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略论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 |
万燚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6
|
|
2
|
埃米莉·狄更生的死亡诗 |
董爱国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3
|
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艾米莉·狄金森之死亡诗解读 |
侯斌
丁亚丽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8 |
3
|
|
4
|
回归生命的死亡——论哈代的死亡诗 |
杨秀媚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1
|
|
5
|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修辞手法研究 |
缪昌义
|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2
|
|
6
|
束缚与反抗——爱伦·坡与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中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 |
王琳
|
《南昌高专学报》
|
2008 |
1
|
|
7
|
死亡与永生——简论艾米莉及其死亡诗 |
张雪莉
胡迎燕
|
《文教资料》
|
2007 |
0 |
|
8
|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新探 |
刘晓琳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9
|
哈代死亡诗中的生命礼赞 |
杨秀媚
郑培燕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0
|
“生与死”的思辨——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 |
朱依理
|
《钦州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1
|
《死亡诗社》评论集锦 |
雨文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7
|
|
12
|
《死亡诗社》及其导演彼得·威尔简介 |
许颖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5
|
|
13
|
忧郁的愉悦中再生与感伤的豁达中升华——威廉·布莱恩特与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死亡诗的比较研究 |
李蓓蕾
|
《柳州师专学报》
|
2010 |
2
|
|
14
|
死亡诗社 |
许颖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15
|
中西方死亡诗歌的对比分析——以《拟挽歌辞三首》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 |
卢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6
|
劳伦斯的死亡诗及其死亡叙事语境和叙事技巧 |
陈贵才
原一川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7
|
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 |
胡江萍
|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1
|
|
18
|
女性话语中的死亡诗学 |
施津菊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9
|
韩国版《死亡诗社》 《少年菀得》 |
asfun
张翰
|
《电影世界》
|
2011 |
0 |
|
20
|
从四首死亡诗看艾米莉·狄金森对生死二元对立和死亡焦虑的解构 |
吴招娣
|
《今古文创》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