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迁中的身体现象学之身体心智、气候危机与人类共识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积龙 吴馨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5-56,共12页
漫长的气候变迁为产生人类身体心智创造了条件,人类的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也是适应气候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有形状、有大小的身体心智。科学排斥可知可感的主体性视角,身体离场使得科学把同一性世界切割成功能化的碎片。人的身体就是时间的... 漫长的气候变迁为产生人类身体心智创造了条件,人类的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也是适应气候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有形状、有大小的身体心智。科学排斥可知可感的主体性视角,身体离场使得科学把同一性世界切割成功能化的碎片。人的身体就是时间的主张认为,赛博格人不具有身体内时间的连续性,是与身体无法紧密互动的外来物。身体欲望、生育能力、气候病与末日大洪水,是人造气候对具有历史性和共在性等属性的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主体间性是身体化的主体之间的共识关系,在理论上使形成气候共识成为可能。本文观点是在身体现象学框架下推演出的初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身体心智 主体间性 人类共识
下载PDF
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医学派
2
作者 郭瑞 刘梦娇 +1 位作者 杨骏 李巍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第5期73-75,共3页
考镜源流,从新视野窥探中医学派发展脉络,探讨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医学派的关系。认为气候变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医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寒冷时期多出现用药偏温热的学派,如伤寒派、温补学派、火神派,温暖时期常出现用药偏寒... 考镜源流,从新视野窥探中医学派发展脉络,探讨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医学派的关系。认为气候变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医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寒冷时期多出现用药偏温热的学派,如伤寒派、温补学派、火神派,温暖时期常出现用药偏寒凉的学派,如河间学派、温病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中医学派 气温曲线 寒暖周期
下载PDF
两汉之际气候变迁与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繁荣
3
作者 王子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7,共12页
气候变迁作为基本生态条件的变化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历史走向。两汉之际的气候变迁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背景。当时,北方大量移民南流。王莽设定“五都”,而“洛阳称中”,已经承认关东的经济地位。... 气候变迁作为基本生态条件的变化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历史走向。两汉之际的气候变迁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背景。当时,北方大量移民南流。王莽设定“五都”,而“洛阳称中”,已经承认关东的经济地位。王莽经营“东都”的规划因新莽王朝的覆灭而终止,却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后由刘秀实现。于是东汉一代,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空前繁忙。大量胡商真正进入中原,洛阳成为他们贸易活动的中心。胡商活跃的历史记录,洛阳已经远远超过长安。洛阳因此成为国际化都市。北匈奴使团请求与“西域诸国胡客”一同前来洛阳,是贸易史及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重要信号。在执政集团上层的带动下,洛阳士民在消费生活中也喜爱来自西北异域的产品,诸多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现象。这一情形,体现了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历史作用,而中原河洛地方长久的文明积累,也影响了世界史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之际 气候变迁 东都 洛阳 胡商 国际都市 丝绸之路史
下载PDF
从“竺可桢气候变迁曲线”存在的问题谈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研究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易德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39-40,共2页
竺可桢先生以物候学方法为主,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写出我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经典杰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30多年过去了,这篇论文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本文从竺可桢先生论文的不足之处出发,提出了能够... 竺可桢先生以物候学方法为主,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写出我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经典杰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30多年过去了,这篇论文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本文从竺可桢先生论文的不足之处出发,提出了能够更准确研究我国气候历史变迁的各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历史气候变迁 新方法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被引量:86
5
作者 赵希涛 朱大岗 +3 位作者 严富华 吴中海 马志邦 麦学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52,共12页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 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 48~ 1 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 (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 ,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 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 48~ 1 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 (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 ,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 1 1 6~37kaB .P .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 30kaB .P .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 -残余古大湖期和 30kaB .P .以来的纳木错 -藏北湖群期等 3大阶段。在MIS 5的古大湖阶段 ,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 ,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 ,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 (怒江 )水系的分水岭。在MIS 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 ,湖面面积可达7880 0km2 ,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 ,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 ,全球MIS 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 3) ,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 ;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 (MIS 4和MIS 2 )中 ,湖面明显下降 ,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 ;而在间冰阶MIS 3中 ,其气候波动的幅度 ,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西藏纳木错 晚第四纪 气候变迁 湖面变化 湖相沉积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17
