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气溶胶酸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峰威 李红 +3 位作者 柴发合 钱枫 王宗爽 邓利群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效应、气候效应和健康效应均与气溶胶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相关,其中大气气溶胶酸度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大气气溶胶酸度对酸沉降、灰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大气非均相化学反应,相关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对... 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效应、气候效应和健康效应均与气溶胶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相关,其中大气气溶胶酸度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大气气溶胶酸度对酸沉降、灰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大气非均相化学反应,相关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对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大气气溶胶酸度对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气溶胶酸度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大气气溶胶酸度/酸化缓冲能力的测定与计算方法、大气气溶胶酸性成分采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综述,并对大气气溶胶酸度研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酸度 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测定与计算方法 采样系统
下载PDF
南昌市PM_(2.5)中的低分子羧酸:来源鉴定及其对气溶胶酸度的影响
2
作者 张夏晴 肖红伟 +2 位作者 张紫越 郭威 周铂涛 《江西科学》 2022年第3期434-441,467,共9页
低分子羧酸是大气气溶胶中的重要水溶性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尽管一些研究者对气溶胶中的低分子羧酸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很少讨论低分子羧酸不同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并且关于它们对气溶胶酸度影响程度的研究也很... 低分子羧酸是大气气溶胶中的重要水溶性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尽管一些研究者对气溶胶中的低分子羧酸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很少讨论低分子羧酸不同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并且关于它们对气溶胶酸度影响程度的研究也很少。为了更好地了解低分子羧酸在气溶胶中的来源和对酸度的影响,于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南昌市收集了210个PM_(2.5)样品,对其进行了水溶性离子和低分子羧酸组成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昌市低分子羧酸主要来自于生物质燃烧,其对羧酸的贡献为34.6%。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是促进低分子羧酸的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较高的湿度和充足的降雨可能会降低低分子羧酸的浓度。通过计算,甲酸,乙酸和草酸对PM_(2.5)酸度的平均贡献分别为0.02%、0.01%、0.04%。这项研究量化了不同来源对气溶胶低分子羧酸贡献的相对重要性,并评估了低分子羧酸对PM_(2.5)酸度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了解气溶胶中有机酸的行为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低分子量 羧酸 来源识别 气溶胶酸度
下载PDF
大连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高酸度成因
3
作者 杨萌 刘畅 +6 位作者 王笑欢 刘莲莲 张明明 曹姗姗 阎守政 孙泽宇 田崇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27-5139,共13页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连市细颗粒物(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WSI)的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霾、酸雨等污染事件的精准管控,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在大连市进行PM_(2.5)样品的采集,分别采用重量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了PM_(2.5)和WSI的浓度...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连市细颗粒物(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WSI)的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霾、酸雨等污染事件的精准管控,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在大连市进行PM_(2.5)样品的采集,分别采用重量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了PM_(2.5)和WSI的浓度,分析其污染特征和来源,并探讨了春季PM_(2.5)高酸度的成因.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大连市ρ(PM_(2.5))及其ρ(WSI)年均值分别为(33.24±28.87)μg·m^(−3)和(18.66±20.52)μg·m^(−3),二次离子(SNA,即SO_(4)^(2−)、NO_(3)^(−)和NH_(4)^(+))在WSI中占比最高[(86.2±9.3)%].受到气象条件和秋末至春初集中采暖期燃煤排放的影响,PM_(2.5)及其WSI季节变化大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SNA则为春季最高.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M_(2.5)中的WSI主要来自大气中SO_(2)和NO_(2)的二次转化、燃烧和扬尘混合源以及沙尘和海盐源.燃烧源在夏季主要为生物质燃烧,秋冬春则以燃煤为主;秋季到冬季风向的变化带来海盐源向土壤沙尘源的转变,与西北风有关的外来污染输送则导致春季WSI来源较为复杂.ISORROPIA-Ⅱ模型模拟得到NH_(4)NO_(3)是大连市PM_(2.5)中存在最多的固体气溶胶形态,其次是CaSO_(4)和(NH_(4))_(2)SO_(4);PM_(2.5)在夏秋冬三季pH值均接近中性,春季则明显呈酸性(2.03±3.18).春季的高酸度与低温高湿和高SNA浓度带来较高的气溶胶含水量及气-粒转化程度,最终形成贫氨环境.后向轨迹和PSCF结果表明,春季高酸度PM_(2.5)的外来输送主要来自西北(45.0%)和西南(40.8%)方向,前者主要与城市机动车和港口船舶排放有关,后者则受到相对较强的燃煤和工业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市 PM_(2.5) 水溶性离子(WSI) 来源解析 气溶胶酸度
