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毛竹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1
作者 臧艳 向宇轩 +3 位作者 刘娟 姜培坤 吴家森 李永夫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6,共9页
[目的]研究氮(N)、磷(P)添加对亚热带毛竹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的影响,揭示毛竹林SOC对N、P添加的响应特征,为N沉降背景下毛竹林固碳增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NH_(4)NO_(3)为N源、NaH_(2)PO_(4)为P源,设置不同N、... [目的]研究氮(N)、磷(P)添加对亚热带毛竹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的影响,揭示毛竹林SOC对N、P添加的响应特征,为N沉降背景下毛竹林固碳增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NH_(4)NO_(3)为N源、NaH_(2)PO_(4)为P源,设置不同N、P添加量的4个处理:CK(0 kg·hm^(-2)a^(-1)N+0 kg·hm^(-2)a^(-1)P)、N(120 kg·hm^(-2)a^(-1)N)、P(120 kg·hm^(-2)a^(-1)P)和NP(120 kg·hm^(-2)a^(-1)N+120 kg·hm^(-2)a^(-1)P),3年后分析N、P添加对毛竹林土壤0~20、20~40和40~60 cm土层不同粒级(>2、0.25~2、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及其SOC分布的影响。[结果]1)各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各处理大团聚体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微团聚体(<0.25mm)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20cm土层,N处理显著增加微团聚体含量,对大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影响;P处理对团聚体组成无显著影响;NP处理显著增加微团聚体含量、降低大团聚体含量;各处理对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均无显著影响。在20~40和40~60cm土层,与CK相比,各处理均呈大团聚体含量降低、微团聚体含量增加的趋势。在20~40 cm土层,P处理显著降低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N处理对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无显著影响,NP处理显著降低水稳性团聚体MWD,对水稳性团聚体GMD无显著影响;在40~60 cm土层,各处理均显著降低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2)与CK相比,N、P处理显著降低各土层SOC含量;NP处理对0~20和20~40 cm土层SO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40~60 cm土层SOC含量。3)N处理对0~20和40~60cm土层土壤团聚体SOC贡献率均无显著影响,仅增加20~4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SOC贡献率、降低微团聚体SOC贡献率;NP处理显著降低各土层大团聚体SOC贡献率、增加微团聚体SOC贡献率;P处理对团聚体SOC贡献率的影响在20~40和40~60 cm土层与NP处理对其的影响趋势一致,对0~2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结论]N、P同时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N或P单独添加引起的毛竹林SOC含量降低;P添加可促进SOC由大团聚体向微团聚体转移,增加SOC稳定性。在N素相对富集、P限制的亚热带森林土壤中,P添加可缓解N沉降引起的SOC含量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OC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磷添加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透冠雨对林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方弘毅 吴福忠 +3 位作者 郑旭灵 张耀艺 王宏宇 王定一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透冠雨不仅是森林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形式,而且通过水力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进行破碎和重组,但相关过程并不清晰。以亚热带森林林下土壤为对象,对照林外降雨,研究森林透冠雨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 透冠雨不仅是森林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形式,而且通过水力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进行破碎和重组,但相关过程并不清晰。以亚热带森林林下土壤为对象,对照林外降雨,研究森林透冠雨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经过一年的原位培养实验,相较于林外降雨,透冠雨促进了土壤中大团聚体(>0.25 mm)百分比(R_(0.25))、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土壤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增加。2)R_(0.25)、MWD、GMD在雨季主要表现出减少趋势,而旱季主要体现为增加趋势,且雨季的变化幅度较旱季更大。相对于林外降雨,透冠雨在雨季对土壤中R_(0.25)、MWD、GMD减小幅度更加明显,在旱季的增加幅度也更加显著。3)降雨量显著影响R_(0.25)、MWD、GMD。透冠雨量减少提高了土壤中的R_(0.25)、MWD、GMD,而林外降雨量减小对于土壤中R_(0.25)、MWD、GMD的提高较小,其中MWD、GMD与雨量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上述结果,相较于林外降雨,透冠雨能维持较好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对森林土壤土壤结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冠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结构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3
作者 向艳文 郑圣先 +3 位作者 廖育林 鲁艳红 谢坚 聂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415-2424,共10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RS(施氮磷肥和稻草)和NPK+RS(施氮磷钾肥和稻草)。【结果】氮磷钾长期平衡施用和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有利于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与CK处理相比,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处理能提高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可矿化氮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二者在较大粒径(2~5mm,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有机碳、全氮和可矿化氮储量。与CK处理相比,NPK长期平衡施用的处理,也能提高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5mm,0.5~2mm)内的有机碳、全氮、可矿化氮的含量和储量,但提高的幅度小于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处理。【结论】水稳性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氮具有强富集和物理保护作用;化肥和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大团聚体内有机碳、氮的含量和储量,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红壤水稻土肥力的有效措施。2~5mm和0.5~2mm粒径团聚体是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全氮和可矿化氮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可矿化氮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80
4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2 位作者 李成亮 姜灿烂 陈平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2,共8页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以0.25~0.05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各肥力水平下,菜地土壤中除>5 mm水稳性团聚体外,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生地、果园和荒地土壤。说明菜地土壤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相对丰富。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5 mm、5~2 mm和2~1 mm的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说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全氮的消长趋势和有机碳一致。土壤全磷较均匀地分布在水稳性团聚体中,如高肥力菜地和荒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磷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2~1 mm和1~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肥力水平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磷
下载PDF
PAM对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类型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9
5