6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赵希涛 邵兆刚 杨朝斌 马志邦 吴中海 王建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9-277,共9页
根据野外水准测量与室内实验分析,本文探讨了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研究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 根据野外水准测量与室内实验分析,本文探讨了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研究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在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一大批现代大、中、小型湖泊,都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古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南部和西部的其他古湖相连,成为统一的藏北高原“古大湖”。通过对纳木错湖相沉积形成时代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易溶盐、pH值、地球化学、介形类和孢粉分析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湖相沉积记录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信息。资料显示古大湖期湖面最高,气候温和清爽;外流湖期湖面急剧下降,气温和湿度较现今略高;纳木错期以来气候经历了全新世最宜期的暖湿后日益干旱化,气温波动,湖面持续下降。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演化 气候变迁 古大湖 晚更新世 西藏
下载PDF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气候变迁和海面变化 被引量:45
7
作者 赵希涛 唐领余 +1 位作者 沈才明 王绍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8-88,共11页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金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波动;高温期出现于8.5...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金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波动;高温期出现于8.5~4.0kaBP间,当时年均温普遍高于现今0.8~1.7℃;高海面时期出现于7.5~4.0kaBP间,其中最高海面时期(6.5~4.0kaBP)海面可高于现今2~3m;气候变迁与海面变化均兼具区域性与金球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变迁 海平面变化 江苏
下载PDF
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20
8
作者 姚轶锋 叶超 +4 位作者 寇香玉 徐景先 贾三满 杜乃秋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5-58,共14页
研究了北京天竺TZ01钻孔岩心孢粉样品239块,孢粉组合反映了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约3.580MaBP)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大致经历了10个发展阶段:(1)3.580~3.050MaBP:以针叶林植被为主,气候寒冷偏湿;(2)3.050~2.555MaBP: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 研究了北京天竺TZ01钻孔岩心孢粉样品239块,孢粉组合反映了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约3.580MaBP)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大致经历了10个发展阶段:(1)3.580~3.050MaBP:以针叶林植被为主,气候寒冷偏湿;(2)3.050~2.555MaBP: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草原类型,该阶段开始升温,但气候较为温暖湿润;(3)2.555~2.300MaBP:植被为温凉偏干的疏林草原,湿度开始下降;(4)2.300~1.770MaBP:植被类型仍为疏林草原,该阶段温度上升,但幅度并不大,湿度基本不变,气候温凉干爽;(5)1.770~1.070MaBP: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6)1.070~0.922MaBP:植被演替为较暖湿略干的针阔混交林—草原;(7)0.922~0.800MaBP:植被为较寒冷干燥的疏林草原,温度降低,降水减少;(8)0.800~0.650MaBP:植被为温暖偏干的以松为主的疏林草原,温度有所上升,但湿度变化较小;(9)0.650~0.160MaBP:植被为温凉湿润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10)0.160MaBP至今: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为主,前期气候冷湿,后期较为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天竺 晚上新世 第四纪 植被演替 气候变迁 孢粉
下载PDF
秦安大地湾高分辨率全新世植被演变与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9
作者 夏敦胜 马玉贞 +1 位作者 陈发虎 王建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主要根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恢复了陇西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期间植被、气候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气候存在3个大的阶段,全新世早期(11~7kaB.P.)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点,中全新世(7~3kaB.P.... 主要根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恢复了陇西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期间植被、气候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气候存在3个大的阶段,全新世早期(11~7kaB.P.)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点,中全新世(7~3kaB.P.)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3~0kaB.P.)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研究区全新世大多数时期为草原植被,仅在8.5~7.8kaB.P.短期内形成针叶林植被,全新世期间曾出现5次干旱事件,它们具有大约2ka的准周期,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距今4.2ka前后曾出现洪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切 孢粉记录 植被演变 气候变迁
下载PDF