原文传递
硫酸铵和硝酸铵对镇江市大气PM_(2.5)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军 谢佳丽 +6 位作者 孙娟 李锦雯 徐政 华陈杰 张雨生 宋柏颖 刘永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356-5369,共14页
近年来,无机盐尤其是硝酸盐对我国大气PM_(2.5)的贡献日益凸显,而其如何影响颗粒物的重要理化性质尚待深入研究.于2021年1~12月期间,在镇江市开展了连续观测,获得了大气PM_(2.5)中硫酸铵[(NH_(4)_(2)SO_(4))]和硝酸铵(NH_(4)NO_(3))浓度... 近年来,无机盐尤其是硝酸盐对我国大气PM_(2.5)的贡献日益凸显,而其如何影响颗粒物的重要理化性质尚待深入研究.于2021年1~12月期间,在镇江市开展了连续观测,获得了大气PM_(2.5)中硫酸铵[(NH_(4)_(2)SO_(4))]和硝酸铵(NH_(4)NO_(3))浓度,系统讨论了二者对颗粒物消光、吸湿增长和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镇江市ρ[(NH_(4)_(2)SO_(4)]和ρ(NH_(4)NO_(3))的年均值分别为(6.5±4.5)μg·m^(-3)和(15.0±13.3)μg·m^(-3),对PM_(2.5)浓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0.5±18.2)%和(34.5±18.4)%;PM_(2.5)的总消光系数为(224.5±194.2)Mm-1,其中NH_(4)NO_(3)的贡献率为(40.1±20.9)%,(NH_(4)_(2)SO_(4)为(19.1±10.8)%;(NH_(4)_(2)SO_(4)和NH_(4)NO_(3)是PM_(2.5)吸湿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污染条件下NH_(4)NO_(3)对颗粒物液态水的贡献率为(53.8±13.4)%~(61.6±14.6)%;NH_(4)NO_(3)是未来镇江市能见度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污染物,但削减NH_(4)NO_(3)前体物可能会导致颗粒物酸度增加,尤其对春冬季节颗粒物酸度的影响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对理解空气质量变化及二次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镇江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硫酸铵[(NH_(4))_(2)SO_(4)] 硝酸铵(NH_(4)NO_(3)) 消光系数 溶胶液态水含量 气溶胶酸度
原文传递
富氨对常州PM_(2.5)理化性质与二次反应的影响
5
作者 余益军 庄旻 +2 位作者 王振 李锴基 杨卫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93-4501,共9页
NH_(3)是PM_(2.5)重要前体物,并影响其理化性质.基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江苏常州NH_(3)、SO_(2)、NO_(2)、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结合热力学平衡模型计算气溶胶酸度和气溶胶含水量(AWC),分析了富氨条件下NH_(3)-NH_(4)^(+... NH_(3)是PM_(2.5)重要前体物,并影响其理化性质.基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江苏常州NH_(3)、SO_(2)、NO_(2)、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结合热力学平衡模型计算气溶胶酸度和气溶胶含水量(AWC),分析了富氨条件下NH_(3)-NH_(4)^(+)转化对AWC、酸度及二次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冬季常州为富氨,富余程度随PM_(2.5)浓度升高而加强,NH_(4)^(+)以NH_(4)NO_(3)和和(NH_(4))_(2)SO_(4)为主,多数时段有少量NH_(4)Cl.气溶胶呈中等酸度,pH均值4.2±0.4,与大气NH_(3)浓度正相关,pH值变幅随污染升级收窄趋中至4~5之间;AWC随湿度和颗粒物二次离子浓度升高而指数级攀升,主要由NH_(4)NO_(3)、(NH_(4))_(2)SO_(4)和NH_(4)Cl吸湿贡献,占比分别为58.5%、18.4%和8.3%,污染条件下NH_(4)NO_(3)主导颗粒物吸湿增长.NH_(3)-NH_(4)^(+)促进SO_(2)非均相反应和NO_(3)^(-)均相反应生成.因富氨环境,需降低30%以上NH_(3)方可影响pH值和含水量等理化性质.该结果对理解二次反应影响、支撑当地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NH_(3)) 铵(NH_(4)^(+)) 粒转化 溶胶含水量(AWC) 气溶胶酸度
原文传递
PM_(2.5)中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生成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方方 谢绍东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13-1326,共14页
二次无机硫酸盐和硝酸盐是PM_(2.5)的关键化学组分,对区域霾污染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厘清两者的生成机制对于消除PM_(2.5)污染至关重要。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的生成机理十分复杂,包括气相、液相和非均相等多种反应。最近的实验和观... 二次无机硫酸盐和硝酸盐是PM_(2.5)的关键化学组分,对区域霾污染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厘清两者的生成机制对于消除PM_(2.5)污染至关重要。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的生成机理十分复杂,包括气相、液相和非均相等多种反应。最近的实验和观测研究揭示了SO_(2)和NO_(2)生成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新机理和详细的反应动力学,其被用于空气质量模型后可有效提升数值模式对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成过程的模拟。本文系统总结了PM_(2.5)中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生成机制的最新进展,重点阐述了SO_(2)和NO_(2)氧化生成硫酸盐和硝酸盐的重要反应途径的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结果,讨论了影响SO_(2)和NO_(2)氧化速率的因素以及在表征反应动力学时出现的重大实验挑战,同时探讨了硝酸盐对氮氧化物(NO_(x))、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_(3))减排的敏感性。最后,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硫酸盐 生成机制 溶胶液态水含量 气溶胶酸度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temperature change over East China in the past millennium 被引量:6
