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往天堂之路——中世纪英国死亡仪式探微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超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8,127,共8页
死亡仪式因其承担的文化功能而成为人类学家理解人类社会的视角之一。西方的死亡仪式在中世纪早期完成基督教化之后,主要围绕如何救赎灵魂展开。按照阿诺德·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中世纪英国的死亡仪式包括分离、阈... 死亡仪式因其承担的文化功能而成为人类学家理解人类社会的视角之一。西方的死亡仪式在中世纪早期完成基督教化之后,主要围绕如何救赎灵魂展开。按照阿诺德·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中世纪英国的死亡仪式包括分离、阈限和聚合三个阶段,即准备死亡(与上帝和解)、丧礼(祈祷和埋葬)和追思(七日追思、月追思和周年追思)。中世纪英国的死亡仪式反映出当时的大众心态、社会等级结构,并具有使生者缓解焦虑情绪、团结共同体的功能。因此,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中世纪英国死亡仪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英国 基督教 死亡仪式
下载PDF
西海固的“物史”与“心史”——解读石舒清死亡仪式书写中的日常生活叙事
2
作者 杨秀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93-96,103,共5页
死亡仪式书写在石舒清的创作中格外引人注意,但是其短篇小说文本里溢出宗教仪式神圣性的日常话语却还未得到充分而深入的探讨。《清水里的刀子》、《声音》、《圈惶》等关注牺牲情境下的日常细节和人物心理微澜,对西海固人性而非神性层... 死亡仪式书写在石舒清的创作中格外引人注意,但是其短篇小说文本里溢出宗教仪式神圣性的日常话语却还未得到充分而深入的探讨。《清水里的刀子》、《声音》、《圈惶》等关注牺牲情境下的日常细节和人物心理微澜,对西海固人性而非神性层面的描述区别于另一位当代回族作家张承志的"牺牲之美"叙事,从另一维度塑造了西海固一隅的民族"心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仪式 日常生活 西海固 "心史"
下载PDF
丧歌以寄哀音:死亡仪式的诗性表达
3
作者 龙晓添 《文史知识》 2023年第8期92-98,共7页
丧歌也称“葬歌”“夜歌”“孝歌”“佛返”“挽歌”“哀歌”“丧鼓”等,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俗活动中传唱的歌谣,自古以来,各民族各地区均有不同内容与形式的丧歌。丧歌化俗成礼,又经礼人俗,随着礼俗互动交织在历代民间日常生活之中,以宛... 丧歌也称“葬歌”“夜歌”“孝歌”“佛返”“挽歌”“哀歌”“丧鼓”等,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俗活动中传唱的歌谣,自古以来,各民族各地区均有不同内容与形式的丧歌。丧歌化俗成礼,又经礼人俗,随着礼俗互动交织在历代民间日常生活之中,以宛转的旋律和悠远的文辞穿破时空的结网,表述亘古不变的生命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主题 亘古不变 死亡仪式 内容与形式 丧歌 礼俗互动 丧葬礼俗 哀音
原文传递
纳西族宗教殉情死亡仪式解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沈玉菲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本文以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上的殉情死亡仪式为例,分析殉情习俗的发生之因和后续之因,神话与习俗、习俗中的仪式的关系,并尝试运用人类学通过仪式理论及象征理论等探讨仪式过程的深层含义,以解析纳西民族的心理及思维结构。
关键词 殉情死亡仪式 神话 通过仪式 象征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傣族善待死亡的传统仪式研究
5
作者 李金梅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54-59,共6页
傣族善待死亡的仪式可分为临终仪式、祭奠仪式和缅怀仪式,这不仅是他们死亡观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死亡仪式对傣族具有心理抚慰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也是傣族传统道德意识传导和灌输的重要途径,蕴含着强烈的伦理印迹。
关键词 西双版纳傣族 传统死亡 传统死亡仪式
下载PDF
如何看待死亡诡谲的死亡仪式
6
作者 寒武 枫月(图) 《世界博览》 2020年第22期58-61,共4页
各种殡葬的形式,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护尸体,如土葬、防腐葬、悬棺葬等;另一类是消灭尸体,如天葬、火葬、风葬、树葬、水葬等。如何看待死亡和采用什么样的死亡仪式,体现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灵魂的理解,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 各种殡葬的形式,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护尸体,如土葬、防腐葬、悬棺葬等;另一类是消灭尸体,如天葬、火葬、风葬、树葬、水葬等。如何看待死亡和采用什么样的死亡仪式,体现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灵魂的理解,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棺葬 死亡仪式 天葬 树葬 土葬 水葬 宇宙观 世界观
原文传递
死亡与拯救——《荒原》解读之一 被引量:5
7
作者 杨亦军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62-65,共4页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 ,彼此无法分开的 ,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 ,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 ,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 ,从而导致生死循环 ;...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 ,彼此无法分开的 ,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 ,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 ,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 ,从而导致生死循环 ;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 ,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 ,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 ,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 ,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解读 死亡 生死循环 仪式死亡 精神复活 主题 艾略特 诗歌
