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三种主要林型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浓度对比 被引量:13
1
作者 罗艳 周国逸 +3 位作者 张德强 官丽莉 欧阳学军 褚国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73-2978,共6页
为了解碳在森林内部以及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转运动态 ,对鼎湖山 3种主要林型 (马尾松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森林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TOC)浓度进行了一个雨季的观测 ,结果发现 :(1)穿透水中 TOC... 为了解碳在森林内部以及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转运动态 ,对鼎湖山 3种主要林型 (马尾松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森林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TOC)浓度进行了一个雨季的观测 ,结果发现 :(1)穿透水中 TOC浓度相对大气降水中 TOC浓度的增量为 :季风常绿阔叶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1>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2 >马尾松林 ;(2 )树干茎流平均 TOC浓度为 :马尾松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2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1>季风常绿阔叶林 ;(3)各林内土壤水 TOC浓度差异不明显 ,但根系层 (2 5~ 30 cm)土壤水 TOC浓度均大于母质层 (5 0~ 80 cm) TOC浓度 ;(4 )马尾松林的溪水具有较高的 TOC浓度和较大的月际波动 ;(5 )总体上 ,整个森林水文学过程中 ,3种林型 TOC浓度变化趋势相似 ,均为 :树干茎流 >穿透水 >根系层土壤水 >母质层土壤水 >溪水 ,但变化幅度不同 :马尾松林的变化幅度最大 ,季风林的最小 ,而两个混交林居中。这表明 ,(1)森林演替过程中 ,林冠层结构、树种构成等的改变可能引起森林水文学过程中 TOC浓度的变化 ;(2 )森林水文学过程转运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内部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浓度 鼎湖山 演替 森林水文学过程
下载PDF
鼎湖山地带性植被及其不同演替阶段水文学过程长期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传艳 周国逸 +1 位作者 闫俊华 王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分析鼎湖山 3种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水文的长期连续观测资料 ,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 ,得到如下一些结果 :1)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东沟集水区产水量达到降水量的 6 6 .5 % ,日径流量高峰的出现相对降水的发生滞后 1d左右。 2 )地下水位平均稳定在 ... 分析鼎湖山 3种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水文的长期连续观测资料 ,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 ,得到如下一些结果 :1)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东沟集水区产水量达到降水量的 6 6 .5 % ,日径流量高峰的出现相对降水的发生滞后 1d左右。 2 )地下水位平均稳定在 2 .2 2m ,最低为 2 .84m ,最高为 1.14m。 1999、2 0 0 0、2 0 0 1、2 0 0 2和 2 0 0 3年地下水位平均值分别为 2 .38,2 .2 7,2 .0 8,2 .13和 2 .11m。鼎湖山东沟集水区每日地下水位与前 16d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关。3)随着时间推移 3种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土壤含水量都有减少的趋势。季风林 (p <0 .0 1)和混交林 (p <0 .0 5 )的土壤含水量减少趋势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松林除外。 4 )鼎湖山 3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其穿透水量与大气降水皆呈线性相关 ,它们的R2 值随演替的进展而减小。穿透水占大气降水的比例也随演替进展而减少 ,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分别为 83.4 %、6 8.3%和 5 9.9%。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的树干茎流占大气降水的比例分别为1.9%、6 .5 %和 8.3%。树干茎流和胸径的关系受控于整个群落整体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物种 ,并且群落的郁闭程度和结构是影响降水在林内再次分配的关键因素。季风林 2月大气降水 2 8.7mm林冠截流率为 83.3% ,而在大气降水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地带性植被 演替阶段 水文学过程 季风林 混交林
下载PDF
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中多环芳烃的迁移与转化机理 被引量:11
3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2 位作者 康文星 项文化 潘勇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82-1888,共7页
依据3a定位研究数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PAHs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携带的PAHs有10种,总含量为288.662μg.L-1;林内穿透水中PAHs有6种,总含量为101.901μg.L-1;树干茎流水中有5种,总含量... 依据3a定位研究数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PAHs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携带的PAHs有10种,总含量为288.662μg.L-1;林内穿透水中PAHs有6种,总含量为101.901μg.L-1;树干茎流水中有5种,总含量为82.069μg.L-1;灌木层和草本层穿透水中只有4种,总含量分别为49.049μg.L-1和74.938μg.L-1。大气降水中的PAHs经过树冠、树干、灌木和草本层的吸收、淋溶和淋洗作用后,有的种类表现为完全被吸收而消失,有的种类浓度大幅度降低,而有的种类则浓度增大。随地表径流迁移水中PAHs有5种,总含量为36.866μg.L-1,与大气降水相比,PAHs种类减少50%,浓度降低87%。同时阐述了水文学过程中PAHs迁移转化机理和樟树林具有较高的净化效能。该项研究为城市森林的铲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HS 森林生态系统 水文学过程 迁移 大气污染
下载PDF
湖南第2代杉木幼林的水文学过程及养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康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71,共8页
采用小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 ,根据连续 3a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第 2代杉木幼林的水量平衡和养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 1170 6mm ,其中 3 5 3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 ,... 采用小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 ,根据连续 3a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第 2代杉木幼林的水量平衡和养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 1170 6mm ,其中 3 5 3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 ,占降雨量的 0 3% ,林内穿透水为 10 17 3mm ,占 86 9% ,另外林冠年截留量为 149 77mm ,占年降雨量的 12 8%。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水量为 42 8 0 5mm ,占年降雨量的 36 5 7% ,其中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分别占总径流的 4 31%和 95 6 9%。系统另一输出形式蒸散量为 86 2 6 4mm ,为年降雨量的 6 2 2 %。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 ,由降雨输入的N、P、K、Ca、Mg等元素的总量为 5 3 173kg·hm- 2 ·a- 1 ,径流输出量为 42 5 6 3kg·hm- 2 ·a- 1 ,净积累量为 10 6 10kg·hm- 2 ·a- 1 。与稳定态的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的林冠截留量成倍减少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和径流总量都高于第 1代杉木林 ,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对较弱 ,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比稳定态的第 1代杉木林差。从生物循环来看 ,第 2代杉木幼林的养分存留量大 ,表明第 2代杉木幼林将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量地保存在林木中 ,造成土壤中养分的逐渐减少 ,维持持久的林地生产力应引起重视。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代杉木幼林 水文学过程 养分动态 生物地球化学 小集水区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康文星 田大伦 +2 位作者 赵仲辉 朱凡 王光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71-76,共6页