7
作者 XIAO Dong ZHOU XiuJi ZHAO 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1504-1517,共14页
Despite many studies on reconstructing the climate changes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n China,the cause of the China's climate change remains unclear.We used the UVic Earth System Climate Model(UVic Model),an Earth... Despite many studies on reconstructing the climate changes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n China,the cause of the China's climate change remains unclear.We used the UVic Earth System Climate Model(UVic Model),an Earth system model of intermediate complexity,to investig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forcings(e.g.solar insolation variability,anomalous volcanic aerosols,greenhouse gas,solar orbital change,land cover changes,and anthropogenic sulfate aerosols) to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East China in the past millennium.The simulation of the UVic Model could reproduce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 periods(e.g.the Medieval Warm Period(MWP),the Little Ice Age(LIA),and the 20th Century Warming Period(20CWP))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East China,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constructed air temperatures at century scales.The simulation result reflected that the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of East China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global air temperature during the MWP and the first half of 20CWP and were low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LIA.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f East China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in the MWP,four in the LIA,and one in the 20CWP.The MWP of East China was caused primarily by solar insolation and secondarily by volcanic aerosols.The variation of the LIA was dominated by the individual size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olar insolation variability,greenhouse gas,and volcano aerosols.Greenhouse gas and volcano aerosols were the main forcings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periods of the LIA,respectively.We examined the nonlinear responses among the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s in term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East China.The nonlinear responses between the solar orbit change and anomalous volcano aerosols and those between the greenhouse gases and land cover change(or anthropogenic sulfate aerosols) all contributed approximately 0.2℃ by the end of 20th century.However,the output of the energy-moisture balance atmospheric model from UVic showed no obvious nonlinear responses between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forcings.The nonlinear responses among all the climate forcings(both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forcings) contributed to a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approximately 0.27℃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warming during this period;the remainder was due to the climate forcings themsel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t millennium East China climate forcings UVic Model nonlinear respons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