作者 曹丽花 赵世伟 +3 位作者 梁向锋 刘合满 杨永辉 赵勇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0.4%,PAM均可促进3种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3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0.4%,PAM均可促进3种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3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善土壤结构;方差分析表明,PAM改良3种土壤结构的机理是一致的,将<1 mm的水稳性团聚体聚合为更大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使>1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PAM改良黑垆土、黄绵土和风沙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达到显著水平时的浓度也不相同,其适宜浓度分别为0.2%~0.4%,0.05%,0.05%。3种土壤的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影响PAM对不同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水稳性团聚体 分形维数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张秀芝 李强 +3 位作者 高洪军 彭畅 朱平 高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4-1223,共10页
【目的】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化肥和有机肥长期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实现黑土合理培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依托37年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采集CK(不施肥)、NPK(化... 【目的】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化肥和有机肥长期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实现黑土合理培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依托37年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采集CK(不施肥)、NPK(化肥)、M2(常量有机肥)、M2NPK(常量有机肥配施化肥)、M4(高量有机肥)、M4NPK(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分析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结果】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以及施高量有机肥显著降低大团聚体比例,提高微团聚体比例。长期施用化肥及常量有机肥并未明显改变团聚体的分布。M2NPK、M4NPK、M4处理的大团聚体比例较CK处理分别降低32.7%、45.8%和55.4%,而微团聚体的比例较CK处理分别提高73.2%、102.5%和123.9%。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及高量有机肥的施用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长期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量为CK的1.12-2.06倍,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有机碳含量增加更为显著。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且随着粒径的变小,各处理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各处理水稳性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微团聚体,这表明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长期施高量有机肥及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增大了微团聚体的贡献率,即微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于大团聚体,而其他处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于微团聚体。【结论】黑土长期施用化肥对团聚体的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高量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的比例,进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高量有机肥及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有机碳贡献率的优势粒级为微团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贡献率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2
7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2 位作者 刑世和 陈光水 崔纪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137,共6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mm团...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mm团聚体含量显著上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趋势,林地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农业用地。林地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增加;而农地正好相反,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反而下降。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其中〉2mm和0.5~2mm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最为突出。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会导致富含碳的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红壤 亚热带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5
8
作者 王勇 姬强 +2 位作者 刘帅 孙汉印 王旭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5-1373,共9页
通过9a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措施均提高了0~40cm土层中>2mm和0.25~... 通过9a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措施均提高了0~40cm土层中>2mm和0.25~2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而传统耕作相应地增加了0~40cm土层中0.053~0.25mm微团聚体和<0.053mm粘砂粒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同时深松、旋耕、免耕措施提高了各土层总有机碳和耕层0~10cm所有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比较而言,深松的作用效果更大。秸秆还田进一步提高了各土壤层次上总有机碳和所有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及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玉米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隔年深松比连年深松更有利于0~30cm大团聚体形成及总有机碳和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有机碳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霍琳 武天云 +2 位作者 蔺海明 曹诗瑜 唐文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5-550,共6页
通过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黑垆土开垦后,0~10cm和10~20cm土层>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下降了21.35%和38.82%;0.5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 通过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黑垆土开垦后,0~10cm和10~20cm土层>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下降了21.35%和38.82%;0.5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mm和5~2mm大粒径团聚体的下降幅度最大;而0.5~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却增加了104.75%和23.13%.0~10cm土层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10~20cm土层.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5~2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最多,>5mm粒级次之;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和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各处理0~10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MD)均大于10~20cm土层;自然土壤的团聚体MMD显著高于同层次耕作土壤,长期施肥处理MMD大于无肥对照,有机物质培肥处理明显高于化肥处理.土壤团聚体MMD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黑垆土 水稳性团聚体 平均质量直径
下载PDF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28
10
作者 梁爱珍 杨学明 +4 位作者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范如芹 方华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01-2808,共8页
