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田西瓜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的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陈士辉 谢忠奎 +1 位作者 王亚军 魏兴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3-436,共4页
为分析不同粒径砂砾石对砂田西瓜蒸散量和土壤蒸发的影响,2004年在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皋兰县境内进行了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的水分效应研究,结果证明砂砾石粒径大小对砂田西瓜蒸散量和土壤蒸发有显著影响,粒径2~5mm覆盖处理的蒸散量... 为分析不同粒径砂砾石对砂田西瓜蒸散量和土壤蒸发的影响,2004年在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皋兰县境内进行了不同粒径砂砾石覆盖的水分效应研究,结果证明砂砾石粒径大小对砂田西瓜蒸散量和土壤蒸发有显著影响,粒径2~5mm覆盖处理的蒸散量显著低于粒径5~20mm和20~60mm处理,但与不覆砂的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粒径愈大,砂田土壤蒸发愈多,土壤蒸发在西瓜田总蒸散中占的比例愈高。覆砂能够有效减少土壤蒸发,未覆砂处理全生育期土壤蒸发耗水占西瓜蒸散的40.7%,而覆砂处理仅占总蒸散的17.8%~25%。西瓜田覆砂加覆膜,土壤蒸发比不覆盖田减少78~93.7mm,比仅覆砂不覆膜田减少16.9~26.3mm。不同粒径砂砾石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分生产率有显著差异,2~5mm粒径砂砾石覆盖处理的水分生产率显著高于20~60mm粒径处理。但砂砾石粒径减小,砂田西瓜的含糖量降低。研究结果还证明,西瓜田覆砂能有效地提高其产量,含糖量和水分生产率,适合砂田覆盖的砂砾石粒径以5~20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蒸散量 土壤蒸发 水分效应 含糖量 砂砾石 粒径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人工小叶杨生长空间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 被引量:9
2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3 位作者 焦菊英 卜耀军 赫晓慧 马祥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03-1308,共6页
小叶杨是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树种之一,但营造坡位和方式的不同,其生长的空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 小叶杨是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树种之一,但营造坡位和方式的不同,其生长的空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地带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小叶杨(+沙棘)混交林,其林分的平均树高、地径、胸径及冠幅等生长参数都明显高于纯小叶杨林,混交小叶杨林比纯小叶杨林有更好的稳定性。小叶杨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坡下>坡中>坡上,随坡位升高,其差值逐步增大;混交比纯林模式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更大;在100~500cm土层的小叶杨林地普遍存在低于凋萎湿度的土壤干层,即使通过雨季降水的补充也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小叶杨 空间差异性 土壤水分效应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复合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云雷 毕华兴 +2 位作者 任怡 马雯静 田晓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4,共4页
以2008年晋西黄土区典型核桃花生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钻取样烘干称重法,取土深度为0—100cm,对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2)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在垂直方向上,... 以2008年晋西黄土区典型核桃花生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钻取样烘干称重法,取土深度为0—100cm,对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2)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40cm土层内变化较为激烈;在水平方向上,距果树带越近,土壤水分含量越少,但随着带距的增加水分增加直至趋于稳定,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分布;(3)与花生单作对比得出,复合系统花生土壤水分效应为正值,说明虽然核桃树和农作物根系的生态位有重叠,会产生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利用,但竞争影响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系统 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 水分效应
下载PDF
农林复合系统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孟平 宋兆民 +1 位作者 张劲松 陆光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43-448,共6页
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土壤水分动力学法,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中林—草×牧模式、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和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林×草×牧模式中,林木对降水具截留作用... 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土壤水分动力学法,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中林—草×牧模式、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和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林×草×牧模式中,林木对降水具截留作用,截流量不足降水量的10%,故对林下牧草的生长影响不大;(2)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可降低12.0%的农田蒸散耗水量;(3)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中,0~40cm土层含水量比对照点约高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农林复合系统 水分效应
下载PDF
土壤氮素矿化的温度水分效应 被引量:69
5
作者 巨晓棠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7-42,共6页