利用湖南省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2004--2005年2年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分析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不仅提供了杉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且,降水过程中雨水对枝叶和树干的淋溶、冲... 利用湖南省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2004--2005年2年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分析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不仅提供了杉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且,降水过程中雨水对枝叶和树干的淋溶、冲洗作用,把林冠层截留的干尘降及其自身携带的养分带入林地,降水量的多少决定进入林地的水分并影响林地的养分量;林木生长的季节变化虽然受本身生物节律的影响,但降水的月分配格局,决定着林木生长季节的水肥供给状况,进而影响着林分生产力过程;土壤水分动态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生长季节,当土壤含水量在30%-40%(相对含水量)范围时,林木生长迅速,25%-30%范围时,林木生长速率一般,25%以下时生长速率明显下降;林木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用蒸腾量的大小简单地预示整个林分光合作用的强弱;系统内水分输出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体现在养分的保存和损失上,通过蒸腾蒸发作用以水汽形式逸散,失去的只有水分,可以保存营养物质和保持林地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生长,而通过径流以液态形式流走时,不仅失去水分,而且流走了大量营养物质和表土,造成土样瘠薄,进而影响林分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水文学过程 林分生产力 土壤水分 蒸腾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的养分特性(英文) 被引量:8
6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369-1376,共8页
根据 5 a定位观测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 2 4~ 2 8a生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水文学过程中的养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冠降水是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重要来源 ,其中 Ca的养分含量最高 ,P的含量最低。林内穿透水各养分元... 根据 5 a定位观测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 2 4~ 2 8a生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水文学过程中的养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冠降水是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重要来源 ,其中 Ca的养分含量最高 ,P的含量最低。林内穿透水各养分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林冠降水中养分的含量。除 Ca外 ,树干茎流中其它养分元素的含量为林冠降水的 6倍以上。可见 ,林内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是杉木林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率。地表径流中除硝态氮外 ,各元素的含量与穿透水的含量接近 ,其中 P、Na和 K三种元素的含量较低 ,但未超过林冠降水中养分元素含量。地下径流中 N和 K的含量较低 ,而 Ca的含量与林冠降水相比没有差异。因而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态系统的养分损失 ,但 2 4~ 2 8a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较强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较小 ,生态系统的养分损失也相对较小 ,养分为净积累。不同季节之间水文学过程中养分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降水形态、雷电和地形等要素影响养分元素含量。硝态氮在冰雹中未检出 ,而在雨水中的含量是雪水的 2倍。铵态氮、K和 Mg等元素在雨水中的含量最高。P和 Ca以雪水的含量最高 ,与雨水和冰雹相比不存在数量级差异。雷电明显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水文学过程 养分含量 降水形态 地形
下载PDF
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水文学过程和养分初动态 被引量:15
7
作者 潘维俦 田大伦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A09期1-10,共10页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水文学过程 养分动态
全文增补中
过程水文学的方法框架与学科体系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普特 高学睿 +4 位作者 卓拉 赵西宁 韩昕雪琦 安婷莉 高洁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基于水科学发展历程和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理论基本框架,指出过程水文学是揭示实体水-虚拟水在复杂系统中耦合流动规律与伴生效应的交叉学科,进一步明确了其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学科框架、学科基础、方法体系和主要研究方向。在明晰... 基于水科学发展历程和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理论基本框架,指出过程水文学是揭示实体水-虚拟水在复杂系统中耦合流动规律与伴生效应的交叉学科,进一步明确了其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学科框架、学科基础、方法体系和主要研究方向。在明晰过程水文学科学价值的基础上,认为过程水文学的发展有望解决未来经济社会复杂系统面临的水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水文学 实体水 虚拟水 耦合流动 伴生效应 交叉学科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灌丛雾凇的生态水文学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新军 李嵩 +2 位作者 吴林峰 李彦 秦海波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2-949,共8页
对生长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边缘的梭梭和白梭梭两种植物的小枝与灌丛雾凇量进行了观测,并结合植被调查估算这两种植物对群落雾凇量的贡献量,探讨群落雾凇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小枝水平上,白梭梭雾凇量是梭梭的1.5... 对生长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边缘的梭梭和白梭梭两种植物的小枝与灌丛雾凇量进行了观测,并结合植被调查估算这两种植物对群落雾凇量的贡献量,探讨群落雾凇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小枝水平上,白梭梭雾凇量是梭梭的1.5倍,但是在灌丛和群落尺度上,梭梭却是白梭梭的1.5和3.6倍.小枝粗细及其生长位置、灌丛形态结构和相对种群密度的差别共同造成两种植物雾淞量不同水平的差异.积雪、低风速、逆温和高湿是形成雾凇的最主要原因,日最高气温(Tma)与群落雾凇量(Rime)相关性最显著,它与日最小比湿(qmi)组成的二元线性方程可以解释Rime 98.50%的变异.在观测期,当Tma>-11.48℃时,Rime随Tma的变化率较大,当Tma<-11.48℃时,Rime随Tma的变化率较小,前者是后者的3.59倍.总之,雾凇能部分补偿雪面蒸发造成的积雪量减少,间接地保护了浅薄的地表积雪,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极重要的生态水文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凇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荒漠灌丛 积雪 生态水文学过程
下载PDF
