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清眩降压汤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106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人,按病人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目的:观察清眩降压汤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106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人,按病人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试验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清眩降压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后病人中医证候积分、24 h动态血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24 h SID)、24 h收缩压平滑指数(24 h SIS)]、心脏重构指标[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重量(LVM)]、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关激素[血清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24 h DBP、24 h SBP、VST、LVEDD、LVM、LVMI、血清AngⅡ、Renin、ALD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4 h SID、24 h SIS、E/A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3%与5.67%,P>0.05)。结论:清眩降压汤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可控制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减轻临床症状,防止心脏重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AAS通路激活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高血压患者分别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目的对比高血压患者分别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动态血压[24 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清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B型尿钠肽(BNP)、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8.89%(40/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组间24 h SBP、24 h D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分别为(144.58±9.06)、(85.26±6.84)mm Hg(1 mm Hg=0.133 kPa)与(146.24±8.58)、(86.47±8.65)mm Hg,均低于治疗前的(164.76±10.47)、(100.95±10.94)mm Hg与(165.87±11.56)、(101.35±11.16)mm Hg(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组间BNP、Hcy、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BNP、Hcy、IL-6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其治疗效果及对血压的控制、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相近,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此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清眩降压汤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106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人,按病人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试验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清眩降压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后病人中医证候积分、24 h动态血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24 h SID)、24 h收缩压平滑指数(24 h SIS)]、心脏重构指标[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重量(LVM)]、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关激素[血清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24 h DBP、24 h SBP、VST、LVEDD、LVM、LVMI、血清AngⅡ、Renin、ALD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4 h SID、24 h SIS、E/A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3%与5.67%,P>0.05)。结论:清眩降压汤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可控制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减轻临床症状,防止心脏重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AAS通路激活有关。
文摘目的对比高血压患者分别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动态血压[24 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清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B型尿钠肽(BNP)、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8.89%(40/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组间24 h SBP、24 h D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分别为(144.58±9.06)、(85.26±6.84)mm Hg(1 mm Hg=0.133 kPa)与(146.24±8.58)、(86.47±8.65)mm Hg,均低于治疗前的(164.76±10.47)、(100.95±10.94)mm Hg与(165.87±11.56)、(101.35±11.16)mm Hg(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组间BNP、Hcy、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BNP、Hcy、IL-6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其治疗效果及对血压的控制、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相近,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此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