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近2ka以来风成沙沉积的气候变迁记录 被引量:8
10
作者 向树元 喻建新 +2 位作者 王国灿 双燕 吴燕玲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对青海都兰县巴隆乡阿拉克湖东岸风成沙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近2ka来经历了4个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阶段:温暖期出现在20~180,330~410,700~920,1140~1380a;寒冷期出现在180~330,410~700,920~1140,1380~1920a.温暖期... 对青海都兰县巴隆乡阿拉克湖东岸风成沙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近2ka来经历了4个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阶段:温暖期出现在20~180,330~410,700~920,1140~1380a;寒冷期出现在180~330,410~700,920~1140,1380~1920a.温暖期气候为温干偏湿,寒冷期气候为温凉干旱.其中700~920a出现丰富的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漆树、乔木植物发育的孢粉组合,是近2ka中该地区气候最为温暖和潮湿的时期,提供了西部也存在与东部唐代温暖期对应的证据.1500a以后沉积的风成沙中已找不到足够能分析环境的孢粉数量,说明进入"小冰期"后无论是乔木植物还是草本植物的数量都迅速减少,到现代该地区乔木植物已基本绝灭.考虑到该地区人口密度很低,人类活动不应成为造成该地区乔木植物绝灭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应归为长达300多年的"小冰期"寒冷和干旱气候的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孢粉分析 东昆仑 阿拉克湖
下载PDF
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史之间的关系综述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俊荆 叶玮 +2 位作者 朱丽东 李凤全 田志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91-96,共6页
气候是政治命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中国近5000 a的历史中,气候共经历了4次寒冷期和数次暖期中的短暂冷期.气候的突变,特别是气候变冷给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从而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通过对气候变迁以及中国战争史的叠加研究,发现战... 气候是政治命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中国近5000 a的历史中,气候共经历了4次寒冷期和数次暖期中的短暂冷期.气候的突变,特别是气候变冷给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从而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通过对气候变迁以及中国战争史的叠加研究,发现战争的发生和气候变迁存在着很大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中国战争史 寒冷期 小冰期 中国皇朝循环论
下载PDF
华北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廷儒 张兰生 李华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2年第1期77-88,共12页
研究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陆上大尺度气候变迁,在欧洲和北美均以大陆冰盖后退过程中各阶段所遗留的各种遗迹,孢粉分析所揭示的、随冰盖后退而发生的植被带的更替以及反映冰盖消长的全球性海面升降为主要标志。由于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我国... 研究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陆上大尺度气候变迁,在欧洲和北美均以大陆冰盖后退过程中各阶段所遗留的各种遗迹,孢粉分析所揭示的、随冰盖后退而发生的植被带的更替以及反映冰盖消长的全球性海面升降为主要标志。由于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我国东部在最后冰期不存在大面积冰盖。但由于冬长、严寒,华北北部和东北广大地区,晚更新世冰期的冰缘现象普遍发育,近年来不断有所发现;地势或纬度较高的地方,甚至留下了全新世寒冷时期的融冻遗迹。本文根据在华北实地考察所发现的冰缘现象遗迹,与之相应的孢粉分析所反映的植被变化以及某些地点所见到的海平面变动,讨论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华北地区的气候变迁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冰缘现象 海面升降 大尺度气候 孢粉分析 寒冷期 华北地区 植被带 融冻褶皱 年平均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的孢粉记录及1.0Ma以来的构造抬升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8
13
作者 蒋雪中 羊向东 王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9-104,共6页
依据鹤庆盆地 16 8m钻孔孢粉资料 ,对该区 1.0 Ma BP以来古植被演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该区植被和气候对高原隆升不同阶段的响应特点。明显的气候转型发生在 0 .73和 0 .4 2~ 0 .36 5 Ma BP。 0 .16 5Ma BP前后 ,山体抬升... 依据鹤庆盆地 16 8m钻孔孢粉资料 ,对该区 1.0 Ma BP以来古植被演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该区植被和气候对高原隆升不同阶段的响应特点。明显的气候转型发生在 0 .73和 0 .4 2~ 0 .36 5 Ma BP。 0 .16 5Ma BP前后 ,山体抬升引起的树线变化植被响应不甚明显 ,可能与山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和垂直带谱的稳定形成有关。 13.2 ka BP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构造抬升 气候变迁 鹤庆盆地 云南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气候变迁、植被演替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被引量:54
14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1年第1期72-77,共6页
2 .5Ma B.P.以来 ,受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升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存在着干期与湿润交替出现的现象 ,但总的趋势是向干旱化方向演化。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草本植物一直较为繁茂 ,木本植物仅在少数几个时期... 2 .5Ma B.P.以来 ,受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升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存在着干期与湿润交替出现的现象 ,但总的趋势是向干旱化方向演化。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草本植物一直较为繁茂 ,木本植物仅在少数几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现代黄土高原人工林草植被普遍存在着土壤干层问题。土壤干层的形成是气候干旱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它是导致植被演替的直接原因之一。人工植被激发并强化了土壤干层的形成。土壤干层的形成是气候干旱化和人工植被选择不当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干层 气候变迁 人工植被 植被演替
下载PDF
秦岭太白山古冰川发育与黄土高原气候变迁 被引量:15
15
作者 田泽生 黄春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5-23,共9页