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普特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共6页
面对我国农业水资源持续紧缺和粮食安全主要矛盾向供需结构性矛盾转变的双重挑战,亟须加强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以进一步发展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理论与方法为核... 面对我国农业水资源持续紧缺和粮食安全主要矛盾向供需结构性矛盾转变的双重挑战,亟须加强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以进一步发展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理论与方法为核心任务的过程水文学是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的学科基础。梳理了作者及其团队2015—2019年粮食生产与消费系统的过程水文学研究进展。为构建切实可行的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提出3个主要发力点:①突破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技术和方法壁垒,凝练和解决粮食系统的过程水文学关键科学问题;②着眼于全产业链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虚拟水管理落地;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 粮食安全 过程水文学 全产业链 统筹管理
下载PDF
Shrinking and Drying up of Baiyangdian Lake Wetland:A Natural or Human Cause? 被引量:11
11
作者 LIU Chunlan XIE Gaodi HUANG Heq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314-319,共6页
The shrinking and drying up of wetland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have been widely observed in the recent years, but there has been no consensus on whether the aggravation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r by... The shrinking and drying up of wetland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have been widely observed in the recent years, but there has been no consensus on whether the aggravation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r by global climate warming.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Baiyangdian Lake wetland over the last 40 years. It is shown that since the 1980s, Baiyangdian Lake has suffered from an insufficient water input and shrunk considerably. By using SPSS 11.0, this study urin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ignifficance of the effects of the possible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degradation. It is identified that the North China Plain has been warrnin~ up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which cause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precipitation and inflow to the lake. Although human disturbances such as the irrigation and storage of water in reservoirs do not play a decisive role, they accelerate the degradation and their effects should be minim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Baiyangdian Lake wetland hydrologic process North China Plain
下载PDF
Responses of soil moisture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 and slope length on the loess hillslope 被引量:7
12
作者 MEI Xue-mei MA Lan +3 位作者 ZHU Qing-ke WANG Shu ZHANG Dong WANG Y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548-562,共15页
Soil moisture, a critical variable in the hydrologic cycle,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 and sl... Soil moisture, a critical variable in the hydrologic cycle,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 and slope length is controversial. Therefore, soil moisture across soil layers(0-400 cm depth)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rainy season in severe drought(2015) and normal hydrological year(2016) in thre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reas(artificial forestland, natural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on the hillslopes of the Caijiachuan Catchment in the Loess area,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tificial forestland had the lowest soil moisture and most severe water deficit in 100-200 cm soil layers. Water depletion was higher in artificial and natural forestlands than in natural grassland. Moreover, soil moisture in the shallow soil layers(0-100 cm) under the thre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vary with slope length, bu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ith slope length was observed in deep soil layers(below 100 cm). In2015, a severe drought hydrological year, higher water depletion was observed at lower slope positions under thre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s due to higher transpir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and unlikely recharge from upslope runoff. However, in 2016, a normal hydrological year, there was lower water depletion, even infiltration recharge at lower slope positions, indicating receiving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from upslop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 precipitation, slope length and soil depth during a rainy season, in descending order of influenc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oil moisture. Generally, natural grassland is more beneficial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a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orestlands, an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improv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actices on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variation Soil moisture Infiltration depth HILLSLOP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China: Seasonal Variations,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13