【目的】探讨免耕措施下黑土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动态变化,以及免耕对团聚体结合碳和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为筛选出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质量影响的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 【目的】探讨免耕措施下黑土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动态变化,以及免耕对团聚体结合碳和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为筛选出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质量影响的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5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0~30cm)黑土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年的NT处理并没有增加耕层有机碳(SOC)平均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表层(0~5cm)的SOC含量,增加量为2001年的9.9%。NT试验前后,黑土总有机碳和>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变化趋势一致,总有机碳除在表层(0~5cm)变化显著外,其它土层变化均不明显,但>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各层均有显著变化,说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较总有机碳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NT处理下黑土总有机碳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黑土>1000μm级团聚体可以用于评价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肥力的短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 黑土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2
11
作者 孙汉印 姬强 +1 位作者 王勇 王旭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9-376,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秸秆方式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秸秆还田降低了微团聚体(〈53μm)的含量,增加了大团聚体(〉2000μm)和中微...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秸秆方式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秸秆还田降低了微团聚体(〈53μm)的含量,增加了大团聚体(〉2000μm)和中微团聚体(250~53μm)的含量;在不同的还田模式下,总体看来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或覆盖还田对团聚体的分布影响较大。短时期内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较小。在小麦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条件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更有利于大级别团聚体(〉250μm)中有机碳的增加;在小麦秸秆不还田情况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或覆盖深松还田则有利于小级别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较大团聚体(〉2000μm和250~2000μm)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了较小团聚体(〈53μm)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在同一小麦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有利于较大团聚体氧化稳定性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团聚体的平均几何直径(GMD)与250~53μ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和〈53μm级别团聚体数量关系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生物量及其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被引量:24
12
作者 董慧霞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范冰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29,共6页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草)4年后2种草本层模式的三倍体毛白杨林地进行≤1mm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比值均约为50∶30∶20,黑麦草林...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草)4年后2种草本层模式的三倍体毛白杨林地进行≤1mm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比值均约为50∶30∶20,黑麦草林地林木细根年平均生物量约为自然草林地的2倍;但就总细根量来说,自然单根系大于黑麦草根系,是黑麦草的4.4倍;林地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未退耕地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林地上层和中层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未退耕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mm细根能提高大粒级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草根 生物量 水稳性团聚体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不同种植系统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魏艳春 马天娥 +3 位作者 魏孝荣 王昌钊 郝明德 张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5-313,共9页
以黄土高原连续进行了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粮-草长周期轮作、粮-豆短周期轮作、玉米连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碳氮分布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作农田... 以黄土高原连续进行了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粮-草长周期轮作、粮-豆短周期轮作、玉米连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碳氮分布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中〈0.053 mm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土壤质量的35%,长周期轮作系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0.25-2 mm团聚体含量高于玉米连作、小麦连作和短周期轮作系统,而〈0.053 mm团聚体含量低于这3种轮作系统,且长周期轮作系统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也较高。种植系统对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20 cm土层土壤,长周期轮作系统土壤中〉2 mm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系统,〈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其他种植系统差异不显著。长周期轮作系统团聚体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系统,碳氮比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土壤总有机碳、氮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而且有豆科植物苜蓿长期参与的长周期轮作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和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种植系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35
14
作者 宇万太 沈善敏 +2 位作者 张璐 马强 赵少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287-2291,共5页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 ,黑土开垦初期 ,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 .在开垦的第一个 10年 ,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 10 % ;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 ,其下降幅度趋缓 ,第 10年~第 5 0年 ,...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 ,黑土开垦初期 ,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 .在开垦的第一个 10年 ,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 10 % ;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 ,其下降幅度趋缓 ,第 10年~第 5 0年 ,水稳性团聚体仅下降 10 % ,之后下降幅度更加缓慢 ,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 .黑土中 >0 2 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CE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6 2 5、0 6 794、0 6 0 84和 0 813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钠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在回归关系中 ,与有机碳和CEC之间的关系更密切 ,与全钾、速效磷、速效K和缓效K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要保持黑土良好的结构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养分状况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 被引量:74