本文通过古冰川遗迹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过程,将其与黄土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模式对比,阐明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的时代和时间序列问题。
关键词 古冰川 黄土高原 气候变迁 秦岭
下载PDF
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雨潇 张略钊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7-119,共3页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已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北方战乱、封建王朝的有意识引导、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两宋之际的气候变迁,也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又一重要因素。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已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北方战乱、封建王朝的有意识引导、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两宋之际的气候变迁,也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又一重要因素。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从而又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而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宋代 经济重心 南移
下载PDF
泸沽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迁记录 被引量:8
17
作者 肖保华 万国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4-26,共3页
泸沽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迁记录*肖保华万国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泸沽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气候变迁记录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十分复杂,形态差异大,可粗略地分为来自湖泊生物... 泸沽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迁记录*肖保华万国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泸沽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气候变迁记录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十分复杂,形态差异大,可粗略地分为来自湖泊生物(藻类、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沽湖 沉积物 有机碳同位素 气候变迁记录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木里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变迁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青 孙洪艳 +2 位作者 任建武 易先进 程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通过对祁连山南坡木里地区晚更新世地层剖面 AMS 14C 年代的测定,以及对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及SiO2、Al2 O3、Fe 2 O3等氧化物含量的研究,重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晚期44.8~35ka B.P.的气候变迁。木里地区晚更新世晚期44.8~35ka B.... 通过对祁连山南坡木里地区晚更新世地层剖面 AMS 14C 年代的测定,以及对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及SiO2、Al2 O3、Fe 2 O3等氧化物含量的研究,重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晚期44.8~35ka B.P.的气候变迁。木里地区晚更新世晚期44.8~35ka B.P.的气候可以分为3个阶段:(1)44.8~40.5ka B.P.,气候温暖湿润,41.9ka B.P.出现的暖事件与 D-O 振荡中的 IS12对应;(2)40.5~35.5ka B.P.,气候波动频繁且在波动中变冷,该阶段成功捕捉到3次 D-O 振荡中的暖事件和1次 Heinrich 冷事件,3次暖事件与 D-O 振荡中的 IS9、IS10、IS11对应,时间分别为35.8ka B.P.、37.5ka B.P.、39.7ka B.P.,冷事件与 D-O 振荡中的 H3对应,时间为35.5ka B.P.;(3)35.5~35ka B.P.,气候波动大,具变暖趋势。整个阶段的气候波动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后期气候变化特征较吻合,亦揭示了全球变化信号在研究区的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气候变迁 冰水沉积 木里地区
下载PDF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邵天杰 赵景波 李强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1期27-32,38,共5页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根据黄河中游流域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灾害的史料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 000年至公元20世纪末3 000年间的旱涝灾害情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将不...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根据黄河中游流域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灾害的史料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 000年至公元20世纪末3 000年间的旱涝灾害情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将不同的旱涝等级转化成对应的年相对降水量距平值,通过湿润指数和涝旱年次比来分析历史时期该地区的干湿状况。另外,利用考古发掘、孢粉分析等研究成果补充了没有文字记载的更早时期的气候变化概况。通过对比分析,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的干湿变化划分为6个湿润时期和6个干旱时期,并建立了完整的干湿变化序列。结合干湿变化序列和丰富的史籍文献,得出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概况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历史时期 黄河中游流域 湿润指数
下载PDF
东北地区以泥炭为信息载体的全新世气候变迁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2 位作者 胡一帆 介冬梅 王东坡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7年第1期39-45,共7页
泥炭作为一种地质信息载体,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泥炭地研究的意义更为显著。笔者针对近年来东北地区泥炭地研究的多种成果,对该区全新世以来泥炭沉积和区域气候变迁历史进行... 泥炭作为一种地质信息载体,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泥炭地研究的意义更为显著。笔者针对近年来东北地区泥炭地研究的多种成果,对该区全新世以来泥炭沉积和区域气候变迁历史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①东北地区泥炭有三次沉积高峰,分别始于早全新世、中全新世与晚全新世初期;②该区10000a以来大体上经历了冷湿-温暖适宜-凉湿-温暖偏干-冷干-寒冷略湿-变暖这样一个气候变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东北地区 全新世 环境气候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