应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温度、水分条件下间歇淋洗和分次提取通气培养法生成的累积净矿化氮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常数有明显影响。间歇淋洗加砂培养的回归式为:1ogK=6.80-2497/T;不加砂培养为:1ogK... 应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温度、水分条件下间歇淋洗和分次提取通气培养法生成的累积净矿化氮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常数有明显影响。间歇淋洗加砂培养的回归式为:1ogK=6.80-2497/T;不加砂培养为:1ogK=4.19-1817/T;分次提取培养为:logK=6.47-2937/T。矿化速率常数与水分含量符合直线关系,矿化氮量随水分含量的升高而增加。温度、水分对矿化速度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矿化 温度效应 水分效应 一级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水稻土中铁氧化还原循环的光照水分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旭刚 郭大勇 +2 位作者 张苹 袁雪红 孙丽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3-859,共7页
水稻土中铁的氧化还原循环与CO2和CH4排放关系密切。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分别在黑暗、光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对水稻土中铁氧化还原过程、水溶性碳含量及CO2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和光照是调控土壤铁氧化还原过程及其... 水稻土中铁的氧化还原循环与CO2和CH4排放关系密切。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分别在黑暗、光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对水稻土中铁氧化还原过程、水溶性碳含量及CO2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和光照是调控土壤铁氧化还原过程及其耦合的碳转化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避光时增加含水量缩短铁还原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促进CH4排放。光照条件下含水量小于50%时增加含水量可促进亚铁的再氧化,大于50%时则抑制了亚铁的再氧化。避光时增加含水量可增加体系的水溶性无机碳含量(WSIC),WSIC与CH4的排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光照可显著降低体系的WSIC,降低幅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含水量25%~200%范围内,光照可使CO2和CH4排放量分别降低95.80%和9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物 厌氧氧化还原 温室气体 碳素转化 水分效应
下载PDF
早熟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和地膜水分效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鼎新 陈国良 徐学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6-42,共7页
对宁南干旱山区早熟丰产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活动时期,它与区域的降雨和分配有极强的相似性。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作可以分为速变层(0~2Ocm),缓变层(20~120cm... 对宁南干旱山区早熟丰产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活动时期,它与区域的降雨和分配有极强的相似性。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作可以分为速变层(0~2Ocm),缓变层(20~120cm)和相对稳定层(120~200cm)。并研究了各个层间的水分的关系。早熟丰产马铃薯的耗水量约为312~394mm。前期主要来自灌水补充的底墒,后期来自降雨。地膜覆盖技术比露地更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水分生产率高,在干旱山区发展集水窑窖灌溉结合地膜技术推广早熟马铃薯,提高商品率,增加收入,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壤水分动态 地膜 水分效应 早熟性
下载PDF
梨麦间作系统水分效应与土地利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孟平 张劲松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宽带距多行带梨麦间作系统水分效应、产量效应与土地利用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拔节—乳熟期间,间作系统内小麦日蒸腾耗水比单作麦田低21 6%;距梨树0 0~7 0m,为土壤水分的降低区,7 0~25 0m为土壤水分提高区,...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宽带距多行带梨麦间作系统水分效应、产量效应与土地利用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拔节—乳熟期间,间作系统内小麦日蒸腾耗水比单作麦田低21 6%;距梨树0 0~7 0m,为土壤水分的降低区,7 0~25 0m为土壤水分提高区,间作系统总体上使麦田0~200cm土壤贮水量提高11 81%;间作系统内小麦水分利用率比单作麦田约高8 7%;间作系统小麦单产量比单作麦田高6 6%,土地当量值可达1 19。就水分效应和土地利用效应而言,在黄淮海平原农区发展这种宽带距多行带梨麦间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麦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效应 土地利用效应 农林复合系统 蒸腾效应 产量效应
下载PDF
干热河谷旱地覆盖间作两熟种植模式的水分效应 被引量:7
9
作者 胡兵辉 王维 张红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4-278,共5页