15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1 位作者 李成亮 王艳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9-465,共7页
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肥力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肥力水平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以旱地土壤含量最低,林地土壤最高。不同肥力水平下,林地、... 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肥力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肥力水平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以旱地土壤含量最低,林地土壤最高。不同肥力水平下,林地、果园、水田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均为:高肥力>低肥力。说明随土壤肥力的逐渐增高,有机质胶结物质含量增加,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粒密度、土壤孔隙度)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规律也不一致。但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 水稳性团聚体 物理性质 红壤
下载PDF
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成艳红 武琳 +5 位作者 孙慧娟 钟义军 孙永明 章新亮 黄尚书 黄欠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18-3524,共7页
基于植物篱和秸秆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香根草篱+稻草覆盖(HM)水保措施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CK)相比,草篱、稻草覆盖、草篱+稻... 基于植物篱和秸秆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香根草篱+稻草覆盖(HM)水保措施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CK)相比,草篱、稻草覆盖、草篱+稻草覆盖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0.07—2.42 g/kg。草篱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在篱内效果显著,随着与草篱距离增大影响减弱。草篱和稻草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同,草篱主要增加>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结合有机碳含量,稻草覆盖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结合有机碳含量。综合来看,草篱和稻草覆盖相结合对改善坡面土壤结构作用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粒径>2mm的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59);随着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0.25—0.053 mm和<0.053 mm微小团聚体碳含量相关性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香根草篱 红壤 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团聚结合碳
下载PDF
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改良效果及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曹丽花 赵世伟 +3 位作者 赵勇钢 梁向锋 杨永辉 刘合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8,共4页
采用PAM、β-环糊精、沃特保水剂、腐殖酸等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通过室内土柱培养,以研究其对风沙土有效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可促进〉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在低浓度(0.05%... 采用PAM、β-环糊精、沃特保水剂、腐殖酸等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通过室内土柱培养,以研究其对风沙土有效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可促进〉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在低浓度(0.05%~0.1%)下其趋势为: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PAM〉腐殖酸,在高浓度(0.2%~0.4%)下趋势为:PAM〉β-环糊精〉沃特保水剂〉腐殖酸。4种改良剂在浓度为0.05%~0.4%时,均可有效地降低风沙土团聚体的分形维数,改善风沙土结构,尤其沃特保水剂改良效果最明显。在低浓度下,4种改良剂均可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沃特保水剂主要作用于5~1mm粒径的团聚体,其适宜浓度为0.0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改良剂 风沙土 水稳性团聚体 容重
下载PDF
冻融过程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 被引量:42
18
作者 王风 韩晓增 +1 位作者 李良皓 张克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5-919,共5页
以黑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含水量、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40%)时的冻融过程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破碎团聚体,特别是高含水量(70%);冻结温度对... 以黑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含水量、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40%)时的冻融过程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破碎团聚体,特别是高含水量(70%);冻结温度对团聚体稳定性也有显著影响,含水量条件是适宜冻结温度的先决条件;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1次、7次和14次)各级团聚体含量(>0.5mm)、团聚体总量和平均重量直径降低.在此基础上,针对含水量对团聚体稳定性效应的研究争议,提出冻融过程团聚体稳定性的土壤水气矛盾统一体假设.建议在黑土冻结前,调节土壤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从而保持和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下载PDF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 被引量:35
19
作者 戴全厚 刘国彬 +2 位作者 薛萐 翟胜 李小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4,77,共5页
研究了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提高,在退耕撂荒的第一个10年,水稳性团聚体增大约253.45%。随着... 研究了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提高,在退耕撂荒的第一个10年,水稳性团聚体增大约253.45%。随着退耕撂荒年限的延长,其增大幅度趋缓,第10~50年,水稳性团聚体仅增大16.42%,之后增大幅度更加缓慢,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侵蚀环境退耕地撂荒后土壤中〉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速磷、碳酸钙、微生物量(C,N,P)、CEC关系密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而与速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要保持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土壤良好的结构状况,必须坚持长期封禁,维持土壤有机碳变化处于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环境 退耕撂荒地 水稳性团聚体 养分状况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20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2 位作者 申艳 李文凤 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2-1057,共6页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降低,而微团聚体(<0.25mm)及其结合碳显著增加(P<0.01).耕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与自然土壤相反,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及其结合碳急剧降低,且>1mm的大团聚体降低幅度远大于其他粒级团聚体.自然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SOC)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尤其是>1mm大团聚体;耕作土壤>1mm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总SOC相关不显著;自然与耕作土壤总SOC与各级团聚体结合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结合碳明显降低,而微团聚体结合碳增加了37.1%,总SOC含量下降了29.5%,表明大团聚体在总SOC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水稳性大团聚体对管理措施响应迅速,可以作为评价农业管理措施转变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影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结合碳 团聚 黑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