作者 SUN Peng SUN Yuyan +1 位作者 ZHANG Qiang YAO Ru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636-653,共18页
Understanding streamflow changes in terms of trends and periodicities and relevant causes is the first step in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monthly streamflow va... Understanding streamflow changes in terms of trends and periodicities and relevant causes is the first step in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monthly streamflow variations were analyzed using Modified Mann-Kendall(MM-K) trend test and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 methods at 9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t was found that: 1) streamflow mainly occurs during May to September, accounting for 70.4% of the annual total streamflowamount with Cv values between 0.16–0.85 and extremum ratio values between 1.70–23.90; 2) decreased streamflow can be observed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d streamflow can be detected during April and May, which should be the result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increased irrigation demand; 3) significant periods of 2–4 yr were detected during the 1960 s, the 1980 s and the 2000 s. Different periods were found at stations concentrated within certain regions implying periods of streamflow were caused by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pecific regions; 4)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monthly streamflow mainly during June. Besides,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 and the Ni?o3.4 Sea Surface Temperature(Ni?o3.4) have impacts on monthly streamflow with three months lags, and was less significant in time lag of six months.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climatic factors having impacts on streamflow changes can help to predict monthly streamflow changes using climatic factors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ese findings were well corroborated by results concerning impacts of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regimes on precipitation events across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or basin-scal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amflow TREND PERIODICITY abrupt behavior climate indices Huaihe River Basin China
下载PDF
The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 Korean Teaching
14
作者 Xiaomang L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6期57-59,共3页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skills in teaching Korean culture, but als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guidance to penetrat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Korea in the teaching pro...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skills in teaching Korean culture, but als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guidance to penetrat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Korea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This thesis analyze and elabo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orean teaching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What' s more, it will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penetration problems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r the Korean tea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rean teaching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下载PDF
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及累积速率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国逸 周存宇 +12 位作者 LiuShuguang 唐旭利 欧阳学军 张德强 刘世忠 刘菊秀 闫俊华 温达志 徐国良 周传艳 罗艳 官丽莉 刘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2-510,共9页
在对亚热带顶极森林生态系统-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凋落物与粗死木输入量和现存量以及水文学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 结合5年一次的根系生物量动态观测资料和1年... 在对亚热带顶极森林生态系统-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凋落物与粗死木输入量和现存量以及水文学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 结合5年一次的根系生物量动态观测资料和1年的土壤呼吸与凋落物+粗死木呼吸测定, 得到了该恢复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和累积速率及其时间动态变化. 结果如下: 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2002年地下部分碳库分别为23191 ± 2538, 16889 ± 1936 和12680 ± 1854 g·m-2. 从1978年到2002年的24年间, 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83 ± 97, 193 ± 85和213 ± 86 g·m-2·a-1. 3个森林类型全年都表现出碳的净增长态势, 即相对于大气来说, 3个森林类型的地下部分总体上是碳汇, 但季节上有差异, 表现在每年的4~6月份是较强的碳源, 7~9月份是较弱的碳源; 10~11月份是较强的碳汇, 12~3月份是较弱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地下部分 演替系列 碳平衡 速率 累积 针阔叶混交林 2002年 森林生态系统 可溶性有机碳 马尾松林 森林类型 土壤有机质 水文学过程 生物量动态 自然恢复 定位监测 土壤呼吸 观测资料 动态变化 增长速度
原文传递
IAEA与合作伙伴共同解决世界水问题
16
《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 1999年第2期50-50,共1页
建立在长期伙伴关系上的IAE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目前正计划联合进行一项新的有关同位素在全球水循环中的应用的国际项目。这项工作将为解决全球面临的水问题带来更大希望。
关键词 水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同位素应用 世界气象组织 稳定同位素 国际项目 水文学过程 放射性核素 全球水循环 伙伴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