在干热河谷旱地选择玉米/黄豆种植模式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措施条件下间作两熟种植模式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栽培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栽培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 在干热河谷旱地选择玉米/黄豆种植模式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措施条件下间作两熟种植模式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栽培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栽培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0-3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明显层;30-8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次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显著层;80-10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层和土壤贮水增加一般层,且覆盖栽培措施可促进作物耗水量由田间无效蒸发耗水向有效的田间作物蒸腾耗水转化,使旱作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玉米/黄豆 覆盖种植 水分效应 干热河谷区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杂草的养分和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磊 欧阳竹 +2 位作者 董玉红 张志诚 潘国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72,113,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田杂草的土壤养分和水分效应,发现田间保留一定量的杂草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尤以0 2 0cm层次表现明显,显示出很好的土壤水分保持效应。同时在保留杂草的处理中,0 6 0cm土壤碱解氮储量消耗最少,速效P储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田杂草的土壤养分和水分效应,发现田间保留一定量的杂草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尤以0 2 0cm层次表现明显,显示出很好的土壤水分保持效应。同时在保留杂草的处理中,0 6 0cm土壤碱解氮储量消耗最少,速效P储量在增加,而速效K储量增加得最多。并且在冬小麦返青期不论土壤养分情况怎么样,在收获后都以保留杂草的处理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储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效应研究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养分 冬小麦田杂草 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碱解氮 水分效应 试验研究 水分保持 储量增加 供给能力 速效K 速效P 返青期 速效钾 速效磷 田间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补灌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产量及水分效应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玲玲 秦舒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41,共4页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区小麦/玉米复合群体集雨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复合系统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因补灌而显著提高,小麦组分也取得明显的边行优势。根据对产量、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的综合分析,认为在...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区小麦/玉米复合群体集雨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复合系统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因补灌而显著提高,小麦组分也取得明显的边行优势。根据对产量、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的综合分析,认为在小麦播前补3 mm水,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各补21 mm水,玉米抽雄期补45 mm水是该区最理想的补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补灌 小麦/玉米复合群体 产量和水分效应 陇中半干旱区
下载PDF
玉米渗水地膜温度水分效应及增产效果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秀红 申毅力 +1 位作者 杨贵兰 燕智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试验研究了玉米田覆盖渗水地膜后的增温、增湿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渗水地膜较普通地膜平均增温0.41℃,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0.65个百分点,玉米产量增加10.87%,并达到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玉米 渗水地膜 温度效应 水分效应 增产效果 地膜覆盖
下载PDF
西南干热河谷区旱地玉米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兵辉 王维 张红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55-2459,共5页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进行旱地玉米覆盖保水栽培试验,研究其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进行旱地玉米覆盖保水栽培试验,研究其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0~3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显著层、30~8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次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明显层、80~10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层和土壤贮水增加一般层,且覆盖栽培可促进作物耗水量由田间无效蒸发耗水向有效的田间作物蒸腾耗水转化,使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升。由此,研究本区旱地玉米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可为提高本区甚至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旱作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潜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保水栽培 水分效应 干热河谷区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旱地玉米-油菜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红芳 高辉 胡兵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4-8,共5页