下载PDF
“弃老”故事与长生成仙信仰 被引量:7
8
作者 海力波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第3期79-92,共14页
"弃老"实为古代人生礼仪中从老年走向死亡的过渡仪式,老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从公共生活中隐遁,在社会身份与生活空间上与世人相隔离,以等待死亡的到来。"仙"之原意当为老年年龄等级之称谓;长生成仙信仰起源于古人对... "弃老"实为古代人生礼仪中从老年走向死亡的过渡仪式,老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从公共生活中隐遁,在社会身份与生活空间上与世人相隔离,以等待死亡的到来。"仙"之原意当为老年年龄等级之称谓;长生成仙信仰起源于古人对曾经存在的"弃老"习俗与仪式的曲折记忆与美化想象。处于仪式阈限状态的老人形貌与"野化"生活方式成为早期仙人形貌与仙界生活的原型;飞升与尸解极有可能源自火葬与食尸葬等丧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老 死亡仪式 长生成仙 过渡仪式
下载PDF
莎士比亚式的荒诞剧——读尤内斯库的《国王正在死去》
9
作者 黄晋凯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3,共5页
死亡和爱情一样属永恒的主题。尤内斯库视死亡为最可怕、最荒诞的事。《国王正在死去》以雄浑的风格、浓郁的诗意和苦涩的幽默,探讨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困惑感和荒诞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美妙结合,成为一部莎士比亚式的荒诞剧。
关键词 荒诞的死亡 生死之争 国王之死 死亡仪式 莎翁式“新经典”
下载PDF
孔孟生死智慧探微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俊霞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5-117,共3页
孔孟"生死"思想是儒家早期生死观的集中体现。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孔孟强调关爱生命,同时,认为死亡是可悲而可乐的,所以,对待死亡,还要重视死亡仪式。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在孔孟"... 孔孟"生死"思想是儒家早期生死观的集中体现。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孔孟强调关爱生命,同时,认为死亡是可悲而可乐的,所以,对待死亡,还要重视死亡仪式。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在孔孟"仁政"学说上。谨慎地对待生死,自然就会使民众变得忠厚淳朴,孔孟"生死"观学说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的人生观和政策制定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生死观 必然性与偶然性 死亡仪式
下载PDF
艾特玛托夫笔下的“死亡”仪式
11
作者 郑琳娜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12期55-56,共2页
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时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成长环境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受到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响,他有感于诸多社会现实状况,在作品中以死亡为出发点,运用宗教典故、神话原型和现代素材讨论大家普遍关注的生死和再生话题,深入... 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时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成长环境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受到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响,他有感于诸多社会现实状况,在作品中以死亡为出发点,运用宗教典故、神话原型和现代素材讨论大家普遍关注的生死和再生话题,深入探讨他借"死亡"仪式传达出来的对生命的反思,充裕着对死亡的哲理化思考,揭示了存在状态和存在价值这一关系到所有人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特玛托夫 死亡仪式 生命哲思
原文传递
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
12
作者 汪再祥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4年第1期180-194,共15页
对安乐死如何成为一个问题进行追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界定安乐死的性质,从而准确地把握安乐死的问题域。可是这样的工作一直令人遗憾地被忽视了。尽管有人认为安乐死有着古老渊源,但在笔者看来,安乐死还主要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它只是在现... 对安乐死如何成为一个问题进行追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界定安乐死的性质,从而准确地把握安乐死的问题域。可是这样的工作一直令人遗憾地被忽视了。尽管有人认为安乐死有着古老渊源,但在笔者看来,安乐死还主要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它只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才成为可能。也正是由于此,安乐死也背上了现代性理论的重负而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追溯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为安乐死提供的可能性,然后阐述由于这种转变给安乐死的合法性论证带来的根本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理论 现代性问题 道德论 仁慈助死 问题域 现代伦理学 死亡仪式 斯多葛派 死亡权利 医学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