深构造层次;66个构造岩样品的磁化率椭球形态分析表明,其以平面和压扁应变为主,总... 构造与磁组特征揭示出武山-鸳鸯镇构造带为一条复合性断裂带,变形样式表现为花状构造形态。野外及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先期韧性变形为右行剪切,发育于中、深构造层次;66个构造岩样品的磁化率椭球形态分析表明,其以平面和压扁应变为主,总体较高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表现了构造带的强变形特征;磁化率椭球主轴方位显示NW和NEE走向两组磁面理的存在,暗示高应变剪切带在平面上可能以共轭或网格状形态出露,锐夹角分线近EW向;高角度磁面理及较为发育的低倾伏角磁线理暗示了沿构造带近EW向的走滑剪切,部分高倾伏角磁线理可能与构造带的挤压和(或)转换挤压相关,而相对集中的磁面理与相对分散的磁线理也表明了构造带的平面及压扁应变体制。强烈的右行转换挤压奠定了西秦岭北缘现今的反"S"型区域构造,表明碰撞造山过程中,西秦岭诸中、小块体一定程度的向西挤逸。中、新生代沿构造带继承性的发育以西秦岭北缘(渭河)断裂为中心的一系列正花状左行走滑构造,构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物质逃逸及应力释放与调整的重要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武山-鸳鸯镇 渭河断裂 商丹带 西秦岭
下载PDF
江西九江武山铜矿构造-蚀变矿化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颖 吕古贤 +1 位作者 申玉科 吴亚民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武山铜矿地处长江断裂南侧的九江—瑞昌构造带中心部位,发育于横立山—黄桥向斜的北翼。不整合面及武山岩体接触带是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和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带、中石炭统黄龙组和下二... 武山铜矿地处长江断裂南侧的九江—瑞昌构造带中心部位,发育于横立山—黄桥向斜的北翼。不整合面及武山岩体接触带是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和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带、中石炭统黄龙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体的成生与富集,而武山岩体与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灰岩捕虏体的接触带则形成夕卡岩型矿体;在武山岩体和石英砂岩接触部位则难以形成工业矿体。在研究断裂构造、接触带构造、褶皱构造和围岩组成特征基础上,预测在标高-1 100 m之上,武山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中仍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而在武山岩体与泥盆系、志留系巨厚碎屑砂岩的接触部位则矿化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铜矿 褶皱构造 层间断裂带 接触带 成矿预测 江西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