为了探究一年两熟作物的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进行玉米-油菜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土壤贮水量、保蓄水度、耗水强度、经济效益等指标,以揭示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秸秆、地... 为了探究一年两熟作物的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进行玉米-油菜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土壤贮水量、保蓄水度、耗水强度、经济效益等指标,以揭示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都具有一定的保水效果,尤其以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效果最为突出;土壤贮水、保蓄水度呈现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的趋势,且0~30 cm的变化>30~60 cm的变化>60~100 cm的变化,即0~30 cm土层水分变化较为活跃,30~60 cm土层水分变化相对稳定,60~100 cm土层水分变化最为稳定;覆盖方式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经济效益与对照(处理Ⅰ)相比,增收在11.39%~26.50%,表明覆盖保水栽培对于提高干热河谷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区 玉米-油菜 保水栽培措施 水分效应
下载PDF
起垄覆膜沟播冬小麦的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同花 李援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9-81,共3页
在陕西半湿润偏旱地区研究不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膜垄(垄面覆膜,沟内播种)和常规平作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水分利用效率。目的是研究半湿润地区如何通过"充分利用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来降低灌溉定额,提高小麦的产... 在陕西半湿润偏旱地区研究不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膜垄(垄面覆膜,沟内播种)和常规平作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水分利用效率。目的是研究半湿润地区如何通过"充分利用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来降低灌溉定额,提高小麦的产量。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起垄覆膜沟播具有较好的聚水保墒效果,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麦的衰老进程,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而且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平作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起垄覆膜 常规平作 水分效应
下载PDF
平水年渭北旱塬轮作粮食产量和水分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仕峰 李玉山 +2 位作者 张孝中 史竹叶 习英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11,共3页
平水年渭北旱塬冬小麦调控水分的有效措施是豌豆小麦高肥轮作,能形成一个高储水、高供水的土壤水分环境,产量比一般地提高62—89%,比其它处理提高20—73%。
关键词 粮食 产量 水分效应 轮作 渭北旱塬
下载PDF
花生渗水地膜覆盖温度水分效应及增产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永花 郝建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35-337,共3页
试验研究了花生田使用渗水地膜后的保水、增温效应,以及它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渗水地膜较普通地膜平均增温0.325℃;土壤含水量平均增高1.26个百分点;产量平均增加幅度为9.9%。
关键词 渗水地膜 花生 温度效应 水分效应 产量
下载PDF
猕猴桃园不同覆盖材料的水分效应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开宝 刘占德 刘存寿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10期54-57,共4页
为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猕猴桃园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黑色园艺地布、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三种覆盖材料对猕猴桃园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三种覆盖材料中黑色园艺地布的综合水分效应最好;在猕猴桃园行间铺设黑色园艺地... 为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猕猴桃园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黑色园艺地布、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三种覆盖材料对猕猴桃园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三种覆盖材料中黑色园艺地布的综合水分效应最好;在猕猴桃园行间铺设黑色园艺地布,不仅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而且能基本控制杂草生长,且比其他化学或非化学除草方法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园 园艺地布 覆盖材料 水分效应
下载PDF
覆盖的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粉茹 李岗 邹海明 《农业与技术》 2004年第6期56-60,共5页
研究了夏闲期两元覆盖和地膜覆盖与传统耕法、生育期起垄覆膜沟播和地膜覆盖穴播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两元覆盖和地膜覆盖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夏闲期降水的保蓄率,增加降水入渗深度,改善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水... 研究了夏闲期两元覆盖和地膜覆盖与传统耕法、生育期起垄覆膜沟播和地膜覆盖穴播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两元覆盖和地膜覆盖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夏闲期降水的保蓄率,增加降水入渗深度,改善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水分利用深度,提高小麦产量,使土壤余水较多。尤以夏闲期两元覆盖+生育期地膜覆盖沟播的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元覆盖 地膜覆盖 水分效应 夏闲期 降水 小麦 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红壤低丘陵泡桐-茶树复合系统的水分效应
20
作者 叶川 贺湘逸 +1 位作者 熊国根 黄庆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26-129,共4页
本文根据田间实测水分资料,分析了红壤低丘陵泡桐-茶树复合系统1m 土体蓄水量变化及伏秋旱土壤水分耗损动态,表明红壤丘陵林茶立体利用能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 红壤低丘陵 泡桐-茶树 土壤水分 水分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